- 相關推薦
家鄉的壽豐橋散文
我的家鄉本沒有山,然而小鎮的街面卻是純麻石鋪就,密匝匝地撒落一街。秋日的一天,我陪友人踏著落日的余暉,走在曹家鎮彎彎曲曲的石街上。友人若有所思地自語說:“這街石怎么與別的地方不一樣?”
的確是不一樣。據鎮上的老人說,這些鋪街的石子,本是當年鎮上建造東西兩座大石橋時剔下的邊角料兒。
這兩座大石橋,都叫“壽豐橋”。東街頭的一座叫“第五壽豐橋”,西街的一座叫“第三壽豐橋”。它們都是半世紀前,由故里先賢、愛國人士郁芑生先生慷慨解囊,為造福家鄉人民特地興建的,并且把它們都命名為“壽豐橋”。
先生乃曹家鎮人,原名世豐,改名壽豐,又名鴻興,芑生是他的字。他在自己的眾多名字中,獨獨挑選“壽豐”兩字作為所建大石橋的用名,其寓意也許是祝福家鄉的人們長壽年豐、吉祥幸福吧。
記得小時候,我和小伙伴常來石橋上玩耍。喜歡躺在平展的橋面上打滾,摩挲石匾上凸現的圖案和石獅子雕塑,還用白紙蒙在橋石上,再輕輕地用鉛筆涂色,復制“壽豐橋”的拓片玩。那時壓根兒不知道“壽豐橋”是如何造出來的,竟天真地以為是天生就有的。
長大后我才知道,當年僅這兩座大石橋的建造,工程就夠浩大的。先是派人走南闖北,從崇山峻嶺間劈山采石。那些大型條石壓載在成百上千條駁船上,先后從小港一篙一槳地劃進運河,再劃入長江,劃進家鄉的運鹽河,最后才抵達曹家鎮,泊在蘆葦叢生的小圩河里,足足有幾里路長。其中有些載重上百噸的駁船,每次千里迢迢也只能運回一塊巨型石坯。聽鄰里老人說,這些巨型條石卸航時,好幾十個搬運大漢號聲震天,每一抬腳都踩得船艙和踏板顫顫發抖,船身傾斜得幾乎要沉下去。這些條石再經來自安徽、山東的石匠精工雕鑿,從早到晚錘聲震天,歷時八個月之久,這才把東西市梢的兩座“壽豐橋”建造起來。而那些劈剩下來的邊角碎料,便鋪就了一條兩華里長的石街。
前幾年東市梢那座壽豐橋已被拆除,那兒的一截圩河也被填掉,重砌了一座水泥橋。眼下唯有西市梢的那座“第五壽豐橋”安然無恙,巍巍屹立。它歷經滄桑之后,依然雄居小鎮街頭,儼然蒼龍之首,而石柱石欄則是龍角,橋堍頭延伸的弧度是正卷的龍須,那條兩華里長石街上的麻石,宛若龍身鱗片,于夕照里熠熠生輝。仿佛只須一聲斷喝,它就會騰空而起,直撲云天,追趕日月星辰。
順著河道往北,二效鎮的南市梢也有這樣一座“壽豐橋”,編號序列為第十一橋,橋上有副對聯真實地披露了家鄉人民對郁芑生先生的崇敬之情:
興業有為,立德立功真不朽。
經營伊始,利人利己本無私。
【家鄉的壽豐橋散文】相關文章:
家鄉的橋05-14
家鄉的橋04-15
家鄉的橋06-22
家鄉的橋07-11
家鄉的橋04-14
家鄉的橋07-07
家鄉的橋06-08
家鄉的橋06-07
家鄉的橋06-10
家鄉的橋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