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鄉愁散文隨筆(精選8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對隨筆應該很熟悉吧?隨筆,顧名思義就是隨筆一記,篇幅一般比較短小。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么樣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鄉愁散文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鄉愁散文隨筆 篇1
我的故鄉在京東,地處燕山丘陵地帶。這里有得天獨厚的栽培板栗的土壤條件和上千年的栽培技術,是國內外聞名的“京東板栗”產區。
五月,春風吹過燕山,綠色的植被掩蓋了古長城殘敗的瑕疵,漫山遍野的栗樹開花了。高高的樹冠上,一串串淺黃色的花束在春風里綻放。那濃郁的芳香充滿了故鄉的山水,陶醉了鄉親們的心。它沒有茉莉那樣甘甜,不象月季那么馥郁,但是鄉親們更喜歡它的味道,因為這奇特的花香象征著又一個豐收年。
白露是農村收獲的季節。秋風越過長城垛口,吹黃了梯田里的谷子,吹白了棉花,吹得栗樹上那一只只像小刺猬一樣的栗蓬,由碧綠變成淺黃。在秋水長天里,它終于笑開了嘴巴。
誰家的放牛娃打從樹下走過,從地上撿起了一枚剛從果殼里蹦出來的栗子,只聽咯嘣一聲,來不及咀嚼,便咽到肚里,隨即扯開嗓門,在村口高聲呼喊“栗子熟了!”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收栗子的戰斗開始了。收栗子是件辛苦活。年輕人爬上高高的樹冠,手持長桿將渾身是刺的栗蓬從枝頭上打下來。老人、婦女、兒童把落在地上的栗蓬撿起來,堆放在一起,幾天后,一枚枚褐色的果實便從栗蓬里溜出來。挑出那些個大,色正,形好的,小心翼翼地存放起來準備出售,不符合標準的留下自家食用。據說,這些年栗子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不愁銷路,這對鄉親們確實是個福音啊!身上衣裳口中食,栗子樹,你就是鄉親們的搖錢樹,命根子啊!
童年時期,家境貧寒,食不果腹,是輕易吃不到栗子的。為了解饞,每到收栗子季節,我和小伙伴們在放學后,結伴到栗樹底下,從茅草窠中,石頭縫里尋找大人們沒發現的栗子。如果幸運的話,一次能撿一斤多。回到家,放在鍋里炒,聽著那一聲聲清脆的爆裂聲,嘗嘗甘甜可口的美味,心里美極了。
60年代末期,我參軍離開了家鄉。到了70年代,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家家都在自家的責任田里種植栗子樹,山里人靠賣栗子,日子好過了。姐姐知道我有喜歡吃栗子的嗜好,每年白露一過,都會給我送來數量不菲的栗子,年年如此,幾十年來從未中斷。四年前,姐姐過世,孩子們按照老人的囑托,堅持每年給舅舅準備栗子。如果我不能回去,就郵寄過來。我年事已高,消化功能欠佳,吃不了幾個栗子,但是這份濃濃的親情足以讓我魂牽夢縈。捧起故鄉的板栗,透過老花鏡片,仿佛又看到了故鄉的山山水水,依稀又聽見那親人們熟悉的鄉音。
故鄉的板栗,你是燕山厚土孕育出來的精華,是幽燕雨露滋潤出來的瑰寶。
故鄉為了召回游子那顆孤獨的心,你在板栗上投下了思鄉的蠱,因為鐘愛,我的靈魂中了鄉愁的毒。我咀嚼的是家鄉的特產,感受的是濃濃的親情,回味的是那淡淡的鄉愁。
故鄉,我的故鄉,何時才能回到你懷中。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鄉愁散文隨筆 篇2
故鄉,象是一個牽著我走路的孩子,一步一個腳印的向前走吧;
故鄉的小路,永遠是我記憶的風景;我游鄉到哪里,哪里留有我對故鄉的眷戀;
故鄉,象一顆槐樹系著一年四季的成長,就象我日日月月為生活奔波而忙碌的情景;
故鄉的田埂上,有我放飛的夢想,春的氣息濃的時候,夢之翅膀起飛;
故鄉的村頭站著我的娘,娘的臉上的皺紋和長長的秀發,讓我憶起允奶的兒童時代;
故鄉有娘牽掛兒的心聲;故鄉有我牽掛的遠方;
故鄉的黑土地上,有我童年的回憶,故鄉的田埂上有我收獲的喜悅;
故鄉有家的溫暖,有家鄉帶給我的快樂;
故鄉的小河邊,有我對春天的向往,山的一邊,有游子望向家園的俊影;
故鄉的人,時常想著遠在他鄉的異子,游子時常系著故鄉人和故鄉事。
故鄉的日月,故鄉的清明,故鄉的雨露,故鄉的村莊,故鄉的山山水水不,都是我心里一道美麗的風景。
故鄉帶給我的快樂,是放飛的理想,帶給我的心聲,是媽媽教會我的歌謠。故鄉河源有小鴨子在飛躍進,故鄉的路面上,有馬蹄子留下腳印,
故鄉在游子的眼里,永遠是最好的,故鄉永遠是游子記憶的一面墻,風吹不倒,雨水淹不沒;故鄉的院前,種著一排排排的楊柳樹,象戴著軍功章的戰士,護守家鄉的老人和孩子
故鄉的校舍,是我理想的學堂,從識字開始,從寫文章開始,從我上完小學到中學,一路跟我同行,一路上教會了我怎樣的生活。
故鄉,永遠是我心中的榜樣,讓我時刻記得故鄉的好,故鄉給予我的理想人生。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鄉愁散文隨筆 篇3
今夜,夢回故鄉。
今夜,異鄉無眠,夜里飄來冷冽的寒風。它,自故鄉的村口遠道而來,如同故鄉來的鄉人。
這樣的風,是冷冽而寒骨的,擁有北風的特質。守望在故鄉的人兒,永遠不知道異鄉漂泊游子的辛酸與苦澀。猶如南方,不知道北方的白樺林的清俊挺撥;不知道秋雁南去的悲涼和凄美;不知道高天晚霞的空寂壯麗;不知道野棗的酸澀與栗子的堅硬;還有那青稞酒的可口與甜美。
憶故鄉。在有風、有雪的時候,搭乘駛回云貴雪原的列車,奔馳在銀白、清凜的世界里。童年的雪人兒,依然是一張純真的笑臉。沉默的馬桑樹兒呀,依然是一位不言不語、不茍言談的和藹老者。潔白的雪球,三十來年的異鄉路程,坎坷人生的百味和淡淡地哀愁呀,于此刻,得到凈化、找尋回失去已久的歡樂和笑顏。
憶故鄉,一夜竟無夢。或許是夢魂離體,來不及向我請命,私自回了一趟故鄉,捎帶故鄉的人和事兒。否則,黎明不會從黑夜里分娩出來,小屋不會有如此爽心地香氣……
春秋幾度千古事,在這漂流的日月里,來也匆匆,行也匆匆,去也匆匆。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鄉愁散文隨筆 篇4
車路蜿蜒,迤邐入山,過迷塘溝穿向覃坪。迷塘溝細流清淺,河石光潤,河草依岸,兩邊木棉花開似火燒。我,欣喜之情從內心油然而生,外露于形,笑顏嘻嘻,手舞足蹈,還險些碰掉車師傅的煙斗。
時隔九年,重回老家,心里裝填的是故鄉可能變可能不變的遐想。因為它只與童年捆綁在一起,與今天有如夢與現實的暌隔。
有時,突如其來的思潮,在不受理會的境遇里遙為輕云進而飄過頭頂,散在天邊。而此行,我確定將會獲得再好沒有的滿足。
山路陡峭難行,坎坎坷坷,眾人一路飽受顛簸之苦,當然也在曲曲折折中感受萬山圈子里和柳暗花明的意味。至于我是在心里把故鄉的樣子一點一點地塑起。
終于到了覃坪,踩到真正的童年的園地上。還能看到像謾罵不絕的婦人的怪石和其側蒼老奇曲的桃樹,還能看到石子羊路和防牲口的圍欄,只是它們變窄變矮有情有感了似的。我開始嗅到了夢寐的氣息,從而極力地去求索一切能夠修復我記憶的釘釘鏍鏍。對,我要去看舊房子,可是我最終發現童年溫暖的記憶就在一個片瓦不存亂草叢生的亂墟下苦苦呻吟。如今,看一回對面山頂與瓦檐間徘徊的皓月已屬奢想。正當我面對這片敗景黯然傷心之時,有人輕拍了一下我的左肩。“你是比斯?”大概是看到我訝異茫然的表情他又說:“遝子,八壇子呀,不認識啦”。這時我才半信半疑地應著轉過身來。
站在我面前的這位穿風衣戴圍巾修眉俊臉的青年正是我童年的伙伴。老朋友相見噓寒問暖、悲喜交集自不必說。但是慢慢地彼此的話都變少。靜而無覺,動則萬變,身旁的和前所未知的中間往往很難感知到時間的變動,時隔多年才相見的我倆跟前便顯出時間足跡的滄桑了。同朝霞的緋色和天空的藍色的銜連一樣微妙地讓我們從童年度到了青年。此時,惟有,在思想里,在記憶里,將所有聯系他和我的像珍珠一樣的過往翼翼小心地串起,可是到某處,線斷了,已串的珠子散落一地。此刻我們又只有呆定。
童心恝然,燦若向陽葵,正是吉卜賽姑娘唱悲歌也唱得歡天喜地。我們,本是無話不談的,就剩各自皺眉斂唇的心事;本是開誠布公、推心置腹的,也只剩支吾與默然。最后我倆還是在有話未吐中揮手作別了。
天空雪意涔涔,我再度離開老家,與上次相比,除卻翻山越嶺時坐車之與徒步的感受外,便是過客之與出門的心情了。
大概生活的組成就是:一份回憶的溫暖,一遭現實的尷尬,一段未來的盼念罷。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鄉愁散文隨筆 篇5
不知道怎么了,每到傍晚,我心中總會生出一絲絲傷感,為時間,亦是為故鄉。
我的故鄉沒有山,也沒有水,只有種滿各種莊稼的土地和世世代代在這里耕耘的人。百年前我們祖輩來到這里,百年后依舊守在這里。因為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早已浸上了我們的血與汗,成了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千百年的情誼,如同烈日一般,在我們身上涂下了一種永不磨滅的顏色。而這種獨有的膚色,是驕傲,是尊嚴。
雖說我不懂農事,但我生在這,長在這,即便漂泊四方,也割不斷我與這的聯系。是啊,故鄉的確是個好地方。
但傍晚的故鄉,總會給我帶來一絲傷感。這種傷感似乎是與生俱來。
每個人對故鄉都有著獨特的記憶。龍應臺故鄉的漁船,魯迅故鄉的社戲,故鄉的辣子……
而我,記的是故鄉的聲音,是故鄉的氣息。而這聲音,這氣息,在傍晚時分特別濃烈。晚風拂面而過,留下滿樹嘩啦啦的葉子;泥土與各種莊稼的清香中,不時傳來布谷鳥的歸歌;各家的煙囪里也升起了縷縷青煙,空氣中又多了柴草的味道……
這些聲音,這些氣息里,隱藏著我美好的回憶!
小時候我在村里的小學接受了教育,那時雖不懂的詩意,卻不知怎的和詩人般傷惜。那時的我,便已經記住了故鄉的模樣。這種模樣不是房屋,而是故鄉的聲音與氣息。
長大以后,離鄉求學,每次回家,車窗外的景色都不一樣。春天的綠,夏天的`黃,秋天的落葉,冬天的陽光,唯一不變的是故鄉的聲音,故鄉的氣息。
如果非得問我喜歡什么季節,我會回答“秋天”。
故鄉的秋天,勝過春天的嬌媚,夏天的火辣,冬天的冷艷!
故鄉的秋天,有著別樣的風姿!
我愛故鄉的秋!故鄉的秋,是金色的:金燦燦的玉米,金燦燦的豆兒;故鄉的秋是紅色的:紅通通的石榴,紅通通的棗兒……
秋天,對于我們莊稼人家來說 ,是一個喜悅的季節。各家的田地里,大人小孩都在忙碌著。大人掰玉米 小孩裝玉米;大人割豆子,小孩撿豆粒……一切都是這么忙碌,而一切又是這么整齊!秋天,農民的藝術作品!
秋天的夜,便有了幾分冷意。但這也阻擋不了生命的力量。秋天的鄉下,到處都是蘑菇。這不僅是食物,更是樂趣!天還未亮,有的人便已穿上厚衣服,拿著手電筒采蘑菇去了。
秋天的月,也格外皎潔。或許是為中秋節做準備吧!每年中秋節前,故鄉便溢滿了月餅的香味。這香味隨風散去,喚回了遠方的游子!
故鄉,回蕩著我的笑聲。對于土生土長的農家孩子而言,故鄉的樹,故鄉的河,都承載著我的童年回憶。這里,有我童年的玩伴,我們曾經一起抓鳥摸魚,所向披靡!我們大了,故鄉老了,曾經永久的變成了回憶。
故鄉,有愛你的人,有你愛的人!即便一些人已經作古,卻也消不了對他們的思念。他們還活著 ,該多好啊!
故鄉就是根,沒了她,靈魂也就沒了。
夜深了,故鄉啊!故鄉,你也該休息了!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鄉愁散文隨筆 篇6
2014年 4月6日上午,陽光明媚,春風和煦。帶著親人們的期盼和美好的夢境,我和妻陪同父母回朝思暮想的故鄉——安徽臨泉縣宋集鎮。
由侄兒駕車,先是從自家村往北繞行近10公里鄉間水泥路、柏油路,后到大廣高速平輿(楊埠)站上路,往南行10多公里入新陽高速新蔡段,向東至阜陽(臨泉)一路飛奔。
車內,我們一路上有說有笑,興致勃勃:述說思鄉的話題,回憶苦難的歲月,感慨時代的變遷,暢想親情的溫馨。還不時透過車窗,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盡情地瀏覽著清明期間的無限春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側的田野一望無際:綠油油的麥苗兒、黃燦燦的油菜花兒,夾雜其間而無名的朵朵野花兒,在春風吹拂下波浪起伏;一片片茂密的樹林、一座座蔥郁的村莊、一條條河流溝港,一幢幢民舍樓房,伴隨著一陣陣鳥語花香從眼前一掠而過。再看,高速路上,雙向四車道的路面烏黑發亮、平坦如鏡;潔白的地標線、藍色的護欄板伸向前方遙遠的天際;來來往往的車輛風馳電掣般呼嘯前行,盡顯現代化交通的神速;醒目的路牌、彎曲的匝道相隔不遠而清晰可見。在觀景的同時,我們最多的話題還是聆聽父親講述故鄉昔日里的面貌,觀看今天的巨大變化。越往東走,越顯村莊稠密,路邊的民舍和我們當地的一樣,有紅磚瓦平房,有新建的2-3層樓房,鱗次櫛比,盡顯貧富不一。
車過新蔡(孫召)站、櫟城站后,就是臨泉(宋集)站,不到1小時的光景就下了高速,二表弟高山及司機早早在此等候。和高山見了面,我們緊隨其后,沿著塵土飛揚的馬路,前行約2公里就到了宋集鎮。鎮上主街道呈“十”字型,兩側多為2-3層小樓,面貌和我們萬金店鎮相似,各色門面及地攤的商品琳瑯滿目,趕集的人們行色匆匆,并不擁擠,整個街道顯得有些雜亂,不整潔衛生,有一段道路還坑洼不平。我們沿著街道先往南后往東,再往南走鄉間小道,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后,總算進入了二表弟高山所在的賈莊,此時已過中午12點半,啊,終于到了,我們一顆顆緊張懸著的心臟才松弛下來。
在村東頭,迎接我們的是10天前剛見過面的73歲的表叔,他開著自家的電動三輪車,已經在此等待多時,此刻和我們一一打過招呼,就與高山一道往西給帶路。在一塊寬闊的地帶停好車后,我們把攜帶的禮品捎在他的車上,引領我們5人又步行約200米土路到村西頭,再走約100多米,才算真正來到他的家門口。表叔一聲“客到了”,馬上,打扮干凈利落的表嬸率領一群女兒、外孫們,出門迎接,一面喜氣洋洋和我們打招呼,一面拉著我母親的手,快人快語,無不抱歉地說:“春節后我們都說去西鄉看你們,結果下雪了二哥沒讓去,我是多么想你們啊!前些時大有哥去世,我也想去,可是家里一攤子事走不開,沒去成,沒想到你們這么快就來到了!一聽說你們要來,我高興地這幾天就沒睡好覺,就盼著你們來呢!”母親也無不感慨地說:“我也想你們啊,自從當閆家的媳婦50多年,還沒來過老家哩,天天都在想啊!這不,高速路通了,孩子們孝順,今兒個把俺們用車拉來,咱不見上面了嗎?”說著,領我們跨過過道房,進入院子,然后又進東廂房(主房)讓座,倒開水,上馓子(一種油炸很細的麻花),開始邊拉起家常,邊吃上了午飯。
表叔和父親是姑表弟兄,我奶奶是他三姑,老一輩先后作古,只有同輩表弟兄倆還有來往。由于我們是逃荒要飯到了西鄉,解放前兵荒馬亂,解放后土改在此,也就和老家來往很少。記得上世紀我們這里“75.8”發大水,奶奶70多歲,水后76年春被表叔接來長住近半年,那時是大集體,表嬸一邊上工干生產隊的活,一邊照顧奶奶,關系處得很融洽。秋后父親把奶奶接回,也是奶奶解放后唯一的一次回娘家。1987年奶奶去世,老家來了7、8家閆家近門親戚,和表叔表嬸一起來奔喪,他們小住幾日,到次年父親又回老家探親一次。到了2004年父親有病住院,在駐做生意的大表弟金山得知消息后,通知表叔由高山陪同,來平輿家里探望一次,至今又十年未見面。現在通訊發達,交通方便,比起過去步行或轉車探親有著天壤之別!
表叔家現有2子2女,都各自成家立業,人丁興旺。長子金山52歲,有1男2女,2女出嫁,孫子當兵剛復員;次子高山46歲,有1男1女,都在上學;長女1男1女;幺女有1男3女。兩兒子都在外做生意,家安臨泉縣城,只有幺女離他們僅1里地,經常偎著他們,相互照應。表叔表嬸身體好,盡管都過古稀之年,古銅色的臉膛上已刻下道道皺紋,但干起農活來仍不減當年。眼下,他們還種十來畝地,養豬養羊,雞鴨成群;低矮的5間紅磚瓦平房、略顯骯臟而雜亂的院落里,透出濃濃的農家氣息,彰顯主人的勤勞樸實。
午飯準備的很豐盛。方桌上擺滿6葷兩素8盤菜,兩盆湯,雞魚肉蛋樣樣齊全,都是自己人做的,盆大盤滿,可見待客實在。特別是大塊的紅燒肉,還是他們過年殺豬自留的。講起今天的生活,表叔表嬸一臉的幸福和滿足:自種的麥子年年吃不完,現在還有滿滿的一囤,足有2000多斤,用高高的鐵皮箍成圓筒;自養的肥豬過年殺后送給兩個兒子每家幾十斤;還有一同樣高的鐵皮箍成的圓囤盛滿過冬的棉衣棉被,蟲不咬,不返潮;每年不花孩子們的錢,除自掙外,國家還每月每人給100多元的養老金。飯桌上,在讓我們吃菜的同時,表叔還拿出1瓶白酒,高山他們非讓我們喝幾口,我們推說有病吃藥忌口,經再三退讓才罷。主食是蒸饃,個大口感好,我們個個吃得飯飽湯足,1個小時的光景便結束了午餐,侄兒還特意給大家照張就餐像。
飯后,父母和表叔表嬸繼續拉家常,我和侄兒隨高山在村莊小轉一圈,我提議重點看了他家的房。在距表叔約200多米的北邊,金山、高山各有一片宅基地,面積3間見方,只是高山蓋起5間平房(其主房3間),居住幾年后進城了,現一層院落空閑已十多年,荒草叢生,呈破敗景象。而金山壓根兒就沒蓋,生長著一片樹木。再看左鄰右舍,有些富足戶或已翻蓋成2層小樓,或正在蓋樓,建筑樣式為現代風格。不過,全村缺乏整體規劃,房屋參差不齊,道路寬窄不一,而距新農村建設標準相差甚遠,到2020年建成小康更任重道遠啊!
4點時分,我們和表叔一家人分手告別,他們戀戀不舍,想留我們去臨泉縣城住宿,父母沒同意,說好以后每年至少見一面,平時電話多聯系,這次了卻父親27年的夙愿,二老已經心滿意足了。
上車后,高山把我們送到高速入口,由于返程路熟,到家僅用1個半小時,比去時提前了半個鐘頭。從此,我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首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古詩有了新的詮釋。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鄉愁散文隨筆 篇7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翻飛未肯下,猶言憶故林。
——題記
云南歸來以后,我說的歸來并不是回家。那夜,火車于零點五十分由昆明抵達遵義,我的朋友們在我的前頭顯然有些歡呼雀躍的激動,我跟在后邊默默的走著,聽著他們興奮地說:終于回來了,感覺遵義好親切,第一次覺得好輕松……沒幾句話后他們就說起來當地的方言,盡管在云南他們也喜歡說著一口方言,但總歸沒有這種時候說著自在,也許少了這樣的放肆。班上不起眼的那個小男生說起普通話來總是結結巴巴,所以平時他的話很少,尤其和我這個外省的說話時,總讓他有些別扭不自在,可當他說起方言時仿佛是一個新生的演說家一樣,我在心里有點小小的詫異。
我默默地在后頭走著,有風迎面吹來但卻不冷,很快朋友們的聲音就在我的耳邊模糊了,火車站很嘈雜,但我的世界卻突然沉靜了,一路上都有推銷住宿的當地居民熱切而渴望地詢問著我,我只顧著搖頭往前走,腦子里還是下火車那一瞬間的情景:車廂里一陣騷動,盡管每個人看起來都有些疲憊,但依然掩飾不住他們內心的興奮,就好像每天放學最后幾分鐘那樣——蠢蠢欲動,盡管我一直不能理解他們放學的沖動,于我而言早一分鐘和晚一分鐘并無太大的差別,但那天我卻特別能理解他們的興奮點。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出省,盡管云南與貴州是鄰省,但這一路的清淡的飲食讓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吃夠了苦頭,就好像當初我到這里一樣每天停留在嘴里的味道不是辣就是咸,這一趟云南教學參觀讓他們感受到的不僅是旅途的疲憊、喜悅和失望,他們比我更多地感受家鄉這個詞的意義,火車停住的那一刻,他們終于都笑成了花一樣。而我呢,并沒有任何的興奮和喜悅,于我而言只是換了一個地方停留,不管是在昆明、在大理、在麗江還是現在在遵義都是一樣的感覺,當我埋身在茫茫的方言里是,伴隨著我的是陌生是孤單,有時甚至是迷茫的不知所措。
高考志愿錄取的時候,我曾一度執著地想要飛往一個異同于我生活過的地方,還記得媽媽乞求我復讀的樣子,有些令人心疼,然而那時的我倔強,終究讓她深深的失望。來到這里,一段時間的新鮮興奮之后,我又曾一度的厭惡這里,厭惡這里的天氣,到了冬天就要與太陽絕緣,我曾把這里稱為“陰城”,看著衣柜里霉變的衣物,我感到無可奈何與煩躁,厭惡在街頭遇到的第一個大媽,到現在我還能記得那不友善的表情和粗魯的聲音,厭惡學校對面郵局那個女人不耐煩的臉,過了這么久我依然聽不大懂她說的方言,街頭小販說的“十”和“四”,我永遠都像猜謎一樣地探問究竟,以及最讓我忍無可忍的高數老師,永遠都操著一口流利的方言,大一的高數課沒有完整地聽過一節,我在努力聽與猜里感到聽覺疲勞和大腦困倦。人與人之間連名帶姓的稱呼,(在家鄉只有在對方極度生氣的情況下才這樣連名帶姓地叫別人)使我感到深不可測的陌生和距離,那一瞬間我才懷念故鄉我的那些老師和同學們,我的名字永遠停留在了他們的聲音里。我不敢一個人上街買東西,各種被坑的樣子。還有無厘頭的公交車站……
兩年過去了,習慣了這里的飲食,習慣了周圍的方言,習慣了連名帶姓的稱呼(內心依然不喜歡這樣的稱呼),有時也喜歡在湘江河邊漫步,或者都對面的三閣公園走走,可終究無法用心愛上這座城市,有人說遵義是個好地方——山好水好,可在我心里我依然喜歡故鄉那一年四季都不變色的山,永遠綠悠悠的;喜歡流向大海的寬闊河流,汽船駛向河心時的興奮;喜歡站在魚排上吹海風的感覺;喜歡騎著著自行車在城里悠悠地轉;喜歡黑黝黝的巨峰葡萄——引得滿大街的蜜蜂亂亂飛;更有不愛吃卻一直引以為豪的繼光餅;喜歡鼓山的石階和夕陽,懷念石碑上虛云老和尚的詩,山上下雨山下大太陽的奇觀;喜歡鼓浪嶼平和安詳的巷子和恬淡的陽光,想起林巧稚醫生——鼓浪嶼的女兒,還有一代文學大師——林語堂先生,還有民族英雄——鄭成功;喜歡陶笛聲悠悠的三坊七巷;金雞山上風里搖晃的大索橋;于山被青苔覆蓋的醉石和山間傳唱的閩劇(聽不懂卻覺得那么有情調);福州西湖悠閑的步調;還有被歷史所遺忘的洪山橋;還有,還有……還有童年的嬉戲,媽媽的叮嚀,我所熟悉的鄉音和我的族人,在福建說起我的民族,人們都知曉,聽到的不會是“‘畬’這個字怎么讀。”
故鄉的魂牽夢繞,以至在云南的洱海、麗江古城,我都會想起鼓浪嶼的水和巷子還有柔軟的海灘,在玉龍雪山我會想起鼓山的巖石和夕照……在遵義清水一樣的湯里,我會想起媽媽親手熬的濃湯的味道。
每當聽到《異鄉人》時,我都會忍不住感動,直至夜里縈繞在腦海的聲音都是:
披星戴月地奔波
只為一扇窗
當你迷失在路上
能夠看見那燈光
不知不覺把他鄉當作了故鄉
只是偶爾難過時
不經意遙望遠方
曾經的鄉音悄悄地隱藏
說不出的諾言一直放心上
有許多時候眼淚就要流
那扇窗是讓我堅強的理由
小小的門口
還有她的溫柔
給我溫暖陪伴我左右
再想起曹雪芹《紅樓夢》里“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總在心里默默的,這一輩子,他鄉,故鄉。 所有的他鄉就只是他鄉,無論身在何方,去往何處,故鄉在夢里。而我不知怎樣的年歲怎樣的經歷,才致使:反認他鄉做故鄉。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鄉愁散文隨筆 篇8
在異鄉,茫茫人海中,每每聽到熟悉的鄉音,心中頓時一驚,像撥動了哪根琴弦,倍生親切之感。“鄉音未改鬢毛衰。”鄉音,是深遠的傳承,是有聲的血脈相連,更是悠遠的時光足音。
我知道,那是故鄉的氣息,時而濃時而淡,遙遠卻又那么近,一點點,一滴滴,絲絲縷縷,緩緩沉淀在我空蕩的內心深處。躺在暗夜深處,閉上雙眸,故鄉的點滴就會在腦海浮游而上,逐漸清晰起來。一睜眼,半回頭,微轉身,每一個細微的動作,仿佛都能牽扯出一段關于故鄉的記憶。這些記憶的點滴、時光的碎片,在內心深處游蕩、沉淀、發酵,它們經常讓我面懷憂傷,一種莫名的惆悵,瞬間便涌上心頭……
在異鄉,故鄉是那么的輕,又是那么的重,沉沉地壓在心頭,讓我喘息不止……
村頭的那條溪流,雜草叢生,泥水翻飛,被魚炮炸暈了的魚兒,在孩童的追趕下往草叢深處逃去。我轉身,回頭,撞見多年前的我在河流里奔跑,汗流滿面。而今,溪流拓寬,雜草不在,淤泥被水泥地覆蓋了,流水清澈,一切截然兩樣。溪流披上了時光的外衣,站在如鏡的水流跟前,我仿佛看見了時光的倒影……
水是時光的步履,它在河床上行走,發出嘩嘩的流淌聲,時而悠緩,時而湍急,聲是時光老人的情語表。在水里裸露身子游玩的孩童和大人,永遠是時光的孩子,他們激蕩起的浪花與水流聲交相輝映,轉瞬即逝。
母親拿著手電筒扛著鋤頭,繞著那一條溪流在暗夜里行走。那一片口渴的稻田發出了無聲的抗議,皴裂的大地就像母親布滿皺紋的手。母親一臉焦急地在水邊行走著,栽滿了禾苗的稻田,是母親一心疼愛的嬰兒。一晃許多年過去了,昔日健步如飛力大如牛的母親,臉上早已爬滿了皺紋,她焦急的心情早已幻化成了絲絲安詳。
每每年根回去,故鄉總要發生一些變化。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矗立在村莊中央,散發出一股濃烈的時代和城市氣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屋零落地分布在村莊各處,它們在村里人的保護下默默不語,往時間深處慢慢走去。
新舊的更替,是不變的自然法則。老屋是大地的使者,是生命的圖騰,它更像是一個守夜的人,無聲地矗立在村莊中央,以一種不變的姿態,默默地注視著村里的人從自己眼前日復一日走過,又悄無聲息地漸行漸遠。老屋曾經也是新屋,新屋在時間的推一下也終將成為老屋。一棟屋站久了,我想它也會躺下的,就像一個人,于大地上行走,最終要躺下,復歸于塵土。
心懷故鄉,就像在大地上撒下的一顆種子,生出的根便往故鄉深處扎去,難舍難分……
【故土的板栗我晚年的鄉愁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我熱戀的故土散文隨筆12-14
我的那故土散文隨筆01-14
故土小城散文隨筆01-12
夢回故土散文隨筆01-14
故土情散文隨筆12-12
恰在晚年擁有散文隨筆04-29
故土的雪邪念散文隨筆12-12
太極健身怡晚年的散文隨筆04-29
走不出故土的眼散文隨筆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