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樓賞景散文
金鐘樓位于都督文化廣場西北側的金鐘山頂,為三層木質仿古建筑,四角回廊,飛檐翹角,紅柱、灰瓦、金字黑匾,在金鐘山郁郁蔥蔥的綠植映襯下,顯得端莊幽靜,古樸優雅,美觀漂亮。
金鐘山并不高,離地面僅七八十米,但因它緊挨場鎮,因此,建在金鐘山頂的金鐘樓,看上去居高臨下,氣勢恢宏,就如同延安寶塔山上的寶塔。但她又與多姿多彩的場鎮建筑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是都督的標志性建筑。故到都督旅游,我想誰也不愿錯過金鐘樓吧。
金鐘山、金鐘樓均因金鐘得名,當然亦與唐都督馬炟以護送金鐘為名護送流放太子李承乾的傳說有關。然而,傳說總歸只是傳說,是經不起細細推敲的。相傳馬炟一行路過都督時,正值天坑內蛟龍作怪,雨水泛濫,就用金鐘將蛟龍罩在山下,覆蓋以土,當地才得以風調雨順。而何時又挖出金鐘,懸于金鐘山上的金鐘樓呢?倒是立于金鐘山腳的《金鐘山賦》一語道破天機:形金鐘鎮蛟龍。金鐘山背靠武陵山脈,余三面獨立,遠遠看去,極像金鐘。我想,后人應該是因其“形金鐘”而生“鎮蛟龍”之傳說的吧。
當然,《金鐘山賦》只是不經意地點及“形金鐘”而已,主要也是記載了馬炟送金鐘的傳說,以及對金鐘山四時美景的`描寫。《金鐘山賦》文字雋秀、語言凝煉、結構嚴謹、意境優美,自然出于名家之手。遺憾的是,全篇套用古人詩句太多。而在落款前面硬冠以“××作家”之頭銜,亦有畫蛇添足之嫌。當然,這并不是作者之錯,應是立賦碑者硬加的。其實,只要在落款后面加注“作者簡介”,就能達到介紹其作家頭銜之目的。
自山腳登環山梯道約400步,即已至金鐘山頂。因山頂面積較小,修建了金鐘樓后已幾乎沒有空地,故金鐘樓的修建頗為獨特:從山下看,金鐘樓的正面朝東南,二層廊檐上面一塊黑色大匾,上題“金鐘樓”三個金色隸體大字。而實際金鐘樓的東北側才是正面大門,其它三面則是賞景、歇息的回廊。正門口的四根紅柱上有兩副黑底金字對聯,內容自然也是都督馬炟護送流放太子送金鐘的故事。在一層廊檐上面也有一塊黑色大匾,題有“金鐘樓”三個金色行書字體,并有“道光九年桂月 楊元瑛”的落款字樣。
說來也怪,在山腳看到《金鐘山賦》的落款前面冠以“××作家”時,嫌其畫蛇添足,而對這位什么都沒冠的楊元瑛卻反倒特別好奇,好在現代通訊發達,拿出手機一查,即知楊元瑛乃都督人,“進士出身文林郎知豐都縣事”,原來竟是豐都知縣。
登金鐘樓之前,總覺得金鐘樓只是現代建筑,年代并不久遠。但當我看到“道光九年桂月”的題字落款時,才知金鐘樓始建于清道光九年,或者更早,現在只是重修的。
一層中部懸一大鐘,目測下口直徑1.2米,高近2米。鐘身鑄有“佛光普照、國泰民安”等隸體字外,里側有“金鐘山”三個隸體大字,和“公元二0一四年鑄”字樣。原來此鐘是2014年新鑄的。金鐘右側有樓梯,方形盤旋至三層。二層、三層均只有樓梯,沒有回廊,故無法賞景。三層東南側安裝有巨形探照燈,而在上三層的樓梯被一不銹鋼柵門封閉,游客無法上樓,是工作人員開燈及維修的通道。每逢節日或有重大活動時的夜晚,鐘樓的探照燈都會開啟,強大的光柱,變換著五顏六色,在整個場鎮的上空橫掃。
東南側是金鐘樓的最佳賞景處。鳥瞰場鎮,群山環抱,翠綠掩映,各類建筑高低不平,錯落有致,色彩絢麗;特別是眼前的文化廣場,或白墻灰瓦,或紅墻青瓦的現代建筑,與廣場中心綠色的燈光球場相映成趣,熠熠生輝;向遠眺望,兩側群巒重疊,連綿不斷,如同形成一個長長的峽谷。
金鐘樓與靈臺山遙遙相對。站在金鐘樓東南側,目視靈臺山,裸睡佛真真切切,惟妙惟肖。裸睡佛雖已裸睡千萬年,但他微凸的肚子,圓潤的身材,健壯的肌肉,看上去正值壯年。莫非真的是“天上一日,人間一年”?
大自然造物自有其奧妙之處。站在金鐘樓,雖能把裸睡佛看得真真切切,但因大山隔擋,卻始終看不到裸睡佛的頭像,給人以遐想。然殘缺也是美,就好比斷臂的維納斯。
每次登金鐘樓,賞景之余我總會默默注視裸睡佛,仿佛都能聽到睡意正濃的裸睡佛發出的陣陣鼾聲。故我每次都不愿撞鐘,就怕驚醒了酣睡的裸睡佛。其實我也只是杞人憂天,人間的嘈雜尚不能驚擾裸睡佛,何況這美妙悠揚的鐘聲呢!
【金鐘樓賞景散文】相關文章:
秋之景散文11-15
踏青賞景的清明節詩句03-11
墨韻獨釣賞散文11-03
煙景繁華,滴露沉香散文11-17
金桂中秋散文12-15
核桃和鐘樓寓言故事11-05
金鹿自行車的情緣散文11-07
五年級語文下冊《鐘樓讀書》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