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黎族與酒散文隨筆
有幸添列扶貧工作隊,使筆者得以耳濡目染和體會黎族人的釀酒、用酒和飲酒的風情。
據考證,海南黎族原是由三千年前殷周時期兩廣一帶的古越人遷徒而來的。由于黎族有言無文,唐前各代對黎族無確切的統一稱謂的記載,曾稱“里”、“俚”、“蠻”,至唐朝才統稱為“黎”。他們是海南最早的居民。而與黎族緣份很深的“酒”,大概是這個時期發明釀制并沿承至今的。
與現代農用各種技術相比,黎家的釀酒術顯得很簡單,沒有哪家哪戶不懂,隨處可見可聞熬酒的裊裊炊煙和酒香。釀酒法有兩種,也就是對糯米和粳米采用不同制作方法。釀糯米酒,就先把糯米浸泡透后干盛于瓦罐,用鐵鍋隔水蒸熟,晾涼后加入用粳米和香刺藤研制而成的酒餅,攪和放進缸或罐密封發酵。一星期后即可飲用。這種酒俗稱“糯米甜酒”,黎家叫“biang”。糯米有水田和山地種植之分,山地種的叫“山蘭”,用它釀制的“山蘭酒”比水田糯米酒更香甜。但因政府的封山育林,“山蘭酒”成了稀有的珍品。粳米酒的制作,是先把粳米煮熟成飯,再糝和進酒餅,放進缸罐發酵四天加水,再發酵三天后啟封,倒入鐵鍋,鍋口用瓦罐罩住封嚴,用火熬煮,化汽的水酒匯集于罐頂唯一的通道——濾酒管流進鍋旁的盛酒器,這就是俗稱的“米酒”,黎家叫“偶”。由于糯米產量小,遠沒有粳米釀酒那么普遍和頻繁,因此釀米酒成了黎家的常項。豐收的年份,粳米多余,則釀酒更頻,喝不完的可拿去換些錢補充家用。
黎家之酒,用途很廣。結婚請客、喪葬做八,遷新居、祝壽、過年、祭鬼驅災等等。幾乎無事無處不用其酒。其中用酒量最大、時間最長要算喪葬做八。父母死,子女要從“酒孝”十二天;子女死,新屬要從“酒孝”五天;村人死全村人要從“酒孝”三天。“酒孝”期間飲用的大量的酒,有喪家自釀的,有親友鄰舍祭供的,從早至晚,通宵達旦,一直飲至“八孝”結束。
黎家人喜酒有其歷史淵源。傳說漢武帝派兵入占海南時,有許多黎民為避戰亂,從北部平原南遷山區蝸居于山洞,被瘧蚊叮咬而全家全洞死于瘧病。奇怪的是,嗜酒的家庭卻在瘧疾浩劫中生存了下來。酒是否有此奇功,很難說,但從那時起,酒成了黎家百姓的莫逆之交。酒確實有強身壯體、驅風祛寒、養顏益壽等諸多作用。
黎家百姓在飲酒的過程中,養成了豪爽大方、熱情好客的如酒般甘醇的性格。那酒一樣的真情和熱烈場面,真讓人感動不已,永世難忘!
黎家的酒情,讓我想起宋人戴復古“酒熟思招客,詩成勝得官”的名句,不妨改添一下,作一首無規矩的小詩為結:
酒熟思招客
醉時勝得官
黎家大小事
無酒難過關
【黎族與酒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裹腳散文隨筆04-02
小年散文隨筆01-26
棉布散文隨筆04-22
客車散文隨筆01-10
父親的散文隨筆10-22
二妮散文隨筆03-04
村落韻事散文隨筆11-15
老唐散文隨筆09-04
孤獨的價值散文隨筆03-31
古樹散文隨筆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