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故事散文
大安,我的家鄉,生我養我的地方。雖然我一直都沒有離開家鄉多遠,可是,家鄉仍然是我難以割舍的眷戀,尤其在退休了的這些日子里,因為居住地距離家鄉比較遠了,這種眷戀就更為濃烈。或許,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故土情結,或許,這是因為人到晚年,就會越發產生眷戀情懷。
由于這種故土情結的涌動,幾時就想動筆寫一寫家鄉的故事,因為其他一些事務耽擱了,一直都沒有動筆。就在去年春天,和一位過去的同事一起,拜望了家鄉兩位八十高齡的長者,從兩位老人的擺談當中,知道了一些關于大安這個地方的掌故,所以,就趁現在比較清閑,大腦還沒癡呆,指頭也還靈活,開始敲鍵盤了。本來,寫大安的故事,似乎有點多余,不是有《村志》嗎,干嗎還寫大安的故事?讀者有所不知,現在,無論是《村志》還是《鄉志》,寫老百姓感興趣的故事不多,或者根本就不寫,所以,寫大安的故事,還真的有點意思。
大安,在過去保甲制度時期,這里是一個保,所轄范圍很小,只是大安壩及其周邊不出一公里的范圍,大約250戶人家。但在人們的口語交流中,所說的大安,往往是指大安壩,至于周邊的那些地方,又有單獨的稱謂。
大安,有史以來的地名,都叫“大浪壩”。大浪壩這個地名,是自然產生的,那是因為,這個地方每年夏秋季節,都會遭遇幾次山洪的肆虐。山洪爆發時,從田家溝出來的那條小河,滿載滾滾洪流和泥沙,直沖大安壩中,導致壩內幾千畝良田遭受損失,甚至顆粒無收,老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就順著這個情形,把它叫做“大浪壩”。所謂大浪壩,也包含了“大難壩”的意思。
直到民國中期,大浪壩幾家何姓鄉紳的子弟在外面讀中學,有一次中秋節回家,幾個學生在一處婚宴上吃酒席。席間,有災民哀嘆稻谷被洪水沖壞顆粒無收,一年生計沒有著落,這個情景讓學子們感到震撼,覺得“大浪壩”這個地名不好,給鄉親們帶來了災難,必須改!一陣議論之后,大家一致同意了其中一個名叫何大江(中共地下黨員,解放后任良村區區長)的意見,把中間那個“浪”字改為“安”字。當時,主持宴會的“提調”在一旁聽了,覺得這個名稱太好了,他躬身一縱,跳上一張八仙桌(席間主持人講話的臺子),用手圍成喇叭大聲宣布:
“喂!各位親朋好友,各位鄉親們,酒要慢慢喝,菜要慢慢吃,邊吃邊聽我宣布一件事:我們大浪壩這個地名不好,年年都要遭遇洪水沖壞莊稼,剛才,幾個讀書人改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稱,叫‘大安壩’。從今天起,大浪壩這個名稱不要啦!就叫大安壩!這個安字,就是幸福平安的意思。”
從此,鄉親們口口相傳,“大浪壩”很快就變成了大安壩,一直沿用至今。一字之改,寄托了老百姓對幸福平安的無限期望,可是,地名的改變,不過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而已,災難依然如故,年年都有山洪,年年都有顆粒無收的災民。
新中國成立了,大安這個地方,由舊中國的“保”,變為新中國的鄉。在鄉政府的帶領下,新開了一條河,把田家溝出來的小河,改道從東面直流出去,減輕了山洪的危害,大安壩從此逐步走向平安了。雖然山洪的災難并沒有徹底根除,但是,因為實行了集體所有制,在這個集體當中,人們有福同享有難同擔,老百姓的生計有了保障。
大安,地形地貌的對稱,是這個古老村莊的一大奇特現象。大概在幾千萬年,或者上億年前,這里應該是一個很深很深的碓窩型地貌,日積月累的泥石流,不斷在“碓窩”里淤積,形成了現在的“壩子”——大安壩。
田家溝出來的一條小河,是形成大安壩的首席“功臣”,從牛青山和羊古腦兩座大山上下來的山水,自然就在田家溝形成一個大約一平方公里的湖泊,湖泊水積多了,然后在容易風化的泥巖處溢出。日久天長,水流把幾條泥巖山埂慢慢切開一個口子,口子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泥石流,流進“碓窩”里淤積起來,形成了大安壩,所以,小河是形成大安壩的首席功臣一點也不為過。雖然這是推理,是我小時候在山上放牛時經常觀察,冥思苦想得出的結論,但是,我一點也不懷疑這個結論。即便不是地質學家,也可以從小河兩邊對稱的地形、地質,以及大安壩中大部分田畝,都是泥巖土質(當地稱之為“油砂地”)等情況看得出來,這幾條山埂,原本就是分別對應相連的.整體,就因為它們是泥巖,質地松軟容易風化,水流才欺軟怕硬,選擇了它們,從它們身上開刀,慢慢沖涮,形成今天的一條小河。
站在李家埂山尖上看過來,青干坪和王家山,是兩座形狀十分對稱且相似的山崗,和唐僧的帽子邊沿形狀一個樣,這叫“佛冠山”。兩座佛冠山是大安壩的“依靠”,也是大安人的精神寄托。在人們心里,這兩座山崗,就是大安人的福祉,佛主會把幸福降臨給大安人,讓大安人世世代代美滿祥和,幸福平安。
大安壩北面,是一座延綿百里的大山,西起自東皇鎮泥埡,東止于溫水鎮平原,剛好一百里。這是大安壩的“護衛”,是“城墻”,千百年來,這道巍巍城墻,始終護衛著大安人的休養生息。
從大山脊梁上蜿蜒下來四條山埂,延伸到大安壩中,中間兩條山埂,把大安壩平均分成三部分,其中一條極似龍頭形象,風水大師稱之為“青龍”,龍頭右邊有一口自然生成的圓形水潭,直徑大約二十丈,水位剛好與地面平齊,即使天干大旱,水位也不會下落,常年水質清澈,那是青龍的一只眼睛。為了使風水完整,人們還在龍頭左邊相應的位置,挖了一口等同的水潭,作為青龍的另一只眼睛。當地人習慣把這山埂叫做“青龍嘴”;另一條是風水大師為了與青龍匹配,牽強附會地稱之為“白虎”,當地人習慣叫做“貓貓咀”。風水大師說,那是“左青龍右白虎”。
可惜,前兩年青龍已被“斬首”,被一家開發商挖掉,修成了幾排廠房,聽說在挖青龍嘴時,挖到了兩根幾米高的石柱,聽說而已,沒有親見,就當是謠傳吧。白虎也將在今明兩年面臨青龍的遭遇,農戶的住房和土地都已經測量,并開始著手賠償。正在建設的高速公路,就從青龍白虎的頸脖上橫穿而過。兩年之后,大安壩的“左青龍右白虎”,將永遠消失,這是現代人演繹的結果,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青龍白虎消失了,就讓它們成為大安人記憶中的一道美好風景吧。
從大山脊梁上下來的另外兩條山埂,是大安壩的圍欄。左邊的一條叫朱家埂,右邊的一條叫放牛埂。這兩條山埂剛到大安壩,就忽然隆起一個山包,山包起了連接作用,使朱家埂與王家山緊密相連,放牛埂與青桿坪緊密相連,堵住了東西兩邊的出口,讓小河切割山體時產生的泥石流,得以在“碓窩”里淤積而形成壩子。
大安壩另外一個使人驚嘆的對稱現象是,東西兩邊的山包下面,都有一個天然溶洞直通大安壩地表,左邊的叫蟒河洞,右邊的叫龍洞。壩子中的積水,就從兩個溶洞流出去,各自形成一條小河,水流先匯入習水河,再匯入長江。可是,溶洞曲折,進口不大,山洪爆發時,排解不了大量的洪水,因此,解放前的大安壩常常遭遇洪澇災害。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設地造了這么奇特的地形地貌,為大安這個古老的村莊,孕育了無盡的神奇。
【大安故事散文】相關文章:
散文故事03-31
故事散文09-29
經典散文:故事的故事03-30
散文:故事中的故事03-31
散文故事:山里的故事03-31
別讓故事成為故事散文03-31
不是故事的故事散文09-27
故事里的故事散文09-28
當故事成為故事散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