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研修日志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觸過日志吧,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篇日志吧。可是怎樣寫日志才能出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研修日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1
自從參加了遠程培訓后,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想法,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采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進取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本事。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本事、理解水平有關。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一樣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我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供給了廣闊的舞臺。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資料。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將軍》的閱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么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說一說。”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學生們覺的有這樣一位將軍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我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許多課外書;經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資料奠定了基礎。
四、培養適合學生自我的學習方法
要培養適合學生自我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于強調理解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僅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能夠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發揮自我的特長;也能夠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我的想法,最終構成團體的意見。在合作學習的資料中,要研究學生之間不一樣的認識,不一樣的發現,這些資料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中去。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
五、把教師的教學理念貫穿到行動中去
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并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然而,以學生為中心,意味著教師轉為合作者,那么一堂課,教師如何去備課,如何去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去主動尋找問題。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教師由權威變成合作者,那么教師跟學生是平等關系,在學習中,備課中,能夠去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去發現問題,經過課堂的組織,并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與個性,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本事;我們能夠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化,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找問題,能夠同學提,教師提,再一齊解決;還能夠經過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字、詞、句、畫等入手,讓學生產生興趣,在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六、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社會實踐中
新課改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要以教材帶領學生走向自然和社會,然而就在課堂中經常出現一句課堂口頭語“你們讀懂了什么”,從這句話中,我們就明白還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課程的教材,使我們在課堂提問下,學生無語。我們是想讓學生弄懂教材,并從教材中引發到此刻生活中去,而往往教師們還是拘謹于教材,不敢突破。還由于學生在此刻生活的閱歷和社會接觸較少,讀課外圖書也有限,也很難去領悟教材,甚至一些關鍵詞、句難以表現出來。真正樹立為學生而教,根據學情而教,使學生讀有所感,思有所啟,練有所得,學有所獲,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命對話的場所。教學要沉下心來咀嚼教材,發現、選取典范語段、欣賞點評;要開掘出蘊涵于母語中優秀的民族文化;對課文的主體特點、語言特色應了然于胸,還要自我準備好課文的相關知識、背景資料,條件允許的情景下,學生能自我收集信息最好。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發揮信。
此外,我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一樣角度,采用不一樣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本事。今后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斗。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2
我是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從教以來,一直都承擔語文課程教學,對語文教學有著一些想法,試談如下:
一、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知識性極強,內涵極為豐富的學科。在新課改下,
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我們廣大教師特為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一種模式。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腦子“活”起來,讓學生不至于覺得枯燥無味,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注重新課導入,力求做到新穎。
老師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
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在導入新課時,我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設置不同的開頭導入方式,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于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進入學習語文的情境。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采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等。方法多樣,靈活多變。
三、重視感情朗讀,讓學生“動”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所編排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展開想象,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內涵,意義、
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獨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如教《盧溝橋的獅子》第二課時時,在講述到盧溝橋的獅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時,我讓學生通過品讀第二自然段,欣賞作者對獅子的生動描寫后,我又讓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是作者,你對盧溝橋的獅子又怎樣描寫呢?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有的同學說:“盧溝橋的獅子真頑皮呀!躲在母獅子的后面好像在抓癢。”有的說:“盧溝橋的獅子真歡呀!他們快活地數著天上的星星??”他們發言熱烈,想象豐富,暢所欲言,有趣地進行著創造的嘗試。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然后代表具體表述,從而進一步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今后我將一如既往地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語文素養而努力!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3
經過十來天的學習與探討,我們教師對語文課改還在適應階段,在這就談談我對語文新課改給我帶來的一些思考。
一、課堂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透過學方法,讓學生勇于探索,對新事物產生興趣。為了適應新課程教學,我們務必轉變教學理念,務必讓學生在課堂上自我找方法,那就會產生拖堂現象,那我們如何去完成教學計劃呢?
那就務必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不能讓課堂的時光浪費掉,教師們務必控制好時光,避免遲到,防止外界干擾,減少維持課堂紀律,我們還能夠引導學生將最感興趣的話題或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它的問題可放在課后與學生單獨交流,或將自我的想法寫在紙上再交給老師,對于較為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
二、教師要慢慢培養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學生自我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即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于強調理解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
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能夠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發揮自我的特長;也能夠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我的想法,最后構成群眾的意見。在合作學習的資料中,要思考學生之間不一樣的認識,不一樣的發現,這些資料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就會用心參與合作學習中去。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
三、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
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主要靠自我個人解決課堂里面的所有問題。新課程里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潛力,那么就要靠教師群眾潛力的發揮,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間,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一樣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么課?
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持續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此刻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我的知識結構,使自我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其次,就是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潛力和創新意識,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四、不學語法,語文教師在課堂怎樣培養“語感”
談到語文教學時,個性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不僅僅僅地掌握知識和籠統地提高潛力。不少人感慨,“耗時多,收益少”。重視潛力的培養,不重視基礎知識,那不學語法知識,“語感”又怎樣樣培養?
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就突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潛力、收集處理信息的潛力、獲取新知識的潛力、分析解決問題的潛力以及交流合作的潛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職責感。能夠透過吟誦法,讓學生利用讀書的語氣感悟,主要透過學生,老師進行有感情的朗誦,進行比較,而產生共鳴;也能夠進行教學情境法,來讓學生感悟,主要透過教學資料,精心布置情境,讓學生們都能融洽到情景中;還能夠利用傳授的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思維里產生感悟。
語文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學得聰明一些,靈氣一點,當然,新課程所蘊涵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沖擊,給我們帶來困惑,但新課程所構建的理想未來,正是需要我們帶來困惑去實踐,去探索,去創造。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4
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不管你是教哪門課的老師,還是哪一類型的老師,始終要求教師首先必須要愛學生。熱愛學生是對教師職業道德起碼的要求。
一、關愛學生,用“愛”去感化學生
老師在學生心目中是崇高的、神圣的,這種崇高和神圣需要用教師的愛心來支撐。尤其是在小學階段,面對的是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們,更要多給他們一分愛心,一聲贊美,一個微笑,少一些說教,使師愛滲透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如學生的鞋帶開了,老師彎下腰幫他系好;學生進步了,老師送上一份真誠的鼓勵;看見學生摔倒后,老師伸手幫扶站起;老師撿起學生掉在地上的鉛筆……如果做到了教育無小事,處處暖生心,那么學生定會被溫暖的師愛所感動。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才能成為孩子喜歡和信賴的好教師。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教學雙方民主平等的基礎上的。在沒有輩份、沒有權力障礙的因素下,師生之間能以朋友的身份或以同伴的關系以誠相待,互相信任,進行推心置腹的交談,是難能可貴的。教學中教師應主動地去接近學生、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培養親和的師生情感,并以自己豐富的知識、風趣幽默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比喻展示數學的魅力。數學知識中不乏抽象的、難以理解內容,這樣就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較大的問題和困難,這些問題的解決和困難的突破需要一定時間、適當的`空間和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可以為學生學習知識、探索問題創造良好的條件和心理環境,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包袱,心理放松,則必然會活躍思維、富于想象、樂于探索,學習數學也就成了非常快樂的事情和為之追求的目標。
二、要具有寬容心,用“真情”感染學生
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師的形象直接影響學生健康的心靈和健全人格的養成。教師健康的個性品質、廣泛的興趣、堅強的意志、開朗的性格是教師吸引學生的魅力所在,教師只有不斷完善自我,增強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學生和影響學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學生,實現情感教育,起到“春風化人”的教育效果。
總之,搞好教學工作的關鍵之一,是做學生喜歡的老師,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5
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教師的熱情都很高漲,個個都氣勢昂揚,有信心把語文工作做好,但經過幾年的探討,我們教師對語文課改還屬在不適應階段,在這就談談我對語文新課改給我帶來的一些困惑與相應的對策。
一、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勇于探索,發覺里面的新事物。為了適應新課程教學,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會產生拖堂現象,那我們如何去完成教學計劃,識字能力又怎么樣培養?那就必須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不能讓課堂的時間浪費掉,防止外界干擾,減少維持課堂紀律,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重要的事情,提高課堂效率,時間不可以隨便浪費的。我們還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將最感興趣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它的問題可放在課后與學生單獨交流,對于較為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作為老師要有自己的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么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么課?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其次,就是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三、給學生語文營造更廣闊的想想空間,教師在課堂怎樣培養“語感”談到語文教學時,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不僅僅地掌握知識和籠統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時多,收益少”。重視能力的培養,不重視基礎知識,那不學語法知識,“語感”又怎么樣培養?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就突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可
以通過吟誦法,讓學生利用讀書的語氣感悟,主要通過學生,老師進行有感情的朗誦,進行對比,而產生共鳴;也可以進行教學情境法,來讓學生感悟,主要通過教學內容,精心布置情境,讓學生們都能融洽到情景中;還可以利用傳授的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思維里產生感悟。
四、培養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也可以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體的意見。在合作學習的內容中,要考慮學生之間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發現,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中去。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
五、把教師的教學理念貫穿到行到中去,那如何去備好課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并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然而,以學生為中心,意味著教師轉為合作者,那么一堂課,教師如何去備課,如何去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去主動尋找問題。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教師由權威變成合作者,那么教師跟學生是平等關系,在學習中,備課中,可以去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去發現問題,通過課堂的組織,并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與個性,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化,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找問題,可以同學提,老師提,再一起解決;還可以通過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字、詞、句、畫等入手,讓學生產生興趣,在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六、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社會實踐中,從教材難引到實踐新課改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要以教材帶領學生走向自然和社會,然而就在課堂中經常出現一句課堂口頭語“你們讀懂了什么”,從這句話中,我們就知道還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課程的教材,使我們在課堂提問下,學生無語。我們是想讓學生弄懂教材,并從教材中引發到現在生活中去,而往往教師們還是拘謹于教材,不敢突破。還由于學生在現在生活的閱歷和社會接觸較少,讀課外圖書也有限,也很難去領悟教材,甚至一些關鍵詞、句難以表現出來。真正樹立為學生而教,根據學情而教,使學生讀有所感,思有所啟,練有所得,學有所獲,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命對話的場所。教學要沉下心來咀嚼教材,發現、選取典范語段、欣賞點評;要開掘出蘊涵于母語中優秀的民族文化;對課文的主體特點、語言特色應了然于胸,還要自己準備好課文的相關知識、背景資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生能自己收集信息最好。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發揮信息調控的功能。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6
上一節充滿激情的課是很多語文教師的追求,但是如何讓激情,如何讓情感在課堂上變成優美的旋律,也是很多語文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通過聽和教的實踐,結合自己的一些感受,總結出以下方法與大家分享。
要打動學生,首先,教師自己應該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能夠為每一篇課文“感覺像大海”,走進課文,挖掘出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以自己的個人情感進入課文,引起共鳴。教師是最好的“性情中人”,他們“多愁善感”,善于“抒發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
語言的本質是情感思維的本質。語言的形式也是情感思維的形式。情感思維和語言是平行一致的,沒有內在和外在的聯系。”這句話告訴我們,情感不能通過教學來傳授,而是應該由學生自己產生。它是學生通過文本對話和語感的`共鳴。那么如何在與課文的對話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呢?“Pin”和“Enter”是品味單詞和進入場景的兩種好方法。
味詞不同于傳統的詞分析。它不是一個機械的老師問學生和回答學生,而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與課文自主交談;也不是隨便抓幾個字就亂了,因為亂了不僅難以刺激情緒,而且會流入瑣碎而破壞情緒。真正的詞語,應該是“文學的眼睛”,即在文章中觸及全身的詞語,能夠體現文章的內涵和精神關鍵詞。教師引導學生及時理解和閱讀。這時,學生們讀書不再沒有感情,而是發自內心的嘆息,他們的感情隨著文字迸發出來。
進入一個情境是想象。文章是作者通過文字符號所描繪的圖畫,其中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通過想象,讓學生交流經驗,使符號可以還原成一幅又一幅生動的畫面。當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時,學生才會真正進入文章,將符號還原為圖片,讓學生進入圖片,觸摸作者的情感。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7
培訓期間,我不斷思考什么樣的語文課,既能讓學生高效的了解學習語文課的方法,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能減輕學生的負擔,最后還要做到重點突出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1、語文教師要讓教學過程充分體現語文的特點。語文講的是語言和文字,而不是講故事。也就是說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能夠通過感悟把語言符號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再把活生生的生活準確概括成語言,讓學生懂得這些語言符號到底講的是什么意思,從而更好地理解,在每一篇文章的學習上,都力爭讓學生學到一點,且要把這一點學透就可以了,而這點對于農村學生來說是最難的,必須花更多的時間來教授。
2、語文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這是學習語文的關鍵。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重在啟發學生思考,以平等對話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其主觀能動性得以更充分的發揮,使其學習變為愛學樂學。
3、多讀多練,培養語感。語文是一門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經常以此作為教學重點來訓練。但課堂時間畢竟有限,這必須靠生活點滴積累。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藏族孩子閱讀能力不佳,這就無形地成為學習語文的障礙,所以讀書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在以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將重點訓練朗讀,引導孩子閱讀兒童著作,或背誦古詩詞,讓孩子實踐一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勤于練字,認真書寫。古人云:“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不同的字跡,亦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所以擁有一手好字,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這更是農村學生需要加強的,他們在學好母語的同時還必須勤于練習寫漢字,寫一手好字,對他們來說也是很值得贊許的。
5、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不同的學習習慣對于思維能力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是耐心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向著更好地方向發展。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啟蒙教育階段,其知識基礎與行為習慣往往要影響學生的一生,培養學生相對獨立且又合作的思維方式與人格也就尤為重要。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但同時,他們做事又易缺乏持久性,往往虎頭蛇尾,對事情的認識不夠,老師就必須發揮其引導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步入正軌,從而使自己的教學插上希望的翅膀。
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通過對師德方面的學習,我堅持把師德建設當作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環節來抓,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學習和領會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所涵蓋的內容,提高自己的事業認知、職業認同水平,增強了自己從事教育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教育,我對教育教學理念、現代教學理論和現代課程理論和當今國外先進教育思想都有了進一步了解。以此我做出了一系列的計劃: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不早退不遲到,認真備課,及時批改,發放作業,在解題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習慣,實際生活中不賭博,保持自身以及家里的清潔衛生,關心學生等,對學生做到起著“以身立教”的作用。為了更好的勝任新世紀的教育教學工作,必須不斷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因此,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靈魂工程師,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淺談教師學習的必要性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深刻意識到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不應局限于當下,而要不斷學習,不斷突破自己。而遠程教育培訓給了我們繼續學習的好機會,我們更要把握好機會。
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現在我們正處在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知識陳舊率周期進一步縮短的年代,人類開始步入教育終身化、全民化、個性化的學習社會。我必須轉變舊有的教育教學觀念,改變
傳統陳舊的教學方法,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做個永遠的“新”老師,也只有不斷學習,才不至于在未來的競爭中被淘汰出局。人的一生都要學習,它貫穿于從學前教育一直到老年教育的全過程。當今社會,伴隨著信息化、全球化以及知識經濟的到來,原有的生活方式、工作崗位、知識結構等的穩定性不斷減弱,生存的需要迫使人們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接受教育,并且要學會學習。作為學生自主學習引導者和學習方法給予者的老師來說,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點。為了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一個輝煌的未來,為了幫助和促進他們成為終身學習者,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以上是我針對教師如何實踐終身學習,根據自己經歷所談的一些自己的觀點。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會再接再厲,把終身學習理念落實得更好,讓自己成為一個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新教師。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因材施教”正是孔子首先提出的,孔子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別差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論語》中記載了不少孔子因材施教的案例,下面是最經典的一個: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曰:“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
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第十一)
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常教導學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對孔子說:“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
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他們都需要你去照顧,你怎么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孔子恐怕子路還未孝養父兄,就去殺身成仁了。
過了一會兒,冉有也來問:“先生!我從您這里聽到的那些仁義之道,就應該立即去實行嗎?”
孔子說:“應該聽到后就去實行。”
這下站在一邊的公西華被弄糊涂了,不由得問孔子:“先生!子路問是否聞而后行,先生說有父兄在,不何以馬上就行。冉有問是否聞而后行,先生說應該聞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請教先生?”
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建立在他對學生個性深切了解的基礎上,這對教師的人格、學養和教學藝術提出了更高的挑戰。而“因材施教”則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高度體現了。“因材”就是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特性,“施教”就是根據學生的學習特性進行教育。當學生思維受阻時,你輕輕一點,學生豁然開朗;當學生思維定勢時,你輕巧一撥,學生柳暗花明;當學生拘泥一格時,你四兩撥千斤,學
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當學生混沌迷朦時,你畫龍點睛,學生撥云見日,心智澄明因材施教,就是真正的為學而教,因人而異。
心懷“情”和“愛”——“微笑真的很重要!”
學校里的學習,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教師的良好情感能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映,要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善于營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圍,把更多的
學盡量鼓勵,學生感覺到自己被老師充分地尊重和信任著,老師是伙伴,是朋友,和他們共同學習、研究、探索,他們無拘無束,在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中,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到提高,這樣,他們的創造力才有可能充分解放出來
領悟課標所帶來的喜悅
困惑一:我們倡導新課程下的新型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合
作、探究性的學習,但是,低段學生在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組是好學生一統“天下”,而學困生則“袖手旁觀”;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
對策:(1)在討論前,或先明確分工再合作,使每個成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務;或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體的意見。(2)精心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選擇的內容要考慮學生之間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有不同的發現等,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這樣,才能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才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才會收到相互啟發的功效。(3)加強對合作學習的指導。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教師還應考慮學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導他們,從而靈活地組織安排下一個活動。
困惑二:傳統觀念下的課堂環節觀與真實課堂教學的矛盾。以往的教學,考慮環節是否完美,是否緊湊。而真實的教學中以學生的體驗、探索為主,由此產生許多預料之外的新情境、新因素、新問題,教師要改變固定課堂環節觀,做到以學定教,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愿望,讓師生產生積極的交流,產生互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表現欲強烈,從而往往出現拖堂現象,完不成教學任務,甚至降低課堂效益的現象。
對策:我們嘗試引導學生共同將最感興趣的話題或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他的問題可放在課后與學生單獨交流,或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再交與老師,對于較為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
困惑三:教材將“基礎訓練”改為“積累·運用”,它使語文的人文性體現得更為充分,而在語文的工具性方面,則顯得導向欠明,這樣讓教師難以準確把握工具性訓練的'度,尤其針對青年教師來說,就顯得難度更大,這便成為一線教師的一大困惑。
對策:在語文學科中,無論是“人文素質”,還是“工具素質”,都不是獨立于語言文字之外而抽象存在的。我們認為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踏踏實實地進行必要的語文基礎訓練:字要端端正正地寫,詞語要一個一個地積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課文要響亮流暢地朗讀,話要正確連貫地說,作文要通通順順地寫,該背誦的好文章要老老實實地背誦當然更要重視引導學生做大量的課外積累,擴大知識面。
語文課程標準是每個教師語文教學的指航標,把握目標,準確定位,并將新課標的精神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一定會從中感受到領悟新課標真諦所帶來的喜悅。
課堂讓學生樂學其中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想跟大家分享下語文教學的一些想法:
一、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知識性極強,內涵極為豐富的學科。在新課改下,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我們廣大教師特為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一種模式。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腦子“活”起來,讓學生不至于覺得枯燥無味,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注重新課導入,力求做到新穎。
許多老師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在導入新課時,我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設置不同的開頭導入方式,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于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進入學習語文的情境。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采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等。方法多樣,靈活多變。
三、重視感情朗讀,讓學生“動”起來。小學語文課本中所編排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內涵,意義、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獨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如在《太陽與士兵》一文的閱讀教學
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么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說說。”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學生們為有這樣守衛祖國邊疆的士兵而感到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然后代表具體表述,從而進一步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今后我將一如既往地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語文素養而努力!
小學語文遠程培訓研修日志
通過這次培訓學習,我收獲匪淺。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有一些新的想法,如下: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于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采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
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
今后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努力奮斗!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8
通過網上學習,我認真閱讀專家、教授的講座,識字教學我感受頗深,低年級的識字教學看起來很容易,其實并不然 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是閱讀的基礎,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 我認為要想讓孩子掌握更多的識字量,在教學中一定要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孩子在一種愉快的環境中接受識字教學,從而達到識字的目的。
第一,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我根據孩子喜歡做游戲的特點,在教學中穿插各種小游戲。 如在教孩子學習了一些生字以后,為了鞏固孩子的記憶我經常采用開火車,摘果子,找朋友,猜謎語等方法 特別是摘果子游戲最受學生歡迎,我在黑板上畫上一棵大樹,樹上結滿了果子,果子上都是孩子熟悉的字,請學生扮成小白兔提著籃子去摘果子,當孩子們摘下自己認識的字時非常高興摘了滿滿的一籃子果子很有成就感 因此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使孩子處在一種快樂的環境中主動學習,喜歡學習增加孩子識字的記憶非常必要。
第二,低年級的孩子基本是形象記憶為主,我們的漢字很多都是象形字,如課本中的日、月、目、木、禾、羊,鳥等字都是古代的象形字演變而來的,這些字都和實物有相似之處,所以讓學生觀察實物或圖片后再識記,就輕松多了 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抽象思維能力要強得多,所以識字教學與具體的事物和形象相結合,有利于學生識記 如:學習“禾”這個字,首先要想到木,但是比木還要多一撇,這一撇就想到稻穗的頭是彎彎的,這樣一想這個字就會深深地印在腦子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得到了發展。
第三,利用豐富多彩的插圖來進行識字教學,我們低年級的課本中有大量的插圖,色彩鮮艷,生動有趣,孩子們也非常喜歡,能幫助孩子們識記 如在學習《在家里》這一課,沙發,茶幾,電視,電話,臺燈、書架、掛鐘、報紙都是我們生活中每天都接觸的實物,每個家庭都有,學生很感興趣 通過漢字與實物的對照,學生很快掌握了這些漢字,這些圖片對學生記憶識字起到橋梁的作用,使每個漢字都賦予了生命,使抽象的漢字形象化,促進了學生的記憶。
第四,做動作學漢字。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動作的詞語,可以用肢體來進行表演的 如在學習《操場上》這一課,動作的詞語很多,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等,這些詞語都和動作有關,在學習過程中我讓學生先做一做動作 第一組的詞語都是用手的,所以都有提手旁;第二組的.詞語都是用腳的,所以都有足字旁 通過動作表演,學生不但記清了字形而且弄清了字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興致極高,學生學起來也省力。
第五,利用日常生活來識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漢字,如商標,日用品,廣告,路牌,超市購物等等,無處不在 如:我讓學生搜集衣服上的商標和包裝盒,找一找上面的字自己是否認識,孩子的興趣很濃,從中孩子們學到了很多漢字 而且孩子們之間還進行了交流,我讓學生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漢字,平時就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擴大識字量。
另外,我還布置學生課外讀拼音讀物,交代每個家長給孩子買兒童故事書,現在我班很多的孩子識字量大大的提高了。
當然,識字的方法還有很多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只要我們不斷的反思總結,不斷的探索發現,不斷的尋找更適合學生記憶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學的更輕松,更快樂。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9
教師繼續教育"學分制"背景 下,"網絡研修"備受歡迎。當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主要由地方教師進修院校主管。通過幾個月的網上研修學習,我個人感覺在這次學習中收獲很多,盤點收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這些年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時也整理出了一套自己的心得,我覺得教學對于每個老師來說是一門很深很深的學問,教學方法尤其重要,下面我來和大家說說我的一些心得。
首先,我覺得要全面且充分地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個性,優缺點等等,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因為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最重要的,我們要注意新課導入新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于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采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我會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其次要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
此外,我們還要注重課內外結合。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許多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總體概括一下就是,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勇于探索,發覺里面的新事物。 二、培養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三、作為老師要有自己的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么 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四、給學生語文營造更廣闊的想想空間,教師在課堂怎樣培養“語感” 談到語文教學時,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不僅僅地掌握知識和籠統地提高能力。五、 把教師的教學理念貫穿到行到中去,那如何去備好課 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并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最后,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名教師,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非常重要!這種尊重,要求老師要一視同仁,不因美丑、貧富、學習成績的好壞、進步與落后、個性的差異而有所折扣。尊重學生是教師的天職,這種尊重較之朋友間的尊重更有其深刻而久遠、博大而無私的內涵,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靈魂! 尊重學生即是師德的基本要求,又是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我懂得這些作為教師所應必備的素質,但我深知在教育教學中要真正地做到尊重每一個學生并非易事,我會加倍的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上面這些就是我的一些感慨,今后我會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斗!
小學語文教師網絡研修日志【2】
經過十來天的學習與探討,我們教師對語文課改還在適應階段,在這就談談我對語文新課改給我帶來的一些思考。
一、課堂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通過學方法,讓學生勇于探索,對新事物產生興趣。為了適應新課程教學,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會產生拖堂現象,那我們如何去完成教學計劃呢?
那就必須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不能讓課堂的時間浪費掉,教師們必須控制好時間,避免遲到,防止外界干擾,減少維持課堂紀律,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將最感興趣的話題或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它的問題可放在課后與學生單獨交流,或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再交給老師,對于較為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
二、教師要慢慢培養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學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即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
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也可以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體的意見。在合作學習的內容中,要考慮學生之間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發現,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中去。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
三、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
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主要靠自己個人解決課堂里面的所有問題。新課程里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師集體能力的發揮,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間,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么課?
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其次,就是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四、不學語法,語文教師在課堂怎樣培養“語感”
談到語文教學時,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不僅僅地掌握知識和籠統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時多,收益少”。重視能力的培養,不重視基礎知識,那不學語法知識,“語感”又怎么樣培養?
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就突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可以通過吟誦法,讓學生利用讀書的語氣感悟,主要通過學生,老師進行有感情的朗誦,進行對比,而產生共鳴;也可以進行教學情境法,來讓學生感悟,主要通過教學內容,精心布置情境,讓學生們都能融洽到情景中;還可以利用傳授的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思維里產生感悟。
語文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學得聰明一些,靈氣一點,當然,新課程所蘊涵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沖擊,給我們帶來困惑,但新課程所構建的理想未來,正是需要我們帶來困惑去實踐,去探索,去創造。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10
經過學習與探討,我對語文課改還在適應階段,現在我就談談對語文新課改給我帶來的一些想法。
一、課堂要與日常生活相聯系
新課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敢于探索,對新事物產生興趣。新的教學方法,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必須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為防止時間不夠用,怎么辦呢?
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不把時間浪費掉,那就必須掌握好時間,不準遲到,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將重點問題進行討論,其它的問題可放在課后與學生單獨交流,或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再交給老師,準備以后和學生進行交流。
二、培養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方法,這種學習方法教差。怎么辦呢,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
在課堂上,首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也可以先自己思考,然后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全體學生體的意見。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學習中去,了解他們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
三、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改革的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主要靠自己個人解決課堂里面的所有問題。新課程里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師能力的發揮,與其它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么課?
語文教學,就是“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不僅僅地讓學生掌握知識。有不少人說,“耗時多,收益少”。重視能力的培養,不重視基礎知識,那不學語法知識。
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就必須突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也可以通過其他方法,讓學生感悟,主要通過教學內容,精心布置情境,讓學生們都能融洽到情景中;還在傳授的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感悟。
語文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學得聰明,靈活,當然,新課程所包含的新思想、新理念,給我們教師帶來不解,但新課程所構建的未來,正需要我們去實踐,去探索,去創造。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11
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新課改中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我想談一點兒自己的看法;
一、要重視朗讀訓練
語文閱讀教學問題不少,其主要表現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瑣的分析多,把一個原本好好的整體(課文)搞得支離破碎;作用不大的板書多,老師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寫了一大板,學生忙于做筆記,老師講得一點兒也聽不進去;不必要的提問多,使有限的時間耗費在問問答答當中,而學生所得甚少;而學生潛心讀書的時間少。
下面是一年級下冊《月亮的心愿》一個片斷:
師: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珍珍很孝敬媽媽。
師:從哪些地方感到珍珍很孝敬媽媽,關心媽媽呢?找到有關的句子讀讀。
生:她不去春游了。
師:她為什么不去春游了?她想干什么?此時窗外的月亮會怎么想呢?明天下雨意味著什么呢?你能理解月亮的心愿嗎?
這不像是一年級的課,像中高年級的課文分析。一年級的課要引導學生多讀書,有沒有需要理解呢?有,那就是要讀出作者寫這些話蘊含的感情。孩子剛剛認了十幾個生字,讀一遍就要談出自己感受,多難為孩子啊!有的老師可能說:“可學生能說得出來。”是的,有個別學生說得出來,大多數的學生呢?他們能把課文讀通就不錯了,過高的要求只會令他們望而卻步。不要用那無謂的分析磨滅學生愛讀書的天性了。
有的老師會不解地問:“那不提問,怎么讀書呢?”不提問就不知道怎么指導學生讀書了,這確實是在一部會老師中存在的問題。另外還有一部分年輕的老師沒有以前分析的條條框框,但是怎么讀,卻很模糊,課文都是泛泛讀讀,這樣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閱讀教學三個任務:“最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最好能讀出感情。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認字學詞,積累語言。此外,還要培養讀書的習慣,習得初步的讀書方法,體現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誦讀,概而言之,就是讀書,沒有讀書,就不能稱其為語文教學。現在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中,“三多一少”的現象非常嚴重,這樣一來,致使學生逐漸對書面語言感到生疏,不能掌握和靈活運用書面語言來表情達意。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和習作都有不少困難,特別是農村的中小學,很多學生讀不好書,寫不通話,為了克服這種毛病,我們這些語文老師必須轉變觀念,從應試教學中轉變過來,把閱讀教學的立足點要轉移到以讀為主的教學實踐上來,將朗讀訓練貫穿于閱讀教學始終,落實到每一個環節。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原原本本地讀,平心靜氣地讀,整體聯系地讀。要讀出聲、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讀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在讀中整體感知,理解文意;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
一年級的閱讀教學,要結合對少量詞和句的理解,體現由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讀出感情的指導過程和學生練讀的過程。”
二、慎用多媒體課件
現在的閱讀教學多媒體盛行,似乎不用多媒體,就不能體現現代化。有的教師指導學生讀課文不用書,而是讀屏幕,教材中精美的插圖不利用而非要將其做成多媒體。明明是需要學生通過文本描述來實現自我想象、聯想、體驗與感悟的,卻被教師精心制作的多媒體畫面同化到一種認知與體驗上去。其實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首先要清楚為什么要用?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畢竟是工具,必須為我所用。那種完全用課件的演示取代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活動,用事先設計的課件演示流程取代學生思維的發展軌跡的做法是很不妥的。學生在課堂上的真實生成狀態自始至終是我們的關注點和著眼點,教學的進程,課件內容的呈現始終應圍繞他們的需求進行及時調控,而不能被預設的某種“電子教案”所羈絆,人機交流不能簡單取代人際間的互動。
語文學科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揣摩、品味、聯想實現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個性化的情感解讀。如果一味以標準化的圖像直覺取代語言感知,那就無情地侵占了學生的想象空間,粗暴地踐踏了學生獨特的體驗,從而背離了語文教學的目標。
所以說,我們使用多媒體課件不要只注重形式。要因需而用,適時適度,恰到好處;要用在關鍵處,用在點子上,使復雜的簡單化,抽象的形象化,平面的立體化。多媒體不是萬能的,傳統教學手段也不都是落后的。我們經常使用的、近年來在語文課堂上好像不多見的傳統的小黑板、教學掛圖、卡片等,是成本低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三、正確處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
此次課程改革是在繼承前七次課程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在繼承我國優秀教育傳統的基礎上展開的。改革,要繼承以往的好經驗、好做法,要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改革本身包括繼承。現在一說到新課程改革,就是要摒棄原來一切教學手方法,課堂教學就要展現全新的局面。于是,就出現一些極端,
一上課就合作,一學習就探究,熱衷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如:閱讀教學不是以讀書為重點,而是以討論為主導。讀一段課文沒有半分鐘,而安排討論卻用了3——5分鐘。如有一位老師這樣上《洲際導彈的自述》:《洲際導彈的自述》這篇課文很長,我抽課間十分鐘的時間都沒有讀完,再加上課文中有些專業的術語讀起來比較拗口,我就想利用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和學生一起學習。但是,老師卻只是零星地安排了一些讀書的時間,整整一堂課,老師沒有安排一次能讀完全文甚至讀完一個段落的時間。我千方百計地“搶讀”,把老師給的定的零星讀書時間加起來,也沒能讀上文章的三分之一。而學生,則在頻繁地“四人小組”的活動中,進行著沒有沒了的不知所云的“探討”。有一位老師這樣上《橋梁遠景圖》:首先讓學生欣賞師生共同搜尋的各種橋梁的圖片,然后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未來需要什么樣的橋梁,為學校設計一座現代化的.橋梁等等。上《碧螺春》的時候是這樣安排的:1、首先教師演示事先做好的課件:讓學生觀看泡碧螺春的錄像;2、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學生收集的資料;3、默讀課文,思考:你知道了關于碧螺春哪些知識?4、師生
共同歸納,制定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目標:(1)關于茶的種類;(2)關于茶的泡制;(3)關于茶的制作;
(4)關于中國的茶文化;(5)關于茶的起源。忽視了文本(課文)解讀,而讓學生討論這些懵懵懂懂的問題,有的甚至是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就偏離了閱讀教學的本質讓學生的感受浮光掠影。
所以說,改革是要拋棄一切不合理的東西,而不全盤地“自我否定”。新與舊,傳統與現代,不是截然對立的。對于傳統教學中的優秀經驗,要繼承,有些要根據現在出現的新情況,加以改造,融入新的思想與方法,不斷豐富,推陳出新,促進其發展,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四、課堂教學要追求“三實”,即“真實、樸實、扎實”
當前某些課堂教學存在一些弊端。審視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由于一些老師對課程改革的理念并沒有吃透,于是,在課堂上就出現了很多“化簡為繁”的“風景”:一節課上,一會兒合作學習,一會兒探究學習:一會兒表演課本劇;一會兒討論對話??聲光電多媒體,各種現代化教學設施一擁而上,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然而,在這熱鬧景象的背后,卻是對語文本體的迷失。
如有的老師在教第六冊《燕子》時,首先就讓學生討論燕子的生活習性,捉蟲的本領;接著交流候鳥的有關知識,介紹有關候鳥的特點;然后再讓學生畫燕子圖,唱燕子歌,跳燕子舞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未著過際。因為沒有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沒有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所以是一堂失敗的課。新課程提倡學科融合,并非是在語文課上充斥非語文活動。“融合”,即將相關學科的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形式,融入語文教學中。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活動、游戲、畫畫、表演??是借種種形式活躍、輔助、促進語文學習。
其實我們語文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是要把復雜的課文教簡單了,把深奧的道理教淺顯了。要把語文課上得清爽簡潔,干凈利落,這是一種境界。千萬不要疊床架屋,不要拖泥帶水,不要把課堂教學搞得太過于復雜,更不要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大雜燴!
五、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們所看到的語文教學通常以教材上的課本展開,一篇課文就是一個(或一組)訓練目標。課堂上,讀課文,想課文,說課文,基本上“萬變”不離課本。可見,課文對語文教學作用真大,對于語文教師簡直如同臂膀。因為,在他們心中教語文其實就是教課本,教課文其實就是把教學參考資料中的答案通過課堂,通過訓練一步步地有序地固化在學生思想中。葉圣陶先生早就語重心長地說,教材其實也就是個例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拐杖。可是我們的教師卻把“例子”當成了語文教學的通天的法寶,拼命地挖掘這“寶庫”中的訓練“資源”,他們仿佛就是“魔術師”,一篇短短的課文能衍生出許許多的練習題,有些問題連作者也感匪夷所思,在語文教研組,經常看到這樣爭論的場面:幾個語文老師捧著習題在爭論著答案是“A”還是“B”。細想一下,連老師也鬧不明白的題目,學生豈不是想昏了頭,你說,這樣的把“雞毛”當成“令箭”的語文、語文教學,孩子們能喜歡嗎?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12
在遠程培訓研修的日子里,觀看專家與老師講座的視頻:那一個個生動的教學課例,讓我們更加貼近了課堂;專家們精辟獨到的分析又使我們知道了教學中應該注意什么,哪些細節需要揚棄,哪些地方需要改正。特別是在語文作業布置、批改上我有更深刻的認識。作業的布置對教師檢查教學效果,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情況,并以此來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彌補教師教學的不足有一定的`意義。但整個過程中,我們注重了教師對學生知識理解的反饋,而對學生解題思路、方法能力、思維品質、情感態度卻很少理會,這樣的過程所強調的只是教師主體評價和導向作用,忽略了學生在作業中的主體地位,導致某些學生對作業產生消極心理,把作業當作是“應盡義務”,消極應對,嚴重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而且作業的發展功能消失殆盡。
新課程下的語文作業觀要求在語文學習中,把語文作業當作是課程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語文作業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密切聯系實際,在形式上要追求活潑多樣,在內容上要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同時,整個語文作業過程要注重互動性的多元評價機制(教師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以評價促進教師、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控制的調節,不斷改進教學、學習方法和策略,調整和端正心態,促進自身的進步和發展。新課程下的語文作業的形式和內容多樣化:
1、作業形式的多樣化;
2、作業目標的綜合化;
3、作業內容的生活化;
4、作業發展的時代化。使學生的作業積極性得以有效的提高,作業的多樣化促使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學生作業的評價上,應注重于過程性和主體性,切忌只注重結果。總之,我會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嘗試,從能夠改變的地方開始,不斷探索,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13
通過幾個月的網上研修學習,我個人感覺在這次學習中收獲很多,盤點收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好語文的前提
首先,教師要尊重、關心、信任學生。尊重、關心、信任學生,和學生友好相處是營造和諧課堂氛圍的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種穩定,持續的關系,不僅是在知識、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靈上的溝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師要對學生關心、信任、尊重。
2、立足課堂,在實踐中提升自身價值
課堂是教師體現自身價值的主陣地,我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將自己的愛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將所學的新課程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實踐新理念。”力求讓我的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同時作為班主任的我深深懂得,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都會對學生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習習慣、勞動習慣和文明行為習慣等。
3、教學中時刻不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對學生來講不是不可擁有的能力,但在實際上多數同學仍然存在依賴的心理,因此,我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在學生取得點滴成績時予以表揚,讓他們覺得自己能行。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讓組內每一個人都能在相互啟發,相互點撥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見解,每個人都能與大家分享思維成果,分享學習成果的體驗和收獲。這就離不開我們教師課前的精心設計,活動前的合理安排與適當的引導。這樣,才有利于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增添學生競爭向上的精神。
為了促進合作,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發展合作技能。課堂上有意識對學生進行合作訓練。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小組角色,承擔小組任務,同時有目的地在小組活動中示范合作技巧和協調教學活動,確保小組專注于學習目標,使小組成員在教師言傳身教帶領下逐步學會合作的技能。
4、加強學習,不斷網上研修,自覺走進新課程。
作為傳道授業的老師,只有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學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學生認真。要提高我們的自身素質,這要求我們年輕教師多聽取學生和老教師的各種意見。并且自身不斷的學習,積極學習,不斷開辟新教法。摒棄舊的教學方法,把先進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
多年來,老師教,學生學;老師講,學生聽,這已經成為固定的教學模式,新課改向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這種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不能煥發學生的潛能,與此同時,通過網上研修學習,“合作學習”、“主動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新型的教學模式為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通過網上研修我認識到:這些新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老師要自覺地把新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改變課堂的面貌,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民主;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師生關系融洽。才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14
作為語文工作者,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一、愛學生,尊重學生。
用心愛每一個孩子,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尊嚴。每次學習活動都有機會參與,尊重他們的參與學習成果,融洽、親切的師生關系容易建立,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勁頭就會越來越大。對此,我設計了平等對話、自選參與和質疑優先的教學方式。
1、平等對話式。對話,是指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的一種平等交流關系,包括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與文本對話,生自我對話。在對話中,教師扮演的是“平等中的首席”,通過平等對話構造師生理解的'語境,讓教師和學生的生活感情、人生體驗、生命意識滲入文本,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就會得到激勵,學生的個體精神就會得到飛揚。
2、自選參與式。教師根據學生的差異,設置不同層次的參與學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水平選擇恰當的實踐形式。如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會提供下面幾種方式讓學生選擇:
(1)有感情朗讀你認為寫得精彩的語段;
(2)分角色朗讀人物精彩對話片斷;
(3)找伙伴表演課文內容片段;
(4)猜想一下人物心里所想的話等。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與水平去選擇方式去開展言語實踐,主動性更好,課堂氣氛更熱烈,學習效果更明顯。
3、質疑優先。質疑是指學生在學習中不解的追尋與探究。在語文教學中,當質疑得到重視和保證,學生的個性就會在問題的引導下得
到各取所需的發展,從而形成無數個“獨自精彩”的個體。我們除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外,還要教學生學會質疑,引導學生難點處求疑,矛盾處求疑,模糊處求疑,困惑處求疑,關鍵處求疑,易錯處求疑等,學生有了質疑的能力,探求的熱望就會得到維持。
二、接納、寬容學生。
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積極進取的愿望,都有進步的可能;接納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材。具體做法一是實施“信任課堂”。在上課我總會說:“上節課大家挺努力的,表現不錯,老師很高興。這節課我相信大家會更努力,表現會更出色,也相信大家一定行的。”當學生學有困難時,我總會說:“你行的,你再想想(或是“你再試試”)”等,讓學生在信任與期待中努力學習。二是實施“期待學期”。在每個學期初,我都會拿張這學期末的試卷考考學生,然后對他們說:“你們看,還沒學過的東西你們都能做出一些來,說明你們都是聰明的孩子,我相信你們通過努力一定變得更聰明,一定會學得更好。”恰當的期望之所以會創造奇跡,是因為它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信任與尊重。
只要學生肯思考,只要學生肯參與實踐,只要是學生努力的結果,我都會肯定,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呵護其上進心。有了這種自由的學習環境,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普遍很活躍。
三、賞識學生。
學生在求知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困難,因此做老師的有責任去幫助學生度過難關,不斷進取,幫助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與重視,會認為老師在真心的愛著他們,從而產生感激產生報恩心理,產生信心,產生動力,不斷追求成功。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15
經過這段時間的教師遠程培訓學習,同時也觀看了專家和教師們的視頻講座,他們生動的教學課例,精辟獨到的分析,作為一位連續十年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想法,在這就談談我對語文新課改的一些體會: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本事,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于一種簡便和諧的環境氛圍中,在不知不覺地學習語文知識。我根據不一樣的課型,設計不一樣的導入方式。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或者猜謎語導入;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
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經過學方法,讓學生勇于探索,對新事物產生興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于強調理解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僅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一樣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經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不僅僅參與進去,并且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的成功感。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國外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構成有序、趣味、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許多課外書;經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資料奠定了基礎。
新課程所蘊涵的新思想、新理念,也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沖擊,給我們帶來困惑,但新課程所構建的夢想未來,正是需要我們帶來困惑去實踐,去探索,去創造。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研修日志11-09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11-09
【薦】小學語文研修日志11-12
【精】小學語文研修日志11-12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精】11-12
小學語文研修日志范文02-10
語文研修日志02-06
語文研修日志02-27
小學語文的研修日志15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