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的日記
有趣的一天又要結束了,在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立即行動起來寫一篇日記吧。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狂人的日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狂人的日記1
雖然這篇文章是有關“吃人的”,但在文中并沒有血腥的畫面,而是從一個故事的形式中揭露封建主義社會的黑暗。
“我”只是踹了一腳“古久先生的陣年流水薄子”,也就是封建社會的歷史,就引來了大家對我的厭惡和想吃掉“我”的惡毒心靈。即使是“我”的哥哥,也與他們有勾結,想吃掉“我”,可以看出在自己的利益(只是一個可以壯膽的鬼話)面前,親情已不復存在,所有人都想有更多的好處,所以干出了一些令人心寒的事。歷史上的易牙為了使齊桓公的“從未吃過嬰兒肉,想嘗嘗鮮”這一愿望,竟可以把自己的兒子蒸了獻給君王吃,可以看見人性在利益之下已不復存在,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
文中提到的“徐錫林”先生,為了攻占軍械局,讓混亂的清末得到改變,被衛隊發現,心和肝被他們拿來炒食。都是中國人啊!本是同根生,為何還這么慘絕人寰!為了自己,小團體的利益,做出這么侮辱人類的事,是中國人的恥辱!封建社會竟還有這樣愚蠢,令人唾棄的事,是必須讓我們知道的!
“大哥”對別人說“都出去!瘋子有什么好看!”時是否想到“我”還是一直尊敬他的弟弟?他們是覺得用一個莫須有的名目稱呼“我”,然后順理成章就可以吃人了嗎?還好,“我”站出來了,用激昂的聲音向所有的“想吃人的人”大聲呼喊,想讓他們覺醒。但是,在更早的封建統治中,有多少人被他人這種“欺負”所跪下?!有多少人為了自己讓自己的朋友甚至親人受害?!現在是該反抗了!當時為什么沒有人像“我”一樣不怕他們,大聲的呼喚,想改變他們的心靈呢?
但是……
“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兒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無意中,你受到的一點小恩小惠,但最后,你還是會被他人拿來當利益的。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人,終究會被人知道,收到應當的懲罰。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現在的社會,看似沒有以前的封建統治,卻有更多令人心寒的事。為了中國的未來,放下手中的“屠刀”啊!救救孩子的肉體吧……
狂人的日記2
魯迅筆下《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恐懼多疑,一直處于在一種妄想的狀態下,他對待周圍的一切都保持著懷疑的態度。懷疑有人害他,懷疑有人侮辱他……經常因極其普通的一件事而妄想出很多問題,并為自己提出的疑惑給出合理的解釋。如果在現實中,書中的“狂人”就是人們眼中的“瘋子”。然而他又并不是瘋子,因為他同時擁有著超前思想的認識,能說出了當時人們根本不可能想到的東西。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文章的一開始作者就帶著疑問:為什么“今天”的月光格外好呢?精神因月光格外的爽快,可是覺得還是要小心,因為“趙家的狗”不知為何,“今天”看了我兩眼。開頭就預示了“我”的意識與正常人并不相同,并用那只趙家狗的一舉一動來引出了文章的導火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文中表達了狂人對封建道德的定義:禮教就是吃人!。因為狂人生于封建社會,受著封建制度和禮教的約束,并造成了他對社會的恐怖心理,認定自己生活在“吃人”的社會上。
《狂人日記》中作者對人物描寫并沒有花費過多的筆墨,例如“陳老五”,“古久”,“母親”都平凡提及,但完全沒有性格與面孔描述。對狼子村的佃戶、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的描寫全是為文章進行鋪墊,對他們的人物塑造的不是很并不完整,但是都通過細微的提點來引發人們思想中、日常生活得來的印象來替他填充文字筆墨。文中的細節描寫異常的簡練,但卻又活靈活現。
文章的結尾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喚。作者把現實與想象結合起來,從瘋人的思想中看到了可怕的封建社會,老百姓被上層社會的人們所欺壓,過著痛苦的生活,用諷刺手法對封建社會進行了批判。因此,魯迅以“狂人”的口吻無奈的吶喊,去救救下一代,不要讓下一代孩子的頭腦、思想被腐化,讓封建社會的道德侵害到下一代,生活在“吃人”與被吃的世界上。
狂人的日記3
9月16日 大風
“大風起兮云飛揚。”只聽得那北風呼呼地刮著。我依舊穿著短褲、背心,搖曳于蕭瑟的秋風之中,心中高吟:“任爾東西南北風。”但身體還在不由自主地打著寒戰。并非本人窮困潦倒,穿跨越季節的衣著,那才叫個性呢!面對一路上行人異樣的眼光和指手畫腳,我擺擺手,搖搖頭,繼續昂首向前走。心道: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走進教室,班里的同學都齊刷刷地把目光甩向了我。我低頭不語,走向自己的座位,心里頓時開了花:哈哈哈,回頭率還真不是一般的高啊!效果很不錯嘛!同桌的他這時還瞪著兩眼瞅著我。我無語,因為這種飄飄然的感覺太爽了。
9月25日 八月十五 月圓之日
今天是中秋節,望著天空中的那輪明月,冥冥中的一根弦牽動著家人的心跳,想起了李清照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啊,心中的悠悠鄉愁,怎一個愁字概括得了!
小子聊發心中狂,特此賦詩一首:月還沒有那么圓/因為有人心缺了半/自問我是狂人/怎知天曉情深。看著自己的處女作,內心涌動著想要發笑的沖動。我忍,我再忍,我終于忍不住了,放聲大笑。四鄰皆懼,問之:“為何發笑?”我答:“此乃佳作,哇哈哈……”
于是,歷史上本該溫馨的一天,被我這個不解風情的小子浪費在了美夢當中。
10月5日 重生的一天
本人有一綽號,認識的朋友和同學都叫我“蟈蟈”,我也不追究到底是誰帶頭叫的,反倒“蟈蟈”一直伴隨我走過小學,度過初中,而今又到了高中,大家都這樣叫,我也應著。
今天突然聽到:“蟈蟈,你今兒怎么這樣安靜啊?”我抬頭一看,正是同桌的他,我沒搭理他,繼續看書。“哎,蟈蟈不聒噪,世界還真奇妙!”他如是說。我哼了一下,心想:我這叫大徹大悟。剛剛看了雪萊的一句話:過去屬于死神,未來屬于自己。對我很有影響,所以我決定要把握自己,好好念書。只是不曉得這個想法能維持10分鐘,還是10天,還是永遠……
我不是狂人,我只是青春旅途中一名普通的旅行者。我在青春中肆意妄為,也在青春中內斂自己,只是為了當我揮褪纖塵、洗卻鉛華、抖落人生旅途的困惑與疲憊的時候,讓我知道,我的曾經屬于誰!
狂人的日記4
說道狂人,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即一直以為是輕狂浮夸之人,而其日記,也不過為腐木爛泥之事罷了。于是,我懷著一種奇怪的心情開始讀這篇文章。
文章并不長,但每段如刀刃般扎入人的心臟,難以忘卻。
文章講的是某村的一個人因為環境的原因,時代的局限,舊禮制度的迫害而患有迫害癥,一天到晚都擔心身邊的人來吃他。結果,天天想,夜夜想,最后變成了神經病,被村里的人嘲笑,被他哥關了起來
第一次看完這篇文章,我并沒有太多理解,也如那些村里人一樣嘲笑那狂人。可是,為什么狂人會這樣,書中明了,我前文也說到了,是環境,時代和舊禮,這其中舊禮和環境對狂人的影響尤為關鍵。
舊禮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傳承”,而它也算華夏文明中的一朵“奇葩”。為什么這么說呢?比如說所謂的“忠君”,那些在后人眼中的“英雄”,為了他們的主,不顧自己的生命,也不顧他人的死活,如臣子每每在宮廷斗爭當作犧牲品就義前,都還會發出“忠臣不事二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一腔熱血之吶喊;君主對自己有恩,而當他有難時,作臣子的不惜殺妻棄子,為君報舊時之恩。為歷史留下一筆又一筆的“榮耀”,更令人想不通的是,這種“榮耀”被后人所傳承,至今視為典范。尤其是那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千古流傳!說到吃人,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了,吃的人大多為孩童和女人,到后來發展成那些亂臣賊子....這篇文章也說到徐錫麟被凌遲最后他的心臟被掏出炒著給人吃,你試想一下,如果你生在當時的制度下,你又如何不提防身邊的人?所以狂人的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同情的。
再說說當時的環境,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國人麻木,正如文章寫道:孩子的眼神古怪,似乎和我有仇。這盡管是在一個病人的角度來看,有些爭議,但無可厚非的是,孩子的眼神中沒有快樂;沒有理想;沒有渴望;沒有那中天真無邪。否則病人看了如何不怕,這是一種時代的悲哀與凄涼。魯迅的吶喊也同為當時有志之士的心聲,如秋瑾曾希望用她的犧牲了喚醒國人。孫中山也為此發起一場轟烈的革命......也正是為此,當初魯迅走上棄醫從文的道路。
而所謂的“狂人”,也就是指那些被舊時禮制迫害的人。
狂人的日記5
《狂人日記》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文中一個不懂世事的瘋子道出了世間的本質,而那些將“瘋子”稱為“瘋子”的人卻故意裝作糊涂,明明干出一些吃人的勾當,卻做起了“君子”。文中寫道“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及其“翻天妙乎,與眾不同”的處世原則更是將封建統治階級顛倒黑白的本領描述的淋漓盡致。他們“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這正是他們缺乏勇氣的體現。他們“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正如瘋子對他哥哥的勸說中所說的一樣:“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的確,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為了吃人,竟連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謀害。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中,少的是親情,多的只是殺害、暴力與兇殘。所以,小孩子,狗,醫生,陳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樣兇殘的目光看著“我”這塊肥肉,他們要“育肥我”,然后再逼“我”自戕,這樣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愿”,多么狡猾無恥與兇殘!更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們,他們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無非是老子娘教的,“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而如此無知善良的“我”也在無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銷贓”的同伙。所以他們將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因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聲吶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狂人的日記6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
發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魯迅這一筆名。本篇塑造了一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吁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個中國新文學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篇在藝術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特征。而且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狂人對封建勢力作得象征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人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征意義的戰士形象。
起初看魯迅的小說,總怕看不懂。但讀了以后還是能大致看到它的中心,雖然不能完全了解他胸中的思想,有些文句自己也知道另有深意,卻不能明了。到完全看懂,我想是需要一定的功底的,我們這類打著學文的幌子,卻墮落于世的人就只能淺嘗輒止了。
魯迅的文字是我看過的最有性價比的,精煉得很,也是因為這樣,他的諷刺是做得這樣犀利。寫這些東西,是為了對即將要看或者看過的人的一些導讀或者參考,都是個人的一些感覺。
《狂人日記》是通過一個昆仲的精神病患者的日記,害怕自己被人吃為線索描出了人吃人的冰山一角。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長期“人吃人”的現象,(表面上是指單純地吃,實際上是在封建勢力對農民的壓迫)。
總結:主人公雖然是個精神病患者,作者卻通過“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角度,揭露了這種病態的封建現象。也喚醒了人們對人的價值的思考。
狂人的日記7
在中學學習《狂人日記》時,為準備考試,背會了魯迅是新文化的斗士,而《狂人日記》更被尊稱新文化運動向舊禮教挑戰的檄文;四千年的歷史,每頁都刻著“仁義道德”,而字縫中透出的卻是“吃人”這段話被反對禮教的人們當成槍彈,向中國的傳統道德,向維護傳統的人們展開持久道德的征討。然而, 如果我們透過文字的表象,會發現以前認為魯迅把“仁義道德”與”吃人“化為等同的理解是對原文的曲解。我從以下兩個細節來質疑這種曲解:
1. 狂人本身的角色。以前的評論都是認為狂人代表一個反傳統禮教的正面聲音,然而,作者賦予狂人精神障礙的用意注定了角色片面性臆想性。 文中幾處提到狂人關于吃人的引證,大多讀者認為是狂人記憶有誤,比如,狂人將易牙”蒸其子首而獻之(齊桓)公“ 說成了“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又比如“把唐代《本草拾遺》的作者陳藏器說成明代的《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這些明顯有背事實的說法說明魯迅想要讀者看到狂人的局限性臆想癥。所以,狂人“仔細看了半夜,從字縫里看出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埋下伏筆:狂人的本身的局限性使他錯誤地把“仁義道德”與“吃人”劃為等同。
2.狗的角色。《狂人日記》中幾處提到狗,第一節“那趙家的狗,何必看我兩眼呢?”;第六節“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第七節又專門提到”海乙那“,”眼光和樣子都很難看;時常吃死肉。。。“,還提到“海乙那”是狼的的親眷,狼是狗的本家。。。“。 魯迅先生這里用了比較長的篇幅講了”海乙那“,”狼“和”狗“, 然而他通篇卻沒有講過狗要吃人,而是“看我兩眼”。 我個人認為這里的用意是把”仁義道德“的禮教比為狗,像狗那樣會以“看兩眼”“叫起來”以提醒世人遵守禮教,然而人性的丑陋卻才是的狼,是海乙那,“想起來也叫人害怕”。
我認為《狂人日記》中魯迅意在批判人性的丑陋,暗示仁義道德虛偽的一面,但沒有把”仁義道德“的與吃人化為等同,也沒有有意批判傳統道德禮教的。
Me:
我一直覺得《狂人日記》比較難懂,更有從中學老師那里來上先入為主的教育思想。現在重讀本文,感覺摒棄以前的想法,進行獨立思考并不容易。
狂人的日記8
最近讀了魯迅的很多作品,喜歡他的筆風和愛國憂民的情感。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也算是經典中的經典了,它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一些現象,雖然借用了一個“瘋子”的視角來看待社會上的一些問題事物,但卻從中敏銳地看出了當時“人吃人”的黑暗現象,和當時人情世故中的人們的一些不同心態。
故事中的“瘋子”,在平時生活中總是擔心別人都想吃掉他,這看起來似乎很荒繆,但放到當時社會上卻是非常貼切的。只不過故事中“肉體上”所謂的“吃人”在舊社會就成立心理上的“吃人”,而且“心理上”的“吃人”往往更加可怕。
文章中的許多片段,都讓我難以忘記,舉個例子吧:我從前單聽他講道理,也糊涂過去;現在曉得他講道理的時候,不但唇邊還抹著人油,而且心里還裝滿了吃人的意思。
這段話表面上是一個瘋子荒繆的想法,認為人們說話時“唇邊抹著人油”、“心里裝滿了吃人的意思”,實際上作者通過這些話,諷刺了舊社會的“吃人”現象。富人、官員想法設法地剝削、壓迫勞動人民,他們說話的時候,何嘗不是“唇邊抹著人油”、“心里裝滿了吃人的意思”呢?
文章中最經典也最有深意的一句話是:救救孩子......作者用這句話告訴人們:雖然當時的社會有些黑暗,大人們有的心靈險惡,但當時的孩子仍有希望變好,孩子還是純潔的,不能讓他們長大了也互相“吃人”,所以魯迅先生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吁,這句“救救孩子”也道出了魯迅先生的心聲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魯迅先生的故事也讀過很多,他“棄醫從文”以手中的筆為匕首一生為了中國的勞苦大眾奔勞著,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位令人尊重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令人深思,從中也感受到了作者偉大的愛國情懷。其中的《狂人日記》借助一個瘋子的視角,一個“狂人”的內心世界,強有力地諷刺了當時的人們,批判了舊社會的不良風氣,《狂人日記》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認真地讀一讀!
狂人的日記9
文題解讀
《狂人日記》最初發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號,后收入小說集《吶喊》。它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受到俄國小說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的影響。
這是一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包括小序和正文兩個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紹寫作的背景和緣起,正文共有13則白話寫就的“瘋子”的日記。小說的主人公是日記的“作者”——狂人。
走近作者
魯迅(1881—1936),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稱為“中國現代小說之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隨后連續發表《孔乙己》《藥》《故鄉》等著名小說。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二心集》《偽自由書》和《且介亭雜文》等。還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
背景縱覽
小說發表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廢,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了。廣大的農民依然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階級依然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特別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使社會的各種矛盾更加復雜尖銳。在這種形勢下,魯迅以他敏銳的思想和犀利的筆觸,對封建制度及其上層建筑表示了徹底的反抗。魯迅將對中國社會歷史的思考和認識,濃縮在一篇小說里,這篇非同凡響的小說,就是《狂人日記》。
字詞梳理
1.字音
廿三(niàn) 青面獠牙(liá) 佃戶(diàn) 兜肚連腸(dōu)
肥瘠(í) 面面相覷(qù) 自戕(qiāng) 細細嚼爛(iá)
親眷(uàn) 接洽(qià) 牽掣(chè) 詛咒(zǔ zhu)
2.多音字
3.形近字
【狂人的日記】相關文章:
關于狂人日記讀后感07-27
名著《狂人日記》讀后感12-15
狂人日記讀后感15篇08-12
《狂人日記》讀后感10篇01-19
《狂人日記》讀后感500字11-09
《狂人日記》讀后感15篇10-09
狂人畫家凡高的勵志故事05-25
狂人狂想曲650字作文 - 高中敘事作文12-26
小學的日記_日記500字01-20
猜謎的日記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