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小年到了,小編整理幾篇關于小年的日記送給大家!
日記一:
何為小年夜?宋代人以臘月(農歷十二月)廿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今沿襲為傳統節日,稱為小年夜、大年夜。也有以除夕為大年夜,前一日為小年夜的。今北方以農歷十二月廿三日過小年,而南方、港澳臺以廿四日為小年,全國沒有統一標準。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過小年在廿三日,一般民家廿四日,水上人家則在廿五日。新會的小年夜祭灶索性廿三、廿四兩天都拜,并賦予不同的意思。廿三日晚的拜祀,是歡送舊一任灶神回天上去;廿四日早上的拜祀,是迎接新一年從天上派來的灶神到任,是否“連任”,凡間的人不知,如果是連任的話,他也夠倉促了,一年只回天上一晚。
灶神是民間神,本地又稱灶王、灶君、灶老爺、灶神菩薩,按民間說法,他一年到頭在這個家里,聽到了這家人的各種說話,到小年夜要回到天上玉皇大帝那里“匯報工作”,專門報告人間善惡,所以,這家人要在他上天之前先給點甜食,讓他滿嘴甜言,只說好話,以免讓上天給這家人降禍或折壽,因而,祭灶貢品都用甜食品,而沒有人用咸食品。一般用幾塊炒米餅,或炒米,或粉印餅,全株甘蔗,以及其它水果,也有加炒一碟齋菜。現代有簡單地買來糖果、甜點心“薩其瑪”。
灶神的對聯內容一般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心愿,好像灶王也可以賄賂,神也人性化了。拜灶神除“裝香”(上香)外,不少人又還燒紙制的小工藝品“灶柜”,像燒元寶一樣,兩天祭灶時各燒一個送給灶神。“灶柜”可自制,但一般是買來的。
拜灶神用的炒米餅又叫“炒米溶糖”,以燒開的紅糖水拌炒米粉,倒入簸箕或盤中,冷卻后粘結成塊,用刀切開成一個個小餅塊。炒米以燒開的紅糖水搓熟炒米粉,拌入炒熟的花生仁、芝麻,也有加入芫荽,捏成粉團,可即食,新會方言是一團、一段的意思,但現在人們怕制作時沾上手汗,又不怎么好吃,就很少有人做這種炒米粉團了。
新會歌謠:“炒米溶糖果合蔗,趷臀趷(音篤)拜灶爺。”祭灶的理由聽來有點滑稽,在人們心中,神大都嚴肅、莊重,拜神時誠惶誠恐,而拜灶神較為輕松。家家戶戶祭灶,不管窮人富人,體現“民以食為天”,祭灶有感謝、頌揚造物的意義。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對“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災殃”(《敬灶全書·真君勸善文》),告誡人們,“舉頭三尺有神靈”,做好事或壞事不僅“你知、我知”,還有“天知、地知”,客觀上有棄惡揚善的教化作用。
此外,到小年夜,就算進入“年界”了。小年夜至大年夜約有一個星期,要為過大年做準備工作,如“打火咸霉”(新會方言,搞清潔衛生),籌辦新年物品等。
日記二:
生活像一盞香茗,在有些人看來,它是苦澀的、滾燙的,而在懂得品茶的人眼里,它是沁香的,甚至那浮沉的茶葉、升騰的熱氣都是極富有吸引力的。生活亦是如此,學會品味生活,就是守護了最真摯的幸福。
雪染天地·熏童真
小年那天,下了一場難得的大雪,推開窗,沒有撲面而來的寒氣,只有紛揚的雪花爭著撲進我溫暖的小屋。不一會兒,雪花就染白了整個世界,純潔且素凈,就像淡妝的女子,悄悄隱去了腮邊的紅暈。
堂弟來喚我下樓去玩,我迫不及待地沖下去。我俯身攏雪,回憶著曾經熟悉的動作,一點點地在厚厚的雪里滾動,細細聽著雪的語言,聽他們在接觸擠壓時輕輕的呢喃。雪球很快就重的讓我推不動了,我們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驕傲的欣賞我們的作品,一會兒又和旁邊幾個孩子比來比去,不亦樂乎。
玩累了,我們決定去公園里看看。那里的雪還是嶄新的,完全沒有人動過,我們在雪里躺下,順著公園的小路爭著向前打滾。剛開始,我還有些顧慮,后來實在抵不過他的百般懇求,便什么也不去想了,只是闔了眼,咯咯笑著同他一起向前滾著。純潔的雪似乎洗滌了我的心靈,不再有任何雜念了,只是不斷告訴自己,這是自己想要的,所求的,這是自己的世界,是不需要思索的真實的自己。不斷有雪被吃進嘴里,我也將他們視為是對快樂的品讀,盡情地鬧著。待我們將小路全都壓成結實的平地了,我們站起來抖抖身上的雪,摘下手套,張開四肢,看著依舊紛揚的雪花輕輕融化在我們的掌心。
那個寧靜的午后,在那個祥和的白色中,我品味到了自己一直想要的最簡單的快樂和最單純的幸福。
雪映友愛·秀美好
那場大雪雖說美麗,卻也對道路出行產生了極大的不便。回家時,看到門口的雪又滑又深,讓人不僅有些著急,下雪的喜悅也漸漸被擰起的眉頭取代,來往的人甚至開始抱怨了,我正想著如何解決,一位鄰居就拿著木板出來鏟雪了。
那個木板又大又重,我拿著有些吃力,盡最大力氣鏟,也不能完全鏟干凈,速度也很慢,過了一會兒,又來了幾位回家的鄰居,他們紛紛停下腳步,盡全力幫助鏟雪,大家一起說說笑笑,干的也越來越起勁了。第二天早晨,其他樓的人們都在抱怨雪地太滑時,我們樓的鄰居們看著干凈清爽的地,不由得相視一笑,心情自然也很好了。
那個生動的夜晚,在那些熱心的鄰居身上,我品味到了人與人間的和睦和最動人的幸福。
生命美麗便是精彩的生活,懂得品味生活,品味人間安樂,這或許就是生命想要讓我們學到的東西了罷。
日記三:
小年夜在南北方有不同的概念,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人們稱為"小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 但在有些地方(如上海),人們習慣上把除夕前一天稱為小年夜。
概述上說,“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其實不然。湖南是二十四,但湖北、廣東、廣西都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夜。 過去,過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區多在二十三日過小年。 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間稱"灶王爺"。
相傳灶王原來是一個叫張單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賢慧女子郭丁香為妻,后又休棄續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揮霍一空,改嫁他人。張單家境敗落,又遭火災,雙目失明.淪為乞丐。一天,他乞討到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熱湯熱飯,后發現施飯者就是他休棄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難當,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為灶王。
柳腔戲《張郎休妻》、茂腔戲《火龍記》都是說的灶王爺這段故事。
灶王最初只管火,后來受天帝委派為掌管一家的監護神,被封為一家之主。他權力很大,卻連個土地廟大小的廟宇也沒有,只有一張畫像(木板印制的年畫)貼在灶墻上。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或"東廚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灶時要擺上棗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麥發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據說是讓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說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說好話不說壞話。焚香祭拜后,將舊灶君像揭下焚化。換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爺上天找玉皇大帝匯報去了。
祭灶時還要供上碗面湯(面條),俗話說:"灶王爺本姓張,一年一頓雜面場。"雜面湯是用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制成,可?鍆躋?諶嗣切哪恐械牡匚弧?
灶王臘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來,就算完成匯報任務,帶著吉祥保佑一家過平安日子了。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來越少了,但過小年吃糖瓜的習俗仍在民間盛行。
臘月二十三日以后,人們開始打掃庭院、居室,清除積垢,置辦年貨,制作節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補充:小年夜就是指臘月二十三日,小年夜那天傳說是灶王爺升天回宮的日子,這天在北方地區傳統的做法是糊兩個褡褳似的紙袋,一個里面裝的是毛驢的草料和豆子,一個里面裝的是灶王爺的盤纏和干糧,在灶王像前燒掉,同時還用那種棍棍糖(一般用球狀的,只是原料和棍棍糖一樣)在火爐爐口糊一圈,聽大人講是為了糊住灶王爺的嘴,讓灶王爺在天上不要亂說,只說好聽的。一般灶王爺像前的對聯是這樣寫: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小年夜就是新年的前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