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論語名句[精品]
經典論語名句1
求學篇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講解】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講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講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講解】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講解】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講解】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講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于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講解】(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講解】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講解】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后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任用)。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講解】懂得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樂。
立志篇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講解】讀書的人不可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講解】三軍中可以奪取統帥,但是不可能強迫改變一個平民百姓的志向。
1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講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品德篇
15、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講解】仁,距離我遠嗎?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隨著心念到了。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講解】自身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別人也會跟著行動;若自身言行不正當,即使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跟著行動。
17、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講解】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心里不會有多少“仁德”(這種人不會有真正的愛人之心)。
18、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講解】有了過錯,別人都能看到;改了,人們都會敬仰他。
19、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講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20、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講解】 一個人的高尚的品質和外在的表現一致,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21、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講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只有一種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環境都能發揮君子的作用)
2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講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2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殺身成仁)
【講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只會勇于犧牲來成全仁。
24、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講解】做不應該做的事從而做官發財,對我來說,好比是天空浮來浮去的過眼煙云。
25、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講解】聰明的人不會疑惑,實行仁德的人會憂愁,真正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2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講解】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愛活躍,有仁德的人愛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27、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講解】在實行仁德之事的時候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要謙讓。
2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講解】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29、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衛靈公》
【講解】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過錯呢。
30、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講解】君子不因為別人的話說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為別人的品德不好就廢棄他的正確意見。
31、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講解】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根本。
3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講解】看見賢人就應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則應在內心自我反省有無類似缺點。
3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講解】不怕東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處世篇
3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講解】君子胸懷坦蕩,無憂無慮;小人心胸狹隘,常常憂愁哀戚。
3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講解】不怕別人不了解我,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36、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講解】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沒有威嚴,(別人也不會尊重你),學習的知識就不會扎實。做人重要的是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錯誤,就不要害怕改正。
3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講解】自己要在社會上自立,就要使別人能在社會上自立;自己要在社會上通達,就要別人也能在社會上通達。
38、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講解】名分正當,說話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指做事、說話必須理由正當而充足。
39、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講解】我每天都要從多個方面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辦事情,是否忠實呢?與朋與交往,是否有不真誠的地方呢?老師傳給我的學業,是否復習了呢?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講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4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講解】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人家惡事。
4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講解】自古以來,都免不了一死;如果人民對政府不信任,國家就立不住。
4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講解】一個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
4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講解】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比喻要勝任工作,必須先學好本領。
45、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講解】有益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實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
46、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講解】見到自己應當做的正義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
47、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憲問》
【講解】凡事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開怨恨了。
哲理篇
48、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 《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講解】孔子談到《韶》這一樂舞說:“美極了啊,又好極了。”
49、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講解】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過問那方面的政事。
50、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講解】過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將來的事來得及改正。
51、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講解】不求速成,不要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經典論語名句2
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為謀。
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議謀劃了。
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就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隨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團結群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聽到傳聞不加考證隨意傳播,就是拋棄了道德。
16.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啊!
1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要反省自己。
20.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貧窮而沒有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是容易的。
21.德不孤,必有鄰。
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形容一個人,像腐朽的木頭一樣無法再雕琢,象糞墻一樣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對這個人比較失望了。
23.聽其言而觀其行
評判一個人的時候,要看他說的話,觀察他的言行舉止,才可全面了解。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形容人聰敏又好學,能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
25.三思而后行。
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動。
2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一個人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夸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28.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的。
2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0.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就像浮云一樣不確定。
3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個小群體里,一定有可以作為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于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3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強,因為擔子沉重而且道路遙遠。
3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
3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廣泛學習鉆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并且聯系實際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36.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軍可以喪失它的主帥,一個男子漢不可以喪失他的志向。
37.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3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成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39.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飯為恥的人,是不值得與他交談的。
40.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為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真誠,教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研習好。這是每天必須反省的三件事啊!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眾也會自覺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眾也不會服從。
42.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過去的的事已經不可挽回了,將來的事還來得及改正。
44.以約失之者鮮矣。
經常能約束自己的人,犯錯誤的時候就少了。
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并且不斷溫習,是件愉快的事情,有遠方的朋友來做客,是件讓人快樂的事,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呀!
46.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人學習的人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學習的人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
4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見到國家有危難時,愿付出生命。才是大人物。
4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不會根據言論推舉選拔人才,也不會因為某人有缺點錯誤而廢棄他的言論。
49.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情。
5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經典論語名句3
1、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2、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1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12、人在解決生活溫飽問題后,再去追求禮樂文明是不難做到的;
1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14、未知生,焉知死?
15、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16、近者悅,遠者來。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0、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經典論語名句4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
溫、良、恭、儉、讓。(《論語》)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
殺身成仁,舍生取義。(《論語》)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血氣方剛,戒之在斗。(《論語》)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論語》)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論語》)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論語》)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過而不改,是謂過也。(《論語》)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論語》)
不以言舉人,不因人廢言。(《論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
往者不可鑒,來者猶可追。(《論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論語》)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論語》)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
經典論語名句5
篇一:論語經典名句翻譯
【原文】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讀“lè”,快樂)乎?(《學而》)【直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情嗎?【意譯】有好多朋友從遠方到中國來研究學問切磋技藝,不也是讓我們感到很快樂的事情嗎?
【原文】2.禮之用,和為貴。(《學而》)【直譯】禮的應用,以和為貴。【意譯】我們之所以用最高的禮節熱烈歡迎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是因為我們認為同世界各國的朋友和諧相處是最可寶貴的。
【原文】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直譯】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會上站住腳的。【意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在社會上是怎樣可以站住腳的。
【原文】4.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直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原文】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直譯】讓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朋友們得到信任,讓年少的人得到關懷。【意譯】孔子的志向是:讓普天下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普天下的朋友得到信任,讓普天下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原文】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直譯】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興旺發達也要幫助他人一同興旺發達。【意譯】一個高尚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一個高尚的人自己想興旺發達也要幫助他人一同興旺發達。
【原文】7.知(通“智”,讀“zhì”)者樂,仁者壽。(《雍也》)【直譯】機智的人動而不括故樂,仁厚的人靜而有常故壽。【意譯】一個機智的人樂于自由運動,一個仁厚的人長于保持操守。
【原文】8.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直譯】學習知識從不滿足,教誨別人從不懈怠。【意譯】一個謙虛的人學習知識從來不會滿足,一個敬業的人教誨別人從來不會懈怠。
【原文】9.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直譯】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準則,以仁為憑借,以六藝為學習活動內容。【意譯】以道作為前進的志向,以德作為做人的準則,以仁作為行動的憑借,以六藝作為學習演習的內容。
【原文】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直譯】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意譯】品行好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寬廣,品行差的人多行不義經常憂愁。
【原文】11.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直譯】用不義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好像天空的浮云一樣。【意譯】用不合禮義的方法得到榮華富貴,對于我來說好像是天空中漂浮的云彩一樣,從不沾邊。
【原文】1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直譯】三軍的主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一個人的志向是不能強行改變的。【意譯】戰場上三軍的主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生活中一個人的志向是不能強行改變的。
【原文】13.知(通“智”,讀“zhì”)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直譯】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意譯】聰明的人足以明禮所以不會為一己私利而迷惑,仁德的人足以愛人所以不會為一己私利而憂愁,勇敢的人出自禮仁所以不會為一己私利而畏懼。【原文】14.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直譯】后生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的將來不如現在呢?【意譯】年輕人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將來的造詣不如現在呢?
【原文】15.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直譯】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意譯】普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和睦相處。
【原文】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直譯】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意譯】品行好的人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
【原文】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直譯】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施加給別人。【意譯】凡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原文】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直譯】君子和諧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意譯】品行好的人和諧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品行差的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原文】19.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直譯】面對仁德對老師也不要謙讓。【意譯】在實行仁德之事的時候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要謙讓。【原文】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靈公》)【直譯】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須先把工具弄好。
篇二:《論語》名句及譯文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 孔子說:“學習并且不斷溫習,不也很愉快嗎?遠方來了朋友,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巧言令色,鮮矣仁【譯】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3.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真誠,教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研習好。”“傳”字有兩解,一,師傅之于己,一,己傳之于人。依上文“為人謀”“與朋友交”推之,當謂“己之傳于人”。
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原】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譯】子夏說:“重賢輕色、侍奉父母能竭心盡力、侍奉君王,能舍棄自己的身軀、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認為他已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做事靈敏、言談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6.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譯】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不如貧窮而樂于道,富貴而謙虛好禮的好。”子貢說:“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一樣下功夫,恐怕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吧?”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詩了。提起學過的知識,你就知道將要學的知識,并有所發揮。”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譯】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譯】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可以說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隨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譯】孔子說:“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譯】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原】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譯】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譯】孔子說:“《關雎》篇,快樂而不放蕩,悲哀卻不傷痛。”
16.朝聞道,夕死可矣【譯】孔子說:“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譯】孔子說:“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飯為恥的人,是不值得與他交談的。”
1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譯】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要反省自己。”
20.以約失之者鮮矣【譯】孔子說:“經常能約束自己的人,犯錯誤的時候就少了。”
21.德不孤,必有鄰【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原】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譯】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真象腐朽的木頭一樣無法再雕琢,象糞墻一樣不能再粉刷了,對于宰予這個人,我還責備他什么呢?”孔子又說:“開始時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宰予使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23. 聽其言而觀其行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原】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譯】子貢問:“孔文子憑什么獲得‘文’的謚號?”孔子說:“他聰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25.三思而后行【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譯】 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動。孔子聽說后,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
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原】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譯】顏淵、季路在孔子身邊侍立。孔子說:“為什么不說說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說:“愿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愿能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優點、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愿意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說:“但愿使老人能享受安樂,使少兒能得到關懷,使朋友能夠信任我。”
27.力不足者,中道而廢【原】冉求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劃。”【譯】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而是我的能力不足。”孔子說:“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話,是走到中途才廢棄而停止,但現在你還沒開始,就給自己劃了一條截止的界限而停止前進了。”
2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譯】孔子說:“一個人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夸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孔子說:“(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30.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譯】樊遲問怎樣才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于(倡導)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問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譯】孔子說:“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好動,有仁德的人沉靜穩重;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3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原】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譯】子貢說:“如國有人廣泛地給人民百姓許多實惠,又能扶貧濟困,怎樣?可以算仁人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堯舜尚且為做不到這樣而感到為難呢!所謂仁人,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幫別人成功,自己想要通達,先要幫別人通達。凡事都能從切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可算是實行仁的方法啊。”
3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譯】只傳述(舊的文化典籍)而不創作(新的),相信而且喜愛古代的文化典籍。
3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譯】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孔子說:“(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不能領會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不能舉一例就理解其他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去教他了。”
3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譯】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就在其中了!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對我來說,(那些富貴)就象(天上的)浮云。”
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譯】孔子說:“(如果)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為我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于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譯】孔子說:“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39.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原】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譯】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們說:“(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有沒有毀傷之處)!《詩經》中說:‘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淵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從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體)再也不會受傷了。弟子們!”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譯】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強,(因為)擔子沉重而且道路遙遠。
4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譯】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
42.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原】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譯】顏淵感嘆地說:“(老師的道德和學問)抬頭仰望,越仰望越覺得高聳,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深厚;看著好象就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老師步步引導,用知識豐富我,用禮法約束我,想停止前進都不能。我竭盡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雖然我想攀上去,卻沒有途徑。”
4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譯】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地留去。”
44.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譯】 孔子說:“三軍可以喪失它的主帥,一個男子漢不可以喪失他的志向。”
4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譯】 孔子說:“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4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譯】仲弓問(怎樣是)仁。孔子說:“出門(工作、辦事)時要像會見貴賓一樣莊重,使用差遣人民時要像舉行盛大祭典一樣嚴肅。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強加于人。為國家辦事沒有怨恨,處理家事也沒有怨恨。”仲弓說:“我雖不聰敏,請讓我按照您的話去做吧。”
47.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48.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原】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譯】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命中注定,富貴由天安排。’君子(只要)敬業而不犯錯誤,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呀。君子擔心什么沒有兄弟呢?”
篇三:論語經典名句翻譯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會上站住腳的。
2.德不孤,必有鄰。(《里仁》)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讓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朋友們得到信任,讓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興旺發達也要幫助他人一同興旺發達
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學習知識從不滿足,教誨別人從不懈怠。
6.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準則,以仁為憑借,以六藝為學習活動內容。
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8.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用不義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好像天空的浮云一樣。
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三軍的主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一個人的志向是不能強行改變的。
10.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后生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的將來不如現在呢?
11.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
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和諧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14.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面對仁德對老師也不要謙讓。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靈公》)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須先把工具弄好。
16.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17.“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8.“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19.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
20.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經典論語名句6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 孔子說:“學習并且不斷溫習,不也很愉快嗎?遠方來了朋友,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3.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真誠,教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研習好。”“傳”字有兩解,一,師傅之于己,一,己傳之于人。依上文“為人謀”“與朋友交”推之,當謂“己之傳于人”。
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子夏說:“重賢輕色、侍奉父母能竭心盡力、侍奉君王,能舍棄自己的身軀、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認為他已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做事靈敏、言談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6.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不如貧窮而樂于道,富貴而謙虛好禮的好。”子貢說:“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一樣下功夫,恐怕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吧?”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詩了。提起學過的知識,你就知道將要學的知識,并有所發揮。”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可以說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隨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孔子說:“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孔子說:“《關雎》篇,快樂而不放蕩,悲哀卻不傷痛。”
16.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孔子說:“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孔子說:“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飯為恥的人,是不值得與他交談的`。”
1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要反省自己。”
20.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孔子說:“經常能約束自己的人,犯錯誤的時候就少了。”
21.德不孤,必有鄰
【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原】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真象腐朽的木頭一樣無法再雕琢,象糞墻一樣不能再粉刷了,對于宰予這個人,我還責備他什么呢?”孔子又說:“開始時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宰予使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23.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原】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子貢問:“孔文子憑什么獲得‘文’的謚號?”孔子說:“他聰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25.三思而后行
【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 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動。孔子聽說后,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
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原】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
【譯】顏淵、季路在孔子身邊侍立。孔子說:“為什么不說說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說:“愿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愿能做
到不夸耀自己的優點、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愿意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說:“但愿使老人能享受安樂,使少兒能得到關懷,使朋友能夠信任我。”
27.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原】冉求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劃。”
【譯】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而是我的能力不足。”孔子說:“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話,是走到中途才廢棄而停止,但現在你還沒開始,就給自己劃了一條截止的界限而停止前進了。”
2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孔子說:“一個人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夸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孔子說:“(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30.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譯】樊遲問怎樣才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于(倡導)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問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譯】孔子說:“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好動,有仁德的人沉靜穩重;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3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原】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子貢說:“如國有人廣泛地給人民百姓許多實惠,又能扶貧濟困,怎樣?可以算仁人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堯舜尚且為做不到這樣而感到為難呢!所謂仁人,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幫別人成功,自己想要通達,先要幫別人通達。凡事都能從切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可算是實行仁的方法啊。”
3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譯】只傳述(舊的文化典籍)而不創作(新的),相信而且喜愛古代的文化典籍。
3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孔子說:“(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不能領會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不能舉一例就理解其他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去教他了。”
3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譯】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就在其中了!用不義
的手段得到富貴,對我來說,(那些富貴)就象(天上的)浮云。”
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孔子說:“(如果)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為我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于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孔子說:“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39.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原】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譯】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們說:“(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有沒有毀傷之處)!《詩經》中說:‘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淵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從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體)再也不會受傷了。弟子們!”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強,(因為)擔子沉重而且道路遙遠。
4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
42.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原】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顏淵感嘆地說:“(老師的道德和學問)抬頭仰望,越仰望越覺得高聳,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深厚;看著好象就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老師步步引導,用知識豐富我,用禮法約束我,想停止前進都不能。我竭盡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雖然我想攀上去,卻沒有途徑。”
4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地留去。”
44.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 孔子說:“三軍可以喪失它的主帥,一個男子漢不可以喪失他的志向。”
4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 孔子說:“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4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仲弓問(怎樣是)仁。孔子說:“出門(工作、辦事)時要像會見貴賓一樣莊重,使用差遣人民時要像舉行盛大祭典一樣嚴肅。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強加于人。為國家辦事沒有怨恨,處理家事也沒有怨恨。”仲弓說:“我雖不聰敏,請讓我按照您的話去做吧。”
47.死生有命,富貴在天48.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原】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命中注定,富貴由天安排。’君子(只要)敬業而不犯錯誤,對人恭敬而
有禮貌。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呀。君子擔心什么沒有兄弟呢?”
4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原】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成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5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孔子說:“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眾也會自覺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眾也不會服從。”
51.近者說,遠者來
【原】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譯】葉公問怎樣為政。孔子說:“使近處的人民感到喜悅幸福,使遠處的人民來投奔歸附。”
52.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原】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子夏到莒父做地方長官,問怎樣為政。孔子說:“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5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孔子說:“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54.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孔子說:“貧窮而沒有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是容易的。”
55.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原】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約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子路問怎樣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欲,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說:“現在的完人又何必這樣呢,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見到國家有危難時,愿付出生命;長期處于貧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56.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孔子說:“古人學習的人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學習的人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
57.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譯】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條,我都沒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您的自我表述啊!”
5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能力。”
59.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孔子說:“有志之士,仁義之人,不能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損害仁,而應舍生忘死來維護仁義。”
經典論語名句7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3、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4、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7、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8、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9、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1、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1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3、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6、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17、不學詩,無以言。
18、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19、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20、有教無類。
21、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經典論語名句8
1、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敬鬼神而遠之
4、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5、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6、未知生,焉知死
7、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8、不患人之不己知
9、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10、鳥獸不可與同群
11、無可無不可
1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13、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14、吾日三省吾身
1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6、不遷怒,不貳過
1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8、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9、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20、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22、小不忍則亂大謀
23、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24、巧言令色,鮮矣仁
2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6、朽木不可雕也
27、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28、子不語:怪、力、亂、神
29、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30、仁者,其言也切
31、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32、邦無道,危行言孫
33、知其不可而為之
34、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5、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6、君子有三戒
37、鄉原,德之賊也
38、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39、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40、不學詩,無以言
41、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42、有事弟子服其勞
43、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4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5、禮,與其奢也,寧儉
46、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47、犁牛之子,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48、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49、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50、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5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52、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
53、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54、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5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56、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5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1、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6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63、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64、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65、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66、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6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68、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69、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70、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7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7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73、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74、當仁,不讓于師
75、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76、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77、三月不知肉味
78、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79、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80、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81、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82、過猶不及
83、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84、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8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6、道不同,不相為謀
87、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88、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89、雖蠻貊之邦行矣
90、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91、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92、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93、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94、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
9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96、近者說,遠者來
97、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98、名不正,則言不順
99、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100、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經典論語名句9
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2、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政》
孔子說:“管理國家要以身做則。如同北極星,安然不動而眾星繞之。”
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孔子說:“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榮。”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7、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8、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為政》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車、小車沒有車軸,怎么能啟動?”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里仁》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wū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公冶長》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么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11、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12、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愿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
“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說:“愿意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1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為什么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14、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雍也》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5、子貢曰:“如有博施shì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16、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孔子會見了風流大美人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么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17、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么因難呢?”
1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fěi不發,舉一隅yǔ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1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就有學問的,只是個喜歡讀書、勤奮敏捷地追求知識的人。”
20、葉shè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22、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23、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
孔子說:“君子總是胸懷寬廣,小人總是憂愁悲傷。”
24、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注釋】太宰:官名。
太宰問子貢:“老師是圣人嗎?為什么如此多才多藝?”子貢說:“老天本來就要他成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藝。”孔子聽說后,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干一些粗活。貴族會有這么多技藝嗎?不會有的。”
25、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男子漢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26、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27、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
子路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么能聽到就行動起來呢?”冉有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說‘有父兄健在',冉求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聽到了就行動起來'。我被弄糊涂了,敢再問個明白。”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約束他。”
28、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注釋】復:實現。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29、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顏淵》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30、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
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居于官位不懈怠,執行君令要忠實。”
3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干;自身不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32、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衛靈公》
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說:“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33、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
孔子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
3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35、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36、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有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
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3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38、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先進》
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
經典論語名句10
1、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4、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6、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衛靈公》
7、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10、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14、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15、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19、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20、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2、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23、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25、孝弟(t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2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2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2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3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31、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憲問》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33、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3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名人名言 mingyan.chazidain.com)《論語微子》
3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41、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42、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4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4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4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49、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5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殺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經典論語名句11
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3、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4、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5、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6、不學詩,無以言。
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9、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0、寧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
11、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12、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3、幼而不悌,長而無述,老而不死,是為賊。
1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5、往事已不諫,來者猶可追。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17、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18、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19、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20、過而不改,是謂過已。
21、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2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23、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既欲其生,有欲其死,是惑也。
24、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25、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6、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7、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28、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29、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30、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1、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32、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33、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34、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35、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36、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37、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38、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39、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40、貧而無諂,富貴無驕。
41、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42、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3、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44、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45、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46、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7、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48、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49、道不同,不相為謀。
50、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51、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5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3、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54、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55、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6、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5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之惡。
58、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9、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60、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6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62、貧而無怨,富而不驕。
63、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6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65、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6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7、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68、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69、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70、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71、朝聞道,夕死可矣。
72、智者上善若水,海納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載物。
73、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
74、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75、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76、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77、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78、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79、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8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81、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8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3、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84、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85、見義不為,無勇也。
86、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87、見賢思齊,見不肖而內自省焉。
8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89、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
90、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91、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92、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
93、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94、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95、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96、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97、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98、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99、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100、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經典論語名句12
《論語》傳世名句賞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注釋】
(1)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2)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3)慍:音yùn,惱怒,怨恨。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賞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譯文都是:學了以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譯文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于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2、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③乎?傳不習④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譯文: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3)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4)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賞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于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3、子曰:“弟子①入則孝,出②則弟,謹而信,③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④。”
【注釋】
(1)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2)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
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3)汎:泛的意思。
(4)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賞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4、有子曰:“禮①之用,和②為貴。先王之道③,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①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
②和:調和、和諧、協調。
③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賞析】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孔門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既要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系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5、有子曰:“信近于義①,言可復②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③不失其親,亦可宗④也。”
【注解】
(1) 義:義是儒家的倫理范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2)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復,踐言也。”
(3)因:依靠、憑藉。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4)宗:主、可靠。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賞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禮為標準,不符合于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
的態度;不符合于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6、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①就:靠近、看齊。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賞析】
本章重點提到對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這是值得借鑒的。
經典論語名句13
1、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論語》
3、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4、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
5、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8、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10、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11、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12、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13、"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1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衛靈公》
15、君子不器。
16、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17、君子納于言而敏于行。
18、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9、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陽貨》
20、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陽貨》
21、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泰伯》
23、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24、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25、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出處:論語
2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處:論語
27、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出處:論語
28、言必信,行必果。出處:《論語》
29、"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出處:論語
30、既來之,則安之。
31、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處:《論語》
3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處:論語
33、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出處:論語
34、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出處:論語
35、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36、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37、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出處:論語—學而
38、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3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示例:
40、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示例:職早就打算一個主意,想去回藩臺去,又因為是
4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2、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43、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44、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論語
45、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
46、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論語
47、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
48、寧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 論語
49、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50、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經典論語名句14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過之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事嗎?人家一時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惱怒,這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著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為別人辦事時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時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對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注釋】曾子:即曾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注釋】就:靠近、看齊。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注釋】患,擔憂、害怕。人,指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注釋】詩三百,詩指《詩經》一書。此書實有305篇,三百只是舉其整數。蔽,包括,概括的意思。思無邪,此為《詩經?魯頌》上的一句。此處的“思”作思想解。無邪,一解為“純正”,一解為“直”。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而不會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注釋】有:同“又”。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8、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注釋】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謚號。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疾病。
9、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注釋】溫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注釋】周,合群。比,音bì(第四聲),勾結。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1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注釋】罔:迷惑、糊涂。殆;疑惑、危險。
12、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會明白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注釋】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女,同汝,你。
1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來行走呢?”
【注釋】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14、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時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那么)還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注釋】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可忍,可以忍心。一說可以容忍。
15、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得知了(為仁之)道,就是當晚死去也心甘情愿了。”
16、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想念的是鄉土;君子想著的是法制,小人想著的是恩惠。”
【注釋】懷:思念。土:鄉土。刑:法制懲罰。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有沒有與其相類似的錯誤)。”
1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充分的道理(理由)。”
【注釋】游:指游學、游官、經商等外出活動。方:規矩,道理,理由。
20、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三年(多年)沒有改變父親的合乎禮儀的規矩,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并且要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22、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應該在說話時要謹慎,在行動時要敏捷。”
【注釋】訥:遲鈍。這里指說話要謹慎。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23、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24、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譯文】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么用呢?”孔子又說:“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是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注釋】糞土:腐土、臟土。杇:音wū,抹墻用的抹子。這里指用抹子粉刷墻壁。誅:意為責備、批評。與:語氣詞。
25、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注釋】文章:這里指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性:人性。《陽貨篇》第十七中談到性。天道:天命。《論語》書中孔子多處講到天和命,但不見有孔子關于天道的言論。
26、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么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注釋】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謚號,“子”是尊稱。敏:敏捷、勤勉。
2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注釋】季文子:即季孫行父,魯成公、魯襄公時任正卿,“文”是他的'謚號。斯:就。
28、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里,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注釋】足恭:一說是兩只腳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態來討好別人;另一說是過分恭敬。這里采用后說。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
29、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多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注釋】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樂:樂于學。
30、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樸,就流于虛偽、浮夸。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注釋】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文:文采,經過修飾的。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彩。史:言詞華麗,這里有虛偽、浮夸的意思。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2、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注釋】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同“智”;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33、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中不覺得厭煩,教人中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么因難呢?”
【注釋】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何有于我哉:對我有什么難呢?
34、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譯文】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范圍之中。”
【注釋】德:舊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藝:藝指孔子教授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35、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注釋】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悱:音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隅:音yǔ,角落。
3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注釋】飯疏食,飯,這里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37、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葉公問子路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說。(就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注釋】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云爾:云,代詞,如此的意思。爾同耳,而已,罷了。
3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3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給學生們。
【注釋】文:文獻、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40、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注釋】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41、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孔子既溫和又嚴厲,威嚴卻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42、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譯文】《詩經》說:“(要)小心謹慎呀,就好像站在深淵旁邊,踩在薄冰上面。”
4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曾子說:“鳥快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的時候,說的話是善意的。”
4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注釋】弘毅:弘,廣大。毅,強毅。
4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
46、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顏淵感嘆地說:“(對于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
【注釋】喟:音kuì,嘆息的樣子。彌:更加,越發。鉆:鉆研。瞻:視、看。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誘,勸導,引導。卓爾:高大、超群的樣子。末由:末,無、沒有。由,途徑,路徑。這里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47、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那個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里非常落后閉塞,不開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那里住下來,就不會閉塞落后了。”
【注釋】九夷:中國古代對于東方少數民族的通稱。陋:鄙野,文化閉塞,不開化。
4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49、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譯文】孔子在評價顏淵時說:“可惜呀!我只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
50、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也就沒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5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孔子說:“一個國家的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是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注釋】三軍:12500人為一軍,三軍包括大國所有的軍隊。此處言其多。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52、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后也。”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評析】孔子認為,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為有遠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隨波逐流,而且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
5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54、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譯文】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
【注釋】膾:音kuài,切細的魚、肉。
55、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56、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注釋】克己復禮:克己,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的要求。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事:從事,照著去做。
57、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有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注釋】齊景公:名杵臼,音chǔjiù,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
5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59、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6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干,自身不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61、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注釋】莒父:莒,音jǔ。魯國的一個城邑,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
62、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63、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于仁。”
6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文】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是要正直,但是說話要隨和謹慎(注意方式方法)。”
【注釋】危:直,正直。孫:同“遜”。
6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忠言,而有言論的人不一定都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66、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譯文】孔子說:“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財利。”
67、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68、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6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70、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怎么能說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注釋】尤:責怪、怨恨。下學上達: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
71、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72、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譯文】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說:“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73、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孔子說:“人要是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譯文】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75、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注釋】矜:音jīn,莊重的意思。
76、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能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
77、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德行。在小事情上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的。”
79、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就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8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81、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么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8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1)在其中矣;學也,祿(2)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譯文】孔子說:“君子只謀求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習,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注釋】餒:音něi,饑餓。祿:做官的俸祿。
83、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譯文】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84、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85、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就沒有互相商議的(基礎)。”
86、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于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注釋】諒:誠信。便辟:慣于走邪道。善柔:善于和顏悅色騙人。便侫:慣于花言巧語。
8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88、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89、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90、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說明】本章已見于第一篇《學而》的第三章,此處系重出。
91、子路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譯文】子路說:“整天吃飽了飯,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難了!”
92、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譯文】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
93、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譯文】手腳不勤,分不清五谷。
【注釋】四體:四肢。“五谷”,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后者有麻無稻。
94、子夏曰:“仕而優(1)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子夏說:“做官還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學習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注釋】優:有余力。
經典論語名句15
一、言必信,行必果。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二、不怨天,不尤人。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后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四、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六、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七、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八、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愿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十、當仁,不讓于師。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后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十一、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十二、不遷怒,不貳過。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十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智慧之光微信zhzg20xx
十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十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十六、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經典論語名句】相關文章:
《論語》經典名句08-15
經典論語名句06-21
《論語》經典名句欣賞08-21
《論語》經典名句(優選)07-20
關于論語名句05-10
論語課外名句05-05
(優)經典論語名句06-22
【薦】經典論語名句06-21
論語名句40句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