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名句[精品15篇]
《論語》經典名句1
【論語其書】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唱響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話,就出自《論語》的第一篇《學而》。開幕式上,那些頭戴長冠,手持竹簡,寬衣長袖的儒生,也是模仿當年搖頭晃腦地吟誦《論語》的儒生;而他們手中的竹簡,就是孔子曾經“韋編三絕”的“韋編”,上面就是用毛筆豎排書寫的《論語》。
《論語》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記錄老師孔子的一些善言的書。據國學家考證,《論語》不是一個人在一個時期里面完成的,而是不同的人先后完善而成,最后成書在戰國初期,據今天已經有兩千四百年了。
【論語名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解讀: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溫習,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遙遠的地方趕來,可以和我討論學問,這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嗎。這是《論語》首篇《學而》中的話。宋代的大學問家朱子分析說,《論語》將學習放在書的開篇,就是讓大家明白,學習是一切的基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讀:學習但不思考,或者思考而不學習,都會變得迷惑、懈怠。孔子主張學與思不能偏廢,只有學思結合,方可成為有學識、有道德之人。《論語》中多處言及學的重要,也有多處言及思的重要,都是根據具體情況而言的,但總體強調應將學與思適當地結合起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讀: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態度才是明智的。這是孔子告訴子路如何求知時說的,這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對于文化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畢竟有限,總有不懂之處,故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承認不足,不斷學習,這才是明智之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讀:孔子主張博學,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這里的“文”主要指文獻典籍,“行”主要指德行,“忠”指盡己,對人盡心竭力,“信”指誠實。孔子在教學中讓弟子博學于文,廣泛學習文化知識;注重德行,加強品行修養;主忠信,做到待人忠誠篤厚,與人堅守信約。
朝聞道,夕死可矣。
解讀:早上明白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沒有遺憾了。孔子這里所講的“道”,是君子的信仰,也是為人處世的最高準則。孔子主張“士志于道”,要在尋求人生的大道上面努力,而不是只關心吃飯穿衣這樣的事情;還強調“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必須首先修養完善自身,才可能將道發揚光大;反之,只是以道來粉飾自身,嘩眾取寵,就不是真正的君子所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讀:三個人當中,必然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學習他們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就在自己身上加以改正。孔子學無常師,經常隨時隨地虛心求教,他向老子學習過,也向路上的孩童請教過。他不僅要以正面的優秀的人為師,而且以不如自己的人為師,看到別人身上的不足,就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如果有,就趕緊改正。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解讀:智慧的人不會感到迷惑,宅心仁厚的人不會總是擔憂,勇敢的人不會感到害怕。作為君子,孔子認為其必需的品格有許多,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范疇。孔子覺得這三條他都沒能做到,但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解讀:天下的人,都可以稱作是兄弟。當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而唯獨自己沒有兄弟時,子夏勸慰說你不要擔心自己是個獨生子,只要你對人有禮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想要“四海之內皆兄弟”首先要自己做到對人有禮,處事恭敬沒有偏頗,也就是“恭而有禮”。
禮之用,和為貴。
解讀:禮的運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貴之處就在這里。但不論小事大事,若一味追求和諧,不以禮來加以節制,也就不可能行得通。在此,既強調禮的運用要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無原則地進行調和,而要以禮節制之。這與孔子的中和理念是一致的。我們所說的“和諧社會”也是出自這里,但并不是說任何事情都不追究,而是要按照禮來。
【論語故事】
君子不會走投無路
孔子帶著學生到處講學,有一次,被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接連七天不能燒火做飯,大家都又累又餓,但是孔子仍然在屋里撫琴唱歌。
弟子顏淵正在擇野菜,聽到同學子路、子貢說:“老師兩次被從魯國驅逐出來,隱退到了衛國,后來到宋國講學的時候,差點兒被人砍倒的大樹壓死,還曾經在周地進退兩難,現在又被圍困在這里了。那些要害咱們老師的人還在逍遙法外,也沒有人來替我們說句公道話。這種時候,老師還在撫琴唱歌,君子難道就這樣不把羞恥當回事嗎?”
顏淵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就進去直接問孔子。孔子把琴推到一邊,長嘆一聲說:“仲由(子路)和端木賜(子貢),看問題太短淺了。你去把他們叫進來,我跟他們說說。”
子路和子貢進來了。子路憤憤不平地說:“像我們這樣在天下傳道,卻遭受這樣的'困境,可以說是走投無路了!”
孔子說:“怎么這么說呢?君子能夠通達道義就叫做‘通’(左右逢源),不能通達道義才叫做‘窮’(走投無路)。現在,我孔丘在這樣的亂世之中遇到憂患,是因為我堅持仁義之道。如果因為遇到憂患就放棄仁義之道,還能算君子嗎?既然有君子之道,就不能說是走投無路。”
子路和子貢認真地聽著,顏淵在一旁默默地聽著。
孔子接著說:“你們看到那些松樹和柏樹了嗎?無論天氣多么寒冷,霜雪多么凌厲,都是常青不謝。現在我們在陳蔡之間遇到了阻礙,從而可以考驗自己是否能堅持住道德仁義,這是一種幸運啊。”
說完,孔子又把琴拿過來,繼續撫琴,子路也明白了老師的心意,高興地拿起盾牌隨著節拍跳起舞來。
子貢感慨地說:“原來我真的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有道義才能上薄云天,有修養才能承載一切啊!”顏淵把孔子的話牢牢記在心上,琢磨著如何落實到自己的言行之中。
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有多大的威力呢?歷史上有一個人只讀了半部《論語》,就敢說自己可以治理天下了。這個人就是宋代的丞相趙普。
趙普原先是趙匡胤手下的官。趙匡胤陳橋兵變,當上皇帝的事情,趙普也參與了,可以說是皇帝很好的朋友。趙匡胤做了皇帝,將國號改為宋,史稱宋太祖。后來,趙普又跟隨宋太祖東征西討,統一了全國。后來,宋太祖任命他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趙普仍然擔任宰相。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不學無術,所讀之書僅僅是儒家的一部經典《論語》而已,這樣的人當宰相不恰當。宋太宗不以為然地說:“趙普讀書不多,這我一向知道。但說他只讀一部《論語》,我不相信。”
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閑聊,宋太宗隨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
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本。我只是將這本《論語》從頭到尾都讀熟、讀透。過去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使天下太平。”后來,家人打開他的書篋,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論語》。
就這樣,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
《論語》經典名句2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1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朽木不可雕也。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7、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1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9、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0、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1、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2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23、巧言令色,鮮亦仁!
24、子不語:怪,力,亂,神。
2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6、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7、食不語,寢不言。
28、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9、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0、朝聞道,夕死可矣。
31、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32、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3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4、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3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36、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37、德不孤,必有鄰。
38、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39、寢不尸,居不容。
40、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41、未知生,焉知死?
42、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43、君子周急不繼富。
44、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45、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7、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8、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9、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50、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53、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54、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論語》經典名句3
《論語》傳世名句賞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注釋】
(1)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2)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3)慍:音yùn,惱怒,怨恨。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賞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譯文都是:學了以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譯文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于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2、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③乎?傳不習④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譯文: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3)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4)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賞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于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3、子曰:“弟子①入則孝,出②則弟,謹而信,③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④。”
【注釋】
(1)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2)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
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3)汎:泛的意思。
(4)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賞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4、有子曰:“禮①之用,和②為貴。先王之道③,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①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
②和:調和、和諧、協調。
③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賞析】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孔門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既要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系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5、有子曰:“信近于義①,言可復②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③不失其親,亦可宗④也。”
【注解】
(1) 義:義是儒家的倫理范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2)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復,踐言也。”
(3)因:依靠、憑藉。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4)宗:主、可靠。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賞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禮為標準,不符合于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
的態度;不符合于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6、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①就:靠近、看齊。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賞析】
本章重點提到對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這是值得借鑒的。
《論語》經典名句4
1、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4、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6、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衛靈公》
7、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10、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14、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15、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19、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20、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2、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23、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25、孝弟(t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2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2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2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3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31、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憲問》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33、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3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名人名言 mingyan.chazidain.com)《論語微子》
3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41、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42、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4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4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4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49、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5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殺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論語》經典名句5
1.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陽貨》
2.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3.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憲問》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
5.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6.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
7.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
8.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陽貨》
9.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10.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靈公》
12.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衛靈公》
1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衛靈公》
14.過猶不及。——《先進》
15.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
1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1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
1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2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2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
2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
23.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24.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
25.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
26.里仁為美。——《里仁》
2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
28.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2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3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
31.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3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3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4.三思而后行。——《公冶長》
35.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
3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泰伯》
37.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
38.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40.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41.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
42.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
43.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朽也。——《公冶長》
44.言必信,行必果。——《子路》
45.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
46.有教無類。——《衛靈公》
4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48.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雍也》
4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5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51.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52.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論語》經典名句6
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
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
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
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
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
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就能聽到有關那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靠“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和態度獲得的。這更是我們求知、做人應具備的品格和態度。
子曰:“學而時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孔子說:“學習以后,能經常溫習它,不也感到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感到很快樂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埋怨,不也是一位有教養的君子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真誠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呢?”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力
則學文。”——《論語·學而》
孔子說:“后生小子在家就要孝順父母,外出就要尊敬長輩,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修行實踐之余,還有精力和時間,就再在書本文字上下功夫好好學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孔子說:“只知道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聰明智慧。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孔子說:“溫習以前學過的知識,能從中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就可以擔當別人的老師。”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孔子說:“做一個人卻不講信譽,我不知道這怎么能行。就像大牛車沒有輗,小馬車沒有軏,這車怎么行走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有志于學問;三十歲時,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時,我對一切道理都能通達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歲時,我明白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時,我對聽到的一切都可以明白貫通、泰然對待了;到七十歲,我便隨心所欲,不會有越出規矩的可能了。”
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的.概括總結,說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幾千年以來,無數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孔子說:“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子女輕易不要出門遠行,如果非要遠出,首先要安頓好父母,并告訴父母確切的行蹤。”
三思而后行。——《論語·公冶長》
經過反復考慮然后才采取行動。
這話適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不遷怒,不二過。——《論語·雍也》
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孔子說:“君子通常襟懷坦白心氣寬廣,小人則一般心氣局促憂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在某些方面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不好的地方便改正。”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
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記在心,勤奮學習而不厭倦,教導別人而不倦怠,這些事對我有什么困難呢?”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不能的時候,我不會啟發
他;不到他想說出來而又闡述不清的時候,我不去開導他。教給他一個方面,他不能由此而推知多個方面,便不再教他了。”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孔子說:“品德不加以培養,學問不精勤講習,聽到道義不能跟隨著去尊崇,有缺點不能勇于改正,這些就是我的憂慮啊!”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
孔子說:“我并不是生來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喜歡古代文化,敏銳勤奮地學習追求而得來的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以實現整個人類的仁道為己任,不也厚重嗎?堅持到死才終止,不也長久嗎?”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
孔子說:“做學問就像追趕什么似的,生怕趕不上;趕上了還唯恐再落下。”
《論語》經典名句7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7、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8、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0、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2、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4、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9、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20、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21、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24、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2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2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9、子貢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1、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2、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33、子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3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37、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38、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3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經典名句8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 孔子說:“學習并且不斷溫習,不也很愉快嗎?遠方來了朋友,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3.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真誠,教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研習好。”“傳”字有兩解,一,師傅之于己,一,己傳之于人。依上文“為人謀”“與朋友交”推之,當謂“己之傳于人”。
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子夏說:“重賢輕色、侍奉父母能竭心盡力、侍奉君王,能舍棄自己的身軀、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認為他已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做事靈敏、言談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6.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不如貧窮而樂于道,富貴而謙虛好禮的好。”子貢說:“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一樣下功夫,恐怕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吧?”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詩了。提起學過的知識,你就知道將要學的知識,并有所發揮。”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可以說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隨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孔子說:“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孔子說:“《關雎》篇,快樂而不放蕩,悲哀卻不傷痛。”
16.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孔子說:“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孔子說:“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飯為恥的人,是不值得與他交談的。”
1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要反省自己。”
20.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孔子說:“經常能約束自己的人,犯錯誤的時候就少了。”
21.德不孤,必有鄰
【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原】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真象腐朽的木頭一樣無法再雕琢,象糞墻一樣不能再粉刷了,對于宰予這個人,我還責備他什么呢?”孔子又說:“開始時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宰予使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23.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原】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子貢問:“孔文子憑什么獲得‘文’的謚號?”孔子說:“他聰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25.三思而后行
【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 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動。孔子聽說后,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
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原】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
【譯】顏淵、季路在孔子身邊侍立。孔子說:“為什么不說說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說:“愿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愿能做
到不夸耀自己的優點、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愿意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說:“但愿使老人能享受安樂,使少兒能得到關懷,使朋友能夠信任我。”
27.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原】冉求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劃。”
【譯】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而是我的能力不足。”孔子說:“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話,是走到中途才廢棄而停止,但現在你還沒開始,就給自己劃了一條截止的界限而停止前進了。”
2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孔子說:“一個人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夸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孔子說:“(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30.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譯】樊遲問怎樣才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于(倡導)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問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譯】孔子說:“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好動,有仁德的人沉靜穩重;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3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原】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譯】子貢說:“如國有人廣泛地給人民百姓許多實惠,又能扶貧濟困,怎樣?可以算仁人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堯舜尚且為做不到這樣而感到為難呢!所謂仁人,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幫別人成功,自己想要通達,先要幫別人通達。凡事都能從切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可算是實行仁的方法啊。”
3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譯】只傳述(舊的文化典籍)而不創作(新的),相信而且喜愛古代的文化典籍。
3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孔子說:“(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不能領會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不能舉一例就理解其他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去教他了。”
3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譯】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就在其中了!用不義
的手段得到富貴,對我來說,(那些富貴)就象(天上的)浮云。”
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孔子說:“(如果)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為我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于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孔子說:“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39.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原】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譯】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們說:“(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有沒有毀傷之處)!《詩經》中說:‘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淵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從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體)再也不會受傷了。弟子們!”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強,(因為)擔子沉重而且道路遙遠。
4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
42.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原】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顏淵感嘆地說:“(老師的道德和學問)抬頭仰望,越仰望越覺得高聳,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深厚;看著好象就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老師步步引導,用知識豐富我,用禮法約束我,想停止前進都不能。我竭盡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雖然我想攀上去,卻沒有途徑。”
4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地留去。”
44.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 孔子說:“三軍可以喪失它的主帥,一個男子漢不可以喪失他的志向。”
4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 孔子說:“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4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仲弓問(怎樣是)仁。孔子說:“出門(工作、辦事)時要像會見貴賓一樣莊重,使用差遣人民時要像舉行盛大祭典一樣嚴肅。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強加于人。為國家辦事沒有怨恨,處理家事也沒有怨恨。”仲弓說:“我雖不聰敏,請讓我按照您的話去做吧。”
47.死生有命,富貴在天48.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原】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命中注定,富貴由天安排。’君子(只要)敬業而不犯錯誤,對人恭敬而
有禮貌。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呀。君子擔心什么沒有兄弟呢?”
4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原】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成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5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孔子說:“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眾也會自覺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眾也不會服從。”
51.近者說,遠者來
【原】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譯】葉公問怎樣為政。孔子說:“使近處的人民感到喜悅幸福,使遠處的人民來投奔歸附。”
52.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原】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子夏到莒父做地方長官,問怎樣為政。孔子說:“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5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孔子說:“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54.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孔子說:“貧窮而沒有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是容易的。”
55.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原】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約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子路問怎樣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欲,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說:“現在的完人又何必這樣呢,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見到國家有危難時,愿付出生命;長期處于貧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56.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孔子說:“古人學習的人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學習的人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
57.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譯】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條,我都沒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您的自我表述啊!”
5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能力。”
59.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孔子說:“有志之士,仁義之人,不能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損害仁,而應舍生忘死來維護仁義。”
《論語》經典名句9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篇》)
2、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論語·衛靈公篇》)
3、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篇》)
4、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篇》)
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篇》)
6、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篇》)
7、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篇》)
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篇》)
9、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篇》)
10、孔子謂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八佾(yì):古代舞蹈奏樂,八個人為一行,這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諸侯六佾,大夫四佾。)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篇》)
1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篇》)
1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殆。”(《論語·為政篇》)
1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篇》)
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為之‘文’也。”(《論語·公冶長篇》)
1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篇》)
1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反則不復也。”(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未能。)(《論語·述而篇》
18、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篇》)
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篇》)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篇》)
21、子曰:“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篇》)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篇》)
23、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篇?
2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爾》)
25、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篇》)
26、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篇》)
27、、知者樂水,仁這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篇》)
2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篇》)
2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篇》)
30、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篇》)
31、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篇》)
32、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篇》)
3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篇》)
3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篇》)
3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篇》)
36、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篇》)
37、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篇》)
38、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篇》)
39、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篇》)
4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篇》
41、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篇》
4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篇)
4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
44、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篇》
45、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篇》)
4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篇》)
47、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篇》)(杇:wū,泥工抹墻的工具叫杇,把墻壁抹平也叫杇。何誅:責備什么呢?)
4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篇》
49、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篇》
50、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篇》)
51、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言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篇》)
52、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篇》
《論語》經典名句10
篇一:論語經典名句翻譯
【原文】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讀“lè”,快樂)乎?(《學而》)【直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情嗎?【意譯】有好多朋友從遠方到中國來研究學問切磋技藝,不也是讓我們感到很快樂的事情嗎?
【原文】2.禮之用,和為貴。(《學而》)【直譯】禮的應用,以和為貴。【意譯】我們之所以用最高的禮節熱烈歡迎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是因為我們認為同世界各國的朋友和諧相處是最可寶貴的。
【原文】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直譯】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會上站住腳的。【意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在社會上是怎樣可以站住腳的。
【原文】4.德不孤,必有鄰。(《里仁》)【直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原文】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直譯】讓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朋友們得到信任,讓年少的人得到關懷。【意譯】孔子的志向是:讓普天下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普天下的朋友得到信任,讓普天下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原文】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直譯】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興旺發達也要幫助他人一同興旺發達。【意譯】一個高尚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一個高尚的人自己想興旺發達也要幫助他人一同興旺發達。
【原文】7.知(通“智”,讀“zhì”)者樂,仁者壽。(《雍也》)【直譯】機智的人動而不括故樂,仁厚的人靜而有常故壽。【意譯】一個機智的人樂于自由運動,一個仁厚的人長于保持操守。
【原文】8.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直譯】學習知識從不滿足,教誨別人從不懈怠。【意譯】一個謙虛的人學習知識從來不會滿足,一個敬業的人教誨別人從來不會懈怠。
【原文】9.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直譯】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準則,以仁為憑借,以六藝為學習活動內容。【意譯】以道作為前進的志向,以德作為做人的準則,以仁作為行動的憑借,以六藝作為學習演習的內容。
【原文】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直譯】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意譯】品行好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寬廣,品行差的人多行不義經常憂愁。
【原文】11.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直譯】用不義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好像天空的浮云一樣。【意譯】用不合禮義的方法得到榮華富貴,對于我來說好像是天空中漂浮的云彩一樣,從不沾邊。
【原文】1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直譯】三軍的主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一個人的志向是不能強行改變的。【意譯】戰場上三軍的主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生活中一個人的志向是不能強行改變的。
【原文】13.知(通“智”,讀“zhì”)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直譯】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意譯】聰明的人足以明禮所以不會為一己私利而迷惑,仁德的人足以愛人所以不會為一己私利而憂愁,勇敢的人出自禮仁所以不會為一己私利而畏懼。【原文】14.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直譯】后生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的將來不如現在呢?【意譯】年輕人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將來的造詣不如現在呢?
【原文】15.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直譯】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意譯】普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和睦相處。
【原文】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直譯】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意譯】品行好的人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
【原文】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直譯】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施加給別人。【意譯】凡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原文】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直譯】君子和諧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意譯】品行好的人和諧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品行差的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原文】19.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直譯】面對仁德對老師也不要謙讓。【意譯】在實行仁德之事的時候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要謙讓。【原文】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靈公》)【直譯】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須先把工具弄好。
篇二:《論語》名句及譯文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 孔子說:“學習并且不斷溫習,不也很愉快嗎?遠方來了朋友,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巧言令色,鮮矣仁【譯】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3.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真誠,教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研習好。”“傳”字有兩解,一,師傅之于己,一,己傳之于人。依上文“為人謀”“與朋友交”推之,當謂“己之傳于人”。
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原】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譯】子夏說:“重賢輕色、侍奉父母能竭心盡力、侍奉君王,能舍棄自己的身軀、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認為他已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做事靈敏、言談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6.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譯】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不如貧窮而樂于道,富貴而謙虛好禮的好。”子貢說:“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一樣下功夫,恐怕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吧?”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詩了。提起學過的知識,你就知道將要學的知識,并有所發揮。”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譯】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譯】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可以說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隨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譯】孔子說:“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譯】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原】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的知識,你都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譯】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譯】孔子說:“《關雎》篇,快樂而不放蕩,悲哀卻不傷痛。”
16.朝聞道,夕死可矣【譯】孔子說:“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譯】孔子說:“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飯為恥的人,是不值得與他交談的。”
1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譯】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要反省自己。”
20.以約失之者鮮矣【譯】孔子說:“經常能約束自己的人,犯錯誤的時候就少了。”
21.德不孤,必有鄰【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原】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譯】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真象腐朽的木頭一樣無法再雕琢,象糞墻一樣不能再粉刷了,對于宰予這個人,我還責備他什么呢?”孔子又說:“開始時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宰予使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23. 聽其言而觀其行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原】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譯】子貢問:“孔文子憑什么獲得‘文’的謚號?”孔子說:“他聰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25.三思而后行【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譯】 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動。孔子聽說后,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
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原】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譯】顏淵、季路在孔子身邊侍立。孔子說:“為什么不說說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說:“愿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愿能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優點、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愿意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說:“但愿使老人能享受安樂,使少兒能得到關懷,使朋友能夠信任我。”
27.力不足者,中道而廢【原】冉求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劃。”【譯】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而是我的能力不足。”孔子說:“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話,是走到中途才廢棄而停止,但現在你還沒開始,就給自己劃了一條截止的界限而停止前進了。”
2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譯】孔子說:“一個人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夸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孔子說:“(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30.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譯】樊遲問怎樣才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于(倡導)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問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譯】孔子說:“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好動,有仁德的人沉靜穩重;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3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原】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譯】子貢說:“如國有人廣泛地給人民百姓許多實惠,又能扶貧濟困,怎樣?可以算仁人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那必定是圣人!堯舜尚且為做不到這樣而感到為難呢!所謂仁人,自己想要成功,先要幫別人成功,自己想要通達,先要幫別人通達。凡事都能從切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可算是實行仁的方法啊。”
3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譯】只傳述(舊的文化典籍)而不創作(新的),相信而且喜愛古代的文化典籍。
3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譯】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譯】孔子說:“(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不能領會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不能舉一例就理解其他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去教他了。”
3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譯】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就在其中了!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對我來說,(那些富貴)就象(天上的)浮云。”
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譯】孔子說:“(如果)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為我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于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譯】孔子說:“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39.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原】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譯】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們說:“(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有沒有毀傷之處)!《詩經》中說:‘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淵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從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體)再也不會受傷了。弟子們!”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譯】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強,(因為)擔子沉重而且道路遙遠。
4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譯】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
42.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原】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譯】顏淵感嘆地說:“(老師的道德和學問)抬頭仰望,越仰望越覺得高聳,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深厚;看著好象就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老師步步引導,用知識豐富我,用禮法約束我,想停止前進都不能。我竭盡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矗立眼前,雖然我想攀上去,卻沒有途徑。”
4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譯】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地留去。”
44.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譯】 孔子說:“三軍可以喪失它的主帥,一個男子漢不可以喪失他的志向。”
4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譯】 孔子說:“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4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譯】仲弓問(怎樣是)仁。孔子說:“出門(工作、辦事)時要像會見貴賓一樣莊重,使用差遣人民時要像舉行盛大祭典一樣嚴肅。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強加于人。為國家辦事沒有怨恨,處理家事也沒有怨恨。”仲弓說:“我雖不聰敏,請讓我按照您的話去做吧。”
47.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48.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原】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譯】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命中注定,富貴由天安排。’君子(只要)敬業而不犯錯誤,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呀。君子擔心什么沒有兄弟呢?”
篇三:論語經典名句翻譯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會上站住腳的。
2.德不孤,必有鄰。(《里仁》)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讓年老的人得到安適,讓朋友們得到信任,讓年少的人得到關懷。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幫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興旺發達也要幫助他人一同興旺發達
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學習知識從不滿足,教誨別人從不懈怠。
6.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準則,以仁為憑借,以六藝為學習活動內容。
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8.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用不義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好像天空的浮云一樣。
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三軍的主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一個人的志向是不能強行改變的。
10.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后生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的將來不如現在呢?
11.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助長別人做壞事。
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和諧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14.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面對仁德對老師也不要謙讓。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靈公》)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須先把工具弄好。
16.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17.“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8.“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19.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
20.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論語》經典名句11
求學篇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注解】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注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注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注解】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注解】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注解】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注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于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注解】(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注解】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注解】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后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任用)。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注解】懂得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樂。
立志篇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注解】讀書的人不可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注解】三軍中可以奪取統帥,但是不可能強迫改變一個平民百姓的志向。
1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注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品德篇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注解】自身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別人也會跟著行動;若自身言行不正當,即使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跟著行動。
16、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注解】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心里不會有多少“仁德”(這種人不會有真正的愛人之心)。
17、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注解】有了過錯,別人都能看到;改了,人們都會敬仰他。
18、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注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19、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注解】 一個人的高尚的品質和外在的表現一致,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20、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注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只有一種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環境都能發揮君子的作用)
21、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注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2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殺身成仁)
【注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只會勇于犧牲來成全仁。
23、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注解】做不應該做的事從而做官發財,對我來說,好比是天空浮來浮去的過眼煙云。
2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注解】聰明的人不會疑惑,實行仁德的`人會憂愁,真正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25、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注解】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愛活躍,有仁德的人愛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26、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注解】在實行仁德之事的時候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要謙讓。
27、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注解】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28、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衛靈公》
【注解】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過錯呢。
29、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注解】君子不因為別人的話說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為別人的品德不好就廢棄他的正確意見。
30、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注解】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根本。
3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注解】看見賢人就應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則應在內心自我反省有無類似缺點。
3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注解】不怕東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處世篇
3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注解】君子胸懷坦蕩,無憂無慮;小人心胸狹隘,常常憂愁哀戚。
3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注解】不怕別人不了解我,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35、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注解】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沒有威嚴,(別人也不會尊重你),學習的知識就不會扎實。做人重要的是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錯誤,就不要害怕改正。
3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注解】自己要在社會上自立,就要使別人能在社會上自立;自己要在社會上通達,就要別人也能在社會上通達。
37、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注解】名分正當,說話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指做事、說話必須理由正當而充足。
3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注解】我每天都要從多個方面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辦事情,是否忠實呢?與朋與交往,是否有不真誠的地方呢?老師傳給我的學業,是否復習了呢?
3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注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4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注解】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人家惡事。
41、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注解】自古以來,都免不了一死;如果人民對政府不信任,國家就立不住。
4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注解】一個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
4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注解】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比喻要勝任工作,必須先學好本領。
44、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注解】有益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實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
45、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注解】見到自己應當做的正義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
46、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憲問》
【注解】凡事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開怨恨了。
哲理篇
47、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 《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注解】孔子談到《韶》這一樂舞說:“美極了啊,又好極了。”
4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注解】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過問那方面的政事。
49、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注解】過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將來的事來得及改正。
50、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注解】不求速成,不要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論語》經典名句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饑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孔子教育人們,父母在世時,子女輕易不要出門遠行,以便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子之道。如果非要遠出,首先要安頓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訴父母確切的行蹤。因為“兒行千里母擔憂”。子女只有對父母孝敬有加,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要讓年事已高的父母無人照顧,還要牽掛遠在他鄉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
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
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
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闡發仁義,捍衛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為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
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
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這句話說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對不如自己的人喜歡譏笑﹑輕視,因而沾沾自喜;對比自己強的人喜歡貶低,甚至嫉妒﹑畏懼退縮,害怕與他們交往: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斗;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這句話對于青少年來說,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在今天看來,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說法,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么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也要守規則,講誠信,才能在競爭中得到發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三個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的師長的人。人人都有相對的技能和特長,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只要虛心向別人學習,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師。
三思而后行。——《論語·公冶長》
經過反復考慮然后才采取行動。這話適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論語》中記載孔子的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的文字很多,這一條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論語·子罕》
天寒地凍,才曉得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在艱苦的環境里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節操和品格。在艱苦的環境里才能真正考驗人。
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
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和態度獲得的。這也是我們求知、做人應具備的品格和態度。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論語·公冶長》
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壘起的墻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著去培養他。人的智力因素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人的情感因素有著很大的差別。孔子有個叫宰予的學生,大白天睡大覺,孔子說,對于宰予這樣的人沒有什么可責備的。因為他學習態度太差,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只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達不到好的效果。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說出的話一定要算數,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一諾千金,敢作敢為,受人尊重;出爾反爾,優柔寡斷,遭人鄙棄。
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們干出政績不要急于求成。事物發展有它的規律性,學習上也要循序漸進,不打好基礎,就想攻克尖端科學,快出成果,也是辦不到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這句話說明了對真理的渴望。“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這首詩,正是表達了這種思想,對自由、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可以使人舍棄生命。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知道的就承認已經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自作聰明的人總是把無知當已知。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志士仁人不肯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他們總是寧可犧牲性命以成全大義的。自古忠臣義士把仁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文天祥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表明了他視死如歸,舍身成仁的心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的概括總結,說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幾千年以來,無數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論語》經典名句13
1、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里仁)
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6、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8、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季氏)
9、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0、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1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13、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1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16、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1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20、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2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3、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2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2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26、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2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2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29、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述而)
3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31、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yi)》
32、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3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3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而)
35、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6、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3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3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39、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0、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4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4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4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4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46、不遷怒,不貳過。《雍也》
47、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48、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49、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5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54、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5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5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5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58、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59、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60、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6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62、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63、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6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65、言必信,行必果。
6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6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68、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衛靈公》
6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70、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71、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7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7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7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7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76、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77、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7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79、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
8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經典名句14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4.既來之,則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后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里安定下來。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想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你首先要把自己的工具準備好。
6.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一個軍隊可以使它喪失主帥,但一個普通人卻不能強迫他放棄主張。
8.言必信,行必果。
講話誠實,做事果敢。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統治者本身行為正當,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統治者本身行為不正當,縱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信從。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切勿強加給別人。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聰敏又好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
12.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真正高尚的人重視的是正義感,堅持自己的處世原則,而卑賤的人僅僅狹隘地從自身利益出發。
1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開導的;不到想說可怎么也說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
14.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1
1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他人工作是否忠誠?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師傳授我的知識,自己是否熟悉了?
16.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這件事情能容忍,那還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
1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知識以后,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嗎?
1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而改正缺點。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20.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
21.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時間猶如流水一般,不論晝夜,時刻流逝。
2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冬天來臨的時候,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2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4.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單純追求速度就無法達到目的,只顧小利,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25.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26.道不同,不相為謀。
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無法共事。
27.不學禮,無以立。
不學習禮儀,就不能夠在人群中立足。
28.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干不義的事得到了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如同浮云一樣。
2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
30.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人的性情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3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看到別人好的地方,我們要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有沒有。
32.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
33.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當初我對于別人,是聽到他的話就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別人,是聽到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34.有教無類。
不管貴賤賢愚,哪一類人都給予教育。
3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用自己正確的意見來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處,卻不肯盲從附和。小人只是盲從附和,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
36.當仁,不讓于師。
遇到行仁義之事的時候,即使是老師也不用謙讓。
3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38.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士不可以不剛強堅毅,因為他們責任重大而路程遙遠。
41.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過錯。
4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與朋友交往,要守信用。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論語》經典名句15
本學期老師組織我們讀《論語》。學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師一遍遍在課堂上講解所謂何意,我在下面聽得云里霧里,想不通這古人好好的話干嘛要說成這樣,在我眼里,古人的經典文章一直是深奧難懂。
課間隨意翻閱書本,不覺被里面的內容牢牢吸引了,這本書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難懂,論語中的經典話語加上一個個小故事,變得生動形象,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每當夜晚難以入眠時,我便捧著它細細品味,細讀之中,也讀出了一點點自己的心得。
為人之道,貴在真誠。自懂事以來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處世圓滑,左右逢緣;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樸實;有些人刻苦兢業,舍已為公;有些人無為頹廢,胸無大志。這些類型,我覺得都和自己對不上號,我自己卻是挺喜歡真實,不太會耍弄心機,也不善于推卸任務,也許源于老師對我的`教導: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是搞好人際關系的良方,與人交往,不虛偽,不矯飾,真誠地面對每一個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我想他人也會熱情地接受你。
這本書還一直放在我的床頭,有些故事我還沒有細細地讀完,不過我想我會擠出時間去細品的,看著書柜里長年作為裝飾品的書籍,我很慚愧,沒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會重新去認識它們,就像《論語》里說的,為人之道,貴在真誠。
【《論語》經典名句】相關文章:
《論語》經典名句08-15
《論語》經典名句欣賞01-17
關于論語名句05-10
《論語》經典名句(優選)07-20
經典論語名句30句精選01-03
論語中的名句集錦08-25
論語名句集錦及翻譯11-11
論語名句(精選30句)02-18
經典論語名句40句04-03
論語名句40句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