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論語的介紹以及名句分析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論語的介紹以及名句分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簡介:
《論語》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本書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創語錄之體。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義”、“禮”、“智”。《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而且論語教給了后人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論語》與《易經》、《老子》,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籍,它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結晶。
孔子介紹:
生平:孔丘,孔姓,名丘,字仲尼。祖籍河南商丘XX縣,于魯襄公二十二年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申時(前551年10月4日,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生辰八字為庚戌年、乙酉月、庚子日、甲申時)在山東曲阜降生,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系貴族出身。后來宋國人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紇(hé)。孔子其七世祖先然父嘉在宮廷內亂中被華督所殺(存疑),其子木金父為避難逃到魯國鄒邑,從此以后木金父以其父親的字為孔我氏。相傳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撰寫《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的《論語》。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孔子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和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稱為“孔孟”。孔孟兩者思想的結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論語中的名句
1、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6、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9、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10、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4、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1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2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1、言必信,行必果。
2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4、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2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6、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9、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30、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1、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3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4、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5、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6、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名句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一起探討問題),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時,又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翻譯】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么被賜給‘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明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賜給他‘文’的謚號。”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譯】孔子說:“口里不說而心里記住它,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論語》成語介紹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樣就怎么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朱熹注:“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后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后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輕人,后輩;畏,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于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后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于口以御人耳。”
20、鳴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狀,加以聲討。《論語·先進》:“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鳴鼓而攻之可也。’”
21、內省不疚: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內心不安。自己反省沒有內心感到慚愧不安的事。《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22、能近取譬:能夠就近那自己比方別人。譬,打比方。語出《論語·雍也》。意思是要替別人設身處地地著想。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23、年富力強:年富,往后的年歲還多,指年輕力壯。《論語·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24、匹夫不可奪志:匹夫,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變志向,形容意志堅定,不可動搖。《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5、輕裘肥馬:裘,皮襖。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駿馬。《論語·雍也》:“赤(公西華)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后來就用“輕裘肥馬”形容生活豪華。
26、三復斯言:三復,多次反復;斯言,這句話。反反復復地體會這句話。語本《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
27、殺身成仁:仁,儒家道德的最高準則。語本《論語·衛靈公》:“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現指犧牲生命,以維護正義生命。
28、善賈而沽:賈,同“價”。等好的價出賣。《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也用來比喻懷才未遇,等待有賞識他的人才肯效勞出力,或得到高職位才出來做官。
29、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都不知道該放在哪兒好了。形容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30、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四體,四肢;勤,勞動。不參加勞動,分不清五谷。《論語·微子》記載:有一次子路跟隨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鋤草的老大爺。子路問他說:“子見夫子乎?”那老大爺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脫離勞動,脫離勞動人民。
31、駟不及舌:意思是言已出口,駟馬也追不及。指說話應當慎重。《論語·顏淵》:“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32、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已學過的東西,又有新的體會。《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現在有時比喻吸取歷史經驗,給認識當前情況提供參考。
33、文質彬彬:文,文采;質,實質;彬彬:指文和質配合得很好。形容舉止文雅,態度從容不迫。《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34、血氣方剛:血氣,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盛。《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35、循序漸進:循,依照,沿著。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學而自然上達;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漸進耳。”
36、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后來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驟地引導,教育。
37、言必有中: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得正確。《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言不及義:及,涉及;義,這里指正經事情。說話一點也不涉及正經的道理。《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39、一言以蔽之:蔽,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語出《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0、以直報怨:直,正直。以公道來對待自己怨恨的人。《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1、仁人志士: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論語·衛靈公》:“仁人志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現泛指愛國的愿意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關于論語的介紹以及名句分析】相關文章:
《論語》中的名句默寫及解釋12-15
《論語》名句集錦及譯文摘抄02-28
關于中秋的名句12-15
《論語》論語·為政第二06-14
《論語集注》論語序說06-14
論語中關于道德的讀后感08-01
關于《論語》的高考作文寫作素材12-23
關于迅速的反義詞以及造句01-17
《論語》論語·子張第十九06-14
《論語》論語·子路第十三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