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錢穆的名言名句100句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對名言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名言具有概括自然有力,言簡意賅的特點。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名言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錢穆的名言名句,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我們討論一項制度,固然應該重視其時代性,同時又該重視其地域性。推擴而言,我們該重視其國別性。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2、閑暇乃文化之母。
3、讀書當一意在書,游山水當一意在山水。乘興所至,心無旁及。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
4、漢代司馬遷著《史記》,凡一百三十篇,計共五十二萬余言。《史記》雖然是記載真實歷史的史書,所謂“文章同史”,所以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俗語說:“千古文章兩司馬。”或說:“文章西漢兩司馬。”也有人說:“唐詩晉字漢文章。”如有人問漢代的最佳散文作品是哪部?則非司馬遷的《史記》莫屬。 我人從《史記》這部書已可解決有關西方文學的難題。西方人一直認為道德意識是不能加進文學中去的。如西方的莎士比亞、歌德等大文豪,無不有如此想法。自從《史記》面世以后,其書有道德思想融入作品中,卻并不損害其文學價值,即如我國的屈原、杜甫等大家,亦是把道德思想融入于其文學作品中。在文學中可以將道德與人生合一,講公的人生,有其最高的人生境界,《史記》講的是整個時代的大生活。 ——《中國文學史》
5、理論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現實是此制度之血液營養,二者缺一不可。即如唐代一切制度,也多半是由南北朝演變而來,有其歷史淵源,亦有其傳統精神。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6、目前的世界,似乎對外盡在找敵人廝殺,對內又盡在努力求脫卸此一身重鎧,同時亦盡在坐立不寧寢食不遑的心情中走向病狂之路。 ——《湖上閑思錄》
7、歷史意見,指的是在那制度實施時代的人們所切身感受而發出的意見。這些意見,比較真實而客觀。待時代隔得久了,該項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單憑后代人自己所處的環境和需要來批評歷史上已往的各項制度,那只能說是一種時代意見。時代意見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們不該單憑時代意見來抹殺已往的歷史意見。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8、唐以后中國的歷史演變是好是壞,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羅馬帝國亡了,以后就再沒有羅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國,有宋有明有現代,還是如唐代般,一樣是中國。這是中國歷史最有價值最勘研尋的一個大題目。這也便是唐代之偉大遠超過羅馬的所在,更是它遠超過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偉大國家之所在。但專就中國論,漢以后有唐,唐以后卻再也沒有像漢唐那樣有聲色,那樣值得我們崇重欣羨的朝代或時期了,那也是值得我們警惕注意的。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9、余在對日抗戰時,曾一度返蘇州,時印光和尚在靈巖山。寺僧皆散,一伙頭工人隨侍。初夕,印光賞以數百文,晚飯后,伙人告,當回家。印光言:汝今夜仍當返。伙頭言:既回家,當俟明晨來。遂辭去,半山樹林中一強人,劫其錢去,伙頭念錢己被劫,不如仍返山寺,歸告印光。印光言:錢仍當送回。劫者因己晚,不下山,來扣山門求宿。伙頭開門見是林中劫者,云:你果送錢來了。劫者初不知應門者是被劫人,至是遂直認,并請謁和尚,跪求留寺落發。印光勸其歸,好自為人。此事傳出,來者如市。印光靜坐一室中,壁上一洞,裝一小木板,來者扣此板,得緣板即開,印光或有言,或無言,言亦數語而止,板即復閉。余返蘇距此己半年,幼年曾讀印光書,遂欲約友往訪。 ——《晚學盲言》
10、國家當動蕩變進之時,其以往歷史,在冥冥中必會發生無限力量,誘導著它的前程,規范著它的旁趨,此乃人類歷史本身不可避免之大例。 ——《國史新論》
11、今天我們把歷史切斷,一概想模仿外國制度,明明知道這一制度與現實不配合,卻想推翻現實來遷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其實革命的本質,應該是推翻制度來遷就現實的,絕非是推翻現實來遷就制度的。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12、向來只聞勸 人讀書,不聞勸人游山。但書中亦已勸人游山。孔子《論語》云,仁者樂山,知者樂水。即已教人親近山水。讀朱子書,亦復 勸人游山。君試以此意再讀孔子、朱子書,可自得之。太史公著《史記》,豈不告人彼早年已遍游山水。從讀書中懂得游山, 始是真游山,乃可有真樂。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
13、任何一制度,決不會絕對有利而無弊,也不會絕對有弊而無利。所謂得失,即根據其實際利避而判定。而所謂利弊,則指其在當時所發生的實際影響而覺出。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14、從知厚積而薄發,急速成書之終非正辦也。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
15、人類一達到這種文化人生自由的境界,回頭來看自然人生,會覺索然寡味,于是人類便禁不住自己去盡量使用這一個自由。甚至寧愿把自然人生的唯一目的,即求生目的也不要,而去追向這自由,所以西方人說,“不自由,毋寧死”。 ——《人生十論》
16、人各有欲,而得其所欲則必在道。 ——《晚學盲言》
17、我可以肯定地指出來,中國有兩大人物,即是兩位大文學家: 一位是屈原,他解答了文學與道德的問題。 一位是司馬遷,他解答了文學與歷史能否合流的問題。 中國的歷史是應用的、實用的,詩歌文學亦是應用的、實用的。正如中國的藝術產生于工業,如陶器有花紋、絲有繡花與鐘鼎有器具、鍋等。并不如西方那樣專門為了欣賞而刻畫像。中國的藝術是欣賞與應用不分,應用品于藝術品合一,亦即是文學與人生合一。中國的古硯與古花瓶,是古董,但同時又可使用,并不如西方般專為擺設之用,故中國歷史與文學始終是應用的。 ——《中國文學史》
18、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
19、中國人認為人生一切活動皆本預期內在之性,而人性則稟于天,故在人生中即涵有天之一部分,而與天為一。故曰,通天人,和內外,實即融為一體。 ——《晚學盲言》
20、在農人每見其業之可以相同而為群,而業工者則每感其為分別而成孤。 ——《晚學盲言》
21、亭林的學生潘耒次耕曾為通儒定下了一個標準。他認為:通儒必須要有匡時救世的心術,要有明體適用的學識,在著述上,要有“縱貫百家,上下千載,詳考其得失之故,而斷之于心,筆之于書”的具體表現。 ——《中國文學史》
22、單就中國歷史論,如今所傳歷代名臣奏議之類,便是一項極該重視的材料。那些人,在歷史上,在他當時,所以得稱為名臣,而他們那些奏議,所以得流傳下,仍為此后較長時期所保留,所誦覽,正因為他們的話,在當時,便認為是可以代表他們當時的時代意見的。只有在當時成為時代意見的,所以到后來,才能成為歷史意見。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23、即就帳籍制度言,可見每一項制度之推行與繼續,也必待有一種與之相當的道德意志與服務忠誠之貫注。否則徒法不能以自行,縱然法良意美,終是徒然。而且任何一制度,也必與其他制度發生交互影響。故凡一制度之成立,也絕非此制度可以單獨成立的。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24、“中國之將來,如何把社會政治上種種制度來簡化,使人才能自由發展,這是最關緊要的。但這不是推倒一切便可以成功。重要的不在推倒,在建立。……講歷史,更可叫人不武斷。因事情太復雜,利弊得失,歷久始見,都擺在歷史上。知道歷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問題。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話講得完”。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25、當時中國人受異族統治,乃不得不更尊孔,使外族人亦知 中國有此人物,庶對中國人不敢輕視。今君輩爭言孔子乃自來 專制皇帝所尊,以便利其專制。試讀此間碑碣,亦豈當時許多 中國人惟恐外族人不易專制,故亦教之尊孔否。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
26、禮之主要內容,即是宗法,富自然性,與政府制定法律強人以必從者不同。 ——《晚學盲言》
27、我們談《唐六典》的,仍不應僅當它是一部歷史書,為記載唐代現實制度的書,而應同時當它是一部理論和思想的書看。因唐代人對政治上的種種理論和思想,都已在此書中大部具體化制度化了。制度的背后,都應有理論和思想。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28、后來的諸葛亮,羽扇綸巾,指揮三軍,他作的《出師表》,亦如與朋友話家常,學的是曹操。曹操倜儻風流,其下屬羊祜累官升至尚書左仆射,當其都督荊州時,輕裘緩帶,身不披甲,學的亦是曹操。曹操在軍中,意態安閑,如不欲戰。曾用火攻敗操于赤壁的周瑜,當作戰時,背后卻在聽戲,學的也還是曹操。 ——《中國文學史》
29、惟為學先必有一種超世絕俗之想,弟性情忠厚,可以深入,因詩文皆本原于性情也。若不能超世絕俗,而只有此一番性情,亦終不免為俗人。從來能文能詩,無不抱有超世絕俗之高致,弟于讀文時試從此方面細求之,若于此有得,則志氣日長,見識日遠,而性情亦能真摯而醇篤。文學之一方面為藝術,其又一方面為道德,非有藝術心胸,非有道德修養,則不能窺文學之高處,必讀其文為想見其人,精神笑貌,如在目前。則進步亦自不可限量矣。 ——《中國文學史》
30、西方又有一問題,就是:“歷史需要文學嗎?”這亦可從《史記》得到充分的答案。可以說,最高的文學就是最高的歷史。前面已經談到“文章同史”,且《史記》中所記載的歷史都是真實的,都是活的、生動的。并且從文學作品來說,“描寫人物”難于“創造人物”,《史記》是極為形象生動地來描寫人物……故太史公在《史記》中所寫之酷吏、貨殖、游俠及封禪諸作,都是為了發抒自己只感慨,但全是如實的信史,富有情感,且把自己也加入進去,卻公證而不偏私。 ——《中國文學史》
31、惟其一切制度都不會永久好下去,才使我們在政治上要繼續努力,永久改進。制度也只是歷史事項中之一目,人類整部歷史便沒有百年不變的,哪能有一項制度經過一兩百年還算得是好制度呢?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32、好吹簫,遇孤寂,輒以簫自遣,其聲烏烏然,如別有一境,離軀殼游霄壤間,實為生平一大樂事。
33、讀書游山,用功皆在一心。
34、余因此悟及人生最大學問在求能虛此心,心虛始能靜。
35、人生不壽,乃一大罪惡。
36、只向前,不顧后,一味求變新,求速求快,本源易竭,則下流易滅只有中國,成為一源遠流長積厚流光的大民族,因其尊重歷史,勝過其企懸將來,本末先后,作一體看,有比過去,才有將來。
37、朋友的死亡,不是他的死亡,而是我的死亡。因為朋友的意趣形象仍活在我的心中,即是他并未死亡,而我在他心中的意趣形象卻消失了,等于我已死了一分!
38、人的生命,有小體,有大體。推極而言,古今將來,全世界人類生命,乃是此生命之大全體。每一人之短暫生命,乃是此生命之最小體。但人類生命大全體,亦由每一人之生命小體會通積累而來。不應由大體抹殺了小體,亦不應由小體忽忘了大體。
39、越來越繁密的制度積累,往往造成前后矛盾。這樣,制度越繁密越容易生歧義,越容易出漏洞,而執行新制度的人往往在分歧爭執中敵不過固守舊制度的人,因而越來越失去效率。
40、我不敢認為自己在學問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學海中,覓得了我自己,回歸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處。
41、讀書當一意在書,游山水當一意在山水。乘興所至,心無旁及。
42、學貴大成,不貴小用,大成者參與天地,小用者謀利計功。
43、我不敢認為自己在學問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學海中,覓得了我自己,回歸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處。
44、讀書游山,用功皆在一心。
45、余因此悟及人生最大學問在求能虛此心,心虛始能靜。
46、惟有深知中國歷史文化之精神,乃能建設中國民族之前途,乃能貢獻于世界。
47、歷史者,人群進化之記錄也。
48、中國歷史,乃一部民族精神文化演進之歷史。
49、吾人讀歷史,當知古人所處之環境,所抱之理想,其思想之特征,其政治社會之背景,而觀其人生,覽其世變。
50、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隨附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51、人生只是一個向往,我們不能想像一個沒有向往的人生。
52、人生不壽,乃一大罪惡。
53、生命不在長短,而在活得有意義。
54、生命之意義,在于不斷地自我完善與超越。
55、男女之間往往欲勝情,夫婦之間便成情勝欲。
56、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為中國文化之精髓。
57、道德之修養,乃人生之本。
58、人各有欲,而得其所欲則必在道。
59、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60、惟知之深,故愛之切。
61、社會之進步,在于文化之繁榮。
62、國家之強盛,在于國民之素質。
63、政治制度是現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
64、民主與法治,乃國家之基石。
65、惟有民族自信,才能國家自強。
66、教育之目的,在于培養完整之人格。
67、讀書不僅是求知,更是求道。
68、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
69、學習不僅是為了考試,更是為了生活。
70、教育應該注重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71、文學與藝術,乃人類精神之瑰寶。
72、詩則貴于涵泳,如魚之涵泳于水中。
73、中國文學與藝術,是欣賞與應用不分,應用品與藝術品合一。
74、文學與藝術之價值,在于其能觸動人心,啟發思考。
75、文學與藝術之創作,應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76、人生只是一個向往,我們不能想像一個沒有向往的人生。
77、人生不壽,乃一大罪惡。
78、人的生命,有小體,有大體。推極而言,古今將來,全世界人類生命,乃是此生命之大全體。
79、讀書當一意在書,游山水當一意在山水。乘興所至,心無旁及。
80、學貴大成,不貴小用,大成者參與天地,小用者謀利計功。
81、讀書游山,用功皆在一心。
82、余因此悟及人生最大學問在求能虛此心,心虛始能靜。
83、惟有歷史,才是我們的文化,才是我們的生命。
84、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85、中國歷史是應用的、實用的,詩歌文學亦是應用的、實用的。
86、中國是一個人在作長時間的跑,歐洲則像是一種接力跑,一面旗從某一人手中依次傳遞到另一個人,如是不斷的替換。
87、惟有深知中國歷史文化之精神,乃能建設中國民族之前途,乃能貢獻于世界。
88、社會之進步,在于文化之繁榮。
89、國家之強盛,在于國民之素質。
90、政治制度是現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
91、惟藉過去乃可認識現在,亦惟對現在有真實之認識,乃能對現在有真實之改進。
92、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為中國文化之精髓。
93、道德之修養,乃人生之本。
94、人各有欲,而得其所欲則必在道。
95、文學與藝術,乃人類精神之瑰寶。
96、詩則貴于涵泳,如魚之涵泳于水中。
97、戲劇必多刺激,夸大緊張,成為要趨。
98、設辭作譬,正如一面鏡子,西方文學用來照外,而中國文學乃重在映內。
99、教育之目的,在于培養完整之人格。
100、讀書不僅是求知,更是求道。
【錢穆的名言名句】相關文章:
錢鐘書名言02-18
(經典)經典名言名句05-31
經典名言名句01-11
錢鐘書勵志名言01-31
武穆殤06-29
武穆殤06-29
朱熹的名言名句11-14
紀曉嵐的名言名句08-08
孟子的名言名句10-17
勵志名言名句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