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自立自強的小故事(通用21篇)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關自立自強的小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1
歐洲瓷都---麥森,是德國的一個小鎮,位于厄爾士山腳下,毗鄰捷克。這里的陶瓷制品聞名世界。與陶瓷齊名的還有一個人,他叫貝特格。30多年前,貝特格還是麥森陶瓷廠里的一位垃圾工。
麥森陶瓷廠的技師是一位意大利人,他叫普塞。麥森陶瓷廠完全靠這位技師和他的幾個徒弟支撐。有一天,廠方因為跟普塞技師意見不合而發生爭執,普塞技師一怒之下帶著自己的幾個徒弟回到意大利。 麥森陶瓷廠因無人接替普塞的位置而被迫停產。麥森陶瓷廠的高層領導頓時亂成了一鍋粥。 就在這時,貝特格站出來向廠領導說:“能不能讓我試試?”廠領導不停地搖頭:“就你,一個垃圾工也想干技師的活 ?”貝特格當即從家里拿來了自己燒制的一個花瓶,說:“請您看看這個,它的質量跟咱們廠的產品相比哪個更好?” 廠領導看后,一個個目瞪口呆,紛紛問貝特格:“這個花瓶真的是你燒制的?” 貝特格肯定地回答說:“是的。”
原來,這個在廠里毫不起眼地干了近十年的垃圾工,居然每天都在偷學普塞技師的手藝,連廠方正式派去跟普塞技師學藝的工作人員都沒能學到的東西,卻被貝特格全部學會了。 廠方問貝特格:“你有什么需要,盡管提出來。”貝特格說:“我現在的月工資是20歐元,能不能將我的月工資提高到30歐元?” 貝特格害怕廠領導不答應趕緊解釋說:“我依然還做我的垃圾工,我只是兼職做技師而已,因為我的母親患有嚴重的哮喘病,每月需要服用10歐元的藥物,而我的工資只夠全家人每月的生活費。”
貝特格非常羨慕那些學徒工,他們每月可以拿30歐元,而自己則只能拿到20歐元。于是,為了向學徒工看齊,更為了母親每月能夠吃上藥,他偷偷地學起了燒制陶器的手藝。 廠領導回答說:“只要你能夠取代普塞,你不但可以不再干運垃圾的工作,而且從現在開始,你的月薪也跟普塞一樣,每月薪金為10000歐元 。”麥森陶瓷廠終于又開始運轉了。
貝特格,這位當初的垃圾工,做夢也沒有想到拿這么高的工資。如今,麥森已成德國陶器重鎮,而貝特格的名氣也遠遠地超過了意大利任何一位頂級技師。 機會總是為那些準備充足的人而留著的,不管你現在從事何種工作,只要你擁有渴望成功的夢想,夢想就有變成現實的那一天。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2
盡管創業的道路充滿艱辛,盡管身體殘疾能力有限,可這些都無法阻擋殘疾人曾祥光創業致富的堅定信念。十幾年里,他用自己的執著與汗水把一家養殖廠經營的有聲有色,譜寫出一曲自強不息的創業之歌。
這段日子,曾祥光正忙著對養殖廠重新修建。7.31的洪災使他養殖廠內的雞舍、大棚都嚴重受損。盡管如此,可在曾祥光的臉上卻看不到一絲沮喪,因為跟1995年的洪災相比,這點損失可以說微不足道。
那時,曾祥光的養殖場成立不到兩年,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才剛有些起色。可957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水,沖毀了一切。他的養殖廠直接損失達二十多萬元,而其中的大部分資金都是他跟親戚,朋友借貸的錢。
那時,曾祥光心里真是萬念俱灰。可在絕望與灰心之后,他選擇了堅強面對。當時由于資金和設備的缺乏,想重頭再來的曾祥光一度一籌莫展。這時,市區殘聯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不僅為他送去了磨米機,水泵等價值2萬元的生產設備,更為他的養殖場協調貸款。這對于那時的他來說不僅是雪中送炭,更是莫大的支持與鼓舞。
在隨后的日子里,曾祥光把心思全部投入了養殖場。文化程度不高的他,認真學習養殖技術;為了摸清市場行情,身體不便的他多次去外地考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幾年下來,曾祥光的養殖場規模越做越大,經濟效益也越來越好,現在養殖場經營面積達到4千平方米,出欄商品豬上千頭,雞鴨上萬只,年創效益20多萬元。富裕起來的曾祥光沒忘記回報社會,不僅先后安置8名殘疾人就業,更帶領他們學習養殖技術,共同發展養殖業。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3
古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小時候,曾碰到過兩位女神,一個叫美德女神,一個叫惡德女神。惡德女神對他說:“孩子,跟我走吧!包你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你要什么,我一定會滿足你!”
美德女神對他說:“孩子,跟我走吧!我將教會你如何勇往直前!而你也必將在戰勝艱險的過程中變得堅強無比!”
赫拉克勒斯想了想,毅然跟定了美德女神。這以后,他果然出生入死,在戰勝無數毒蛇猛獸的過程中變得剛強無比,為人類屢建奇功,成了希臘神話中首屈一指的最了不起的英雄!而且,正是因為這個,他才娶了青春女神——成了青春女神的丈夫!
真佩服古希臘人的深刻和深刻的古希臘人,原來,“要什么就有什么”非但不是什么幸福,而且恰恰是一種惡!反之,只有自覺地挑戰磨難,才是人生最理智的選擇! 要什么有什么的安樂生活可以讓人獲得感官上的舒適,卻不會讓你在能力、才華、品德等生命力方面有任何收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客觀世界不斷地向前發展,社會不斷地前進,因此有志者必須不斷地自強,不斷地更新自己。正如文天祥所說:“君子之所以進者,無法,天行而已矣。”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4
小蝸牛爬到它的媽媽身邊問:“媽媽,為什么我們一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它的媽媽答道:“傻孩子,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但又爬不快。所以需要用這個殼來保護自己!”
小蝸牛不解地問:“那毛蟲姐姐也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么它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它的媽媽說:“因為毛蟲姐姐能變成蝴蝶,到那時天空會保護它啊!”
小蝸牛還是忍不住問道:“可是蚯蚓弟弟也沒有骨頭,也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它為什么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它的媽媽耐心地答道:“這個啊,因為蚯蚓弟弟會鉆土,大地會保護它啊!”
小蝸牛聽到這里哭了起來:“媽媽,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我們,大地也不保護我們!”
它的媽媽笑著安慰他說:“孩子,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來保護自己。”
故事中的小蝸牛并不可憐,因為它已經懂得了自強不息。人就應該像故事中的小蝸牛一樣,自己靠自己,無論環境是安逸還是艱苦。自強不息的人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從不退縮,即便面臨迫害和殺戮也阻擋不了他們前進的腳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催人奮進和獲取成功的法寶,是人生存方面的一種致勝之術。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5
俄國著名戲劇家斯坦尼夫斯基,有一次在排演一出話劇的時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了,斯坦尼夫斯基實在找不到人,只好叫他的大姐擔任這個角色。他的大姐以前只是一個服裝道具管理員,現在突然出演主角,便產生了自卑膽怯的心理,演得極差,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煩躁和不滿。
一次,他突然停下排練,說:“這場戲是全劇的關鍵;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這樣差勁兒,整個戲就不能再往下排了!”這時全場寂然,他的大姐久久沒有說話。突然,她抬起頭來說:“排練!”一掃以前的自卑、羞怯和拘謹,演得非常自信,非常真實。斯坦尼斯拉斯夫基高興地說:“我們又擁有了一位新的表演藝術家。”
這是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為什么同一個人前后有天壤之別呢?這就是自卑與自信的差異。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6
在祖國大地上,一個癱瘓姑娘譜寫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億萬青年心靈,人們從她身上汲取強大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變得更加高尚。她誰?她就八十年代新雷鋒——張海迪。
命運向張海迪挑戰。五歲時,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變。此后十六年間,她先后動過四次大手術,摘除了六塊脊椎板,使她從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軀體失去了知覺。
張海迪命運很不幸,可在黨和人民撫育、關懷和幫助下,她沒有沮喪,而以頑強毅力向命運挑戰。她克服種種困難,自學了小學和中學基本課程,閱讀了一千多冊政治、文學、醫學、外語等方面書籍;自學英語達到大學程度;翻譯了十六萬多字英文作品和資料;她還不顧自身病痛,用自學醫學知識和中醫針灸技術,為群眾治病一萬人次以上。她滿腔熱情地幫助周圍青年學習、工作和進步,使他們奮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貢獻。她在高考預選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進校門,卻鼓勵和幫助別青年進了大學,她自己不能進工廠勞動,到邊疆保衛祖國,卻鼓勵和幫助別青年成為先進生產者、戰斗英雄。
這一個奇跡嗎?確實一個奇跡。那么什么力量使這樣一個不會走路姑娘生活得如此堅強呢?她對人民、對共產主義道德信念驅使。她說過:“只要我活著,就要為人民服務。我愿意把自己一切獻給黨,愿意把自己青春獻給壯麗共產主義事業。”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7
張海迪被譽為身殘志堅一代楷模,自學成才著名作家,出版了長篇小說《輪椅上夢》、《絕頂》、《天長地久》,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窗口》、《生命追問》、《我德國筆記》等,翻譯了《莫多克——一頭大象真實故事》、《麗貝卡在新學校》等外文著作。她現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
她用頑強意志粉碎了醫生對她生命長度預言,她用積極態度努力過好每一天,不斷拓展生命寬度。在上世紀80年代,她堅韌不拔精神,讓全國年輕人看到了奮斗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國青年。她就被譽為“八十年代新雷鋒”和“當代保爾”張海迪。
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張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濟南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擁有一個幸福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似小燕子般到處飛翔。可惜,蹦蹦跳跳時光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早晨,玩具室里剛上完一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著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于腿記憶。
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復發作,非常難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后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張海迪,只能整天臥在床上。當年,醫生們一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看著伙伴們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上學校,終于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渴望,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可因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所有學校都不接收。
病魔無情,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頭發,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頭發,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說,家一所特殊學校。在這個特殊學校里,聰明、好學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撐著身體抄書,學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學課本,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更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競爭,全靠著自學。努力加倍,成功喜悅也加倍。于,她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意志,還有思維能力,便隨著知識一起增長起來了。通過非同尋常努力,她還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并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1970年 4月,張海迪跟著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父母,來到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農村生活。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帶來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念頭。她用自己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點兒,在自己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蘿卜上扎。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后,就在她自己身上進針,她覺得醫生就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曾有人問她,海迪不你腿沒有知覺,你胸以下沒有知覺,你在自己身上扎針不痛苦啊?她說:“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針灸時候,扎自己最疼地方,比如臉上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什么樣感覺,我要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掌握了一定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天才在痛苦中誕生
后來,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路子,用自己筆去塑造美好形象,去啟迪人們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 背詩歌、 抄錄華章警句。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彼岸,這便張海迪性格。
1981年,張海迪事跡開始受到媒體關注。當年12月29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張海迪身殘志堅、勇斗病魔事跡,她那堅韌斗志像火一樣迅速點燃了人們激情。隨后,當地共青團組織、婦聯、黨報都紛紛報道她事跡,各級單位也力邀她去座談。
1983年2月28日,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主席,親自主持召開“首都新聞單位聽取張海迪同志事跡介紹會”;3月1日,《中國青年報》頭版刊發了《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一文,再次重點報道了張海迪自強不息感人事跡;3月7日,共青團中央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稱號,全國婦聯授予她“三八紅旗手”稱號。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張海迪學習”旋風。
在鮮花、掌聲和贊譽包圍中,張海迪面臨人生道路上新抉擇。經過深深思考,她認為:生命最終意義要努力實現在精神上追求。
1985年,張海迪拿起筆來義無反顧地投入長篇小說《輪椅上夢》創作之中,這一寫就五年。由于長時間坐在輪椅上,導致她身體多處長了褥瘡,長時間用胳膊支撐身體,她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關節老繭掉了一層又一層,右胳膊也因長時間支撐身體導致血管變粗而殘疾。
夏天濟南,有“火爐”之稱,沒有知覺下身排汗本來就困難,小電扇吹出又都熱風。為了降溫,每隔一會兒,她就將頭發用自來水浸濕,再坐到電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間里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凍感冒幾次,而她一感冒就要發燒好幾天,甚至還有可能危及生命。對此,張海迪從不后悔,反而認為,寒冷能讓人頭腦更清醒,增加更多人生感悟。
1990年,《輪椅上夢》出版后全國發行。緊接著,張海迪又進行了第二部書《生命追問》文學創作。為了滿足讀者購書欲望,這本書連續印刷了十次。張海迪感慨道,“作為一名作家,還有什么比讀者喜愛你作品更能讓你幸福呢?”于,她又筆耕不輟,創作出了長篇小說《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窗口》等,同時翻譯了多部國外優秀文學作品。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8
他于1934年出生在廣東梅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全家人的生活一直很艱苦。他小的時候,冬天連鞋都穿不上。新中國成立后,他依靠助學金念完了中學和大學。1961年畢業于中山大學生物系。
1963年,他經香港到泰國,僑居了5年。1968年,又從泰國回到香港。初回香港時,他兩手空空,處境艱難。為了生活,他甚至為人照看過孩子。
生活的艱難,使他萌發了創業的念頭。他利用晚上的時間認真鉆研香港的市場狀況,發現盡管香港的服裝業發達,香港人也很喜歡穿西服,卻沒有一家生產領帶的工廠。于是,他拿出平時省吃儉用積攢的6000港元,又騰出自家租住的房子,辦起了領帶生產廠。
萬事開頭難。起初,他和妻子兩人只是用手工縫制低檔的領帶。盡管夫妻兩人起早摸黑,干得很辛苦,生意卻很不好。經過仔細考慮,他決定改做高級領帶。他買 來法國、瑞士的高檔領帶進行研究仿制,生產出了一批高級領帶。為打開銷路,他下了狠心,把第一批產品放在一家商店里免費發放給顧客。
由于花色、款式對頭,他拿出的這批產品深受歡迎。很快,他制作的領帶便在香港小有名氣了。及至1970年,他的領帶已在香港十分走俏。也就在這年,他正式注冊成立了“金利來(遠東)有限公司”。第二年,他在九龍買了一塊地皮,建起了一個初具規模的領帶生產廠。
他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他心中的目標是要創世界名牌。他多次到西歐領帶廠參觀,學習他們的制作工藝和經營方法,然后集眾家之長,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嚴格的管理、檢驗制度,從而使“金利來”領帶逐漸占領了香港市場,成為男人們莊重、高雅、瀟灑的象征。
1974年,香港經濟出現了大蕭條,各種商品紛紛降價出售,而他卻反其道而行之。他一方面不斷改進“金利來”領帶的質量,另一方面獨樹一幟地適當提高價格。結果,生意反而出人意料地好起來,當經濟蕭條過后,“金利來”更是身價倍增,在香港成了獨占鰲頭的名牌領帶。
不僅是領帶,他還將他的發展計劃拓展到更多的男士用品。他將這些年來已使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廣告詞“金利來領帶,男人的世界”做了看似簡單、實則深具創意的 改動,改為“金利來,男人的世界”,又從T恤衫開始,逐步推出了金利來牌的皮帶、襪子、吊帶、花邊、腰封、領結、領帶夾、袖口紐、匙扣等系列產品,使公司 和金利來牌子都走向了多元化。
在發展鞏固香港市場的同時,他還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拓展海外市場,向東南亞國家進軍。他親自到新加坡考察,創辦分公司,尋找合作伙伴。獲得成功后又迅速把戰場擴展到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迄今為止,金利來在這些國家的大客戶數目已超過上千個。
他就是“領帶大王”曾憲梓。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有一顆可貴的中國心。在香港創業不久,就開始對家鄉廣東的教育事業及母校作出捐贈。至今為止,曾憲梓先后捐助的項目超過800項,涉及教育、科技、醫療、公共設施、社會公益等方面,捐款總額超過6。3億港元。
談起成功的時候,他一再提起小時候的一些經歷:
父親去世后,所有的重擔都壓在母親藍優妹身上。為了能讓孩子們活下去,她不得不去干男人們都不愿意干的累活,挑石灰、挑鹽……即便這樣,他們的生活依舊窘迫無比,常常吃了這頓愁下頓,沒辦法,母親只好租了幾畝薄田。
那是一個天寒地凍的冬日,母親由于經常赤腳下田,雙腳生了凍瘡,并裂開一個個露出紅肉的口子,再赤腳下田的時候,鉆心的疼。如果用膠布貼在傷口上,下田時 一沾水就會掉,而且她也舍不得花錢買膠布,但她想到第二天還得下田,如果不處理,裂口會越來越寬,于是就決定用鐵針和棉線來縫合它。她將雙腳泡進熱水里, 等裂口上的皮膚泡軟之后,再咬著牙一針一針地將裂口縫起來,每縫一針,鮮血直流,小憲梓在一旁看得眼淚直流,母親忍痛安慰兒子:“傻孩子,不縫好怎么辦 呢,裂口會更大更痛的,沒事的,忍一忍就過去了。”
這一幕永遠銘刻在曾憲梓的心里,每當他在磨難面前感到疲憊煩亂之時,他便會以此來鞭策自身:母親連那樣深痛的苦難都挺過去了,忍過去了,我還有什么磨難不能過,什么艱苦不能忍呢!
法拉
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倫敦市郊一個貧困鐵匠的家里。他父親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時候連飯都吃不飽,有時他一個星期只能吃到一個面包,當然更談不上去上學了。
法拉第12歲的時候,就上街去賣報。一邊賣報,一邊從報上識字。到13歲的時候,法拉第進了一家印刷廠當圖書裝訂學徒工,他一邊裝訂書,一邊學習。每當工余時間,他就翻閱裝訂的書籍。有時甚至在送貨的路上,他也邊走邊看。經過幾年的努力,法拉第終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漸漸的,法拉第能夠看懂的書越來越多。他開始閱讀《大英百科全書》,并常常讀到深夜。他特別喜歡電學和力學方面的書。法拉第沒錢買書、買簿子,就利用印刷廠的廢紙訂成筆記本,摘錄各種資料,有時還自身配上插圖。
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丹斯來到印刷廠校對他的著作,無意中發現法拉第的“手抄本”。當他知道這是一位裝訂學徒記的筆記時,大吃一驚,于是丹斯送給法拉第皇家學院的聽講券。 法拉第以極為興奮的心情,來到皇家學院旁聽。作報告的正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法拉第瞪大眼睛,很用心地聽戴維講課。回家后,他把聽講筆記整理成冊,作為自學用的《化學課本》。 后來,法拉第把自身精心裝訂的《化學課本》寄給戴維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極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學界,因為據我的想象,科學能使人高尚而可親”。 收到信后,戴維深為感動。他很欣賞法拉第的才干,決定把他招為助手。法拉第很勤奮,很快掌握了實驗技術,成為戴維的得力助手。 半年以后,戴維要到歐洲大陸作一次科學研究旅行,訪問歐洲各國的著名科學家,參觀各國的化學實驗室。戴維決定帶法拉第出國。就這樣,法拉第跟著戴維在歐洲旅行了一年半,會見了安培等著名科學家,長了不少見識,還學會了法語。 回國以后,法拉第開始獨立進行科學研究。不久,他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4年,他發現了電解定律,震動了科學界。這一定律,被命名為“法拉第電解定律”。 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學,從一個連小學都沒念過的裝訂圖書學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學家的行列。恩格斯曾稱贊法拉第是“到現在為止最大的電學家”。 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書房里看書時逝世,終年76歲。
由于他對電化學的巨大貢獻,人們用他的姓——“法拉第”,作為電量的單位;用他的姓的縮寫——“法拉”作為電容的單位。
不幸,只是命運給我的磨煉
特納的童年,充斥著各種悲慘的回憶。
他到3歲才學會說話。就在家人為這個孩子能說話而感到欣喜后不久,一場災禍發生了,特納在橫穿馬路時被車撞飛,媽媽眼睜睜看著他頭部著地,結果他只是輕微腦震蕩,縫了幾針就沒事了。可是,從此以后,各種疾病就接踵而至,和他如影隨形。麻疹、水痘、肺炎、濕疹、哮喘、皮疹、扁桃腺肥大……一個病接著一個病,雖然不致命,但要一個孩子整天同病魔作斗爭,慘痛是可想而知的。特納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自身10歲那年面癱的事。他本準備刷完牙去參加節日游行,可在刷牙的時候,他的半邊臉突然提不起來了。他很想去參加游行,但只能再一次被媽媽送往醫院。在去醫院的路上,他問媽媽:“媽媽,真的有上帝嗎?”媽媽說:“當然有了。”他說:“那上帝為什么對我這么殘忍,讓我總是和醫生打交道。”媽媽抱著他的頭,對他說:“孩子,不是上帝殘忍,他也許是在考驗你,把你磨煉得無比強大。”
一個10歲的孩子因為疾病,過早地懂事了,也過早地學會了自強。因為面癱,他不得不接受脊椎穿刺手術。其實也就是抽骨髓。別說一個孩子,就是成人也難以忍受手術所帶來的劇痛。醫生把一根針扎進他脊椎里。他疼得大喊大叫,但他卻沒有絲毫掙扎,沒有對醫生說:“太疼了,我不做了。”做完脊椎穿刺,兩周過后,面癱的癥狀消失了。但是,不幸并沒有放過這個自強的孩子。面癱消失后,本來說話就晚的他說話有些口齒不清。每次他張嘴說話,別人都弄不明白他想表達什么。甚至在家里,也只有和他朝夕相處的哥哥達柳斯能完全明白他想表達什么意思,連媽媽偶爾也需要達柳斯的“翻譯”。為此他不得不又去令他深惡痛絕的醫院,還去上演講課。直到上高中,特納在眾人面前發言,才變得沒有障礙。
多病的童年留給他的是痛苦的記憶,還有一個弱不禁風的身體。這個體弱多病的孩子卻喜歡打籃球。盡管在籃球場上經常被別人碰倒在地,常常傷痕累累,但特納卻對籃球永遠充滿激情。他覺得在籃球場上,自身能強壯起來。由于他的身體實在太弱,沒有誰愿意帶他打籃球,只有哥哥達柳斯愿意和他一起打籃球。貧困的家里沒有籃球場,也沒有籃球架。哥倆把一個裝牛奶的板條箱固定在一根電線桿上,用鐵棍捏了一個籃球圈。這就足夠了,哥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自家后面的小巷子里追逐著籃球,也追逐著夢想。他的身體越來越強壯,籃球技術也越來越高,高中時,就收到了俄亥俄州立大學提前錄取的通知。而在2009年的大學聯賽中,他有場均20。3分、9。2個籃板和5。9次助攻的火熱表現。
誰能想到這個被多種病魔纏過身的孩子真的變成了一個強壯有力的巨人。2010年夏天有眾多年輕人參加的美國NBA選秀大會上,特納以榜眼的身份被費城76人隊選中。簽訂了三年價值1200萬美元的合同。這也是NBA規定的榜眼秀所能簽訂的最大合同。專家們對他的評價是:綜合能力極強,融合了天賦、身材、爆發力、籃球智商、籃球大局意識的優秀球員。而此時的他身高1。97米,體重95公斤,臂展2。03米,原地摸高2。7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別人的人生滿是故事,而我的人生卻滿是事故。不過,我不埋怨。我和媽媽想的一樣,那些疾病,只不過是命運的考驗,只為把我磨煉得強大。我反而要感謝它們。”
沒有誰愿意遭受不幸,但它總是會發生。把它看做是命運給的磨煉。與其害怕退縮,不如坦然接受。患難困苦,是淬煉強者的最好熔爐,而奇跡也往往是在厄運中出現的。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9
人的一生有較多的坎坷和困難,但重要的是有一個自強的心態,自強的心態凝結成一起,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幫你戰勝一切困難。
作者寫的《不可不讀的168個自強故事》就是一部經典的代表作,這本書的每一個故事都扣人心弦。翻開目錄,《搭車回烏魯木齊》引起了我的好奇,這打車到烏魯木齊去與自強有什么關聯嗎?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看完了這篇文章,它真正地牽動了我的心靈,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有位小伙子想憑他自己的自信和堅持不懈來搭車,雖然一次次被拒絕,但仍持之以恒,最后終于搭上了好心人的車,最讓我感動的是他的一句話“沒什么可怕,如果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幫助你”。這句話真的給了我震撼,甚至難以置信,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讓我聯想到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雖然離我們有4年了,但那許多小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自強久久不能忘懷,雖然這些小孩在災難中失去了親人,但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堅持不懈始終牽動著人心,因為他們相信,世界是美妙的,全世界都會幫助他們,人生是豐富多彩的,只有活著才能感受生活的樂趣,只有不被挫折打倒才是一個自強的人,正如迪亞娜夫人所說:“不害怕痛苦的人是堅強的,不害怕死亡的人更堅強”。但不僅僅是災難的破壞,人為的破壞也深入人心。在今年的7月5日,烏魯木齊人民遭受了一次巨大的劫難。一些不法分子把一條街搞得血跡斑斑,人心惶惶,這場人為因素使人們的心靈蒙上陰影。如果把他們走出陰影,則他們能擺脫心靈的創傷,重新找回自己,成為一名自強的人;如果不能,那只有在陰影下生活。
“勝入者有力,自勝者強。”當我們取得成就時,不能因驕傲而自滿,瞧不起他人,這不是自強的表現,反而會引你走向絕路。正如伊朗的一名作家所說“事業常成于堅韌,而毀于自傲。”所以說,自強不僅僅是戰勝挫折、克服困難,還要正確面對成就、穩重對待自己的事業。
其實,比起四川的小朋友和烏魯木齊的人們我們比他們幸福多了,至少沒有心靈上的創傷,但我們還仍不滿足與現狀,仍向爸爸媽媽提出過高的要求,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就嚷嚷不上學了。你是否想過向四川小朋友們學習,學習他們懂事,更重要的是自強,勇敢地去挑戰,獲得成功。
大家請想象一個情景:一株松樹屹立在貧瘠的山坡上,風吹雨打摧不毀它挺拔的志向,它依然活著。如果換做是你,你會怎么做,是繼續活下去?還是放棄生的希望?照這樣看來,勇于向命運挑戰,不放棄生的希望,這才是活的境界,這才是自強的最高成就。自強是一種敢于硬拼硬闖的精神。它,是國家的頂梁,是一葉高揚的風帆,一旦失去,整個精神都喪失。諸葛亮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懂得自強的人,將會是人生的財富,只有通過磨練才能自強,才能在困難和挫折中奮起,我們的人生才會有意義。
倫敦奧運會是大家最關注的新聞,大家請想一下,如果沒有那些奧運健兒努力拼搏,奧運會是不可能這么精彩的。可是,他們背后的辛苦練習,所經受的困難,他們是否選擇了放棄?沒有,他們努力克服困難和挫折最終取得勝利。這難道不是自強不息嗎?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我們真的需要學習這種精神,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要知道,能在困境中保持自強是多么令人崇敬啊!
其實,自強對于我們每人來講都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經得起磨練的人生才會有意義,讓我們從此走向自強之路,開啟成功的大門吧!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10
世上最動情的就是血肉相連的親情,相信每個父母都是百分之百的疼愛孩子,為人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夙愿,而我就是最為迫切望子成龍的那位媽媽,兒子一天天長大,而我也一天天記錄著他們的點點滴滴成長軌跡,或喜或憂,或平或淡,無時無刻地關注著守護著,或遠或近!但是每當看到自強不息四個字時都讓我憶起一段往事…
也許是我高考失利才使我更加體會到知識的力量,才更加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從他呀呀學語,我就潛移默化地教他識字寫字,上幼兒園時他稚嫩的小手就能寫出很整齊好看的字,我似乎看到一線希望,有意識地買字貼墨水讓他練起大字,四歲的他表現很讓我吃驚,我像是又看到更大的希望,像抓住個救命稻草一般極力地刻意地去培養他,每個禮拜天都帶哥倆到幾公里外指導老師那里練大字,風雨無阻堅持一年,兒子很有長進,老師讓他寫了”自強不息“送去參加少兒書法比賽,不論成績如何,有付出總有收獲,我很欣慰,眼前總被〞自強不息〝四個大字所折服!
但是萬萬沒有料到,這一切都被我無情無奈地扼止在起跑線上,兒子的大字生涯就此寫了個句號。
五歲的他開始貪玩,看到同樣大的孩子滿處玩耍,,他開始抵觸反問我為什么讓他上學還讓寫大字,,哼!小孩脾氣上來說不寫就不練,情急之下根本無暇考慮,有點恨鐵不成鋼,拉過兒子就是一頓打,,,無意識中下手很重,兒子竟流血了,而我的心也跟著滴血了……自此我默默地收拾起所有字貼……兒子快樂健康成長是我的心愿,放手去愛,順其自然才是我的初衷!
血的教訓也許真的讓我頓悟一切,時常反省自己,有些事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有希望,我和兒子都輸在了堅持上面,以后的日子努力堅持做個放手又洞悉他的媽媽,只是多了些鼓勵,多一點期盼,告訴他明白事理,放下浮澡,放下懶惰放下三分鐘熱度!
事隔多年,兒子在放手中成長起來,從小學到初中都很優秀,每次獎狀拿回來我都小心地珍藏,兒子的喜怒哀樂就是父母的全部,愛兒子勝于愛自己!如今他步入高中,雖然不是最好的學生,但我仍堅信他最有潛力,只要他自強不息!
是雄鷹就展翅飛翔,是烈馬就策馬奔騰;是小草就點綴大地,是大樹就選做橋梁,是石頭也能磊起世界顛峰,我眼前時常浮現他小時候大寫的”自強不息“,現在我很想借用過來送給兒子,人生的道路由自己去走,不論艱難困苦,始終如一做個自強不息的男子漢,成功的路就在腳下,抒寫自己的人生篇章,加油吧!兒子!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11
無限風光,在險峰。險峰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給征服者,這個名字叫成功。
通往成功的險峰,都有一條充滿荊棘的小路,有人把這條小路稱做自強之路。
沒有風光,只有枯燥、艱辛的淚水和汗水。因此,許多人都半途而廢地走上了回去的路。
可是,總有執著的人還在堅持著自己的攀登。
當他們實在走不動的時候,他們只有坐下休息一會兒。這時,他們發現只剩下了三個人。
“蘇秦!”一個青年介紹道。
“司馬遷!”這是一個文質彬彬的中年人的聲音。
“杰克·倫敦!”一個肌肉結實的青年人對著其他兩人點了點頭。
沒有水,帶來的水已經喝完了。因此,他們吃起干糧來都顯得很吃力。
“我們這不是自己找罪受嗎?”蘇秦已經開始了抱怨,“我真想回家去……”
司馬遷卻紋絲不動,他的表情平靜,“我不能回去,回去只有死亡,漢武帝讓我成了恥辱的化身。為了洗去我身上的恥辱,我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繼續向上。”
杰克·倫敦馬上附和道:“我也不能回去,為了贏得我心中的愛情,我也一定要向前。”
蘇秦笑道:“如果我回去了,還要看我嫂子的白眼,實在無趣。看來,我們注定只有一條路可走了,那么我們還等什么?”說著,蘇秦拎起了自己的背包。
于是,三個人開始繼續攀登。
山峰終于踩在了腳下。
夕陽在他們的身上涂上了一抹金色。
他們并沒有太多的激動。當他們在高處俯視,一切都顯得渺小的時候,他們知道了成功就是寂寞。
帶著疲憊后的欣慰,他們都想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要感謝我心中的愛神給了我奮斗的力量!”杰克·倫敦大聲呼喊道。
“那么,我還要感謝我嫂子對我的冷遇了。”蘇秦嘆道。
“太可悲了!”司馬遷的`聲音里飽浸著辛酸,“我的成功難道還要感謝那個給我恥辱的人?我想愛情、嫂子和漢武帝都只是一個契機罷了,我們只需向自己的敏感和不肯屈服的自尊表示感謝。”
“我們的敏感讓我們認清了事實,我們的敏感讓我們感受到了自尊的力量……”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12
《青銅葵花》這部小說講述了兩位少年青銅和葵花,一次特別的機緣,讓城市女孩葵花和鄉村男孩青銅成了兄妹相稱的朋友。
他們一起生活,一起長大。但十二歲那年,女孩葵花被命運召回了她的城市,男孩青銅從此常常遙望著蘆蕩的盡頭,遙望著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每當我閉上雙眼,總能想起青銅一家對葵花無微不至的照顧。
葵花到青銅家的時候,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但家里人無論如何也供不了兩個孩子上學。青銅只得讓妹妹葵花上。葵花膽小怕獨行,青銅就每天騎著牛來接葵花。葵花也教會青銅認識并能寫了好多字。在看馬戲的時候,青銅為了讓葵花能看到馬戲,讓她騎在自己脖子上,因擁堵而發燒。饑荒來臨時,青銅忍受了一天的饑餓為葵花捉了一只野鴨。為了葵花,奶奶賣掉了金耳環,金戒指,甚至連死后都給她留了玉手環。當葵花去采銀杏葉給奶奶治病時,青銅就提著紙花燈一直等,但現在城里人卻要將葵花帶走!
看看結局,傷心的青銅,因為思念克服了本是啞巴的障礙,對遠處的城市大喊:“葵~花~”這撕心裂肺的聲音傳遍了大麥地,也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
頓時,我感動無比,被這情節感動了,作者將苦難寫得深刻;將美描繪到極致;將愛表現的充滿生機與情意……在生活中,痛苦會不斷刷新自己的極限,而愛卻可以突破極限,創造奇跡,有了愛的力量,人才可以在困難中變得更加堅強!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13
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倫敦市郊一個貧困鐵匠的家里。他父親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時候連飯都吃不飽,有時他一個星期只能吃到一個面包,當然更談不上去上學了。
法拉第12歲的時候,就上街去賣報。一邊賣報,一邊從報上識字。到13歲的時候,法拉第進了一家印刷廠當圖書裝訂學徒工,他一邊裝訂書,一邊學習。每當工余時間,他就翻閱裝訂的書籍。有時甚至在送貨的路上,他也邊走邊看。經過幾年的努力,法拉第終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漸漸的,法拉第能夠看懂的書越來越多。他開始閱讀《大英百科全書》,并常常讀到深夜。他特別喜歡電學和力學方面的書。法拉第沒錢買書、買簿子,就利用印刷廠的廢紙訂成筆記本,摘錄各種資料,有時還自己配上插圖。
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丹斯來到印刷廠校對他的著作,無意中發覺法拉第的“手抄本”。當他知道這是一位裝訂學徒記的筆記時,大吃一驚,于是丹斯送給法拉第皇家學院的聽講券。 法拉第以極為興奮的心情,來到皇家學院旁聽。作報告的正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英國有名化學家戴維。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聽戴維講課。回家后,他把聽講筆記整理成冊,作為自學用的《化學課本》。 后來,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裝訂的《化學課本》寄給戴維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極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學界,因為據我的想象,科學能使人高尚而可親”。 收到信后,戴維深為感動。他非常欣賞法拉第的才干,決定把他招為助手。
法拉第非常勤奮,很快掌握了實驗技術,成為戴維的得力助手。 半年以后,戴維要到歐洲大陸作一次科學研究旅行,訪問歐洲各國的有名科學家,參觀各國的化學實驗室。戴維決定帶法拉第出國。就這樣,法拉第跟著戴維在歐洲旅行了一年半,會見了安培等有名科學家,長了不少見識,還學會了法語。 回國以后,法拉第開始獨立進行科學研究。不久,他發覺了電磁感應現象。
1834年,他發覺了電解定律,震動了科學界。這一定律,被命名為“法拉第電解定律”。 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學,從一個連小學都沒念過的裝訂圖書學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學家的行列。恩格斯曾稱贊法拉第是“到現在為止最大的電學家”。 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書房里看書時逝世,終年76歲。
由于他對電化學的巨大貢獻,人們用他的姓——“法拉第”,作為電量的單位;用他的姓的縮寫——“法拉”作為電容的單位。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14
有段歲月刻骨銘心,叫做“成長”。 那時生活逼著我不自主地前進,自立自強。
出生那年,父親已經過了三十七歲生日,而母親也是四十歲了。母親奶水少,于是長我一歲的姐姐因為我的出現提前斷奶。命中注定我要努力還回舊賬的。那時的生活應該還算很好的,生活在平靜中淡淡走過。
四歲那年,正值壯年的父親因為坍塌事故被埋到厚厚的土堆里,腰椎被砸傷,然后在床上躺了將近一年,而且自此以后不能參加重體力勞動。最初的記憶是這樣的:姥姥背著姐姐牽著我回家,下著很大的雪,很大很大。沒有前奏,沒有結局,只是記得要回家了。父親說那時我們已經不認識他了,是啊,畢竟很久未見了。
母親那時很辛苦,每天天蒙蒙亮就踩著露水去那些貧瘠或者不貧瘠的土地上耕作,中午時常頂著驕陽繼續勞動,日暮時分昏黃的燈光下她疲倦的身影還要繼續晃動。從記憶開始我就會做飯了,至少會軋面條,和煤泥。那時不用和面,因為力氣太小,和出來的面太軟。依稀記得奶奶經常從叔叔家過來幫我和好面,把鍋碗準備好,叫我們怎樣怎樣后才回去。
母親沒有工作,只是家里養著幾只大兔子。它們努力地生著小崽子,然后被我們養大或者不養大便賣了。每天放學之后去打草,然后喂這群可憐的兔子們。真正的喂兔子遠沒有電視或者漫畫上面“浪漫”,僅僅依靠喂草它們是不會長大的,并不是所有的草都是可以喂的,許多它們不吃,或者吃了以后會生病。記得蒲公英是一種它們極愛的零食,可是蒲公英乳白的汁液極其難聞,而且很是粘稠,弄到身上后很不好洗;另一種草俗名叫“十八彎”,長長的藤蔓上盡是小刺,挨到就是一道紅印。說實話,每次打草都會讓很是不爽,直到后來習慣了。還記得打草的那里有幾個墳頭,其中有一個是豎著碑的,旁也有一棵青蔥的松樹,我有幾次靜靜地坐在樹下默默地想神靈會不會讓我能快點長大。現在回想,記憶竟然已經模糊了。
家里有一點菜地,每到夏秋之際,地里菜熟了之時,母親便會蹬著大梁自行車到縣城賣菜,黃瓜,西紅柿最多的還有絲瓜,如果母親是蹬著小三輪的話,我也會去。只是在我十二歲那年,賣菜的只有一個了,我。也許因為終日辛勞,也
許因為年紀大了,那年春天在栽菜之前母親病倒了——腰椎間盤突出,不能彎腰不能下蹲。每天躺在床上呻吟,然后天天去醫院按摩,扎針。那時姐姐和我都大了,姥姥也過來了,我們一起種菜一起收拾田地。那年菜長的不好,黃瓜西紅柿自己都不夠吃,只是絲瓜奮不顧身地結著。于是有一天母親去醫院的時候帶著我,然后獨自在早市上賣那幾個還算好看的絲瓜,沒有用稱,只是借旁邊叔叔的。最后好像賣了五塊六毛錢。之后便常常去了,也時常有人問我或逗我。有一位大伯經常在我面前和我聊,給我出各種數學題,雞兔同籠,和尚分饅頭等,我還算聰明都回答了。第二年又碰到他,知道了他是縣城某私立中學的校長,我那時也要升初中了,于是他“慫恿”我去縣城上學。最后父親果然讓我到縣城讀書了,只是一所公立的中學。(中考完又和母親買菜時碰到他了,他說我若當時去他們學校讀書,一定能考上重點中學。我笑了,沒告訴他我比他們全校第一高5分。)
母親生病那一年是我最累的一年,我一直認為如此。麥子熟了的時候,奶奶,父親,姐姐還有我一起收麥子。天特別熱,父親強撐著揮著鐮刀穿梭在金黃的麥田之中,而奶奶那時七十二歲了,依然頂著烈日揮灑著汗水。我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只是被麥芒扎的渾身通紅。記得打麥子的時候我蹲著接麥粒,奶奶張著口袋,漫天的灰塵遮蔽天空似乎也掩蓋了我的童年,只是感覺我是大人了。我不會像其他孩子一樣在麥垛上跳來跳去,我會默默地走過,低頭撿起一個個麥穗。
那年,家里的豬是我喂大的。每天放學回家,我都會趁著天亮挑著小水桶去村邊的飯館里擔回來豬的晚餐。其實當時挺無助的,只是知到別人看西游記時我得去挑泔水,別人玩時我得去寫作業,那時很聽話。辛苦,卻被村里所有的父母當作孩子的榜樣。
后來,父親身體恢復了,母親也恢復了。而我也長大了。
然后去了縣城上中學,沒有再干過苦力了。
然后考到省重點。
然后考到交大。
時光一直流淌,只是那段歲月一直感動著我,樸實無華,催人奮進。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15
2002年夏天,離高考只有幾個月了。一天晚上,河南南陽鄧州市第四高中的晚自習早已結束,大多數同學們都睡了。高三(2)班的班主任丁新庚老師拿起手電筒開始安全巡查。
在教學樓前的一個垃圾池邊,他突然看到有個人影在時蹲時起,不停地尋找著什么,便走過去,原來是女學生白云蘋。
看到老師,白云蘋尷尬地站在那里,她左手提著一個塑料編織袋,右手剛拾起一個啤酒瓶。丁老師的眼睛濕潤了,這孩子家里窮,有幾次都差點輟學,她這是在偷偷撿破爛換生活費,供自己上學呀!
白云蘋在家排行老二,妹妹和哥哥都輟學了,只有白云蘋堅持著讀到高中。高中三年,白云蘋吃最便宜的饅頭和稀面湯,一天的伙食費只有1元錢左右,加上其他花銷,每月住校的生活費總共不到50元。可即使這樣,到高三最后一個學期,家里還是供不起她,走投無路的白云蘋開始偷偷地撿破爛。
她把撿到的廢紙、廢瓶子和廢塑料等積攢起來,每星期賣一次,能賣10元錢左右。這些錢,就是她一星期的生活費。有時候,她還能剩下一點點,給母親買幾個水果吃。
就這樣,用撿破爛換來的生活費,白云蘋度過了高中最后的生活,考上河南中醫學院。
這年9月8日,白云蘋到河南中醫學院報到。原來她計算著交完錢還剩下100多元,足夠自己用一個多月了。可沒想到,她沒把保險費算進去,等把報到手續全部辦完時,兜里只剩70多元了。
新生入校首先是軍訓,勤工助學的事兒,一時還找不到,白云蘋就拿著70元錢開始了她的大學生活。她又像高中時那樣,只吃饅頭、面條,把一天的伙食費控制在兩元以內。
消息傳到班長趙劍耳朵里,他坐不住了,開始動員班里其他同學捐款。幾天下來,同學們捐了600元錢。可當趙劍把這些捐款交給白云蘋時,她堅決不要同學們的捐款。她說:“同學們的心意我領了,可有的同學比我還苦哩,我咋能收他們捐的錢?老師正幫我聯系勤工助學崗位,我能自己掙錢養活自己。這些錢還是退給大家吧。”
說服不了白云蘋,趙劍又讓輔導員陳國富老師做她的工作。但陳老師同樣也遭到了拒絕。最后陳老師說,這錢是同學們的一片心意,如果退回去,會傷了同學們的心。如果你不收,可以用這些錢成立一個小基金會,專門幫助貧困同學。白云蘋同意了。
不久,以白云蘋名字命名的“白云蘋貧困生基金”,在河南中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成立。基本資金是白云蘋同班同學捐給她的600元錢,然后全校師生以及社會人士也紛紛捐款。
四川名山縣電力公司老技師何云錦,給白云蘋寫來一封信,同時匯來500元捐款。白云蘋立即把錢交給了基金會。福建莆田南山廣化寺的釋法凱大師給白云蘋寄來了1000元錢,白云蘋把匯款單和身份證交給陳老師,讓取出來入進基金會??這樣的捐款還有很多筆,甚至是在信中夾寄的幾元錢,白云蘋都一分不留,直接列入貧困生基金會的賬上。“貧困生基金”成立以來,已經有數十人從中借到了緊急救助款。
不用別人的捐款,白云蘋自己的生活費全部靠打工去掙。她現在打兩份工,一份是學校提供的打掃實驗樓衛生,每月50元報酬;另一份是校外一個餐館,每天5元錢,外加一頓免費午飯。白云蘋說:“雖然國家和社會對我們貧困生關心幫助,可主要還得靠自己。我現在一個月打工能有150元左右的收入,夠我自己用了。”
一位從基金會借到救助款的同學說:“從這里,我感覺支取的不僅是一筆應急的救助款,而且是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督促自己像白云蘋一樣,做一個自立自強的人。”
所謂自強自立,就是靠自己的力量讓自己變得堅強和偉大,改變命運,自立于世。自強自立,是針對不強不立而言的。一個人處在艱苦條件下,如果有人拉一把,就會迅速成長起來;如果不靠別人幫助,也能站起來,這更是一種堅強的品質!白云蘋就是這樣一個女大學生。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16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目睹北美西歐科學 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制造業的迅速發展贊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后,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懷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于186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
回國后,詹天佑滿腔熱忱地準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17
看到“自強”這兩個字,就想起了王安石“君子之道,始于自強不息。”這句話;就想起了雷鋒在日記中寫的“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就想起了我們的同齡人——楊英詠。
他是校園中一只快樂的鳥,愛打籃球,愛唱歌,在競選中他以高票當選班長;在國際青少年書畫評獎中獲得金字塔銀獎,在全國中學生作文競賽中獲得三等獎。他在第一個周末背起小木箱上街給人擦皮鞋,掙錢養家;他必須在每一天放學后承擔起一切家務,包括照料雙目失明的母親,他沒有穿過新衣服,他能記起的唯一美味是過年時媽媽讓他花2元錢買了一碗他一直期盼的炒米粉……
14歲的他,用笑臉迎向苦難的命運,不向挫折屈服,不向逆境低頭,自始至終懷著一顆堅忍的心擁抱生活;不怨天尤人,不唉聲嘆氣,更不自暴自棄,用燦爛的笑容接納這來自人生的磨礪。勤學上進,性情豁達,用生命的本色在苦難之石上打磨,雕琢出人生的精彩。這需要怎樣的勇氣來面對,來承受?這又是一種何等的自強不息精神?
“只要你脊梁不彎,就沒有你扛不起的大山!”說這句話的是“2005年感動中國”的洪戰輝。十二歲,父親患間歇性精神病;十二歲,母親因受不了家庭的沉重的負荷而離家出走;十二歲,照顧一個撿來的妹妹;十二歲,成為搖搖欲墜的家中的頂梁柱。這是洪戰輝充滿艱辛的十二歲,充滿苦痛的十二歲,充滿無助的十二歲,更是充滿辛酸的十二歲,但他卻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獨自把妹妹撫養長大,且自己還考上了大學。
以從事販賣圓珠筆、蠟燭、鞋底、本子這類小生意,獲取微薄的收入來維持全家的生計,出售圖書被人打傷了眼睛,父親病情發作無錢治療,告別摯愛的校園,騎車從5米高的路邊摔下來,不省人事。但從人傾家當產這條坎坷的道路中一路風風雨雨走來,他卻不肯接受別人的捐助。他說“苦難并不是讓我去接受別人捐助,而是讓我看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自尊自強!”
從他們身上,我真真正正體會到了什么是知難而上,急流勇進,什么是真真正正的自強不息。他們帶給所有人的不只是震撼心靈的感動,更是現在人們逐漸遺失的一種極重要的人生素質,與人們缺失的一種人性的善美——自強。
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兒當自強!
人生的路上布滿荊棘,阻止我們前行,選擇自強,走出一條平坦的大道;成功的高峰充滿險阻,選擇自強,披荊斬棘邁向最后的勝利;生活的辛酸與淚水絆住我們踏上未來的征程,選擇自強,勇敢面對并解決,帶著一身瀟灑輕松上路。
自強,點燃明天的希望;自強,照亮明天的道路;自強成就明天的夢……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18
1955年9月,張海迪出生在山東省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5歲之前,張海迪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剛上完一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著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于腿的記憶。童年時許多生活場景,她都清晰記得,獨獨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動的,人走路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這樣可怕?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復發作,非常難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后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整天臥在床上。當年,醫生們一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看著伙伴們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上學校,終于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可是因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發,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 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發,都能夠編成一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特殊的學校里,聰明、好學的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撐著身體,抄書。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著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學課本學完了。但是很難哪,得走不少彎路,多耗費很多時間。一道算術題,她做 12遍,得出的竟是12個答案!她本來就不喜歡算術,得啦,丟開不學算了!可是不行,硬著頭皮也得學會它。第 13次終于算對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悅也是加倍的呀。于是,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志,還有思維能力,便隨著知識一起增長起來了。
1970年 4月,張海迪跟著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親張坦夫、 母親畢江嬌,坐著一輛大卡車,來到莘縣十八里鋪尚樓村,開始了農村生活。起初,張海迪感覺農村非常陌生,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但是,在那些淳樸的村民身上,張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樸素的愛。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書上寫著怎么樣進針,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蘿卜上。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進針),我覺得醫生就是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有人問我說,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沒有知覺,你的胸以下沒有知覺,你在自己身上扎針不痛苦啊?我說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針灸的時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臉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樣的感覺,我要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曾有醫生囑咐過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瘡,我會因為感染而死去。我給別人當醫生,我也給自己當醫生。15歲在農村的時候,我生了褥瘡,晚上點著小油燈,對著鏡子,我把自己身上潰爛的肉剪掉——所以,現在最怕聽的就是剪刀的聲音。”
當年,張海迪作為一名待業青年,也曾有過自卑感。“1年多的時間里,我四處報名,八方寫信,常常在招工單位的門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夠為社會做點事,可就是沒有一個單位要我。在別人眼里,我是一個廢人。”于是,當年,張海迪想到過自殺。
1974年 7月 14日,張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東西,寫好遺書,說自己不愿做沸騰生活的旁觀者,然后一次性吃了 30 片冬眠靈,又給自己打了6支冬眠靈。在靜靜地躺在那兒等待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張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樓村的鄉親們,真舍不得離開他們;又想到了保爾在海淀公園自殺的情景,他也絕望過,但最終還是戰勝了懦弱和病殘,成了生活的強者。想到這些,張海迪掙扎著爬起來。可藥物起作用了,爬不起來了。于是,她拼命地喊:“快來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經過五六天的搶救,張海迪終于蘇醒過來。看到身邊的親人朋友、醫生護士,她慚愧極了,對大家說:“我錯了,從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記者問張海迪:如果你能擁有第二次生命作為一個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張海迪說:“假如我能夠再有一次生命,我會實現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當一個醫生,這也是我從小的一個夢想,我 15歲時就自學醫術給鄉親們治病,但沒有機會真正穿上白大褂當一名白衣天使。”
后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她從保爾61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 背詩歌、 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余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并能夠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墻上、桌上、燈上、鏡子上、 乃至手上、 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里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七八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輯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并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當初,為了給張海迪治病,母親變賣了手表、衣服等物品,還欠了一身的債,從無怨言,默默地盡著母親的神圣義務。盡管家里窮,但父母總是盡最大努力滿足她的要求。凡張海迪喜歡的書,不管花多少錢,跑多遠的路,父母總要想方設法給她買到。生日或節假日,書成了父母送給她的最佳禮物。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作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后來還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1年,張海迪獲莘縣廣播局先進工作者稱號; 1982年,張海迪獲聊城地區“模范共青團員”和“三八紅旗手”稱號……
今天,張海迪總在說,人就得有勇氣與生活中的不幸抗爭。人的一生總會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張海迪喜歡豪言壯語,因為她將自己的生活與座右銘式的豪言壯語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張海迪熱愛生命的一種精神力量。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19
傳說他在秋口的時候,一次,與幾位朋友外出游玩。在路上,他們經過一座廟,看到寺廟門口進進出出的人很多,大家很奇怪,一打聽,人們告訴說,這寺廟的神很靈,可以斷吉兇禍福,也可以問前程未來。出于好奇,仲淹也走到神前求簽問道:“我將來能做宰相嗎?”神說:“不能。”又問“不能做宰相,能做良醫嗎?”神仍說:“不能。”范仲淹對神簽的答復不免有些掃興,不過他并不灰心,仍然刻苦讀書,以實現自己的抱負。
做良相、良醫是范仲淹從小就立下的志愿。他認為,做宰相權位高,可以造福天下,普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做良醫,雖然無權造福天下,但可以給老百姓治病,幫助病人解除痛苦。照范仲淹自己的話就是“能及大小生民者,固為良相為然,在下而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醫,則未之有也。”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朱文翰遷平江刺史 (宋代刺史乃虛銜,可不必到任)。同年,朱文翰解甲歸田。仲淹的母親謝氏是個賢良的女性,她看到家里生活日漸拮據,丈夫年老多病,收入微薄,要養活一家十幾口人確實困難,就找仲淹商議,想讓他學些商賈技藝,自謀生計,這樣既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又能夠多少掙幾個錢貼補些家用。仲淹是個孝順的孩子,他實在不愿違背母親的意愿,便勉強答應了。后來,有人介紹他到縣城一家店鋪里去做學徒。在店鋪里,范仲淹不怕苦,也不怕累,可就是看不慣這家商人的虛偽和奸詐,也干不了欺騙別人的事,一個多月后他便回家了,哭著請求母親允許他繼續求學。這事被繼父朱文翰知道了。他覺得仲淹是個聰慧好學而志向遠犬的孩子,經商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因此,沒有責備仲淹,而是對謝氏說:“不要為難孩子,硬要他去做自己不樂意做的事,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家這么多孩子,就數他有出息,家里再難也要讓他上學,”于是,仲淹又回到私塾讀書了。應該說,朱文翰不但為人忠厚,而且生活儉樸,為政清廉,剛正不阿;作為繼父,他絲毫沒有對仲淹另眼相看,而是關愛倍之,所以對范仲淹的影響很大,對范仲淹思想品質的形成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后來,仲淹聽說長白山醴泉寺有一位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高僧,便萌發了進山拜師求學的愿望。第二年,他拜別了繼父和母親,經人介紹,來到了長白山醴泉寺。高僧見仲淹少有志向, 貧而篤學,愉快地收留了他。
在醴泉寺僧舍,仲淹晝夜刻苦攻讀,疲倦了就用冷水洗洗臉,繼續學習。每天僧人早起做晨課的時候,他才合衣躺下休息一會。家里日子困難,能供給他的糧食很少,他常常每天只煮一小鍋米粥,等冷卻凝結后劃成四塊,加些野菜鹽末,早晚各吃兩決。后來,高僧被他貧困好學的精神所感動,每頓飯送給他四個餅子。僧人給仲淹的餅子,他不肯一下子吃光,把省下的餅子放在幾案上留給下頓吃,但后來發現餅子總是減少,心里很奇怪。一天夜里,他正在讀書,忽然聽到一種“窸窸窣窣”的聲音,抬頭一看,見一只老鼠偷偷地銜了一角餅子而去。出于好奇,他跟隨老鼠來到殿前,見那老鼠鉆進荊樹東邊的洞穴中去。仲淹刨土探穴,發現一窖黃燦燦的金于。他不為金子所動,仍照原樣埋好。幾天后的一個夜里,又見一只老鼠偷了他的餅子,鉆進荊樹西邊的洞穴里去,結果,仲淹又發現了一窖白花花的銀子,他仍照原樣埋好,繼續刻苦攻讀。直到三十多年后,他任陜西四路統帥時,一次長白山醴泉寺遭逢大火,老僧苦于重修寺院無錢,忽然想到已經成為鎮守西部邊關的大元帥范仲淹,少年時曾在醴泉寺求學,于是前往求助。及至,仲淹對老僧熱情接待,待若上賓,問寒問暖,關懷備至,并且盡量抽出時間與老僧交談,一塊弈棋,一起用齋飯。老僧住了些日子,見范仲淹與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生活十分儉樸。老僧雖然經常與仲淹談心,也說了寺院遭火災等近況,但是求助的話卻實在難以啟口。又住了幾天,老僧便提出回寺,仲淹因邊事繁忙,也沒有強留。臨行,仲淹取出一包茶葉相贈。
老僧回到醴泉寺,看看到處是火災后的殘垣斷壁,一片廢墟;想想自己千里跋涉一無所獲,心中不免有些酸楚。他拿起茶葉包看了又看,端詳了好一陣子。想想自己又不喝茶,有什么用呢?于是順手將茶包丟到弟子們剛修好的佛閣里。
長山知縣聽說醴泉寺老僧晉見范公回寺,專程從縣城前來看望。知縣到來,忙壞了老僧,可寺內一貧如洗,拿什么來招待縣太爺呢?躊躇間猛然想起了范仲淹給他的那包茶葉,于是連忙拿來泡茶。等到打開茶葉包一看,老僧呆住了,原來里面有范公的一封親筆信,信上寫道:
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
一半修寺廟,一半齋僧人。
眾僧見信大喜,立即掄鎬去刨,果然刨出了一窖黃金和一窖白銀。他們很快修復了寺廟,余下的錢購買了300多畝廟田,僧人們自耕自足,安然修行。
話再說回來。仲淹進山在醴泉寺求學的第一年,正遇上縣里科舉考試。高僧滿有信心地讓仲淹去應試。他去了,結果被舉為學究。學究是宋朝禮部貢舉十科之一,大約相當于后來的秀才。從此,仲淹在縣里名聲大振。但是心懷天下的范仲淹,對此并不滿足,回寺后,他更加勤奮學習了。為了學到更多更廣泛的知識,在高僧的指點下,他利用學習之暇,外出拜師訪友,求教學者名流,以增進知識,切磋學問,開拓視野。高僧還鼓勵他努力創造條件,爭取機會,到聞名全國的應天府書院去求學。
成才南都
范仲淹在醴泉寺讀書的第三年,繼父朱文翰因病去世了。他回家辦理了喪事,安慰了母親,便回醴泉寺去了。這年他已是2 3歲的青年,不但學業有很大的進步,而且思想也更加成熟了,繼父去世后,家庭的擔子全部落到母親一人的肩上,生活來源枯竭,家里的日于一天比一天更加困難了,所以仲淹很不放心母親,經常回家探望。
繼父朱文翰的原配妻子初氏,生有一子,繼娶仲淹母親謝氏后又生二子,仲淹就生活在其中。繼父與初氏所生的長子從小就失去母愛,父親長年在外做官,對他也疏于教誨,故而養成了不思進取游手好閑的習慣。父親在世時對他還有些約束,父親去世后他就無所顧忌了。謝氏對他束手無策,請族中長輩勸說也無濟于事。
一次,范仲淹回家探望母親,從村里人那里知道了一些哥哥的情況,便找他談心,好言相勸。誰知他不但不聽勸告,反而惡聲惡氣地說:‘‘我花的是我朱家的錢,與你有什么相干?”仲淹聽到話里有話,也就不再勸了。為這事,他找母親想問個明白,可母親聽了只是哭泣,什么話不說。仲淹更加奇怪了。他想了很久,后來找到村里最要好的朋友那兒去問。朋友吞吞吐吐地說:“公乃姑蘇范氏之子也,太夫人攜公適朱氏。”并透露了一些真情,仲淹總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過去,他對自己的家就有些疑惑,但他只顧專心讀書,加上繼父對他從小就很關懷和疼愛,所以從來也不曾多想。這下完全明白了,他心里很痛苦。這一夜,他輾轉反側,終難入睡,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繼父多年的養育之恩,將來一定要報答;想到了母親的痛苦處境,幾時才是出頭之日;想到了目前這個支離破碎的家,自己又實在無力挽回。想來想去,最后決定暫時離開母親,先去南都求學,等功成名就,然后自立門戶,再把母親接去奉養。
碧云黃花,秋風送爽,正是美麗的金秋十月。范仲淹拜別了母親,又回醴泉寺拜別了高僧和寺廟主持,帶上必備的一點行李和琴劍,一個人直奔南都去了。
仲淹這一去渺無歸期,母親越想越不放心,兒子遠走千里何時歸來?在外又依靠何人?她后悔不該答應兒子出走,于是找到兒子平時最好的朋友,請他趕上去把仲淹追回來。那朋友追上仲淹,說明來意,再三勸仲淹回家。仲淹主意已定,對朋友說:“請回去轉告我母親,讓她老人家放心,請她保重身體,十年為期,我考上進士,一定會立即將她老人家接去奉養,臨別,仲淹再三拜托朋友,請朋友費心關照他的母親。
就這樣,2 3歲的范仲淹來了南都。南都位于今天的商丘南端,是北宋的發祥地,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地方,在當時十分繁華。范仲淹來到南都,進了朝思暮想、夢寐以求的應天府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名南都學舍),是當地人曹誠出資,在宋初著名教育家戚同文故居旁興建的,規模宏大,藏書數千卷,皇帝親賜“應天府書院“匾額,名滿天下。與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書院并稱北宋四大書院。
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讀書,有名師指教,與眾多的同學切磋學問,又有大量的書藉可供學習參考,真是如魚得水,心情十分高興,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酷暑伏天,他都是晝夜苦讀,自強不息,刻苦鉆研,從不懈怠。然而,生活是十分艱苦的。有時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頓粥。這種生活狀況是一般人無法忍受的,但范仲淹并不在意,他一心撲在學習上,以顏回自勵,“瓢思顏于心還樂”;他效法顏真卿“饘粥不繼”的精神。他有一位要好的同學是南都留守的兒子,回家時把范仲淹的情況告訴了父親。這位同學的父親很受感動,便關照差人給兒子送飯時也給范仲淹捎上一份。當那同學把捎來的飯給仲淹送去時,仲淹雖然十分感激,但他卻再三婉言謝絕,怎么也不肯吃。他對那位同學說:“我吃粥吃慣了,過去在醴泉寺3年,我就是這樣過的,如今一旦吃上好飯,粥就吃不下了,那怎么能行呢?請向伯父轉達我的謝意。”在南都5年,他堅持過著清貧刻苦的生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真宗到應天府朝拜圣祖殿。皇帝到達府城的消息轟動了南都,大街小巷擠滿了成千上萬的人群,府學的學生們也紛紛涌到街頭觀看,誰都想看看皇帝是什么樣子的。唯獨范仲淹沒有去,仍一個人留在學校里讀書。同學們回來后問他為什么不去看皇帝,他非常認真地說:“皇帝是要見的,但等以后也不遲,眼下我首先要完成當天的功課。”
刻苦勤奮地學習,使范仲淹“大通六經之旨”,終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他2 7歲時以“朱說”之名考中了進士。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20
世上最動情的就是血肉相連的親情,相信每個父母都是百分之百的疼愛孩子,為人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夙愿,而我就是最為迫切望子成龍的那位媽媽,兒子一天天長大,而我也一天天記錄著他們的點點滴滴成長軌跡,或喜或憂,或平或淡,無時無刻地關注著守護著,或遠或近!但是每當看到自強不息四個字時都讓我憶起一段往事…
也許是我高考失利才使我更加體會到知識的力量,才更加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從他呀呀學語,我就潛移默化地教他識字寫字,上幼兒園時他稚嫩的小手就能寫出很整齊好看的字,我似乎看到一線希望,有意識地買字貼墨水讓他練起大字,四歲的他表現很讓我吃驚,我像是又看到更大的希望,像抓住個救命稻草一般極力地刻意地去培養他,每個禮拜天都帶哥倆到幾公里外指導老師那里練大字,風雨無阻堅持一年,兒子很有長進,老師讓他寫了”自強不息“送去參加少兒書法比賽,不論成績如何,有付出總有收獲,我很欣慰,眼前總被〞自強不息〝四個大字所折服!
但是萬萬沒有料到,這一切都被我無情無奈地扼止在起跑線上,兒子的大字生涯就此寫了個句號。
五歲的他開始貪玩,看到同樣大的孩子滿處玩耍,,他開始抵觸反問我為什么讓他上學還讓寫大字,,哼!小孩脾氣上來說不寫就不練,情急之下根本無暇考慮,有點恨鐵不成鋼,拉過兒子就是一頓打,,,無意識中下手很重,兒子竟流血了,而我的心也跟著滴血了……自此我默默地收拾起所有字貼……兒子快樂健康成長是我的心愿,放手去愛,順其自然才是我的初衷!
血的教訓也許真的讓我頓悟一切,時
常反省自己,有些事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有希望,我和兒子都輸在了堅持上面,以后的日子努力堅持做個放手又洞悉他的媽媽,只是多了些鼓勵,多一點期盼,告訴他明白事理,放下浮澡,放下懶惰放下三分鐘熱度!
事隔多年,兒子在放手中成長起來,從小學到初中都很優秀,每次獎狀拿回來我都小心地珍藏,兒子的喜怒哀樂就是父母的全部,愛兒子勝于愛自己!如今他步入高中,雖然不是最好的學生,但我仍堅信他最有潛力,只要他自強不息!
是雄鷹就展翅飛翔,是烈馬就策馬奔騰;是小草就點綴大地,是大樹就選做橋梁,是石頭也能磊起世界顛峰,我眼前時常浮現他小時候大寫的”自強不息“,現在我很想借用過來送給兒子,人生的道路由自己去走,不論艱難困苦,始終如一做個自強不息的男子漢,成功的路就在腳下....抒寫自己的人生篇章,加油吧!兒子!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 篇21
四年前的一天,烏云低沉,在印度卡納塔卡邦的一座懸崖邊,19歲的吉奧蒂拉久無比絕望。
早年,他因家境貧寒而輟學,后來找了一份搬運工的活計,累得要死卻收入極低;他愛上了同村鐵匠的女兒麗莎,卻遭到無情拒絕,麗莎說:我不可能與一個搬運工生活一輩子。傷心欲絕的吉奧蒂拉久跑到懸崖邊,準備像扔一塊石頭一樣,把自己扔下去。
結果,他真的那樣做了。在峭壁前,他的身體成為自由落體,然而,峭壁上突出的一根樹枝卻掛住了他的衣服。像秋千一樣在半空晃蕩的他,回想著剛才的瀕死體驗。那是一種冰涼而恐懼的感覺,其實并不好受。這時,從峭壁上傳來一陣吱吱的叫聲。那叫聲,他很熟悉,是他的寵物拉茲的呼喚。拉茲是一只被他豢養了一年的小長尾猴,不知道什么時候它竟尾隨至此。看見主人掛在懸崖下的半空中,小猴拉茲敏捷地沿著巖壁下到主人的身邊,眼里露出哀怨的光芒。吉奧蒂拉久頓時熱淚盈眶,原來,在這個世界上,自己并不孤單。他改變了想法,決心活下去,哪怕為這只猴子也要活下去。
于是,吉奧蒂拉久對拉茲說:走,我們上去!拉茲聽得懂主人的意思。它靈巧地攀爬著巖石縫隙,三竄兩跳地就爬上了峭壁,回頭望著自己的主人,仿佛是在說:就這樣,上來吧。拉茲的動作給了吉奧蒂拉久很大啟發,他把手指深深摳進巖石縫隙,雙腳登住崖壁上的石頭突起。多年一直從事搬運工作的他,手臂和腿部的力量非常大,這個時候,這種力量幫了他大忙。一步接著一步,他終于慢慢地爬上了懸崖。小猴拉茲興奮地在他的身邊竄跳。坐在崖邊,喘著氣,回望陡峭的崖壁,吉奧蒂拉久不敢相信自己居然也能夠漂亮地做成一件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內心頓時涌起一股強烈的成就感,這是他從未有過的體驗。
這次經歷徹底改變了吉奧蒂拉久的生活。從此,他每天干完活后,就帶著小猴拉茲,來到懸崖邊,練習攀巖。他以拉茲為師,認真觀察它攀巖時的動作,琢磨它的技巧,然后,把心得變為實踐,反復模仿和練習。在艱苦的練習中,他感到無比充實和滿足。就這樣,四年過去了,在懸崖峭壁上,吉奧蒂拉久終于也能夠靈活得像一只猴子。
2011年2月,無意中吉奧蒂拉久看到一則電視廣告,得知首都新德里將舉行全國跑酷比賽。從電視中,他看到一幫和自己一般年歲的青年把城市的墻面和屋頂當做訓練場,在上面攀爬、跳躍,做著各種高難動作。吉奧蒂拉久這才知道,原來世界上有一種叫做跑酷的極限運動,居然與自己四年來所練習的內容不謀而合。那一天,他興奮異常,決定到新德里去參加比賽,一展身手。
兩個月后,印度全國跑酷大賽在新德里舉行。比賽中,吉奧蒂拉久熟練地一個接一個表演著自創的高難動作。他徒手在墻壁上進行動態跳躍,在高橋邊沿做著倒掛金鉤,甚至一手摳住墻縫在12米高的墻面上翻轉360度。這些匪夷所思的高難動作,令所有人都瞠目結舌。最終,23歲的吉奧蒂拉久毫無懸念地奪得大賽冠軍,并榮獲了“印度攀爬之王”的美譽。
如今,吉奧蒂拉久在他的家鄉卡納塔卡邦開設了一所跑酷學校,專門向一些極限運動愛好者傳授墻面攀爬的高難動作。另一位美麗女孩艾西瓦婭也成為了他的女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吉奧蒂拉久懷抱他的寵物猴,動情地說:“感謝拉茲,是它讓我看到了生命的美好。我現在終于明白,無論多么平凡的生命,都有可能成就一段傳奇,只要他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
【自立自強的小故事】相關文章:
自立自強的勵志小故事12-05
自立自強11-21
自立自強05-18
小故事04-01
小故事04-09
小故事01-28
自立自強格言02-03
自立自強的作文04-17
小狐貍與小烏鴉的故事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