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學好問的小故事(精選22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故事都是莫名的感興趣,都想聽聽故事最后的結局。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勤學好問的小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1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一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個性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立刻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2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
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最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
之后,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3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但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么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后,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并不以為恥辱呀!”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4
玄奘苦學佛法。
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最后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禮貌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5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他喜歡提問題,不問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
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
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
比羅教授不高興地說:“你提的問題太多了!你是個學生,上課時就應認真聽老師講,多記筆記,不要胡思亂想,動不動就提問題,影響同學們學習!”“這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動不動就提問題。我的鄰居,男的身體十分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樣解釋”伽利略沒有被比羅教授嚇倒,繼續反問。
“我是根據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搬出了理論根據,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說:“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貼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科學必須要與事實貼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臺。
之后,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于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6
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生很多誤區,人們相信螺贏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
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里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許多天細致的觀察,陶弘景終于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銜到窩里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
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云亦云。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7
賈逵隔籬偷學。賈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東漢人,是有名的經學家、天文學家。他是西漢名家賈誼的九世孫。父親賈徽也是一個大學問家。
賈逵深受家庭的影響,從小聰慧過人。為了能夠讀書,賈逵小時候隔著竹籬笆,偷聽老師講課的故事。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8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9
英國物理學家布拉格,小時侯家里很窮,憑借著自己對夢想的不懈追求,透過頑強的努力,最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他以前歷的那段貧窮的歲月,成為了日后激勵他前進的動力。
他在學校讀書時,因為家里經濟條件太差,父母無法給他買好看的衣服,舒適的鞋子,他常常是衣衫襤褸,拖著一雙與他的腳很不相稱的破舊皮鞋。但年幼的布拉格從不曾因為貧窮而感覺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沒有埋怨過家里人不能給他帶給優越的生活條件。那一雙過大的皮鞋穿在他的腳上看起來十分可笑,但他卻并不因此自卑。相反,他無比珍視這雙鞋,因為它能夠帶給他無限的動力。
原先這雙鞋是他父親寄給他的。家里窮,不能給他添置一雙舒服、結實的鞋子,即便這一雙舊皮鞋,還是父親的。盡管父親對此也充滿愧疚之情,但他仍給兒子以殷切的期望、無與倫比的鼓勵和強大的情感支持。父親在給他的信中這樣寫道:“……兒呀,真抱歉,但愿再過一二年,我的那雙皮鞋,你穿在腳上不再大。……我抱著這樣的期望,你一旦有了成就,我將引以為榮,因為我的兒子是穿著我的破皮鞋努力奮斗成功的。……”這封寓意深刻、充滿期望的信,一向像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布拉格在科學的崎嶇山路上,踏著荊棘前進。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10
1、孔子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孔子周游列國時,在魯國路遇一個名叫項橐的七歲的小孩。孔子連續向他提出四十多個問題,項橐都對答如流。孔子連聲稱贊。接著,項橐又反問了孔子幾個問題,孔子竟然答不出來。孔子不禁感嘆道:“小小年紀如此博學,真是后生可畏啊!”于是孔子心悅誠服地拜項橐為老師。
2、孔子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有一次,孔子有機會進入魯國的太廟。太廟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陳列著許多文物古器,還常舉行祭祀活動,在這里,可以了解歷史和有關的典章制度。
孔子進太廟后,就下功夫認真地進行考察,對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別人請教。從廟里陳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舉行儀式時伴奏的音樂,樣樣都要找人問個究竟。活動結束后,他還拉住別人的衣袖,繼續問一些自己不明白的問題。他這樣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說:“誰說這個年輕人懂得禮呢?他跑進太廟,什么是都要問。”孔子聽了說:“不懂就問,這就是禮啊!”
這就是古書上記載的“子入太廟每事問”的故事。
3、孔子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孔子—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復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由于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
后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已傳送孔子勤學好問的精神。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11
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生很多誤區,人們相信螺贏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
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里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許多天細致的觀察,陶弘景終于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銜到窩里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
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云亦云。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12
快要過年了,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三袋麥子。
小豬看著金燦燦的麥子,開心地走了。小牛也高興的回家了。只有小猴不解的問:“爺爺,這麥子要如何做成美味可口的食物呢?”土地爺爺慈祥的說:“可以……”小猴邊聽邊記,不時點點頭。接著土地爺爺又說:“小猴,你這么勤學好問,我再送你一個禮物吧!”“不用了,不用了!土地爺爺……”不等小猴說完,土地爺爺就念了咒語。這次,土地爺爺給小猴的禮物是:這袋麥子永遠吃不完。
回到家小猴按土地爺爺說的,做出了好吃的美食,而麥子卻沒有減少。一整個冬天都沒有挨餓。而小豬和小牛把麥子吃完了就沒有東西吃了。于是一起來到了小猴家,看到小猴正在津津有味的吃東西呢!它們異口同聲的說:“小猴,你不是也只分到一袋麥子嗎?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吃的呢?”小猴說:“因為我勤學好問,爺爺就讓我有取之不盡的麥子。來,我們一起吃吧!”兩個挨餓的朋友就大口大口吃了起來。
這時,土地爺爺出現了,他意味深長的說:“孩子們,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勤學好問的人呀!”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13
范仲淹斷齏劃粥。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于,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于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14
司馬光警枕勵志。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15
玄奘苦學佛法。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于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岳飛學藝。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陜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于練成了岳家搶,并率領王貴,湯顯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古今中外名人勤學好問的事例 有關名人勤學好問的例子 名人勤學好問的小故事大全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16
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童年時代喜歡做機械模型和思考問題,媽媽給他一點零花錢,他都用來買木工工具,來做小風箏、小風車、漏壺,都很精巧。
依次,鎮里安裝了一架用于水利灌溉的風車。大家都感到新奇,從老遠的地方跑來看。牛頓趴在草地上看了一天,風兒吹,車兒轉,能磨面,能灌溉,牛頓看地入神了。回到家,牛頓找來工具,叮叮當當干起來,做成了一個風車的小模型。
小風車很精巧,牛頓想讓同學都看一看。于是,他把風車帶到了學校,擺在桌子上,用扇扇一扇,風車就轉起來。同學滿一邊看一邊說:“太妙了!太妙了!”看著看著一個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風車會轉動呢?”“是啊!為什么不扇就不轉了呢?”大家一起問牛頓。“這,這道理,我也不懂。”牛頓羞地滿臉通紅。
從此以后,牛頓懂得了做事情既要動手,更要動腦,一定要弄清為什么。從此他讀書更加用功了,有時,媽媽讓他去趕即使賣東西,啊卻做在籬笆下津津有味地讀書;媽媽昂他放牛,他一心只管讀書,結果迷了路。讀書多了,牛頓又長了許多知識,不僅會模仿,而且還有創造。
有一天,牛頓做了一燈籠掛在風箏的尾巴上。夜晚,點著的燈籠隨著風箏飛到空中,隨風飄動,非常好看,鄰居看到天空中的這種奇怪的情景,非常驚訝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牛頓6歲的時候,有一天狂風怒吼,大雨傾盆,人們都已躲到屋子里,可牛頓卻偏偏跑到暴風雨中,一會兒頂著風走去,一會兒順著風回來,看著走路的速度差多少,計算一下風的力量有多大。
牛頓童年時代能想出別人小不到的玩法,從中他發現了許多問題,養成了探索大自然秘密的習慣和興趣,最后,終于成為一為偉大的科學家。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17
牛頓從小就喜歡讀書,非常勤奮,還特別喜歡手工,家里給他的零用錢,他都用來購買木工工具。他做了許多精巧的風車、風箏、日晷、漏壺等實用器械。少年時代的牛頓并沒有顯露出過人的天賦。所不同的是動手能力相當強。他每做一件東西,總是一聲不吭地埋頭苦干。如果做得不合適就拆了重做,絕不馬虎。牛頓非常勤奮,他的學習成績趕不上別人,特別是數學的差距更大。牛頓并不氣餒,就像他少年時代喜歡思考問題一樣,踏踏實實地學習,直到透徹地理解為止。
他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度過的,他經常通宵達旦地做實驗,有時一連六個星期都在實驗室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直到把實驗做完為止。
牛頓雖然是位偉大的科學家,卻從來沒有驕傲自滿過,他謙虛地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們只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一塊美麗的石子。至于真理的大海,我還沒有發現呢!
牛頓就是這樣謙虛,孜孜不倦地鉆研學問的!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18
海倫·凱勒她是美國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弄得她雙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聽覺。當海倫七歲時,她的父母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幫助她學習。可是,海倫看不見,也聽不見,怎么學呢?所以這位教師想了一個辦法:先拿一個洋娃娃給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寫上洋娃娃這個詞兒,這樣海倫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
因此,海倫很快就喜歡上這種學習的方法。從此以后,海倫就用這個辦法學習,她一個一個地記,日積月累,她學會了不少的詞。你可以想想,海倫作為一個又聾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樣的'困難啊?但她不怕困難,以驚人的毅力在學習、在生活,終于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作家。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19
哥白尼(1473~1543),波蘭天文學家。他創立了“日心說”,否定了“地心說”,是天文學上一次偉大的,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的統治。
哥白尼誕生于波蘭托倫城。10 歲時,父親去世,他便跟隨舅父生活。他的舅父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主教,哥白尼深受其影響,愛上了天文學和數學。早在上學的時候,就被天上的星星月亮吸引住了。他經常在晚上坐在窗前,樂趣無窮地凝望繁星閃爍的天空。有一天,他哥哥不解地問:“弟弟,你為什么老是對著天空發呆?是不是在向天主祈禱?”“不,哥哥,我是在觀察天象,想探尋天上的奧秘。”哥白尼解釋說。 “什么,你要管起天上的事情?天上的事有神學家操心,我們怎能去干預!” “為了讓人們望著天空不感到害怕,我要一輩子研究它!我還要叫星星
和人交朋友,讓它給海船校正航線,給水手指引航向。” “你要不聽我的勸告,這一輩子你可有罪受了!”哥哥以教訓的口氣厲聲說。
“我主意已經打定,什么都不怕!”哥白尼斬釘截鐵地說。沃德卡是哥白尼少年時期最敬重的一位老師。一天,哥白尼去沃德卡家作客,老師不在。他順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打開一看,老師在折了角的地方寫了一條批注:“圣誕節晚上,火星和土星排成一種特殊的角度,預示著匈牙利的皇上卡爾溫有很大的災難。” 正在這時,沃德卡推門走進來。他見哥白尼在家里看書,高興地說:“孩
子,又看什么書了?”
哥白尼畢恭畢敬地把書遞過去,老師邊接書邊關切地問:“能看懂嗎?”哥白尼認真地回答說:“老師,我看不懂。火星也好,土星也好,都是天上的星星,他們與卡爾溫毫無關系,怎么能預示他的禍福呢?”
“怎么不能呢?”沃德卡反問道,“命星決定一切!”
哥白尼當仁不讓,大聲反駁說:“如果是這樣,那人還有沒有意志?如果有,人的意志和天上的星星又有什么關系?”對于哥白尼尖刻的反駁,沃德卡并沒有生氣,他明白,信不信天命是關系到天文學命運的重大問題。對這個問題,他對傳統的偏見有過懷疑,但又說不出道理。他躊躇再三,深情地對哥白尼說:“孩子,天命決定一切,這是幾千年以來的一條老規矩,我不過是拾前人的牙慧罷了。至于你提的問題,確實很有意思。但我沒有能力回答你,你如有毅力的話,以后研究吧!”老師的希望,不久就變成了現實。幾十年后,哥白尼創立了“太陽中心說”的偉大理論,宣告了“天命論”的徹底破產。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20
宋濂冒雪訪師: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后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并沒有接見他。
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后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21
北宋大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給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受到了人們的贊譽。可是他幼年卻很不幸,出身貧寒,無力上學,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間僧房中去讀書。
在寺廟讀書期間,他將自己關在屋內,足不出戶,手不釋卷,讀書通宵達旦。
由于家貧,生活得也十分艱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凍后,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吃二塊,晚上再吃二塊,沒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飯。生活如此艱苦,但他毫無怨言,專心于自己的讀書學習。
后來,范仲淹的一個同學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艱苦仍好學不輟,就回家告訴了父親。同學的父親聽說后,被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貧窮處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魚肉等好吃的東西,叫兒子帶給了范仲淹。
那個同學將做好的魚肉送給范仲淹,說:“這是我父親叫我送給你的,趕快趁熱吃吧!”
范仲淹回答說:“不!我怎么能夠接受你的東西呢?還是帶回去吧!”
那個同學以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辭,連忙放下東西,就回家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同學又來到范仲淹的住所,發現上次給他送的好吃的東西絲毫未動,已經變壞了。就責備范仲淹說:“看,叫你吃你不吃,東西都變壞了,你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說:“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經過慣了艱苦的生活,如果吃了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過這種艱苦的生活就不習慣了,所以我就沒有吃。感謝你父親的一片好意。”
那個同學回家,將范仲淹的話如實告訴了他父親。他父親夸獎說:“真是一個有志氣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為呀!”
范仲淹正是憑著“斷齏畫粥”這股苦讀的勁頭,最后終于成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 篇22
李大釗同志從小讀書異常勤奮、刻苦。在幼年時,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詩著稱于鄉里。他當時辛勤好學的一些故事,至今還在家鄉傳為美談。 七歲時,祖父送他到附近黃瓜口村的一位塾師單子鰲那里讀書。當時,讀書是為了應試科舉,讀的是四書五經一類,入學之始,還要先讀一段蒙學。大釗同志跳過了蒙學階段,一入學就和較大的孩子們一起讀“四書”。這些宣揚孔孟之道的書雖然陳腐,但在當時大釗同志家鄉一帶,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所謂“新學”也還沒有傳過來,就只能通過這些書來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大釗同志讀書非常認真,他在同學中年歲最小,但卻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學得最好的一個。放學了,別的同學全回家了,他還一個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書,往往要老師幾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這才回去。 單子鰲非常喜歡這個聰明用功的學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聽著年幼的大釗同志幫助同學背書、破講,一面不住地點頭稱贊。大釗同志乳名憨頭,少年時,名耆年,字壽昌。耆年的學名就是這位老先生給起的。耆年,是長壽的意思。直到后來,單子鰲還常常對人說:“我教了一輩子書,生平最得意的學生,就是李耆年!”
愛思考,愛發問,也是大釗同志幼年讀書的特點。就是對日常碰到的問題,他也不輕易放過,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有一次讀書,問他表姑: “你看這念個啥?” “我不認得字呵。” “你為啥不認得字呢?” “我沒上過學呵。” “你為啥不上學呢?”
“我是個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還是一個勁地問下去:
“女的,為啥就不念書呢?”
就這樣,小小的孩子,開始接觸到了一個社會的大問題。
大釗同志從小勇于接受正確的教導,改正錯誤。當時的大黑坨村,賭博之風頗盛。村里的老母廟后邊,經常有一群人在那兒聚賭。大釗同志有次放學回家,也到老母廟看了一回熱鬧,被祖父發覺了,大加訓斥,并罰他搗糞數車。大釗同志知道了賭博的壞處,從此,再沒有到老母廟去看賭錢。以后,凡是賭錢的場合,他從來不去。
大釗同志的學習進步很快,在黃瓜口村念了三年書,單子鰲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學業良好,我已經教不了他,還是另請明師吧!”此后,大釗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個秀才趙輝斗念書,又到井家坨的舉人宋某家跟一個叫黃玉堂的老師念書,直到他十六歲考入永平府中學。
大釗同志讀書越發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讀書時,有二十多個學生,到晚間別人都睡了,他還在孜孜不倦地攻讀,每天都要讀到半夜。黃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還記得,他哥哥當時一回家就念叨:“有個學生,叫李耆年,念書念得特別的好!”
因為家里缺少人手,大釗同志十歲那年,祖父就給他完婚了。夫人趙紉蘭比大釗同志大六歲①,是個賢惠的婦女。在爾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操持家務,幫助大釗同志。她相信大釗同志作得對,不管家境多么困難,總是贊助、支持他的活動。
一九○五年,大釗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學。這時,清朝政府為了維持它的反動統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實行了所謂廢科舉、辦學堂。大釗同志原是報考秀才,正趕上這個變動,結果考進了中學。當時,還象考上秀才一樣,村里照舊放鐵炮、貼報單、坐棚車,熱鬧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學,大釗同志仍然勤奮不懈地讀書,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課余時間也很少游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學生。
【勤學好問的小故事】相關文章:
名人勤學好問的小故事(通用6篇)11-05
伽利略勤學好問的故事05-06
勤學好問的成語故事10-14
關于伽利略勤學好問的故事08-17
關于勤學好問的成語故事10-14
勤學好問的故事200字(通用8篇)11-06
小故事04-01
小故事04-09
小故事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