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仁愛的故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仁愛是我們人與人相互親愛的一種關系。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有關仁愛的故事,歡迎借鑒!
仁愛的故事 篇1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華正統文化精神的根基。《論語·顏淵》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說文解字》中說:“仁,親也,從人二。”。
在孔子看來,仁愛分為幾個層次。仁愛的根本是孝悌,因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兄長,仁愛才能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愛君忠君。如何做到“仁愛”呢?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于天下,為仁矣。”而身為統治者,也要“愛民”,即要實行仁政、德政,因為“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認為,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愛之心,上下、長幼、尊卑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
孔子之后的孟子繼承了其“仁愛”的思想,在“親親”基礎上提出了“人民愛物”思想。孟子認為人天性中都帶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是以仁愛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體力行地實踐著仁愛思想。
比如中國歷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愛治國。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將婦女幽禁在深宮中是浪費百姓的財力,因此他先后將3,000多宮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選擇丈夫結婚。
貞觀二年,關中一帶干旱,發生了大饑荒。太宗又對大臣們說:“水旱不調,都是國君的罪過。我德行不好,上天應該責罰我,百姓有什么罪過,要遭受如此的艱難窘迫?聽說有人賣兒賣女,我很可憐他們。”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還拿出皇家府庫的錢財贖回那些被賣的兒女,送還他們的父母。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麗,駐扎在定州。太宗駕臨城北門樓安撫慰勞將士。有一個士兵生病,不能進見,太宗下詔派人到他床前,詢問他的病痛,又敕令州縣為他治療。因此將士都高興地愿意隨從太宗出征。等大軍回師,駐扎在柳城時,太宗又詔令收集陣亡將士的骸骨,設置牛、羊、豬三牲為他們祭祀。太宗親自駕臨,為死者哭泣盡哀,軍中將士無不灑淚哭泣。觀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說起這件事,他們的父母說:“我們的兒子戰死,天子為他哭泣,死而無憾了。”
正是因為唐太宗以仁愛治國,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這無疑為唐朝的繁榮富強奠定了基礎。
同樣以仁愛治理國家聞名的君王還有漢代的文王、三國時的劉備、宋朝的太祖、清朝的康熙帝等。他們施行的仁愛不僅使自身贏得了百姓的敬重,而且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
而帝王之外施行仁愛之人代不乏出。東漢末年的淳于恭就是一個仁愛之人。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樹。當時鬧饑荒,經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樹和偷割稻禾。對于這些偷盜之人,淳于恭反而采取寬容善待的態度。當看到有人偷采果實時,他就去安慰、幫助他們采摘,并讓偷果實的人把果子帶走;當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里割莊稼,擔心小偷遇見他會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叢中,等到割莊稼的人從容離去再站起來。由于淳于恭的高尚行為,使村落里的人深受感化,后來,偷盜的事情也就很少見了。
同時,在他的引導下,村民們也拋棄了在戰亂中,生命難保,不愿意耕種的情緒。因為當時村民認為戰亂不止,什么時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棄了耕種。淳于恭對鄉人說:“縱我不得,它人何傷!”意思是:就是到時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給別人享用,又有什么關系呢!
淳于恭病逝后,朝廷在他的家鄉刻碑,以表彰他的作為。
三國時,有仁愛之名的吳國名醫董奉治病不收診費,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住所周圍種植幾株杏樹。數年后杏樹蔚然成林,收獲之后,又將所得用以救治貧民或流亡路過者。后人便以“杏林”作為醫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在還常見以“杏林春暖”的匾額或錦旗來贊頌有成就的醫生。
晉朝官員郗公(郗鑒)在永嘉喪亂時,避居鄉下,很窮困,甚至要挨餓。鄉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輪流給他做飯吃。郗公帶著侄子郗邁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飯,鄉人告訴他,現在大家都很窮困,如果加上兩個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養活了。此后,郗公就一個人去吃飯,并把飯含在兩頰旁,回來后吐給倆孩子吃,兩個孩子因此活了下來。這就是著名的“郗公含哺”。郗公去世時,周翼任剡縣令,他辭職回家,在郗公靈床前鋪了草墊,為郗公守喪三年。
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在廣西柳州當政時,施行了仁政。他首先禁止買賣奴婢,又帶領百姓挖井開荒,制造船只,整修城墻街道,廣種林木;并親手在城郊種下黃柑二百株,在柳江邊栽植大量柳樹;還采取了其它一些安定民生,發展生產的措施。經過三年努力,柳州終于出現了一番新氣象:“民業有經,公無負擔,流逋四歸,樂生興事……豬牛雞鴨,肥大蕃息。”
宋朝大文豪蘇軾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準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痛哭原因,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了百年,剛剛被不肖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于是蘇軾當即告訴老婦,自己乃是買房人。他還焚燒了房契,并讓老婦的兒子將母親迎回舊居居住,而且沒有將購房款要回。這年7月,蘇軾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內。
南宋會稽郡山陰縣人嚴世期生性樂善好施。根據《宋書》記載,張邁等三人與嚴世期是同村,他們每人的妻子都生了一個兒子。當時正遇上災荒,他們害怕孩子養不活,便打算將兒子丟棄。嚴世期聽說后,趕緊前去幫助他們,并把自己的衣服食物分給他們。在他的幫助下,這三個小孩最終得以長大成人。同縣人俞陽的妻子莊氏90歲了,她的女兒俞蘭也70歲了,嚴世期細心照顧了這兩位無依無靠的老人20多年,她們去世后還將她們安葬了。還有在災荒中,同鄉潘伯等15人都餓死了,無人給他們安葬。嚴世期便買來棺材安葬死者,并且收養照顧他們的孩子。元嘉四年,朝廷賜匾給嚴世期,上書“義行嚴氏之閭”,并且免掉了他本人的徭役和十年的租稅,以此來表彰他樂善好施的德行。
還有宋朝趙抃越州賑災、葉夢得許昌救民,明朝徐久思活民,清朝阮元拯嬰、吳璟救人……都是流傳千古的仁愛故事。
孫中山先生曾在《三民主義》中說:“古時在政治一方面所講愛的道理,憂所謂愛民如子,有所謂‘仁民愛物’,無論對于什么事,都是用愛字去包括。所以古人對于仁愛,究竟是怎樣實行,便可以知道……把仁愛恢復起來,再發揚光大,便是中國固有的精神。”此言對于今日早已不知仁愛為何物的中國人來說,不是再恰當不過了嗎?
仁愛的故事 篇2
盡管儒家修學最終的目的,也是徹悟大道。但在具體修習的時候,孔子談論得比較多的,還是“仁”的'理念。這與孔子當時所處的環境,有很大關系。
在孔子所處的那個時代,是一個道德淪喪,禮樂崩壞,戰火紛飛的年代。那時,到處崇尚強權,追逐功利,極盡攻伐競爭之能事。導致天下,一派民不聊生,生靈涂炭的景象。為了救“爭斗”之弊,所以,孔子帶著他的一幫弟子,奔走各國,到處傳播,仁心仁政的種子。盡管他知道,在他的有生之年,很難看到它們開花結果。盡管他知道,以他一介布衣儒士的身份,很難扭轉乾坤。但其不屈不饒的濟世情懷,“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救民心志,卻使他更顯,真儒氣概。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謂孔子自己一生品格的真實的寫照。
在《論語》中,孔子談到“仁”的地方有多處。但都是談“仁”的外用,談如何達到“仁”。至于“仁”本身,是個什么境界,沒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體,用文字無法確切地描述,這得靠修學者,用心去體悟。
關于如何達到“仁”,孔子也是針對不同弟子的不同習氣,給予不同的回答。所謂應機施教,對癥投藥。例如:對習慣于安貧樂道的弟子顏回,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對有領袖氣質的弟子仲弓,問“仁”,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而當辯才與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貢問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類似上面因材施教的例子還很多。可見“仁”境,也終究是個內在體驗的事。它跟佛家講的“佛”、道家講的“道”一樣,終究是屬,不可說,不可說范疇。
不過,下面的這一句孔子的話,或許透露了一點消息。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這句話里,孔子似乎在說,仁啊!其實她離我們很近呀,我們一欲求,就能得到。為什么呢?因為其實我們從來就沒失去啊!只是因為,我們總是在向外尋求其他的東西,所以,她才好象不存在呀。
仁愛的故事 篇3
補天以后又輪轉了不計其數的春秋寒暑,在歷史長河的一個普通黃昏,西邊殘陽如血,東邊晶瑩的圓月已悄悄攀上了柳梢,少典氏娶于有嶠氏的新娘任姒仍在姜水岸邊躑躅,古今中外,年輕漂亮、多情善感的女子都一樣,她們的心思誰也猜不透。
突然,一道紅光自碧波深處激射而出,任姒猛抬頭,見一條赤髯神龍升至半空,雙目發出兩道神光,與她的目光交接。剎那間,任姒只覺心靈悸動,似有所感,她用手拭一拭眼睛,定一定神,再定睛望去,但見暮色漸合,天空河水,都黑幽幽的,哪有什么神龍呵!神龍見首不見尾,任姒卻就此懷孕了,足月產下一子,牛首人身,即以姜水之姜為姓。此子乃南方火德之帝,故號炎帝。
仁愛的故事 篇4
炎帝是極仁慈、極具愛心的神。他見人口日趨繁多,自然資源漸乏,頓生憂患意識,禽獸、果實自然生長的腳步怎趕得上人類繁殖飛速的翅膀?一旦野生動植物食盡,天下黎民豈不要饑餓而死?炎帝愁呵愁,想呵想,一直想了九九八十一個晝夜,終于豁然開朗:何不教民種植,用勞動的汗水來換取生存必需的資料呢?念才及此,天空中紛紛揚揚飄落下無數黍、稷、麻、麥、豆來。炎帝把這些谷種收集聚攏,命名為五谷,吩咐百姓季春時節播種在開墾過的土里,待其出苗,移栽于潮濕之地,再施肥滋養,拔除蕪草,依此而行,必能獲致豐收;后見耕作栽插十分辛苦,就斷木作耜,揉木作耒,創制農具,令民間依式造用;井委任仙人赤松子為雨師,觀測氣象,調節晴雨;于是年年五谷豐登。民眾鼓腹而歌,感念炎帝的功德,尊稱他為“神農”。
仁愛的故事 篇5
炎帝不單單是農業神,同時也是醫藥神、商業神。他巡視四方,見百姓面多黃腫,有風濕之病,心中甚不安寧,當即踏遍三山五岳,采集天下異草,用赭鞭逐一抽打,藥草經過鞭撻,無論有毒無毒,或寒或熱,各種性質都會呈露出來。他就依據藥草的不同賦性,給病人療疾。
為了進一步辨識藥物的性味和功能,便利于救死扶傷,炎帝又親嘗百草,以身試藥。他先嘗甘草,味甘性平能瀉火解毒;次嚼烏梅,齒酸生津且澀腸斂肺;嚙花椒而氣開,啖辣芥則涕淚;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平均一天之內,中毒十二次,幸虧他的身體玲瓏透明,從外面即可看清五臟六腑,所以能夠馬上知曉中毒部位,找到解救的方法。炎帝試畢百草藥性,將溫、涼、寒、熱的藥物各置一處,按照君臣佐使之義,撰寫成醫書藥方,以造福人類。醫學一科,至此方始建立。
炎帝還辟市場,倡貿易,鼓勵大家互通有無,調劑余缺, 以提高生活質量,開了經商的先河。
炎帝的夫人系赤水氏之女聽沃,她與炎帝所生的男孩名叫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火神祝融。祝融被謫降到長江流域,生下了怒觸不周山的水神共工。共工的兒子術器生有異相,他的頭頂平整如削;另外一個兒子叫后土,乃土地之神。后上生下時間神噎鳴,噎鳴有十二個孩子,他們是困敦(子年)、赤奮若(丑年)、攝提格(寅年)等十二太歲神。后土還有位孫兒,即逐日的夸父。
仁愛的故事 篇6
清朝末期,山西有一位頗具美名的商人,名叫喬致庸。喬家門前常年拴著三頭牛,誰家要用,只需招呼一聲,便可借去使用一天;每年春節前夕,喬家大門洞開,喬致庸會拉出一輛滿載米、面、肉的板車,誰家缺吃的,只要在門口招招手,便可隨意取用。
有一年,年成不好,到處都在鬧饑荒。所有的商戶都緊閉大門,唯恐災民闖進來搶了自己的糧食和錢財,而喬致庸卻帶著家丁搭粥棚,熬粥救濟災民。為了節約糧食,他們一家人也與災民同鍋喝粥。但即便如此,搭棚贈粥還是耗資巨大,差點讓喬致庸傾家蕩產。
當地的另一個大富商何員外則不同,他賺錢不擇手段,豢養了一大群打手幫他經營煙館、賭場,壞事做盡,百姓們恨得牙癢癢,卻拿他沒辦法。不過呢,這個做了無數缺德事,坑害了無數老百姓,攫取了無數不義之財的何員外也沒過上舒心的日子——他的獨生子在自家煙館里染上了毒癮,拖垮了身子,疾病纏身,年紀輕輕就撒手人寰,留下何員外孤獨終老。
而喬致庸呢,他懷著一顆仁愛之心,召集了許多鐵桿伙計。無論是多么危難的時刻,這些伙計都不離不棄,和他們全家人一起經風歷雨,出生入死,結成了團結友愛的大家庭,過著幸福而充實的日子。
仁愛的故事 篇7
摩爾根是北歐的一個小鎮。這里社會和諧,民風淳樸。該鎮有個慣例,每年的圣誕節,鎮里都要組織居民評選出一名學問最淵博的人,一名最勤奮工作或勞作的人,一名最富有同情心的人,一名年紀最大又無病痛的人和一對最恩愛的夫妻。
又是一個圣誕節來臨,夜晚,在舉行完歡快的舞會后,大伙聚集在鎮中心的草坪上,開始評選本年度的“五星”得主。
在評出博學之星、勤勞之星、愛情之星、健康之星后,最后是評選仁愛之星。還不等有人提出候選人,六十多歲的蛋糕店老板格里加爾就站起來,環顧四周,激動地說:“女士們、先生們,我提議,西恩小朋友今年當選我們鎮上的仁愛之星。”此言一出,眾人大嘩,有人瞪著迷惑的眼睛望著他,有人搖頭冷笑,有人聳了聳肩雙手一攤,表示難以理解。要知道,西恩是個只有4歲的小男孩呀,他懂得什么叫仁愛呢?鎮長哈迪微笑著說:“格里加爾先生,提名西恩,你不是在開玩笑吧?”“不是開玩笑,親愛的鎮長先生。”格里加爾毫不含糊地重復一遍,“我鄭重地提議西恩為仁愛之星!”哈迪詫異地問:“你提西恩的理由是什么呢?”格里加爾毫不遲疑,動情地說:“是西恩小朋友,幫我度過了我一生中最悲傷的時刻,讓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氣……”
格里加爾的太太是在上半年患癌癥溘然長逝的,無兒無女的格里加爾頓時陷入一片悲戚和孤獨之中。那是秋風蕭瑟的一天,傍晚,他端坐家中面對太太的遺像黯然神傷,情不自禁又失聲痛哭起來。這時,西恩的媽媽聽見鄰居屋內傳來陣陣哭聲,嘆了口氣,喚過正在自家木屋前的花園里玩耍的兒子,吩咐一番話。西恩點點頭,便好奇地奔跳著過去,見格里加爾淚流滿面地在唉聲嘆氣,手掌中是一大把藥片。于是,他怯怯地靠過去,揚起稚嫩的臉,問:“爺爺,您,您……怎么哭啦?”格里加爾猛然看見天真可愛的小西恩,孤苦伶仃的感覺頓時襲上心頭,反而哭得更厲害了。見此情景,西恩被感染了,不再問話,而是乖巧地爬到格里加爾的大腿上,也傷心地哭泣起來……哭了一會兒,又像模像樣地說:“爺爺別難過,今后您有困難,找我好嗎!”瞅著眼前這位稚氣未消和自己毫無瓜葛的小孩竟陪同一起哭泣,并說出如此令人寬慰的話來,格里加爾心中十分感動,一把抱住西恩的頭,哽咽著說:“好孩子!真是個好孩子!”于是,哭聲慢慢停止了。西恩也很快擦干眼淚,蹦跳下來,纏著格里加爾同他一塊玩游戲。一會兒,格里加爾心情就開朗了,終于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以后,西恩只要一聽見鄰居格里加爾老人在哭泣,就聽從媽媽的吩咐,跑過去陪他哭,然后撒歡地纏老人一起玩耍……慢慢地,格里加爾從喪偶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仍然辛勤地經營著蛋糕店,同原先一樣生活著。
格里加爾講述完,大伙沒有非議,一致贊成西恩小男孩為本年度小鎮上的“仁愛之星”。
評選結束后,哈迪不解地問西恩:“親愛的西恩小朋友,你可是我們鎮上評上五星年紀最小的人。我弄不明白,你為什么會如此令格里加爾先生感動呢?當時,你還說了些什么還做了些什么?”
西恩撅著小嘴回答:“沒有呀!我先是坐在老人的懷里陪著他哭,然后說有困難來找我!”
陪他哭?有困難來找我?哈迪聽后哈哈大笑,激動地抱起西恩親吻著他的小臉蛋,說:“真是個懂事的孩子!”同時,又似乎感悟到了什么,心中暗想:幸福當然希望有人一起分享,人在痛苦的時候,或許也需要有人去分擔哩!
十年后六月的一天,格里加爾因腦溢血突然去世了。哈迪和幾個人在清理遺物時,發現了格里加爾留下的一份遺書,遺囑里委托哈迪將他在銀行的存款600萬克朗全部饋贈給西恩,說是西恩十年前的仁愛之舉讓他放棄了輕生的念頭,快快樂樂多活了十年……
當哈迪將這筆巨額的存單送交年已14歲的英俊小伙西恩時,想不到西恩不肯接收。面對巨款竟然不動心,這是怎么回事?哈迪很是納悶,問:“西恩,格里加爾的遺書寫得明白無誤,他無任何親人,他指定你為他的財產合法繼承人。你為什么不收下這筆錢?”
“我,我……”西恩欲言又止,低著頭,滿面通紅。
哈迪優雅地聳了聳肩,雙手一攤,無奈地說:“既然你不肯收下,作為格里加爾的委托人,我必須遵照遺囑辦事,只好把這筆錢交給你媽媽。”
“不!不!你不能交給我媽媽!”西恩抬起頭來,急得雙手亂搖。
“那……又是為什么呢?”這時,哈迪簡直是如墮五里霧中。
見實在隱瞞不下去,西恩終于尷尬地說出了無顏收受格里加爾遺產的原因。
西恩的媽媽是個貪財的女人。她早就知道格里加爾經營多年蛋糕店賺了很多錢。格里加爾太太去世后,格里加爾也年事已高。他孑然一身,無人繼承遺產,這些錢會如何處理呢,她動了心思,就想分一杯羹。在得知格里加爾喪偶后整日悲痛欲絕時,就安排活潑可愛的西恩去進行感情“賄賂”,以贏得格里加爾的歡心,日后能得到一筆錢。像陪格里加爾老人哭,說有困難來找我的話,都是她教西恩的。你想想,一個4歲的孩子哪會這么說這么做呢?西恩懂事后,從媽媽的言語中,總算覺察了她的卑鄙目的。西恩為此感到羞恥,心中早就打定主意,他不會要格里加爾1克朗錢。
哈迪聽完,不由為西恩媽媽的齷齪心理感到氣憤,又為西恩的高尚品質感到欣慰。怔了半晌,哈迪瞇起眼睛征詢道:“既然你不愿接受格里加爾的遺產,我不勉強。作為遺產的合法繼承人,你說這筆錢該如何處理呢?”
西恩似乎深思熟慮,快人快語道:“我建議用這筆錢在鎮里設立一個格里加爾仁愛基金,用于扶助那些有困難的人!”
“這個主意好!”哈迪拍著西恩的肩膀,贊嘆道,“你真是摩爾根小鎮名副其實的仁愛之星!”
【仁愛的故事】相關文章:
仁愛待人05-26
仁愛的近義詞04-05
仁愛與孔夫子10-06
關于仁愛的格言03-17
仁愛是火種作文05-22
名人仁愛的簡短事例09-30
讀《仁愛無敵》有感04-09
關于仁愛的教育格言03-17
仁愛的近義詞是什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