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對人生低谷的感悟
人生碰到低谷,才是學習最好的時刻,每個人可能都會經歷人生低谷的時候,那時候的我們在掙扎,我們不放棄,為了生活和家人,我們要學習!
李開復
陳文茜:
當時什么原因使你決定要離開蘋果公司到微軟?
李開復:
我不是直接去微軟,中間還經過視算科技(SGI)。在蘋果那段時間學習了很多,就算喬布斯不在時,蘋果也真的是特別重視用戶體驗的公司。因為我在卡耐基梅隆大學讀博士,那時的思維都是說只要創造最先進的科技,將這項科技丟出去后,就會有很多人使用,讀博士的人都非常相信科技的力量,認為建立一項科技總有一天會找到應用。
但進了蘋果后,卻當頭棒喝地發現,技術必須退一步,先想出對用戶的好處,也就是用戶真的需要什么,以及不用技術可不可以解決!用戶需要的其實是最好不用技術就能解決,因為每一個技術都是一種風險。技術其實是最后的考慮,應該把用戶放在第一位,這是那六年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陳文茜:
你在蘋果公司之后中間經歷了一個工作,但那個公司大家比較不熟,可是對你很重要,接著你又到微軟,使你有機會到中國兩年,最后再回去微軟,之后又到了Google工作。
你認為應該在每一個工作里待多久?這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很重要。
因為你走過幾家大公司,日本人是只要進一家公司,就效忠到底,一路一直上去,這是日本人的文化。臺灣的文化則是跳槽,因為只有跳槽才可以升官和加薪。也因此,臺灣的老板很不喜歡培育員工,因為臺灣的員工太喜歡用跳槽增加薪水和職場地位,以至于企業對人力資源的訓練特別沒有興趣,這是各種不同企業文化的結果。
你自己本身呢?你在蘋果公司待了差不多六年,SGI待了兩年,然后在中國微軟兩年,后來回到總部,所以一共是七年,最后在Google工作了四年?
李開復:
對!我記得我工作時曾看過一篇文章,說平均一個美國人一生換四次工作,但不代表四個是對的,但至少這個數字在那個時代可能是比較合理。但若是今天,可能就要完全重新考慮這件事,要看每一個人的想法。
我認為重點不是跳槽多少次,而是你在每一家公司時要不斷問自己,我是不是已經滿足現狀,不再進步了,如果是這樣,就應該立刻找一個新的平臺,當然可能是在同樣的公司換一個部門。
換工作應該是基于這樣一個考慮,不是說誰可以給我加薪百分之二十。剛畢業,薪水真的不是很重要,起薪低很正常。但每家公司應該都有一個制度,對于特別優秀的人老板要非常快速提升他們。也就是說,第一個是要找自己擅長,而且能夠勝任的,然后不斷讓自己進步,不論是老板認可的進步,還是自己認可的進步,一旦不存在了,就應該騎驢找馬,找別的機會發揮學習。
陳文茜:
所以,對你而言,在納斯達克非常成功上市的公司,其實都已經不是剛剛開始創新的年輕人最應該參與的公司?
李開復:
不能說所有的年輕人,我覺得能夠承受風險的人,應該加入真的是在引領潮流的科技公司,比如說幾十人、一百人的規模,你進去可能學到更多。
陳文茜:
是應該先去蘋果公司或Google,在那個地方待個四五年,甚至六年,知道這家公司大概是怎么回事,然后就跳去一家可能是二十人或一百人的小公司,去了解為什么他們成功,以及他們的包袱是什么?到底路徑圖應該是哪一個?
李開復:
其實在大公司也可以,因為如果今天我二十多歲,有機會加入這三個公司其中一個,我會更希望去從事他們最前瞻的業務,比如說在阿里巴巴可能就不是經濟業務,在蘋果公司可能就不是iPhone部門,在Uber就不是跟車有關的事業,我會看內部還有什么機會,可能是能成長得更快的領域,這樣才能學得更多。
如果在這個前提下,去大公司工作我覺得也蠻好的,但這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有些人可能希望從一而終,找一個很安穩的工作,有些人可能就想考公務員等等,但如果想從事高科技行業、引領潮流,就應該挑選最領先,且相對小一點的公司或部門。
如果找不到這種工作,還有一個可能的建議,就是找一個可以看到潮流的行業,例如,五年以前我們可以看到移動互聯網,但今天可能沒有那么清楚未來趨勢,那為什么不加入一個可以幫你看得很清楚的公司,看清楚了以后再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譬如創投公司、投資銀行,或者投資分析師以及大公司的戰略投資部門,這些工作都會幫你看到未來的趨勢,看到了以后再去做。畢竟你在學校,拍腦袋說以后物聯網會更火,還是共享經濟會更火,可能都拍得不準,還不如加入創投的戰略分析團隊,會更清楚告訴你,做這樣的工作三年其實也很好。
陳文茜:
后來怎么又回到北京?
李開復:
又回北京是因為我到微軟總部一直沒有特別適應,因為微軟有一個牛仔文化,大家都非常有企圖心,某種原因比爾?蓋茨帶領了一批非常有企圖心的牛仔,但那不是我的性格。
陳文茜:
他是你喜歡的老板嗎?因為你在蘋果公司時剛好沒有碰到喬布斯,在微軟有碰到比爾?蓋茨。
李開復:跟他一起工作,相當親近。
陳文茜:他是個什么樣的人?
李開復:
他是一個怪杰,很內向,但蠻可愛的一個人。他年輕時,可能因為競爭非常激烈,所以他可愛的個性上,又加上強勢作風,一切都由他判斷做主。很多聰明人都非常有競爭性,他想的都是零和游戲,不但要我活,還要你死,某種程度來說是當時微軟的文化。
陳文茜:
可是他賺了錢以后又去做慈善工作,這樣的個性會不會有點矛盾?
李開復:
我覺得他最后找到了真實的自己,因為他其實是一個內向的天才型人物,因為特別喜歡競爭,在二三十歲時就帶來零和競爭,想把別人都打倒、打死,希望稱霸世界。
但是,當他得到了一切,成為世界首富時,就開始反思,覺得人生的意義不是你死我活,更大的意義是在行善。我非常佩服他,能夠在這樣的一個惡劣環境中,包括被美國政府起訴壟斷,有一段時間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
但從自我里放下、退出,改做慈善,而且把聰明才智都放進去,不只是把錢捐出去,而會深度研究各種不同解決癌癥、艾滋病,或非洲兒童問題的方法,探究哪種解決方案最好、最劃算,再投入最合適的東西。所以,他是真的能夠放下的人。
陳文茜:
你曾經給年輕人一些建議,譬如大學時要好好交朋友,也給孩子身教,譬如一定要相信人、尊重人,但你一定被欺騙過,當然臺灣人也騙人,否則我們不會有食品安全的問題。
臺灣人最近跟大陸人關系緊張,老覺得到大陸做生意就會被大陸人騙,你在北京那么多年,怎么繼續維持你對人性的信賴?你堅持信任和尊重別人,就算最后被騙了,仍然相信你得到的遠比你失去的多?
【李開復對人生低谷的感悟】相關文章:
人生的低谷人生感悟句子05-26
李開復的人生感悟01-31
在人生低谷的感悟句子(精選250句)02-10
人生低谷經典語錄11-10
人生低谷的經典語錄07-01
人生低谷勵志名言05-14
人生低谷的勵志名言01-17
人生低谷勵志格言有哪些07-02
人生低谷勵志書籍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