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跨文化視角解讀法語諺語的翻譯策略
一、法漢諺語中的文化差異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從文化的范圍來劃分,文化又可分為:①物質文化,包括建筑物、服飾、食品、工具等,即各種物質產品。②制度文化,包括政治、制度、法規及相應的風俗習慣等,它是通過人們共同遵守的社會規范和行為準則體現出來的。③精神文化,即人們思維活動的產物,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
諺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人們在歷史進程中積累下來的財富。中法兩國由于生活環境不同,生活經驗不同,因此在各自諺語中都帶有語言、文化、社會、歷史、宗教、傳統等方面的烙印。
1、生活習慣不同
法國和中國的飲食文化享譽世界,但又各有自身的特點。法語諺語“Un repas sans fromage est une journée sans soliel。”說的是“吃飯時沒有奶酪就如同一天中沒有太陽。”又如:“Pain tant qu’il dure,mais vin à mesure。”意思是“酒要適量,面包多多益善。”在法國人的生活中,奶酪、面包、葡萄酒都是飲食中必不可少的。而在中國,人們則是以米飯,饅頭,白酒為主,所以才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酒香不怕巷子深”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諺語。所以不同的飲食文化孕育出了具有各自飲食文化特點的諺語。
2、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是諺語的重要來源之一,與宗教有關的諺語也就自然地出現在法中兩國各自的文化當中。法國人大多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Dieu”(上帝)在人們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Dieu ne veut pas la mort du pêcheur。”(天無絕人之路。)“L’homme propose et Dieu dispose。”(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國人千百年來信仰佛教,相信佛祖掌控著人世間的萬事萬物,因此和佛教有關的.諺語也很多,如“臨時抱佛腳”,“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
3、思維方式不同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動物,人和動物的關系源遠流長,中法兩個民族都從動物身上受到很多啟發,總結出很多關于動物的諺語來闡釋生活中的某些現象,但有時在描述同一現象時,法中諺語中卻用到了不同的動物。法語諺語“Absent le chat,les souris dansent。”(貓兒不在,老鼠猖狂。)如果表達同樣地意思,中國人常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兩種語言分別用貓、老虎和老鼠、猴子來代表強弱兩種勢力。類似含義的句子還有“Un bon renard ne mange pas les poules de son voisin。”(狐貍不吃自己周圍的母雞。)漢語則常用“兔子不吃窩邊草”。
4、歷史文化不同
中法兩國都有悠久的歷史,很多諺語成語均出自歷史典故。“Rendre à César ce qui appartient à César,et Dieu ce qui appartient à Dieu。”(是愷撒的當歸凱撒,是上帝的當歸上帝。)出自《圣經》新約部分,意思是把物品還給原來的主人。漢語中的“物歸原主”表達了相同的意義。“物歸原主”出自明代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兒女,就過繼著你家兒子,承領了這家私,物歸舊主,豈非天意。”
二、法語諺語的翻譯策略
在翻譯過程中,由于語言的不對等和非語言因素的不對等,要么放棄選擇與語境息息相關的交際價值而保持形式上的等值,要么選擇放棄與語境無關的純語義等值而保持交際等值。這種選擇實際上就是直譯與意譯之間的選擇。直譯是從形式出發的翻譯,因此又被稱為“字面翻譯”或“逐字翻譯”。意譯是從意義出發的翻譯,意譯的方法追求的是撥開原文形式的阻撓和囚禁,將原作所蘊含的內容和神韻表達出來。
法語諺語有其獨特的語言和修辭特征,在翻譯過程中常常會傾向于選用中文的諺語和成語,進行對應性的翻譯。因為不管是法國的諺語還是中國的諺語,其中的一些諺語都是對社會現象或事實的描述,對人民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因此往往能在漢語中找到相對應的諺語或成語來翻譯法語諺語。如:Année nEigeuse,année fructueuse。(多雪的年份就是豐收的年份。)可意譯為“瑞雪兆豐年”。但是對于某些法語諺語,中文里雖然有類似的說法,但是表達的意義,特別是文化內涵并不能完全對應,有時字面意義一致但內涵卻相距甚遠,如:Loin des yeux,loin du coeur。(遠離了眼睛,遠離了心靈。)可意譯為“人走茶涼”,而非“眼不見,心不煩”。因此對法語諺語的翻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直譯法。
(1)直譯不加注法。
有些法語諺語的語言內容和文化內涵在漢語中從內容到形象都找不到恰當的表達,這時可以使用直譯的方法,用盡量符合諺語形式的漢語對法語諺語進行翻譯,試著正確表達原文的基本意義和文化內涵。
Paris ne s’est pas fait en un jour。
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
Tous les chemins mènent à Rome。
條條大路通羅馬。
Tel père,tel fils。
有其父,必有其子。
(2)直譯加注法。
當法語諺語蘊藏的文化內涵不為中國人所熟知時,有時需要對整個句子的寓意加以注釋,有時還要注明諺語的出處來源。
Le vin est tiré il faut le boire。
酒已斟出就該喝。(比喻事情既然已經開始就得做下去。)
Le talon d’Achille。
阿喀琉斯之踵。(出自古希臘神話,比喻致命的弱點。)
2、意譯法
(1)完全保留形象。
比較法語諺語和漢語諺語,找到一些無論在意義上、形象上都基本相同的表達方式。可以使用現成的漢語諺語或成語來翻譯法語諺語。
Les murs ont des oreilles。(墻上長了耳朵。)
隔墻有耳。
Après la pluie,le beau temps。(雨過之后就是好天氣。)
雨過天晴。
Il faut battre le fer pendant qu’il est chaud。(打鐵應當在其熱得時候。)
趁熱打鐵。
Pas à pas,on va loin。(一步接著一步,就可以前行得很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轉換形象。
一些法語諺語和漢語中的諺語或成語所表達的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其中所使用的形象不同,這時轉換原語句中的形象,套用現成的漢語諺語或成語進行翻譯。
Clef d’or ouvre toutes les portes。(金鑰匙能打開所有的門。)
有錢能使鬼推磨。
Battre le chien devant le lion。(在獅子面前打狗。)
殺雞給猴看。
Qui m’aime,aime mon chien。(愛我也要愛我的狗。)
愛屋及烏。
(3)舍棄形象。
某些法語諺語無法在漢語中找到性相對應或近似對應的表達,采用直譯的方法又不能表達其真正的含義,有時會讓人產生誤解或無法理解,這時原語中的詞性、詞義、結構等因素就需要做些調整和引申。
A la faim,tout est pain。(饑餓的時候,一切皆是面包。)
饑不擇食。
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當談到狼的時候,看見了狼的尾巴。)
說曹操,曹操到。
A bon chat,bon rat。(有刁貓就有刁鼠。)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中法諺語具有一定的共識性,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在法語諺語翻譯過程中,直譯法注重原文的表面形式,意譯法主要針對法中兩個民族在倫理道德和生活體驗等方面都有一些共識一些共識性的東西。兩種方法有其各自的功能和各自的特點,不應該互為矛盾,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到達翻譯的目的。
三、結語
諺語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因此法語諺語的漢譯過程不能簡單地做語言移植。既然社會、文化背景不同,表現方法也不盡相同,那么我們就應當充分認識中法兩國文化交際中諺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加深文化背景知識的理解,只有在翻譯過程中結合文化、句意、詞義的特點,使原語與譯文在各自文化里的含義相當,縮短兩種語言文化的距離,才可能跨過兩國文化之間的障礙。
【從跨文化視角解讀法語諺語的翻譯策略】相關文章:
了解英漢諺語翻譯的關聯翻譯理論視角03-03
N開頭的法語諺語精選06-21
見面詞匯法語翻譯句子03-12
英語諺語翻譯04-05
英語諺語及翻譯03-27
《楊氏之子》的翻譯與解讀01-17
英文諺語及其翻譯12-14
精選英語諺語帶翻譯02-23
英語諺語帶翻譯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