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中的中醫藥理知識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諺語吧,諺語是民眾的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總結。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民間諺語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諺語中的中醫藥理知識,歡迎大家分享。
諺語中的中醫藥理知識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出自《素問?六節臟象論》。食,同飼。五氣,不應指臊、焦、香、腥、腐,而應指天之風、暑、濕、燥、寒,因《素問?六節臟象論》有“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聲音能彰。”如果不是與人呼吸息息相通之氣,又如何能從鼻竅而入,藏于心肺呢?又如何能使面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呢?
可見“天食人以五氣”,就是指與人息息相關的呼吸之氣。
五味,即飲食物內含的酸、苦、甘、辛、咸之味。飲食物主要來源于地面種植的五谷,故說“地食人以五味”。古人認為:天與人的關系,最明顯地表現在呼吸方面,不可一息停止;地與人的關系,表現在飲食方面,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生存條件。
【肺為嬌臟,心為火臟,脾為土臟,肝為剛臟,腎為水火之臟】
“肺為嬌臟,心為火臟,脾為土臟,肝為剛臟,腎為水火之臟”,這五句醫學諺語分別見于《黃帝內經》、《難經》及后世醫著中,現述如下:
“肺為嬌臟”,語出宋代楊仁齋《仁齋直指方論》。楊仁齋說:“夫肺為嬌臟……易為冷熱。”清代江筆花著《筆花醫鏡》進一步說:“肺主氣,司呼吸……凡聲之出入,氣之呼吸,自肺司之。其性嬌嫩,故與火為仇;其體屬金而畏燥,故遇寒亦咳。”《黃帝內經》指出;肺合皮毛而主氣,最易罹受寒熱之邪侵襲,且肺臟嬌嫩,過寒過熱均不耐受,以寒為畏,以火為仇,偏則為病。陳修園《醫學三字經》在論述咳嗽時,把肺比做鐘,風寒入侵,從外撞擊而鳴;火熱上炎,也可由內撞擊而鳴,由此可見肺臟嬌嫩,不耐邪氣的侵擾。
“心為火臟”,指因為心和自然界的`火屬性相同,存在著內在聯系,所以氣化相通。《素問?五運行大論》指出:“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臟為心,在體為脈。”自然界的火,可以直接侵襲人體,首先引起心的病變,而心之為病,也多表現為火的偏盛、偏衰。
“脾為土臟”,言脾屬土而蓄養萬物,故位居中央而灌四旁。《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者土也,治中央。”又說:“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
“肝為剛臟”,《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肝為牡臟、腎為牝臟”。牡,剛之象;牝,柔之象。《筆花醫鏡》說:“肝與膽相附,東方木也,其性剛。”
“腎為水火之臟”,《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胃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黃帝內經》著重從腎水方面闡述,《難經》則指出腎中元氣亦有陰陽之分,腎精乃屬元陰范圍,屬水,還應該有火的一面。只有“腎水”與“命火”相濟,才能使人體的生理功能正常,故說“腎為水火之臟”。
【壯火食氣,少火生氣】
“壯火食氣,少火生氣”,這兩句醫學諺語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經說:“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壯火,指過亢之火,過亢之火能銷蝕元氣,使元氣衰弱,故為病理之火。少火,指平和之火,平和之火能飼養元氣,使元氣亢盛,故為生理之火。《類經》指出:“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平和則氣乃壯。”
“壯火食氣”,指陽氣過亢,火熱耗氣,使正氣衰弱。火邪傷于人多見高熱,或惡熱、煩渴、汗出、脈洪等,這是由于火熱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陰液,使人體陰液耗傷。臨床上除上述癥狀外,多伴有口渴、喜飲、口干、舌燥、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傷津耗液的病理現象。再則在臨床上治療疾病時,過于使用辛熱燥火之品,也可耗傷元氣,故說“壯火食氣”。
“少火生氣”,指生理之火、平和之火,有滋生元氣,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少火藏于臟腑之內,具有溫煦臟腑的作用,是為人身之陽氣。例如,腎陽虛弱,就易造成命火不生脾土,而引起脾土虛弱。《醫學正傳》說:“少火生氣,謂滋生元氣,蓋火不可無,亦可少而不可壯也,少則滋助真陽,壯則燒灼乎元氣。”這就具體指出了“少火”和“壯火”的不同功用。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這兩句醫學諺語出自《靈樞?營衛生會篇》。書上說:“血者,神氣也,故血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意思是,血液耗損過度的人,不宜再去發汗。汗出過多的人,也不可再耗損其血。
“奪血者無汗”,指心主血,汗為心之液,汗血皆同源。所以《傷寒論》認為亡血者、失精者、衄者、瘡者皆忌重劑發汗之品,就是本“奪血者無汗”之理而來。
“奪汗者無血”,指出汗過多,或者津液耗損的病人,不要再傷其血分,因津液皆源于血液,否則,必然加重病情。成無己注《金匱》時說:“水竭則無血。”若汗出過多的病人,再度使用刺血療法或投以傷血之劑,必然會引起傷津脫液之變。
【臟寒生滿病】
“臟寒生滿病”,這句醫學諺語出自《素問?異法方宜論》。經說:“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從北方來也。”由此說明,北方高寒地帶殺厲之氣損傷內臟,易成脹滿之病。治以火灸之法,宜用溫陽祛寒之品。
鼓脹之病亦屬滿病,其癥多表現為腹部脹大,繃急如鼓,自覺脹滿。鼓脹腹滿的原因很多,但“臟寒生滿病”則主要是說寒脹之癥、水臌之癥等。凡陰癥必寒,寒癥多虛,若因谷食不化,小便不利,脾之陽氣不能運化水濕,濁陰不降,累及腎陽受傷,阻于肺所主之皮里膜外,肺衛之陽氣皆傷,水氣不得發越,則形成脹滿之病。可見“臟寒生滿病”之病理仍然關系到肺、脾、腎三臟,其病發于中年以上,由日積月累而來,其癥必有虛寒之候,其治必用溫陽之法。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兩句醫學諺語出自《黃帝內經》。有胃氣則生,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經說:“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無胃氣則死,見于《素問?平人氣象論》。經說:“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則死。”由此可見,人體以胃氣為本。胃氣的強弱,關系到人體的盛衰;胃氣的有無,更關系到人體的生死。
所以,在診治疾病時,可以通過胃氣來推測疾病的預后。原文有兩種含義:一是人體在疾病中,如脈弱以滑,則是有胃氣的表現,疾病治療就比較容易。二是正常人的脈象是受氣于胃的,所以有胃氣的脈稱之為常脈,人的脈象如果沒有胃氣,說明病情比較嚴重,治療就較難。故《望診遵經》說:“診脈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諺語中的中醫藥理知識
不要虛胖,但求實壯。 表壯不如里壯。
小孩不蹦,必定有病。有錢難買老來瘦。
百病從口入,病從虛處發。感冒是百病之母。
褲帶越長,壽命越短。 英雄只怕病來磨。
小病不治,大病難醫。新病好醫,舊病難治。
白露切勿露,免得著涼又瀉肚。衣服常洗換,強如上醫院。
牙不剔不稀,耳不掏不聾。 蒼蠅嗡嗡叫,疾病快來到。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不氣不愁,活到白頭。
蔬菜是個寶,賽過靈芝草。能忍者長壽。
(常山)吃面多喝湯,免得開藥方。 機器不擦要生銹,衛生不講要短壽。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曬被褥疾病少。三分醫,七分養,十分防。
出汗不迎風,跑步莫凹胸。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常常曬太陽,身體健如鋼。常開窗,透陽光;通空氣,保健康。
日光不照臨,醫生便上門。入廚先洗手,上灶莫多言。
飲前洗手,飯后漱口。飯前一碗湯,氣死好藥方。
飯后一百步,強如上藥鋪。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人怕不動,腦怕不用。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
飯后散步,不進藥鋪。拍打足三里,勝吃老母雞。
【諺語中的中醫藥理知識】相關文章:
中醫養生諺語08-17
中醫養生的經典諺語04-12
諺語中養生保健知識04-15
學習臺風諺語中的科學知識08-18
夏季中醫養生諺語08-14
中醫養生保健諺語推薦08-15
知識與智慧的諺語08-17
生活中的諺語經典08-07
生活中的經典諺語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