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立春習俗的諺語大全
導語: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春天的氣息明顯了。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立春習俗的諺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立春節氣諺語: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要想莊稼好,一年四季早。
一場春風對一場秋雨。
行下春風望夏雨。
春寒夏悶多雨,秋冷冬干多風。
春寒雨颼颼,夏寒雨斷流。
春寒有雨夏寒晴。
人勤地不懶,秋后糧倉滿。
讀書不離案頭,種田不離田頭。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船到不等客,季節不饒人。
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增產措施千萬條,不誤農時最重要。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一人心里沒有計,三人肚里唱本戲。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
人勤地不懶,人懶地起堿。
立春養生知識:
春季是養生的好時節,除了要在飲食上注意調節以外,還應在身體的運動上給予自己更多的關注。立春過后,各地就會慢慢進入春天,這個時候,放風箏是非常不錯的養生健身運動。它對于幫助恢復人體各個器官的功能有著很好的療效,大家應當都加入進來。
春季正是放風箏的大好時節,放風箏這項運動同時也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運動,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作用。春天在戶外放風箏除了能強身健體,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還能呼吸到室外的新鮮空氣,排出堆積在身體內一個冬天的濁氣,一舉多得。是許多養生專家都強烈推薦的春季養生健體好運動。
放風箏時,人們的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可使處于緊張狀態的大腦皮層和腦血管放松,使大腦皮層得到休息,因此對神經衰弱及失眠癥有治療作用。
放風箏同時還益于緩解眼睛的疲勞,因為放風箏時極目遠眺風箏的千姿百態,能調節眼部肌肉和神經,消除眼睛疲勞,達到保護和增強視力的目的,對防治近視眼、老花眼及視神經萎縮極為有利。
經常放風箏,可以保持頸椎、脊柱的肌張力,保持韌帶的彈性和椎關節的靈活性,增強骨質代謝,加強頸椎、脊柱的代償功能,既不損傷椎體,又可預防椎骨和韌帶的退化。
放風箏還可以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風箏的造型和扎繪,無不與各地的風俗、習慣、文化素質和審美意識密切相關,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能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欣賞能力。
另外,由于放風箏的時候要仰頭觀望,所以要選擇平坦的場地,因為在放風箏的過程中,人經常要倒行,而且注意力多集中在空中,需要特別注意防止絆倒摔傷;還要注意風向與太陽的`關系,注意防止太陽光對眼睛造成的傷害。放風箏還要注意仰頭不宜過久,仰頭時間太久,容易造成頸肩部肌肉緊張,疲勞,加重病情。老年人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調節參與運動的時間長短,運動前還應充分活動頸項部。同時,有椎動脈供血不足者在參與此項運動時,要盡量避免突然轉頭,防止椎動脈供血不足而發生腦血管意外。
立春相關習俗: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于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后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后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后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里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癥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里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后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涂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涂灶,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彩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戴在頭上,爭奇斗艷。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制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