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秋節歇后語及故事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歇后語都不陌生吧,歇后語有獨特的表現力,能夠給人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都有哪些經典的歇后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秋節歇后語及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中秋節歇后語集錦: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餅——節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辦喜事——人月共團圓
八月十五生孩子——趕上節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圓
八月十五吃年糕——還早
八月十五看燈籠——遲了大半年
中秋節故事:
玉兔搗藥
嫦娥身邊有只可愛的玉兔,這是民間公認的。據說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么壓下身子,便抱起了一直喂養的白兔。白兔兒當然無法留住嫦娥,隨她一起上了月亮,成為神話中一抹可愛溫馨的色彩。
玉兔在月宮有一只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西游記》中也有這只小玉兔任性溜下凡間,還揮舞起搗藥杵與孫悟空對戰的情節。我們在月夜中抬起頭來,也許能從月亮上找到那只可愛的兔子。
附:日本從中國傳去這個神話后,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日本人認為月亮上天天都在過年嗎?)
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這便是傳說的吳剛在伐桂。吳剛砍桂的神話據說是在唐代演繹而成,在民間流傳中也有不同版本。
傳說吳剛是天庭中的一位粗魯的天將,被嫦娥的美麗深深吸引。也不顧對方的拒絕,一次又一次地跑到月宮糾纏。嫦娥不堪其擾,于是指向月中桂樹說,它枝條太長了,今夜你若能將它砍斷,便答應你的追求。吳剛心花怒放,心想這算什么難題,掄起斧頭就砍。可每次拔出斧頭,桂樹的樹身便恢復如初。于是他一斧又一斧地砍,桂樹總是不斷。一至砍到今天。
也有傳說中吳剛是位凡人: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株五百丈的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愈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
月餅傳說
月餅象征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團結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于無從傳遞消息。后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里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于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后,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齊動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征“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
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并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著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里。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后,便以其頭祭月,后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后,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于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后,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中秋節歇后語
中秋節賞桂花 ———— 花好月圓
中秋節的月亮 ———— 光明正大
中秋過了閏八月 ———— 團圓過了又團圓
中秋的天氣 ———— 不冷不熱
望江亭上度中秋 ———— 近水樓臺先得月
過了中秋栽早稻 ———— 遲了季節
過了中秋節栽早稻 ———— 遲了季節
番鬼佬月餅 ———— 悶極
八月十五過年 ———— 差遠了
八月十五桂花香 ———— 花好月圓
八月十五吃粽子 ———— 不是時候
八月十五吃月餅 ———— 正是時候
八月十五辦年貨 ———— 趕早不趕晚
八月十五做糕 ———— 趁早兒;陳棗兒
八月十五坐月子———— 趕節上了
八月十五捉只兔子 ———— 有你過節,沒你也過節
八月十五捉了個兔子 ———— 沒你過節有你也過節;有你也過節,沒你也過節
八月十五捉個兔子 ———— 有你無你都過節
八月十五種麥 ———— 太早了
八月十五種豆子 ———— 晚了三秋
八月十五蒸年糕 ———— 趁棗;趁早
八月十五蒸糕 ———— 趁棗;趁早
八月十五漲大潮 ———— 一浪高一浪;后浪推前浪;一浪高過一浪
八月十五月亮 ———— 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月兒圓 ———— 年年有
八月十五夜里吃圓餅 ———— 上有圓下有圓;上有緣下有緣
八月十五五月當午 ———— 早晚有那么一天
八月十五無月光 ———— 不該咱露臉
八月十五無光 ———— 不該咱露臉
中秋節故事
故事一:《月亮十五個門》
天上有個月亮,月亮里住著一個姑娘。還有一個天狗給她看門。月亮有十五個門。每個月初一,月亮姑娘把門打開一個,門一打開,就露出一個小月牙兒。初二再打開一個,月牙兒又大一點,一直到十五,圓圓的月亮就全露出來了。從十六開始,月亮姑娘又一天關上一個門,到三十,月亮門全關上了,也就看不見月亮了。就是這樣,一天一天,一個月一個月,年年這樣。
不知道是哪一年,來了一個叫亞西的男人。這個亞西是個窺視癖,愛好悄沒聲地跑到月亮門外偷著看月亮姑娘。月亮姑娘氣急了,把所有的門啪、啪、啪全關上了。一下子,天昏地暗,白天黑夜不分。這可糟了,天下的人們以為月亮被天狗吃了,說這是月食,就拿出鐵桶、銅盆,當當當、當當當地敲起來,亞西聽見有動靜,嚇跑了。月亮姑娘就又把關上的門打開,給天下的人照亮。
故事二:《兔爺的傳說》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幾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們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她挨家挨戶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紛紛送東西給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內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
于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歷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她為兔兒爺、兔奶奶。
故事三:《月亮為什么這么亮》
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光照亮了村前山后,阿美人的姑娘們就聚集在一塊杵米磨谷,歌唱豐收。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阿里山和月亮之間有一拱美麗的虹橋相連,從地面走向月亮并不困難,特別是八月十五滿月那一夜,阿里山上就有許多身穿五彩達戈紋衣裳的姑娘,背著裝滿谷子的藤簍,一個接一個地攀上虹橋,登上月亮。
月亮上有棵桂花樹,每到月圓的時候,它會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滿枝繁花飄散出清甜的香味。姑娘們聽老人說:若采得八月十五的桂花,和進新谷一起杵磨,吃了可以消災祛病,青春不老。
那時的月亮不象如今這么亮,顏色一片昏黃。姑娘們登上月宮,摘下桂花摻進谷子里,你一杵我一杵,舂得一顆顆大米白白的,映得月兒透亮透亮。
一天,部落里有個姑娘想登虹橋上月宮,采一枝桂花舂米給久病的媽媽熬稀飯。她背上沉沉的藤簍攀上虹橋,沒想到剛走進月亮,虹橋喀啦一聲斷落了。姑娘想媽媽眼淚汪汪,從此再也回不了家鄉。她每天都在桂花樹下舂米,一杵一杵,舂得白米細又細,勻又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谷子杵成了白米,白米杵成了細粉。
每到八月十五月亮圓了,姑娘想念家鄉,思念親人了,就把細膩潔白的細粉灑到人間,白白的米粉紛紛揚揚灑落下來,化作了如水的清輝,把山水大地映得清晰明凈。姑娘望著月光下靜謐安寧的村莊和茅舍,默默祝愿爸爸長壽,媽媽健康,家中平安,年年豐收。這時候,部落里的老人也會指著月亮對后生們說:孩子們呵,你們知道八月十五的月兒為什么格外亮嗎?那是阿姐在月亮上思念故鄉,把潔白的米粉灑向人間啊!
故事四:《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起義軍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故事五:《月餅的傳說》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后,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備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后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故事六:《吳剛伐桂》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后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云: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故事七:《玉兔搗藥》
此傳說最早見于《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藥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藥可得神仙。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
傳說吳剛的妻子與炎帝之孫伯陵私通,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而惹怒太陽神炎帝,被發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樹。但月桂樹隨砍即合,吳剛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葉就會長回樹上,經過了這么久,吳剛仍然沒能砍倒月桂樹。吳剛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分別變成蟾蜍、兔和蛇飛上月亮陪伴吳剛。為了幫助父親早日砍倒桂樹,玉兔便不停地把砍下的枝葉搗碎。
故事八:《玄宗游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故事九:《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云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余,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故事十:《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中秋節歇后語及故事】相關文章:
歇后語故事精選04-24
故事類歇后語05-02
經典歇后語故事大全04-02
狗拿耗子的歇后語故事08-20
關公赴會歇后語的故事06-20
最經典的歷史故事歇后語04-19
歷史故事歇后語400句08-10
有趣的歇后語小故事集錦01-04
呂布戲貂蟬的歇后語故事07-21
搟面杖吹火的歇后語故事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