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集合]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
為確保事情或工作高質量高水平開展,時常需要預先開展方案準備工作,方案屬于計劃類文書的一種。方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 篇1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從小學三年級起,在必修課中開設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共同構成小學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
一、研究性學習指導思想:
小學階段的研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探究興趣,促進學生智慧潛能的發展為宗旨,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式為著眼點,創設一種適合學生興趣和自我發展的開放性學習時空,為學生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理解與生活相關的自然問題或社會問題,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和應用于實踐的機會。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在體驗與創造中學習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重視學習過程中書本知識學習與行為實踐活動的平衡和結合。學階段的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活動為中介,讓學生通過自主實踐活動去主動發現、積極探究和自由地創造。
〈二〉關注學生的興趣,讓學習充滿探究的快樂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動力。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身邊問題有濃厚的探究興趣。關注學生的興趣,將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問題,并以此作為探究的出發點,能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研究性活動中。
〈三〉提供開放的學習空間,發現和開發學生的多方面智慧潛能
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潛能,也存在著明顯的個別差異。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依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通過各類探究方式,關注自然、走向社會、發現自我,開發多方面的智慧潛能,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
現代教育要求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實現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轉變,教師與學生在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中,獲得思維、能力、情感、行為等方面的發展。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一〉激發觀察生活、發現與探究問題的興趣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接觸和了解自然與社會,對身邊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積極觀察和思考,并通過簡單的操作實踐,品嘗自己動手動腦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愉悅,獲得問題探究的初步經驗,激發對自然與社會問題探究的興趣,初步養成好觀察、好質疑、好探究的心理傾向。
(二〉初步學會觀察與發現,發展探究問題的能力
通過研究性學習,小學生應當初步學會用不同的方法觀察事物、發現問題,并發展對問題進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包括:針對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細觀察并且提出問題:針對所探究闖題,形成簡單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實施探究:學會使用簡單的工具和設備,采集基本的信息、數據:運用信息和數據對問題作出簡單但合理的解釋或回答,用明白的話語與同伴交流觀察、思考、探究的過程與心得,展示成果。
〈三〉形成合作與分享的初步意識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要樂于與伙伴互相幫助,分工合作,克服依賴心理,養成認真完成分工的自覺性,形成人際溝通的初步能力:熱愛集體,樂于與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創意及成果。
〈四)形成尊重科學的意識和認真實踐、努力鉆研的態度
在研究性學習中,初步形成尊重客觀規律的意識、養成凡事認真思考的習慣,既敢于大膽想象,又能夠認真實踐、嘗試、探究:不怕困難與挫折,不輕易放棄探究:能進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評價;學會尊重他人的意見和觀點等。
〈五〉初步形成對于社會的責任意識
小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初步形成的社會責任意識,主要包括:初步形成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注意個人行為對于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后果,初步形成關注社會進步的意識,懂得社會發展人人有責的基本道理等。
三、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小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涉及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領域十分廣闊。與一般學科課程相比,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更廣泛、更靈活、更富有彈性。
(一)學習內容選擇
1、尊重興趣愛好
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讓他們自主選擇探究內容,是研究性學習活動持續并有效開展的基礎,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課題,確定方向,積極地投入探究。學生對某個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的愿望,不僅是進行學習和探究的直接動力,也是充分發揮他們創新精神和創造潛能的前提,教師在活動指導中要盡可能地創造一個可供學生自我選擇和個性發展的空間,不宜硬性規定研究的內容和題目。可以通過開設科普講座、推薦科技書籍、介紹科學人物等途徑和方式,激發興趣,啟迪思維,形成問題,在學生中產生研究的興趣和愿望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他們提出研究的題目和思路。
2、關注生活實際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已有了一定的發展,能對各種自然現象和生活實際進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與此同時,基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其活動和探究的范圍又有較大的局限性,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發掘適合于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題材,是有效地選擇和組織研究性學習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小學開展研究性學習,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教師要利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各種機會,啟發小學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各種問題。從風霜雨雪等自然現象到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從個人的衣食住行到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從校園的環境布置到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都可以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從現實生活和身邊小事中尋找和提出有價值的探究內容和問題。
3、鼓勵動手實踐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研究的過程也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研究性學習強調更多地通過學生對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探究來獲得直接經驗,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小學階段開展研究性學習,要多一點學生的親身體驗,少一點教師的知識傳授:多一點實地調查和實驗,少一點書面資料的研究整理:多一點手腦并用,少一點純思維訓練。教師對學生進行研究方法的指導,要結合具體的問題和情境,要深入城出、注重實用,避免單純的名詞術語的講解和記憶。
(二)學習內容設計
1、由扶到放原則
小學生對各種自然和社會現象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同時他們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志向,需要有適當的引導和鼓勵。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的,問題可以是來自學生,也可以由教師提出,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起步階段,學校和教師可以提出一定的選題范圍指導
2、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根據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開發各種教育資源,設計活動內容。在校內外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社會生活中,都包含著可以探討研究的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可資利用的豐富素材,應予以充分注意和發掘,農村、信息資源、環境特點,研究性學習可以更多地與鄉土教育、勞技教育、手工制作以及當地的生產、科技活動等結合進行。要注意選擇和利用一些時間性、季節性較強的事件,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如社會熱點問題或突發事件,比較引人注目,可及時用以激發興趣,引導思考,對于農作物栽培等受季節、氣候影響較大的活動,要掌握情況、預先設計安排、充分利用當地的各種社會教育資源,這是研究性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必要基礎。
3、逐步積累,資源共享
隨著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學校可以根據校內外教育資源和本校的實施情況,總結積累有關材料,逐步構建有地區文化特點和學校特色的研究性學習內容系列:并為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身條件,自主選擇探究項目留有足夠的余地。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是學生、教師共同學習、探究的過程,也是合作、分事的過程要通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使不同的學校、教師和學生在不同的時間、空間施圍內共享資源。把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過程、操作要點和經驗體會通過案例形式總結出來,并分別從學生小組、指導教師、學校管理等不同層面或角度予以反映,在實踐中可以起到資源共享的良好作用。
四、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具體方法上,對教與學雙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確保研究性學習達到預期效果,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總結。
〈一〉基本要求
1、全員參與。要引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學生在研究性學習全過程中的自主性,特別要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探究興趣和熱情,不能以學科成績落后等理由,限制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
2、任務驅動。要向學生提出明確而具體的任務。
3、形式多樣。要從地區、學校與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和確定適合自己特點的實施辦法,提倡將研究性學習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其它指定領域,如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以及學校、班級、少先隊活動整合起來實施。
4、課內外結合。需要利用一部分課內時間,由教師對學生進行集中指導,或由學生邊進行交流研討等:也需要利用較多的課外時間,包括節假日和寒暑假時間,由學生進行集體的或獨立的研究活動。
小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不強,處理實際問題的經驗缺乏,思想單純,因而活動范圍應以校內、家庭和所在村隊為主:活動的組織應以教師帶領下的集體活動和在教師或家長能有效控制范圍內的分組活動或個別活動為主。
〈二〉組織形式
研究性學習有多種組織形式,包括小組合作探究、個人獨立探究以及在班級、年級或更大范圍中展開的合作研究等等。
在小學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的研究性學習,主要應采取小組合作形式"研究小組,聘具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學生家長、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小組成員要學會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務,研究小組一般由本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行結合,也可組織跨班級甚至跨年級的小組。
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教師的作用教師能否運用促進性的指導技能,對于研究性學習的展開并取得預期效果,具有決定性意義。
1、針對小學生的經驗背景和知識基礎,在研究性學習開始階段,教師需要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例如,如何進行簡單的實驗、如何記錄與統計數據等等,以便于學生比較順利地進入研究過程。
2、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與督促對有特殊困難的學生或小組要進行輔導,創設必要條件校外活動前要特別做好安全防拖教育,使學生既能大膽進行探究活動,進行人際交往,義能很好地自我保護。
3、教師要注意爭取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關心、理解和參與,開發對實施研究性學習有價值的校內外資源,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4、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師會面臨既不能多臂,又不能不管的兩難局面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做法,注意保護學生的探究欲望,充分相信學生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允許學生在方法運用和成果獲得上的層次差別,不要求全責備。
五、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小學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通過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研究性學習始終保有愉悅的情感體驗。
〈一〉評價原則
1、正面評價小學研究性學習的評價重在發現和肯定學生身上所蘊藏的潛能,所表現出的閃光點,鼓勵學生每一步的想象、創造和實踐,激勵和維持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重視過程研究性學習的評價,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關注學生在過程中的動手實踐和參與、體驗情況,強調讓學生在過程中通過自評、互評來改進學習,小學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不強調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評價結果也不宜給出數值成績。
3、重視體驗研究性學習的評價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親自參與探索性活動、開展人際交往,以及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所獲得的感悟和體驗,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別人所傳授的經驗。
〈二〉評價內容
1、學習態度。主要指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以通過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時間、次數、認真程度、行為表現等方面來評價,如學生是否認真參加課題組每一次活動、主動提出設想和建議、認真觀察思考問題、積極動手動腦、認真查找相關資料、準時完成學習計劃、不怕困難堅持完成任務等。
2、合作精神。主要對學生在參與小組及班級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行為表現進行評價。如學生是否能積極參與小組活動,主動幫助別人和尋求別人的幫助,認真傾聽同學的意見,樂于和別人一起分享成果,在小組中主動發揮自己的作用等。
3、探究精神和學習能力。可以通過對學生在提出問題、解快問題過程中的表現及其對探究結果的表達來評價,如是否敢于提出問題,以獨特和新穎的方式著手解決問題和表達自己的學習結果:是否善于觀察記錄、能夠綜合運用相關的資料、積極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表達自己的學習過程與結果等。
〈三〉評價時需要注意的兒個問題
1、注意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與反思。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與學生的學習密切結合,和教師的指導密切結合:必須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
2、注意評價的激勵功能。要鼓勵學生的新想法,努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的熱情,促進廣大學生積極實踐、勇于創新。
六、研究性學習的管理
學校必須從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學習評定和統籌協調等方面著手。從開發、實施到評價加強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管理。
1、學校應建立起相應的指導、管理小組,負責校內外指導力量的組織協調和設備利用、過程洛實、實施檢查等項工作的統籌安排,以保證研究性學習的有效實施。
2、要注意加強各學科教師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發揮年級組在組織、統籌、協調上的作用,強調班主任在研究性學習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必要的組織體系和運作機制,實行對研究性學習的全方位、全過程管理。
教師是研究性學習有效實施的關鍵。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有關的教育研究、教師培訓ll機構都要十分重視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教師培訓工作,把它放到實施研究性學習、落實課程計劃要求并不斷提高質量的關鍵位置上來。要制訂近期和中長期的培訓計劃,并切實加以落實。
1、教師培訓的主要目標是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提高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促使教師更新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的科研素養和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在培訓中,要幫助教師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方法,尤其要讓教師在不同類型的案例剖析中獲得多方面的啟示。
2、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設置研究性學習,本身就具有探索性和創新性,學校要把落實課程計劃的要求與結合本地、本校實際情況進行積極研究探索結合起來,并通過鼓勵、支持教師對研究性學習實施問題的探究,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3、教師耍重視相關資料的積累,逐步豐富適合本地、本校實際條件、受學生歡迎的研究專題的綜合性資料儲備。
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 篇2
為全面落實學校“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的辦學理念,進一步深化高效課堂教學改革,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本學期開展研究性學習系列活動,制定以下活動方案: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基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運用問題探究的多種科學方法,采取個人或小組合作的形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研究性學習具有以下特點:
1、開放性。其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范圍較廣,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為參與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從而形成開放的學習過程;
2、探究性。其學習內容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方式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敏銳地發現、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
3、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學生方面:
1、激發學生觀察生活、發現與探究問題的興趣;
2、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3、培養學生觀察、發現、探究問題的能力;
4、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5、學會分享與合作;
6、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進取探索的科學精神;
7、初步形成對社會的責任意識。
教師方面:
1、通過對學生的指導,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2、動態地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創造寬松的對話環境,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系;
3、提高教學研究能力。
三、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研究性學習應以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現實生活為主要內容,根據學科特點,找準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切入點,所選課題要具有典型性、可行性和趣味性。
四、研究性學習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
1、第二周,確定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學科教研組:初一英語、生物,初二物理,制定相關活動方案。
2、第三周,召開研究性學習學科教研組組長動員會,統一思想和認識,明確研究性學習的相關要求。
3、第四周,相關學科教研組進行教師、學生動員,確定課題名稱,組建研究性學習小組。
4、第五周,學科教研組制定具體、可行性強的活動計劃,填寫《研究性學習課題實施計劃表》,包括選定課題的名稱、提出的背景、意義、內容、步驟、方法等,要明確小組成員的任務分工,確定成果展示作課教師等。
(二)實踐體驗階段
1、第六—七周,按照小組分工,明確要求,學生分組搜集資料、進行考察、實踐。課改辦深入學科組、學生研究小組,跟蹤、了解開展情況。
2、第八周,指導教師適時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有針對性地指導、點撥、督促學生做好各種信息、資料的整理匯總,將課題研究引向深入。
(三)展示交流階段
1、第九周,課改辦召開相關學科研究性學習座談會,交流課題的進展情況,研討、解決存在的問題。
2、第十周,做課教師準備展示課教學設計,課改辦與相關教研組集體備課,共同切磋、交流。
3、第十一周,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做課教師再次修改、完善。
4、第十二—十三周,開展高效課堂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課活動。
(四)反思總結階段
1、第十四周,相關學科教研組分析、反思研究歷程,整理、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結題報告,參加教師撰寫研究論文,參加研究的學生撰寫研究心得和體會,并交課改辦。
2、第十五周,課改辦匯總、整理相關學科研究性學習資料(包括活動實施計劃、活動記錄、展示課教學設計、研究成果論文、學生研究心得、結題報告等),存檔或編印成冊。
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 篇3
一、指導思想
自20xx年8月,本屆學生從高一年級全面進入新課改實驗,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部分“研究性學習”必修課程,其實施根據新課程實施有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意見、指導方案,采用學分的形式,以課題研究為載體,達到改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自我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課題研究活動主要的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它以獲取關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直接經驗、發展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直接目的,以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為根本目的。
二、研究性學習目標
1、倡導學生主動參加與交流合作、探究發展等多種學習活動,變革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轉變學習方式,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2、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拓展教與學的時間和空間。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和加深理解已經學到的知識,發現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并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培養與學校生活、職業生活和繼續學習有關的能力:自主意識,團隊合作,資料研究,人際交往和掌握現代信息工具等。
3、了解科研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體驗科研的艱辛和快樂。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學習內容
在教師指導下,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提出問題,確定研究主題,然后組織課題的實施。
供學生參考的子課題:
1、糖尿病人的飲食特點
2、水的硬度和軟化
3、洗滌劑的種類
4、洗滌劑的污染
5、健康的飲水
6、化學和能源(對現如今居民使用燃料的對比分析)
7、化學和科技(聯系所學知識,認識化學科技前沿)
8、水污染的治理
9、生活中的奇特現象
10、現代居室中的殺手等
學生可以從上述子課題中選擇一個展開研究,也可以自擬確定相應的研究課題,但原則上依據課本中涉及到的社會實踐活動為依據,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旨在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調教學的研究性,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現有的經驗為起點,以問題為中心、以討論為交流方式,以陳述觀點為基本要求,以提高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為根本目的。
四、研究性學習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
提供相應的知識背景,做一些學術講座。進行科研方法指導。
2、選題階段:
學生根據教師的'主題展示,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并按照學生意向分組,組成學習小組,承擔各子課題。
確定子課題研究方案:學生和指導老師見面,了解指導教師對主題構想說明。學生開始查閱資料,訪問有關人士等,確定自己具體研究的子課題。
3、課題評審:
對每個組課題研究方案進行評審,不合格的小組,需重新準備后再開題評審。
4、研究實施階段:
學生按課題研究方案,自主開展研究活動,并認真規范地填寫相應表格。
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小組活動記錄,隨時了解并評價每個小組以及每個學生的活動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并認真填寫相應的指導意見表和日常考核表。
每個學生準備一個記錄本,隨時記錄研究情況與各方面的收獲。
5、總結與展示: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收集到的資料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和提煉,確定總結的內容,選擇最合適、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最后的研究成果內容包括:選題意義、研究經過、論據和結論、效果分析,后附資料索引目錄。
以大課題組為單位,在指導老師組織下,各小組將研究成果進行展示交流,同學對各組成果進行評議,提出改進意見。
每位學生交一份個人總結,字數800左右,主要描述個人的參與工作和貢獻。上述材料于答辯前兩天交給指導教師。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題組評議改進并完成研究報告,作答辯前準備。
6、答辯
A、小組代表報告本組研究內容、經過及取得的成果。
B、小組成員回答答辯教師組的提問。
7、評價:
學生根據評價表自評,并呈交個人工作記錄本。
學生小組展開互評,評出每個學生的分數等第。
指導教師對學生課題研究進行評價總結。
五、活動時間安排:
學生在家活動:20xx年3月8日~5月10日的周六周日(共16天)
學生在校交流:20xx年3月8日~5月10日的每個周三下午
課外活動學生來源:高二理科班
小組劃分:每班為一個大組,班長為組長
每班學生自由組合,分8~10小組,每小組5-8人,自行選小組長一名。
活動物品:由各小組自行準備
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 篇4
一、活動背景與意義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發展,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逐漸受到重視。這種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從而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活動目標
1.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并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步驟,學會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和個人研究的方式,經歷發現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初步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培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
三、活動內容與實施步驟
1. 確定課題
方式:學生自行提出課題或在教師指導下選擇課題。課題應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具有可操作性和研究價值。
示例:如《教室學習環境改善研究》、《水污染與治理研究》等。
2. 制定方案
內容:明確研究目標、主要內容、研究方法、時間安排、任務分工等。
方式:小組合作制定,教師指導完善。
3. 收集資料
途徑:通過圖書館、網絡、實地調查、專家訪談等多種方式收集資料。
要求:做好資料收集記錄,確保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4. 整理分析
過程: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分類和分析,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和觀點。
方法:采用圖表、數據、案例等多種形式展示分析結果。
5. 總結報告
內容:撰寫研究報告,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結論與建議等部分。
形式:可以是論文、調查報告、PPT等多種形式。
6. 交流評價
方式:組織研究成果展示會或交流會,讓學生分享研究成果和經驗。
評價:采用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研究成果進行綜合評價。
四、活動組織與管理
1. 組織機構
成立研究性學習活動指導小組,負責活動的整體規劃和指導。
各班級成立研究性學習小組,負責具體實施活動。
2. 時間安排
活動時間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靈活安排,一般建議每周安排一定時間進行集中學習和研究。
高中階段每個學生需完成至少3個研究課題,確保研究活動的連續性和深入性。
3. 資源準備
學校應提供必要的圖書資料、網絡資源、實驗設備等支持。
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確保研究活動的順利進行。
五、活動總結與反思
1. 總結成果
對活動進行總結,梳理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
將優秀研究成果進行展示和推廣,激發更多學生的研究興趣。
2. 反思改進
反思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改進措施。
不斷完善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提高活動效果和質量。
六、預期成果與影響
通過本次研究性學習活動,預期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同時,能夠培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此外,活動還將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鑒。
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 篇5
一、活動開展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發展,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棗研究性學習隨之產生。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主題,以個人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人與環境》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
1、研究動員、確定課題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學生對此比較陌生,所以活動的第一步即向學生介紹研究性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方法及其優點、特點、開展的過程,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剛剛進入高一,所學知識較少,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從而選擇學生比較熟悉而又與之息息相關的水作為研究的課題。
2、制定方案,分組調查
為了更充分的研究主題,根據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以及關于環境保護的一些熱點問題,經過師生的共同研究,把研究的課題細化為幾個子課題:一水污染問題;二水的凈化問題;三飲水與健康;四珍惜水資源。班級成員自由組合分別承擔四個子課題。制定子課題的研究方案后,有小組成員查找和收集相關資料,為課題的研究尋求證據。
3、整理材料,交流信息,論證結果
小組成員對資料進行歸類整理,篩選有用的材料,從多角度,以多種方式對相關課題進行具體的研究,同時針對有關問題小組之間進行交流研討,以求對其地研究更深入。
4、評價審核
(1)各課題小組匯報研究情況,展示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結論。
(2)撰寫實驗報告,形成有一定學術價值的論文或經驗。
三、研究內容
首先進一步研究“人與環境”的`基本內涵和外顯行為,再通過新一輪的教育教學實驗,探索中學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地理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的原則和方法。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如下:
不同的課題組采用不同的方式對本課題進行了系統地闡述
1、水污染問題
介紹水污染的涵義、類型,并到馬家溝進行實地考察。拍攝的照片充分體現了馬家溝的污染狀況,并對馬家溝的水質進行測定,同時對解決水污染問題進行了系統地闡述。
2、珍惜水資源
從身邊說出,介紹水污染和浪費的現象,提出水危機的問題,漫畫設想未來的銀行存入的不是錢而是水,呼吁同學們珍惜和愛護水資源,強調透支水就是透支生命。
3、節約能源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天氣預報,似乎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可是你會像關心天氣那樣來關心我們空氣的質量嗎?
近些年來,在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實行了空氣質量公報制度,現在,就連普通的老百姓也有機會了解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狀況。
四、創建綠色社區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嶄新的二十一世紀,世界性的環保潮流正朝著社區層面深入,各個國家紛紛尋求建立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綠色社區”成為一個新的時尚名詞、環境狀況的嚴峻,呼喚著人們關注環境,參與環保。公民參與環保正成為世界環保的主要特點,它與生態建設、污染治理構成了完整的環境保護體系。
五、研究方法
系統學習研究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發揮本人探索性教學的特長,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和個人主頁資料,借助地理課堂教學和課外研討活動等形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積極探索培養中學生地理素養的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為個案分析法、調查法和觀察法。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在于:
第一,選題富有挑戰性。培養學生地理素養,是中學地理教育中極具挑戰性的課題,探索其方法,是中學地理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當前中學地理教學領域的一個新穎課題。
第二,大膽打破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采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地理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第三,手段先進。利用校園網絡和個人主頁資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學習空間和積極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基本的地理素養。
六、研究成果及其鑒定方式
研究成果的形式:
1、論文;
2、建立相關環境保護網站;
3、結題報告;
4、學生課題研究論文集;
由學校組織專家、教師給予鑒定。
七、課題研究進度計劃
1、20xx年9月-20xx年10月: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研究,閱讀參考文獻資料,制訂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2、20xx年10月:開始第一輪實驗。
3、20xx年10-12月:教學實驗,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4、20xx年1月:完成第一輪實驗,提交中期成果:(論文)。
5、20xx年3月-20xx年5月:進行第二輪實驗
6、20xx年6月:完成結題報告和相關地理環境研究網站建設,出版學生地理環境研究論文集。
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 篇6
一、活動背景與意義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發展,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應運而生。這種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研究性學習也是高中新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活動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了解并掌握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步驟。
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分析能力。
提升學生的問題發現、分析和解決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增強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和熱情。
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活動內容與實施步驟
1. 確定研究主題
師生共同討論,結合學生的興趣、知識背景和社會熱點,確定研究主題。例如,可以選擇“人與環境”、“教室學習環境改善”、“茶文化研究”等主題。
2. 制定研究方案
學生根據選定的主題,制定詳細的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驟、預期成果等。教師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3. 分組研究
學生根據研究主題和個人興趣,自由組合成研究小組。小組內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共同推進研究工作。
4. 資料收集與整理
學生通過上網查找、圖書館查閱、實地考察、采訪調查等多種途徑收集相關資料。小組內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和分析。
5. 研究實施
根據研究方案,學生開展具體的研究工作。例如,進行社會調查、實驗操作、數據分析等。教師需定期關注各小組的研究進展,并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
6. 總結與展示
學生完成研究工作后,撰寫研究報告或制作PPT等形式的成果展示材料。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動,分享研究經驗和體會。
7. 評價與反思
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評價,包括研究成果的質量、研究過程的表現等方面。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提煉研究中的經驗和教訓。
四、活動保障措施
1. 師資保障:配備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2. 資源保障:提供必要的圖書資料、實驗設備、網絡資源等支持學生開展研究工作。
3. 時間保障:將研究性學習納入正式課表,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研究和交流。
4. 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研究性學習評價機制和獎勵機制,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和積極性。
五、預期成果與影響
通過本次研究性學習活動,預期能夠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驟,提高信息收集、處理和分析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此外,本次活動的成果還可以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相關文章:
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11篇03-06
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10篇03-09
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10篇)04-16
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6篇05-14
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通用19篇)08-08
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通用15篇)01-30
高中研究性學習心得04-24
高中研究性學習報告模板05-27
關于初中研究性學習報告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