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 》教學反思匯總
《月光啟蒙 》教學反思1
《月光啟蒙》是著名作家,詩人孫友田寫的一篇敘事散文。文章回憶了母親在美麗寧靜的夏夜,伴著明月星光,為兒時的“我”唱歌謠、童謠,講神話故事、說謎語的動人情景。“言美情濃”、飽含“詩情、詩意”是本文最大的特點。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遠教資源,從美入手,以讀解文,以情促讀,通過開放的教學設計,詩化的教學語言,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把學生帶入優美得意境,起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第一、整個教學設計由質疑到解疑,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為什么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在文本的處理解讀方面我著重圍繞歌謠、童謠展開教學,創設情景,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感悟,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體現新課改理念。
第二、理解“芳香的音韻”,我是這樣處理的:理解歌謠的內容后,問多么詩情畫意的歌謠,你們想不想聽一聽母親那深情的吟唱,(聽音樂),再讓學生想象,如果你就是那個被媽媽摟在懷里的孩子,在這美麗的月光下,聽著母親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的歌謠,你有什么感覺?讓學生跟著母親來唱一唱,幸福、停留在這一刻、深深地陶醉了,感覺很美妙、聽著母親的吟唱就像聞到花兒的芳香,就像聽到美妙的音韻,是一種全身心的享受。這就是“芳香的音韻”理解水道渠成,很自然。
第三、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理解后,我用引讀,讓學生體會其中作者說這段話時的感情(感激、懷念、敬愛、令人驕傲、自豪)然后再引導學生體會還有深深地懷念之情。為此我是作了一番研究,通過圖片,音樂的渲染,加上深情并茂的解說,讓學生感受到了作者的內心(悲傷、難過、沉重、懷念)。
但自我感覺也有許多遺憾不足之處:
指導朗讀“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抓住了重點詞語“輕輕地”“甜甜的”“深情地”體會感悟,但感覺還讀得不夠到位,如:有的讀時突出了“輕輕地”我聽出來了,母親是輕輕地吟唱歌謠的,能不能讀的再“輕”一點,讓學生再讀就更好了。
《月光啟蒙 》教學反思2
《月光啟蒙》是內蘊豐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詩人孫友田。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伴隨下,母親唱民歌童謠和講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
分析題目,“月光”“啟蒙”“母親”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啟蒙”又是重中之重。
“月光”不能少:“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我”的母親是在月光下——這個特定環境中給予“我“的啟蒙。“啟蒙”不能少:作者的原文題為《月光母親》,而進入教材后題目改為《月光啟蒙》,編者還在課后練習中安排了這樣一道練習題:“默讀課文,討論一下,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
編者將原文中最能打動人的章節刪去,而留下的大段篇幅的歌謠、童謠,看來恐怕這“啟蒙”不僅是不能少,而且將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母親”不能少:是誰給了“我”啟蒙教育,歸根結底還是母親。母親識不識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面包含著濃濃的親情!
我從復習課文的主要內容入手,以“母親是怎樣在月光下給我唱歌謠,講故事猜謎語的?”和“課文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題目?”導入新課。之后便是讀歌謠,品親情。整堂課結束,感覺是“母愛”很濃,但“啟蒙”不夠。現在想來,這不是我對文本的理解有問題,而是教學設計的切入點不對。
課文的重點是“啟蒙”,若這樣導入:母親是怎樣給我啟蒙的?然后學歌謠,唱歌謠,品歌謠,在歌謠中體會母親給我的“詩”的啟蒙和“愛”的啟蒙。這樣教學的思路會更清晰些,重點也把握得更到位些了。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線”、“面”。教學中嘗試采用
“削枝強干,長文短教”的方法:不以分析、講解全文為主,而是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本的一個支點,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這樣就能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條串聯珍珠的絲線。如何找到這個點?像《月光啟蒙》,從題眼“啟蒙”就切入抓住了重點難點;還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統領全文;或者提煉文章線索串連一篇;再者整合一個問題,推進整篇課文的教學。相信在以后的不斷實踐中會練就一雙慧眼。
《月光啟蒙 》教學反思3
每次備課,總是習慣找到許多與課文相關的資料閱讀。馬上要上《月光啟蒙》了,和往常一樣開始翻看資料,最先找到的就是本文作者孫友田所寫的《月光母親》。與原文相比,編者將原文中最能打動人的章節刪去,而留下的大段篇幅的歌謠、童謠,刪掉了關于母親患老年癡呆癥的文字,并且將題目由《月光母親》改為了《月光啟蒙》。
仔細研讀課文,課文中最多的是關于童年月夜下母親為我唱歌謠的美好記憶。再打開網絡,許多的備課資料中更多的是關于“母愛”和“感恩”的教學目標。課文的教學目標是這樣嗎?編者刪除段落,改變題目的意圖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編者的目的真是為了表達母愛和感恩,那么《月光母親》一文與《月光啟蒙》相比,“母愛”和“感恩”的色彩似乎要更濃重、更豐厚些,又何必要刪掉那些最能打動人的段落呢?
作者在文中寫道“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母親用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翻閱這位被譽為“煤礦詩人”的作品,文字間流淌出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
正是母親用歌謠讓“我”明白了,盡管生活在貧瘠的地方,盡管日子很清苦,但相信只要有一雙勤勞的手,心中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那么日子一定會過得一天比一天更好。我想這才是我們這篇文章所要告訴孩子的東西。
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就是情感的關照和培養,我們常常會將文本中所表達的感情進行升華和提高。我想:必要的升華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仔細研讀文本,體會編寫意圖,這樣才能正確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月光啟蒙 》教學反思4
《月光啟蒙》的導入教學先讓學生查字典明白啟蒙的意思(初學者得到的最基本的、入門的知識),作者是得到了學習什么的最基本的入門的知識呢?這樣引起學生讀的興趣。接著讓學生讀文思考,即得到的是做什么的啟蒙?進入課文的學習。我在課堂上以學習理發為例,讓學生讀文思考,學生能夠讀懂是作者得到了文學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的啟蒙。
在第二課時的學習時,我先介紹作者孫友田,讓學生知道作者在詩歌創作方面的`成就,以學生學過孫友田寫的《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為內容進行指導,回憶這首詩歌,讓學生說出難忘的一節,簡單分析一下詩句的表達方法,(詩歌表現對大自然的愛,有一種愛的情感;需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就抓住詩歌創作需要情感和想象進行指導。學習課文第一部分,媽媽為自己唱歌謠,抓住“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我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句進行教學。理解“混沌”以及“豁然開朗”的意思,豁然開朗即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進行思考。我的理解:使我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激發了對故鄉的愛,對民間藝術的愛,從童謠中體會到母親的辛勞,為我們付出是心甘情愿的,有奉獻的精神,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這些都是我從中獲得的啟蒙。在學生理解唱歌謠獲得啟蒙后,引導自學后面的講故事、唱童謠和猜謎語等內容,這部分內容中猜謎語學生很快能明白有啟迪智慧的教育,在媽媽將嫦娥奔月的故事時,你會怎樣?去想象故事的情節。童謠幽默風趣,也能激發人的想象。讓學生明白從中受到的啟蒙是啟迪我的想象和智慧。這時再回到開頭提到的寫好詩歌需要有感情和想象,讓學生明白作者的母親對自己的啟蒙教育,回到課文的最后一段,通過讀進行情感的升華。這樣的教學學生能夠真正明白母親給自己的啟蒙教育之深,令人難忘。這時還可以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從母親的歌謠中受到啟蒙,產生了對家鄉的愛,對藝術的愛,其實作者受到這樣的啟蒙后產生了對什么的愛呢?(對文學的愛,對詩歌的愛,作者對詩歌的追求,在詩歌創作上才得到了那樣多的獎項。)布置作業,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先找找課文中幾次寫到月光,把有關的句子畫出來,邊讀邊思考。)這個可以作為下一課時的教學。
【《月光啟蒙 》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關于《月光啟蒙》的教學反思03-23
蘇教版《月光啟蒙》的教學反思03-23
《月光啟蒙》的語文教學反思01-13
《月光啟蒙》語文教學反思01-20
《月光啟蒙》教學實錄附反思07-09
《月光啟蒙》教后反思匯編04-12
《月光啟蒙》名師教學實錄07-09
《月光啟蒙》教學片段03-20
五年級下冊《月光啟蒙》教學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