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水》教學實錄及點評
(一)
師:在作者的記憶里,對水有著一種特殊的感覺。誰能用這樣的句式“在我的記憶里, ”,借用課文中的內容說一句話?
生:在我的記憶里,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
生:在我的記憶里,請我喝酒不如請我喝水是村里人說得最多的話。
生:在我的記憶里,下雨天是村子里每個人都期盼的日子。
生:在我的記憶里,只有下雨的日子,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在我的記憶里,下雨的日子就像過節一樣。
生:……
【點評:文質兼美的語言唯有在運用中,才能逐步內化為學生的語言,進而促進學生言語能力的發展。借用課文內容,運用課文語言進行說話訓練,是簡單而有效的教學策略。】
(二)
師:作者對水的感受是那樣真切,尤其是下了一場雨(板書:一場雨),在他們看來感覺過節一樣。我們過節的時候是怎么樣的?
生:我們會在過節的時候燃放煙花爆竹,街上擠滿了人。
師:這叫熱鬧。
生:我們小孩子都穿上了新衣服,能收到紅包。
師:這叫快樂。
生:過節的時候,父母都不催我們上床睡覺了,想玩多久就多久。
師:這叫痛快。
師:請同學們大聲地讀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用心感受下場雨像過節一樣的感覺?
生:(大聲讀課文)
師:(根據投影文字,引讀)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
生:(齊讀)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師:(板書:痛快)這句話和下面幾個句子是什么關系?
生:總分關系。這句是總的寫人們痛痛快快,下面幾句是具體寫孩子們、大人們怎么痛快地洗澡。
師:請你用心讀一讀,孩子們和大人們在雨中的不同表現,關注那些表現“痛快”的詞語。
生:(自由品讀)
師:誰來讀一讀雨中這熱鬧的場景?
生:(讀)“先是像我們這樣的孩子,全身脫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躍,大呼小叫,盡情地享受水帶給我們的撫摸與清涼,還仰起頭,張大嘴巴,去吃來自天空的水。”
師:哪些詞最能體現孩子們的痛快?
生:脫得光溜溜的,奔跑跳躍,大呼小叫,仰起頭,張大嘴巴,去吃……
生:這些都是動詞,表現了孩子們在雨中的快樂。
師:我們能在雨中這樣盡情地奔跑嗎?
生:不能,但是那里的孩子們能!因為實在難得下雨,就像過節一樣難得。
生:我們是不能吃雨水的,而那里的孩子卻去吃來天空的水,可見水真的很珍貴。
師:體味一下這些動詞,怎樣讀才能表現孩子們的快樂呢?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表現快樂的語句在朗讀時要注意語氣和語調的變化。聽老師讀。(范讀,掌聲)你能體會一下,這樣讀一讀嗎?
生:(練習朗讀)
師:(指名讀,學生讀得很有感情)請你繼續往下讀。
生:“然后大人們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來,只是他們遠沒有我們這樣的無遮無擋——男人們穿著短褲,女人們則穿著長衣長褲。 ”
師:注意這個詞“只是”,都是在雨中洗澡,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什么又是一樣的?
生:大人們也會在雨中奔跑跳躍,大呼小叫。
生:他們也會仰起頭,張大嘴,去吃來自天空的水。
生:就是他們不能像小孩那樣脫得光溜溜的'。
師:小孩痛快,大人也痛快。請你再痛痛快快地讀一讀這段話,注意那些體現人們痛快的詞。
生:(感情朗讀)
師:聽了你的朗讀,給老師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快!
【點評: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勾起他們過節時的快樂,從而達到閱讀中的移情體驗;緊扣一連串的動詞,通過品味、范讀、朗讀,加深對課文語言的體味;圍繞“只是”一詞,想象大人和孩子的異同,增添了閱讀的情趣。】
(三)
師:一場雨給我的感覺是“痛快”,那么一勺水呢?
生:(自由朗讀第4自然段)
師:一勺水給我的感覺是——
生:舒服!
師:一勺水從頭淋到腳,一下子就過去了。但是,作者卻寫了一段話,他是怎么寫出這個“舒服”的呢?
生:(朗讀)從頭頂傾注而下的水滑過了我們的臉,像一條小溪流,順著脖子緩緩地滑過了我們的胸和背,然后又滑過了我們的大腿和膝蓋……
師:哪個字讓你感覺到了“舒服”?
生:“滑”,水滑過身體時的感覺是很舒服的,我在洗澡的時候就有這樣的體會。
師:一個“滑”字,讓你感覺水流得快還是慢?
生:(齊)快!
師:而“滑過了……滑過了……滑過了……”,你感覺水流得是快還是慢?
生:(齊)慢!
師:一勺水從頭上澆下來,明明是快的,為什么要寫得這么慢呢?
生:我感覺是這一勺水太珍貴了,舍不得流得這么快。
師:你舍不得,水就流得慢啦?(眾笑)
生:是我用心享受這一勺水,所以就顯得慢了。
生:珍貴的東西,好的東西,就要慢慢品嘗的。(眾笑)
生:水非常的珍貴,每一滴水都讓我感覺到舒服。
生:我很享受這個水流的過程。
師:三個“滑過”,寫出了水的珍貴,也寫出了我們的舒服。水滑過了我們的臉——
生:我們的臉舒服了!
師:水滑過了我們的胸和背——
生:我們的胸和背舒服了!
師:水滑過了我們的大腿和膝蓋——
生:我們的大腿和膝蓋舒服了!
師:作者把水流過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的感覺都寫出來了(板書:每個部位),所以感覺是那樣慢,這叫細膩,這叫舒服。這是作者獨特的感覺,我請一位同學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有感情地朗讀,掌聲)
師:你讀得真好,用緩慢的語速表達了舒服享受的感覺。明明只是一勺水流下來,怎么能說是像一條小溪流呢?
生:我很久沒被水滋潤過了,所以即使是一勺水也讓我有一條小溪流一樣的興奮。
師:因為太難得了,所以感覺夸大了。
生:他希望現在就是一條小溪流從頭澆下來,可以痛痛快快地洗個澡。
師:夸張的比喻,表現了對水的渴望。
生: 對作者而言這一勺水如同一條小溪流般爽快、清涼。
師:是啊,這一勺水帶來的爽快與清涼,一點也不比一條小溪流遜色啊!我們講日有所想,夜有所夢,因為他生在一個缺水的地方,對水是那樣期盼、渴望、向往,所以才有了對水如此獨特的感受。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吧!
生:(齊讀)
師:(出示句子)“在水的滑動中,我聽得到每個毛孔張開嘴巴的吸吮聲,我感覺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動在加快。”讀一讀這句話,還有什么舒服了?
生:(大聲朗讀)
生:每一個毛孔舒服了。
師:(板書:每個毛孔)毛孔怎么舒服?
生:盡情地吸吮。
師:什么時候,我們會用“吸吮”這個詞?
生:嬰兒盡情地吸吮乳汁。
生:莊稼盡情地吸吮雨水。
師:現在呢,我的每個干癟的毛孔盡情地吸吮著水,感覺是那樣——
生:痛快、舒服。
師:還有什么舒服了?
生:每一條血管。
師:(板書:每條血管)血管怎么舒服?
生:血液里好象輸進了新的活力。
師:說得多好,血管里有了水份,也像小溪流般,是那樣——
生:歡快,鮮活,流暢。
師:原來我就像一根被曬干的狗尾巴草,現在這根狗尾巴草吸足了水分,變得——
生:飽滿,充滿了活力,翠綠了。
師:再往下讀,還有什么舒服了?
生:(齊讀:)“水,它不多不少,在撫摸過全身的每一寸皮膚后,剛好能夠潤濕腳板,地上幾乎沒有一滴被浪費掉的水。”
師:(板書:每寸皮膚)哪個詞讓你感受到了舒服?
生:撫摸。
師:母親溫柔地撫摸你的頭,感覺——
生:(齊)舒服。
師:春風吹拂你的臉,感覺——
生:(齊)舒服。
師:現在,因為這一勺水,我的每個部位、每個毛孔、每條血管、每寸皮膚都舒服了,這叫全身舒服了。那么,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從頭頂傾瀉而下的水,讓我全身上下都舒服了”?
生:直接這樣寫就讓人感受不到一勺水是這樣讓人舒服了。
生:直接寫就顯得直白了,讀起來就沒有味道了。(掌聲)
師:好的文章就是要有滋味!
生:把每個部位、每個毛孔、每條血管、每寸皮膚的感覺都寫具體了,才真的能說全身都舒服了。不然就顯得不真實。
師:那叫不真切!
生:這樣寫才能說明一勺水帶給我的舒服,才顯得水的無比珍貴。
師:就把模糊的感覺寫得具體了,把朦朧的感受寫得清楚了。這叫細膩,這叫生動!
生:(齊讀這一自然段)
【點評:“滑過”是快還是慢?一勺水怎么像一條小溪流?為什么不直接寫全身上下都舒服了?這三個問題使得原本熟悉的語句變得陌生起來,促使學生細細地品味、反復地揣摩,最終領悟到了矛盾中的美妙,細膩中的精彩。于是,閱讀就進入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從關注內容轉移到了自覺地關注語言!每個部位、每個毛孔、每條血管、每寸皮膚,教師對課文內容的準確提煉和歸納,將模糊的理解變得清晰可見,將朦朧的寫法呈現得簡單明了,教者對文本理解得深刻了,學生學得自然就透徹了。】
(四)
師:(出示最后一段。)“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天不吃飯那叫“餓”,一天不喝水那叫“渴”,這里為什么不說“渴”,卻說“餓”呢?
生:水就像糧食一樣,很重要。
生: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干癟了,用渴已經不能表達內心的渴望了。
生:一般人對餓感受比較深,而對渴感受不太深。用餓就能讓人想到渴得像餓一樣厲害。
生:餓是缺糧,渴是缺水。用餓來說缺水,顯得水和糧一樣珍貴。
生:挨餓的地方是貧窮的,沒水的地方更窮了。用餓來說缺水顯得生活更加窮。
師:缺水的地方生活更加艱難!把渴說成餓,寫出了水的珍貴、重要,寫出了人們對水的渴望。我們也有過渴的時候,但沒有餓水的感覺,只有在缺水的地方的人才真切地體會到那種渴是不同尋常的,成了餓。看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自己再讀一讀。
生:(自由朗讀第一段)
師:要吃水的人實在是——
生:(齊)太多了。
師:路實在是——
生:(齊)太遠了。
師:泉眼實在是——
生:(齊)太小了。
師:挑水的隊伍實在是——
生:(齊)太長了。
師:取到的水實在是——
生:(齊)太少了。
師:沒有水的日子實在是——
生:(齊)太苦了。(板書:苦)
師:餓水是苦的,可一場雨、一勺水帶給人的卻是那樣那樣舒服,那樣痛快,那叫樂,(板書:樂)那作者到底想告訴我們“苦”還是“樂”呢?
生:(大聲說)苦!
師:留在作者記憶里的是短暫的樂,反襯出的卻是無邊的苦,這個“樂”字透露出的是生活的艱難與苦澀,這叫“以樂寫苦”。課文,不寫一個“樂”字,卻讓我切實地感受到了快樂,不寫一個“苦”字,卻讓我們真切地體驗到了苦澀,這就是文學的魅力。
【點評:將“渴”寫成“餓”,其實就是“通感”,但講了學生也不一定會懂,所以暫時不講這個概念是明智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只有積累了大量的語言現象、語言素材,而后才會在某個階段頓悟到其中的規律性知識——語言知識。沒有語言現象和經驗的積累,學生的語言知識就難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閱讀教學應該先“舉三反一”,而后才能“舉一反三”。“以樂寫苦”、“以樂寫悲”等寫作知識的教學,莫不如此。】
綜述:
我一直以為,語文教學應該走出“模模糊糊一大片”的混沌狀態,在教學內容的研制和教學策略的選擇上,有突破性的進展。而通過課例研究,或許能漸漸明晰這樣一條科學化的教學之路。王曉奕老師執教的《水》,盡管略顯稚嫩,但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尤其是在對文本的深刻把握和內容的清晰呈現上,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如:“一擔水、一場雨、一勺水”,一下子將課文的脈絡理得清晰明了,正所謂“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教師高度的概括和準確的歸納,讓閱讀變得通透了;“每個部位、每個毛孔、每條血管、每寸皮膚”,一下子將細膩的寫法揭示得清楚明白,在學生自以為懂了的地方講出他們沒有想發現的東西來,于是,語文課堂就富有理智的挑戰了;一連六個“實在是”,一下子將水的珍貴點得清簡透徹,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這叫“科學”,而不是將簡單的教得復雜起來。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教學實錄的價值,就在于教學的科學性,合乎語文教學的科學之道。即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悟”,如“痛快、舒服”的感覺,亦是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和聯想,觸摸到文本的意蘊和情感所在。教得清晰,學得明白。
【語文《水》教學實錄及點評】相關文章:
《望月》教學實錄(附點評)03-07
《花的勇氣》教學實錄及點評05-17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附點評」06-01
《紀念白求恩》教學實錄及點評07-24
三年級語文趙州橋的教學實錄及點評04-10
《一面》教學實錄(附點評)03-04
《世界多美呀》教學實錄(附點評)03-11
《談禮貌》優秀教學實錄「附點評」03-14
蘇教版語文第27課《水》課堂教學實錄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