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灰椋鳥》評課匯編
《灰椋鳥》評課1
《灰椋鳥》這篇散文描繪來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自讀自悟,領會并欣賞灰椋鳥歸林以及他們落下起飛、起舞爭鳴的景象,體會作者觀鳥時的興奮,歡呼時的情感,增強學生愛鳥意識。
當時就“先閱讀文本,還是先入情境?”這個問題上我們聽課的老師產生了一定的分歧。不過最終我們還是覺得應該先指導孩子去閱讀課文,通過對文本的閱讀來理解文章內容,抓住關鍵語段來指導,“大部隊”
“排空而至”“數百米長的長隊”“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等等。在指導完學生閱讀之后,教師再播放了課件,此時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教師播放課件既是給學生以放松,同時也是通過更加形象的內容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知識的理解。
課堂上,學生通過“讀、劃、悟”與文本真切對話,教師則在一旁提醒,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學習。例如:不動筆墨不讀書、你不但會思,你很會讀等等。學生通過自學,收獲不少。“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之間的多元對話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畢竟學生是閱讀的主任。對于學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發現的,教者都給予鼓勵和贊賞。在整個“對話”過程中,起著激活、指引、協調、保證的作用。如:引導學生通過詞語來感悟,通過句式來感悟,通過情境來感悟,力爭使蓮山課件成為個性張揚、靈性飛揚、生命律動的精神殿堂。正因為如此,學生都能暢談自己的發現及感受,讀得也比較投入、到位。
最后畫面的欣賞,不僅對全文起到了輻射的作用,而且讓學生整體感知場面的熱鬧和喧嘩,而且升騰了學生的內心體驗與情感。
結尾,教師聲情并茂的敘述,畫面的生動感人,音樂的凄婉、深邃,再現了女大學生徐秀娟為了救一只受傷的丹頂鶴陷入沼澤地的悲壯場面,本文最后一段的再現,學生深情的朗讀,實現了學生情、教師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學生愛鳥,護鳥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搜索!
《灰椋鳥》評課2
兩次聆聽了王艷老師的語文課《灰椋鳥》,面對同一篇課文,不同的學生,上出來的效果也不盡相同,但給了我一個相同的感受:王老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下面我就圍繞這感受具體說說:
一、提倡課文批注
在復習導入后,王老師請學生仔細讀讀第四自然段,找出能感受到灰椋鳥歸林時壯觀場面的語句,并在句子旁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通過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有得而寫,就會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賞和評價能力,促進良好個性品質的發展。正是這實現個性化閱讀的有效途徑——課文批注的運用使得在接下來的交流中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各自的認識和理解。
二、尊重學生獨特感悟
在批注閱讀基礎上的匯報交流,學生的見解一個個具有濃厚個性色彩。而對于每位學生的個性化感悟,王老師都給予肯定、表揚,并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給予正確的引導,引導他們把目光投向文本,使他們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且最終真正體會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在解讀 “排空而至”這個詞時,學生開始只從字面理解了它:“排著長長的隊伍飛來。”在肯定他的同時,王老師引導學生想象灰椋鳥飛來時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的景象,使學生感受到灰椋鳥歸林時壯觀的場面。
三、給學生創造的空間
根據文本留下的“空白”,王老師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教學“先回來的鳥……匯合。”部分時,在學生理解了“傾訴”、“呼喚”、“應和”的意思后,王老師讓學生再讀句子并想象鳥兒們在傾訴些什么?會怎樣呼喚?又會應和些什么呢?學生有的說鳥兒在相互交流一天的經歷,有的說父母在呼喚自己的兒女回家……以豐富的聯想來填補空白,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在閱讀教學中就應鼓勵學生創造性地進行閱讀,能大膽以開創性的思維來對文本陳述自己的見解,可以說個性化閱讀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四、注重個性化朗讀
通過朗讀可以使學生深化理解,深刻領悟,把握情感。每個環節中王老師都鼓勵學生通過個性化的朗讀將自己的閱讀體驗、感受表達出來,如:“能不能把灰椋鳥‘排空而至’的轉觀氣勢讀出來?”、“很神氣吧,想來讀一讀嗎?”、“你想不想來歡呼一下?”……學生各自的情感體驗通過個性化的朗讀盡情流露。
綜合這節課的情況,我提點建議:
要求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那么老師對學生的閱讀評價也應該是個性化的。對于每位學生的獨特感悟,王老師都給予肯定、表揚,但都只用“不錯”、“很好”這些簡單的'詞,籠統地做了評價。如果以個性化、激勵性的語言去評價學生,讓他們享受閱讀的愉悅,體驗成功的快樂,他們還會萌發出一個個具有強烈自主意識和濃厚個性色彩的見解,他們更能帶著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讀出感覺,讀出情趣來。
《灰椋鳥》評課3
《灰椋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游記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對于高年級課堂來說,不僅要引導學生對語文材料進行感受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告訴我們,要上好本節課不單單要在讀中感悟場面、體會情感,更要在體悟中明白作者是如何來描繪這一場面,又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這份情感的,進而進行舉一反三,靈活運用于寫作之中,展現語文這門學科的工具性的特點。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在復習導入后,蔡老師請學生仔細讀讀第四自然段,找出能感受到灰椋鳥歸林時壯觀場面的語句,由詞到句,讓學生明白正是有了“浩浩蕩蕩”“一批一批”“整群整群”“排空而至”等詞語將壯觀的場面表現得惟妙惟肖。學生在談感受、找詞語的過程中明白習作中若要刻畫你某一個場面,豐富多樣的形容性詞語、成語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時,蔡老師在學生理解了“傾訴”、“呼喚”、“應和”的意思后,鏈接四幅圖片,點擊鳥聲,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說話:說說鳥兒們傾訴些什么?有怎么樣的見聞,又有怎么樣的收獲……這樣以豐富的聯想來填補空白,學生不僅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刻了,而且能大膽以開創性的思維來對文本陳述自己的見解,為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語文實踐的能力培養提供了契機。
另外,蔡老師在教學中不忘帶領學生通過品讀比喻句、擬人句,讓學生感悟到修辭手法在一片習作中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潛移默化中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了。
若能再每一部分講完后,或者在全文結束后結合板書進行寫法上的簡單小結,會讓學生認識得更清晰透徹,有利于學以致用,滲透到自己今后的習作之中。
【五年級下冊《灰椋鳥》評課】相關文章:
五年級下冊《灰椋鳥》教學實錄03-07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灰椋鳥》教案05-02
五年級下冊《灰椋鳥》教學片斷05-08
教版五年級下冊26課《灰椋鳥》課堂實錄05-11
求《灰椋鳥》全文!07-11
《灰椋鳥》課文原文01-15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灰椋鳥》反思?3篇04-18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灰椋鳥06-09
五年級語文下冊《灰椋鳥》第二課時的教案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