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課后反思(蘇教版五年級下冊)
《水》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背景是從前一個缺水的偏僻村莊,家家戶戶建有水窖。作者馬朝虎回憶了兒時洗澡的不易。下雨時,用雨水洗澡;炎熱時,母親用一勺水為四兄弟消暑納涼,說明當時水的珍貴。下面是關于《水》課后反思的內容,歡迎閱讀!
《水》課后反思1
《水》的教學時,在設計教學思路時我緊緊扣住“水的珍貴”展開,通過品詞析句,朗讀感悟,讓學生感悟到這是一個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別珍貴;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體驗,做到生活中節約用水。在品讀課文時,以讀為主線,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教學時我始終引導學生緊扣文本,緊扣文本中的關鍵字句進行體會。
交流村里孩子們在雨天洗澡時,主要從兩個地方談感受:一方面是“張大嘴巴,去吃來自空中的水”,讓我們體會到孩子們多渴望水;另一方面是“奔跑跳躍,大呼小叫”,體會到人們洗澡時的痛快,在談這兩點時,都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比較。我們洗澡會如此痛快嗎?我們會去吃來自空中的雨水嗎?從而感受到水的珍貴。從“不多不少、剛好、幾乎沒有”體會到人們對水的珍惜;“每個毛孔張開嘴巴在吸吮”這可以看出他們很缺水了,對水十分渴求;從 “撫摸”這個詞語中,還感受到這勺水帶給作者很舒服的感覺……學生的體驗與感受完全來源于文本本身。
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把握住了文本的內涵:水是最珍貴的東西。
《水》課后反思2
《水》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缺水的小山村的故事,訴說了村里人們對水的渴望。這種缺水的苦是我們這些生活在江南水鄉的孩子們很難感悟的。因此,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聯系語言環境,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品味詞語使用的精妙。
在精讀課文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水,是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并打破學生的慣性思維,讓學生明白文章的中心句不一定在課文的開頭或結尾,他也有可能藏在段落的中間。然后圍繞這個中心句展開學習,帶領學生共同探討作者是如何把水的珍貴寫得可觀可感的。
課文第一自然段,通過對村里人取水的描寫,教學中我讓學生自讀,并思考從什么地方體會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圈畫出關鍵的字詞,并在旁邊寫寫你的感受。學生能從“十公里之外”、“很小的泉眼”、“一個小時的長隊”、“一擔”體會到取水路途遠、水源小、時間長、收獲小,從“請我喝酒不如請我喝水”體會到水比酒還珍貴。與此同時,讓學生看配樂圖片集,進行想象說話,從而體會到取水的辛苦和艱難,進而明白水之珍貴。
接下來,我借由“為了寫出水的珍貴,作者描寫哪些場景?”這個問題,帶領學生去品味文中濃墨重彩的兩個部分,即淋雨之樂、勺浴之樂。
如何讓不缺水地區的孩子學這樣的課文,也能產生情感的共鳴;讓學生在品味語言的同時,獲得思想的啟迪呢?我除了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感悟寫法,也適時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對照自己的生活經歷”。如在體會淋雨之樂部分,讓學生感受,半年不洗澡、一年不洗澡甚至幾年洗不上澡的難受,從鮮明的對比中讓學生體會那么一場雨對于村子里的人們來說是像過節一般的樂事。又如在體會勺浴帶來的舒服與清涼時,讓學生回憶炎熱的夏天,太陽熱辣辣地炙烤著大地,在外面走了一圈,突然走到商廈的門口,涼氣迎面撲來,這一感受。因為學生有過親身的體驗所有會情不自禁地說“那感覺太爽了”。這樣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體會一勺水所帶來的不可思議的快樂。
當然,會品詞析句是高年級學生應具備的能力,也是讓學生體驗走向獨特的好方法。我緊扣關鍵詞句進行教學,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例如讓學生在三個“滑”字與“流”的比較中,感受到了文章用詞的精準。又如透過一個“吸吮”讓學生內容上感悟到四兄弟對水的需求太迫切了,從修辭上知曉運用夸張的手法將感覺無限擴大了,生動形象得突出對水的需求的迫切,水十分珍貴。這樣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能較好地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表象了解了作者所要給予讀者的內容實質。
教學最后,對全文進行收束,緊扣矛盾沖突點提問“課文花了大量的筆墨寫了淋雨之樂、勺浴之樂,都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村里人與水接觸時的一種快樂。作者為什么要寫樂呢?” 無需教師多說,學生也能明白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愈是寫淋雨之樂、勺浴之樂,愈反襯出缺水時的苦。可以讓人更深刻的'體會到水的珍貴。
當然在教學中我還有很多的不足,如對預設之外的狀況無法很好的隨機應變,對學生回答的評價語不夠豐富等,還需要在今后一次次的實踐中不斷積累,不斷成長。
《水》課后反思3
在教學《水》這課時,我采用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這句話展開。課上下來,我對孩子們還是比較滿意的,不僅僅是他們在課上的表現,同時也因為從孩子們行為習慣上已經展現他們對水的珍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一、教學重形式沒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貴的東西。”這一開放性問題展開,但在教學過程中,這種開放沒能起到實質的效果,課堂始終是我拉著學生在走。課堂中生成的資源也有很多,但我還是迫不及待地把他們往前拉,生怕下面的內容來不及,所以很多地方感覺沒說透,學生也有點意猶未盡。
二、沒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遷移指導
例如在教學第2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久旱無雨的快樂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假如你就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你會怎樣?同學們雖然能感受到孩子們的那份歡快,但卻無法明白他們為何如此歡呼雀躍?因為雨對他們而言,實在太平常。因此,他們在讀書時,雖然讀出了孩子的快樂,但那份快樂卻不夠獨特,不夠珍貴!事實上,如果我能對教材進行多一點地深入,就可以將這樣特殊的情境進行遷移,把學生平時對大海的渴望和這個山村孩子們對水的渴望進行類比,我相信課堂上他們的反應一定更真實,更強烈。
三、課堂氛圍還不夠活躍,指導學生的朗讀還有些流于形式,沒有將指導真正落到實處,孤立了教法與寫法的結合。
本課的最后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帶給四兄弟的美妙體驗表現得淋漓盡致,細到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品讀本段,不由得為作者出色的細節描寫深深打動。作者抓住一個“滑”字把一勺水從臉到胸和背再到大腿和膝蓋最后到腳板的美妙體驗一一傳達,這份美妙激發了身體里的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這種感覺是越來越強烈的,因為身體實在太需要水了。如果在朗讀時能通過分層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在讀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這份對水的強烈渴望,教學目的在朗讀中得到了強化,可謂一舉兩得。此外,在朗讀中教師應及時質疑:為什么“滑”這個動作會重復出現三次呢?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從而在課堂上,將教法與寫法巧妙融合,讓學生明白:在寫作時,我們一般是不重復用詞的,但有時為了強調自己某種特別的情感時往往會進行重復用詞。而文中的作者,則是在強調這一勺水的珍貴所帶給他的難以描述的舒暢感受。寫法也在潛移默化得到強化。
看來好的教學設計必須經過反復的推敲和思考才能出現更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學設計中要下功夫。
【《水》課后反思五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課后反思09-13
五年級下冊《大江保衛戰》課后反思09-13
五年級下冊《水》教后反思匯編04-15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水》反思?三篇04-18
《景陽岡》課后反思04-08
《畫風》課后反思04-08
《蒲公英》課后反思04-09
《臺階》課后反思04-20
《賣炭翁》課后反思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