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第一課《師恩難忘》課文原文
劉紹棠(1936--1997)13歲開始發表作品,15歲成名,被譽為“神童”作家。下面是相關的課文原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師 恩 難 忘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滿6周歲,便到鄰近的鄉村小學去讀書。
這個小學設在一座廟內,只有一位老師,教四個年級。當時學生少,四個年級才一個班。老師姓田,17歲就開始教書了。他口才、文筆都很好。
開學頭一天,我們排隊進入教室。田老師先給二年級和四年級同學上課,叫三年級學兄把著一年級學弟的手描紅。描紅紙上是一首小詩: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師給一年級上課了。他先把這首詩念一遍,又連起來講一遍,然后,編出一段故事,娓娓動聽地講起來。我還記得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一個小孩子,牽著媽媽的衣襟兒去姥姥家,一口氣走了二三里地。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兒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進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腳。亭子外邊,花開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著:“……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歡,想折下一枝來。媽媽攔住了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邊歇腳的人就看不到花兒了。”后來,這兒的花越開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的聲音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
那時候的語文叫國語。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在田老師那里學習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
有一年我回家鄉去,在村邊遇到了老師,他拄著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學生那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學的'種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的教誨之恩,我終生難忘!
作者介紹:
劉紹棠,著名作家。通州儒林村人。1936年2月生,1997年3月病逝,終年61歲。劉紹棠1948年參加革命,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幼年成材,13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是50年代中國文壇的"神童作家"。曾多次載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作家名人錄》和《中國共產黨名人錄》。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為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證書。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劉紹棠四十余年文學生涯,歷經坎坷,矢志不渝。長期致力于"中國氣派,民族風格,地方特色,鄉土氣"的創作思想,是當代鄉土文學的舉旗人。著有《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12卷(現已出版5卷)。長篇小說《京門臉子》獲北京優秀長篇小說獎。《敬柳亭說書》獲首屆中國大眾文學獎。《蒲柳人家》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蛾眉》獲全國短篇小說獎,《黃花閨女池塘》獲90年代優秀小說獎。中、短篇小說多種被譯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國、孟加拉、阿爾巴尼亞文出版。
劉紹棠生在通州,長在通州,寫的也是通州,堪稱"鐵心務農"的鄉土文學大師。他創作形成的大量書稿、資料,充滿鄉土氣息,既是劉紹棠幾十年創作生涯的真實寫照,也藝術地再現了通州不同歷史時期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風貌,有很高的文學欣賞價值,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濃厚通州地方特色的檔案珍品。
劉紹棠對家鄉懷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在著作中寫道:"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筆墨,描繪京東北運河農村的二十世紀風貌,為二十一世紀的北運河兒女留下一幅二十世紀家鄉的歷史、景觀、民俗和社會學的多彩畫卷,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他已將全部文學檔案捐贈給通州檔案館。目前通州檔案館建有"劉紹棠文庫",收藏他的著作、手稿、書信、剪報、藏書、證章、證書、照片、實物等全部文學資料約1600余卷(件),這些資料是劉結棠留下的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是開展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生動素材。
推薦書目:
《我是劉紹棠》、《鄉土與創作》、《如是我人》、《蟈籠絮語》、《紅帽子隨筆》、《青枝綠葉》、《京門臉子》、《敬柳亭說書》、《蛾眉》、《黃花閨女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