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后反思匯編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后反思之一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篇文章講的是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困境中兩次撰寫《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堅強意志和毅力。讓我們知道了,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必將驅散絕望之云。
教學中,我緊緊圍繞“信念”二字進行教學設計,將教學重點放在感悟人物品質上,采用創設情境,給文章補白的方法,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內心,先悟情,再悟讀,最終內化。文章分為兩部分,一修《國榷》,重點理解數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數字具有準確的特點,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卻有些抽象而枯燥,于是我把它闡開來,如:“ 20多年,那是240個月,7300多個日日夜夜,58400多節課,是同學們從呱呱落地到現在所度過的所有日子的兩倍!是一個人生命的三分之一!”,將這些數字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他們的感知更加明確清晰,震撼力也更大。教學時也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二修國榷,重點理解面對厄運,不屈不撓的信念。教學中主要采用了創設情境,想象畫面的方法,積蘊情感。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談遷之不易,感受信念之堅定。設計的不足之處在于,教師對于學生的引導過細,不敢放手讓學生盡情質疑討論,導致學生學習方式以探究為主,單一枯燥。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流暢自然,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品味數字,感受書稿的來之不易到面對厄運,體會談遷的悲傷與堅強,再到挑戰厄運,品悟談遷的艱辛與頑強,最后點明主題學習談遷的堅定與執著,層層遞進的“銜接”帶來步步深刻的感悟。但是導入部分,雖然語言優美,但是過于深奧,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興趣,“為導入而導入”,不是為“學生而導入”,簡單生硬。如果能采用課前收集資料,課始交流資料的方法,更利于學生走進文章。
在教學技能與教學策略的選擇方面,我認為做得還不錯。無論是啟發提問、引入情境、帶領探究都做得還不錯。特別是結尾,采用了劉歡老師的歌曲《重頭再來》,動人的語言,輔以撼動人心的音樂,使得課堂達到了高潮。
不過,整篇教學設計最大的缺憾在于,教師的.主導地位過于突出,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如果能夠在課中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小組合作和探究,無疑本課教學會更出色。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后反思之二
本來沒有很精心的讀這一課的。極偶然的機會和我的朋友聊到了這里,他說自己沒有看過教材,只聽有人上過此課,說是很感人的。于是我仔細讀一讀課文,立刻為文中的主人公堅定的信念深深打動了。盡管自己平日里也讀過一些書,曉得幾個人的大名,可是真的慚愧了,讀這一課文之前我還真不知道談遷這個人,對《國榷》真是一無所知。我決定摒棄原來的想法,不去上寫景的美文,轉而上這一課,我期待能夠收獲更多。
我在網上四處搜羅,看到了一點點的材料,或許這是蘇教版的新課文,能看到的東西著實不多,不過這沒什么,我喜歡有挑戰性的事情。
本文中最先感動我的,就是談遷夜不能寐,兩行熱淚不停往下淌的情景,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是怎樣的打擊讓這個年近花甲的老人老淚縱橫呢?讀一次,人物的形象就在腦海中豐富一次,我想,要感動學生,自己就要先和文本產生共鳴。
談遷初寫《國榷》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讓學生從數據中去感受他創作的艱難。比如為了抄一點史料就要步行一百多里,二十多年,六次修改等等。讓學生計算談遷一次要走多遠,來回走多遠,每天得寫多少字,從而感受他的持之以恒。教學談遷重寫《國榷》時,主要通過讓學生抓關鍵詞寫批注,想象畫面等方法,感受談遷的百折不撓。通過反復朗讀、細心計算,縱情想象,入境感悟,學生已經充分感受到了談遷那鍥而不舍的意志力。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總是覺得一節課不知不覺上完了,卻還意猶未盡……
【五年級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03-23
五年級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說課稿02-28
讀《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有感08-20
讀《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有感06-29
讀《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有感01-10
讀《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有感04-09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閱讀理解05-02
讀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有感01-19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小學作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