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后反思(通用12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相矛盾》教后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 1
今天我所教學的是一則十分淺顯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蘇教版所選用的教材是經現代漢字翻譯過來的,故事短小精悍,而且是很多孩子耳熟能詳的。這不,我今天才一出示課題,就有很多同學開始竊竊私語,為什么?很小的時候就聽過了唄!那么這樣的課文還有什么解讀的必要,我覺得準確定位本課應該訓練的語文能力是讓這篇課文發揮自己應有作用的關鍵一步。
我將本課的訓練重點定位在:
一、抓空白,借想象,促語言表達。
將文章中的留白處作為孩子們語言訓練的契機:
1、集市上楚人是如何大聲叫賣自己的矛和盾的。通過孩子們的表演,將楚人的神態、動作、語言表現出來,引導其他的孩子注意觀察他們的表演練習說話;
2、圍觀的人群中,不同年齡段的人會有不同的表現,可以分類讓孩子選擇其中一類人群:老人、中青年、小孩來說說他們的表現。
3、文中只是提到了楚人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可是具體這個人的神態、動作會是什么樣的,如何脫身的?文章中并沒有交代,這里也給我們的語言訓練留下了契機。課堂中有些孩子說的還挺有意思的。
學生甲:這個楚人的臉紅一陣白一陣的,手一揮一揮的,張大了嘴巴想要說什么,可是最終什么也沒有說出來。
學生乙:這個楚人說:“各位各位,我的家中還有一生病的妻子等著我回去熬藥,今天我的矛和盾暫時不賣了,如果各位有需要,下次一定要來光顧的。”說完,頭低著,撥開人群走了。
二、引入文言文,初步感知古代文字的魅力。
我將《自相矛盾》的文言文找了出來,在上課之前,自己的內心也有一定的掙扎,到底要不要在五年級的課堂中引入文言文的內容,后來想想,現在即使不想要讓孩子弄透徹文言文,但讓孩子去感受一下中國古代文字的'魅力也未嘗不可。于是,我在課堂的后半部分出示了下列文字: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與我們的課文相比,這段文字更加簡練。很多長句文言文只要用幾個字就能夠表達清楚。通過與原文的對照,孩子們對文言文中不能夠理解的一些詞句做了揣摩和猜測,也在誦讀中感受著音韻美。對于文中常用的古代漢字,如“曰”“之”等有了初步的認識。我想這就是我引入文言文的目的達到了。
下一則寓言故事是《濫竽充數》,我拷貝的別人的一個課件,課件上人物的神態呈現得更加的細致,希望在語言訓練方面有更大的幫助。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 2
今天師傅過來聽課,我上了《成語故事》第一則,這則故事其實是一則寓言故事,十分簡單,我通過預習作業,讓孩子了解寓言故事有什么特征?寓言就是從故事中明白道理。課堂上,我以這樣的線索進行教學。
1.課堂中要重視學生的語言訓練
教學中,我重點抓“張口結舌”一詞,引導學生圖文結合,展開想象,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將文本回歸課堂
我讓學生在熟悉課文的的情況下進行表演,孩子們積極性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人物的特點,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語文教學要能和生活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是很多的,但讓學生聯系生活談談,還是有點困難。主要表現在學生知道但不知如何表達。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導學生表達,而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具體表達。但由于的時間的問題,學生說的時間不夠充裕。
整節課思路清晰、重點突出,但最后忽視了沒有把寓言學習的.目的再強調一下,讓孩子明白從故事中明道理。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重細節,把關鍵的地方反復強調一下,給孩子留下更深的印象。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 3
本節課我為了充分尊重學生這一個學習的主體,在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上有所嘗試。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是每個老師都在研究探討的問題。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的以下幾個環節體現得很充分:
在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現在課題中。什么是“寓言”,老師沒有生硬的灌輸給學生,而是借助電腦的幫助,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寓”里藏著道理,“言”是用言語講述的故事。
在朗讀指導中,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感悟,鼓勵孩子進行個性化朗讀。不管他突出強調哪一個詞語來體現夸口,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在評價中加深對句子內容的理解,在評價中增強了孩子的自信。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 4
《自相矛盾》大家已經對那個賣矛的人進行了“深入的批判”,并伸出友誼之手,對他“熱情地幫助”(即練習糾正賣矛人的說法,使他的話不自相矛盾,名曰“幫他賣矛賣盾” )。
我想讓他們的認識從書中跳出來。
“今天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自相矛盾的事情呢?”教師要善于順手引導學生思維走向深入,我偏愛此招,哪料想,跨越太大,學生一時沉默了。
好在,這些年,我老練多了,忽然想起近日辦公室發生的一件事,便娓娓道來:“我的辦公室――教導處,有一臺飲水機。其他三位主任,他們經常喝熱水,只有我愛涼水。有一天,朱主任問我,‘你怎么不喝熱水呀?’我說,‘我從來不喝熱水。’可這幾天,我感冒了,就偷偷地喝了幾杯熱水,你們說,如果這時候朱主任進來,她會怎么說?”
“你真是自相矛盾!”學生齊聲回答。
“我的話里哪個詞用得不好?”要讓他們知道錯在哪兒。
“從來!”
“對了,從來不喝——太絕對了。同學們,我不會說話,誰來幫幫我,這話應該怎樣說?”一竿子不到底,我絕不罷休。
“你應該說,我一般不喝熱水,感冒了才喝!”
“你可以說,我平時不喝熱水,但有時候喝!”
“這樣講真好!謝謝!說說你們生活中這樣的事件吧!”
學生的討論空前地熱烈、深入。
反思:
“對話”是新課程背景下常用的詞語,我常常引導學生直面語言,直言書中的人和事來進行對話。然而,鉆入文中,易;跳出文外,難。將書中認識再引向生活,學生總有些一下子轉不過彎來。于是,教師例舉頗為重要。例從何來?我建議舉身邊熟悉的例子。
這個案例中,便是舉學校發生的人和事(當時在我校上課,朱主任亦是學生熟悉的教師,當時正在后面聽課)。于是學生便油然而生一種親近感。由此激發他們去發現身邊的人和事,讓他們感覺到書中的人、書中的'事、書中的理其實就在身邊,一切就容易多了。教師要善于觀察生活中事件,然后和教材有意識地相聯系,課堂上“順手拈來”,會起到打開僵局的效果。
教孩子有發現的眼睛,教師首先要有顆敏感的心。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 5
今天學校舉行了名師范課活動,我也在講課教師行列之中。由于前段時間的學習培訓,加上自己也不知道三年級的文言文到底該怎樣教,于是,趁著這次機會我便大膽嘗試。
我采取看圖猜成語的方式導入《寓言二則》,讓學生知道什么叫寓言。接著出示矛和盾的圖片,指導書寫“矛、盾”二字。讓學生觀察圖片,說矛和盾的特點以及它們在古代戰場上的用途,進而導入這節課要學習的第一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了解完作者和《韓非子》一書后,我主要設計了以下活動來完成教學目標。
活動一:生字我認識
讓學生先讀一遍課文,感受一下這篇課文和之前學的不一樣,比較難讀,告訴學生這是文言文。讀好文言文的第一個妙招就是讀準字音。學生先借助拼音讀生字,再去掉拼音讀。(如果對“弗”字進行識字方法指導會更好。)
活動二:課文我會讀
讓學生進行第二遍課文朗讀,明確讀好文言文的第二個妙招就是讀好停頓。師范讀,讓學生練習讀,男女生讀,齊讀。指導學生用講故事的語氣讀,指名朗讀。
活動三:故事我理解
通過出示插圖,讓學生看圖說句子,再出示對應的'文言文讓學生初步明白文言文的大意。隨機指導“陷”的寫法。引導學生用組詞法理解字的意思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那個楚國人的窘態,進而進行詞語積累。再讓學生看著文言文同桌互說大意,指名說。分組進行文言文和大意的對讀,讓更深一步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初步感受文言文語言高度凝煉的特點。
活動四:寓意我明白
那個楚國人敢試嗎?如果試的話會是什么結果?讓學生在根據所學內容進行說話訓練的基礎上明白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活動五:課文我會背
讓學生看圖讀、不同形式的挖空讀進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本節課的作業:
1、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第二天,這個楚國人又來賣盾和矛了,他怎么說才會把盾和矛賣出去呢?請你幫他設計一兩句廣告詞。
這是整個教學環節的設置,在講課的時候有以下幾點做得不夠好。
1、時間的安排上還需要再斟酌。整節課自我感覺有點前松后緊。
2、感覺環節有點多,環節三、四可以融合在一起。
3、講課的時候有點緊張,沒有做到游刃有余。
4、板書可以插入教師現場的簡筆畫。
雖然講課總成績不夠理想,但是能得到六個評委中三個評委的高度認可已經足夠。最主要的是,在講課的過程中,我慢慢清晰了文言文的教學方法,提升了自己的教學水平,這已足夠。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 6
《自相矛盾》一文內容淺顯、寓意深遠。對于這樣的課文該如何教學呢?我想:反復誦讀這篇文章沒有必要的,仔細分析那更是無病呻吟了。而成語故事浩如煙海,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成語故事,走進成語的世界,了解祖國燦爛的文化,體會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看了一分多鐘的視頻,2010年春晚上一段姜昆的《和誰說相聲》,孩子們都被他前后矛盾的語言逗笑了;然后就出示了《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學生很喜歡這樣的'文字,但由于認識水平較低,不能正確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讓學生把原文和現代文相對照再來理解關鍵字“鬻”“ 譽” “陷”“ 弗”,解決了這些詞語,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接著,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觀察插圖,展開想象,進一步探究文章內容,品味出寓意。當最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拓展的時候,學生能找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都不能流暢表達。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導學生表達,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具體表達。最后再來讀讀古文,學生整堂課興趣盎然。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 7
在學習第八課成語故事中的三個故事,我的課時設想是分三課時教學。今天上《自相矛盾》,按照寓言故事的學習步驟——學故事,明道理,學得生動有趣。
我先讓學生讀故事,在讀的過程中,抓住楚國人“夸口”的兩句話,指導學生讀出“夸”的語氣。
一、抓住“夸口”讀一讀。
“夸口”,是楚國人自吹自擂的表現,也是他“自相矛盾”的起因。因此,教學時我緊扣“夸口”展開教學:
“夸口”是什么意思?俗稱什么?
這是從字面上來理解詞語。
你“夸口”過嗎?是怎樣“吹牛”的呢?當時的情景與心理還記得嗎?(吹的什么?在怎樣的環境之中吹的?面對哪些人?當時心里在想什么?心情如何?……)
或:你看到過吹牛的人嗎?那種神情語調是怎樣的呢?能否模仿一下?
這是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對“夸口”的理解,使“夸口”不再是一個詞語,而是一幅幅有趣的圖景;
想一想,文中的楚國人是怎樣“夸口”的呢?書中的插圖并沒有畫出來,你能給大家來展示一下嗎?
試著說一說;
(讀楚國人的話語,讀出他炫耀的語氣語調。有意識地引導他抓住話語中“堅固得很”“戳不穿”“銳利得很”“戳得穿”來加強語氣。)
再配合表情與動作來演一演。
(有表情地朗讀,適當加上一些動作,以體會這位楚國人“自吹自擂”的.模樣。)
同樣是讀,但學生讀得有情有趣。一是相似的生活經驗喚起了他對文本的深入感悟,二是這樣表演性的朗讀激起他表現的欲望,使他既會讀,又樂讀。所以課堂上的“楚國人”是“栩栩如生”的,學生不再是文本的閱讀者與旁觀者,而是仿佛真正成了文中的那個“楚國人”。
二、抓住圍觀人的話來說一說。
“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
你覺得會產生怎樣的結果?能結合剛才楚國人“夸口”的話來說一說嗎?
a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按照“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結果是戳不穿。——盾堅固,矛不銳利。
b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按照“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結果是戳穿。——矛銳利,但盾不堅固。
以圍觀人的一問展開話題,讓學生順著楚國人的話來推理,通過分析比較,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按照楚國人的“夸口”,無論產生哪種結果楚國人都不能自圓其說,相反是自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個環節,不僅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白了楚國人是如何“自相矛盾”的,什么叫“自相矛盾”,而且從中習得了一些比較分析的方法,將文中言卻未言明的東西清晰地表達出來了。
三、抓住“張口結舌”來演一演。
“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口結舌”一詞,我先請一個學生講了意思,接著請學生想想可以換成什么詞,學生說到“啞口無言”’“一言不發”等,我覺得他們已經理解了。)細致觀察插圖中楚國人“張口結舌”的模樣,想象他的心理活動及圍觀人的表現,試著分別來演一演。
楚國人“夸口”的樣子是通過朗讀來想象體會的,而楚國人被問得無話可說的樣子就在插圖中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了。因此,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插圖,讓學生先細致觀察,然后結合插圖來想象楚國人“張口結舌”的樣子,想象他此時的、羞愧、無地自容……并試著想象周圍人的指責、譏笑……然后試著表演,將文中沒有具體描述的情形用表演來展示出來,深刻體會當一個人“自相矛盾”無比尷尬的境地,明白:任何自以為是的夸大與謊話都經不起事實的檢驗。
整堂課的教學,就在師生的讀讀,說說,演演中輕松有趣地進行著,通過這樣的形式,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語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將文中沒有具體闡述的內容也生動豐富地表現出來了。特別通過對楚國人“夸口”時與“張口結舌”時的鮮明對比,讓學生深深地明白了一個人說話處事應實事求是的道理。教學結束前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談談體會,大多談得比較到位。可見,學生不僅讀懂了“自相矛盾”這個故事,而且真正明白了這個成語中蘊含的道理,而這些收獲都是學生在自讀交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悟得的,一定會真正地深入其內心世界。同時,就五年級學生而言,畢竟剛從中年級上來,對這樣讀讀說說再演演的學習形式還是蠻有興趣的,因而教學的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 8
課堂上,許多教學環節都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現將此課教學進行反思如下:
(一)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在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上有所嘗試。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是每個老師都在研究探討的問題。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的以下幾個環節體現得很充分:
在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現在課題中。什么是“寓言”,我沒有生硬的灌輸給學生,而是借助電腦的幫助,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寓”里藏著道理,“言”是用言語講述的故事。
在朗讀指導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感悟,鼓勵孩子進行個性化朗讀。不管他突出強調哪一個詞語來體現夸口,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在評價中加深對句子內容的理解,在評價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為了幫助學生深化對寓意的理解,我設計了表演這一環節。表演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選角色。而老師呢,與學生是平等的,也參與到學生的表演當中順勢而導,導在點子上,導在關鍵處,使表演不是對課文內容的機械重復,而是有延伸、有升華。
(二)充分開發、利用教材,注重語文三維目標的訓練。
語文課就要上出語文課的味道來。訓練的味道要濃,育人的意識要強,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也要體現。
例如:在導入環節,老師不光是告訴學生什么是寓言,還交代了學習寓言的方法,并把這一方法滲透在整節課的教學之中。
在生字學習中,盡可能的擴大學生學習的信息量。“盾”字的.演變過程,展示了漢字造字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詞語連起來說一說,連詞成句,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這些設計既體現了語文基本能力訓練,又滲透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為了突破難點,老師將這個人夸口叫賣的兩句話以結構圖的方式出現,引導孩子抓住這兩句話中的質問點進行文本對話。師生合作的學習方式降低了學生表達的難度,有效的幫助學生將零散的思維進行梳理,為寓意的理解搭設了橋梁。
寓言百寶箱,更是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的同時,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品質,讓學生感受祖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多種功能,為教與學服務。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多種功能都得到了體現。猜謎導入、課文動畫、“盾”字的演變過程,都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文本對話和寓言百寶箱兩個環節,媒體的交互功能又為學生的學習搭設了平臺。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 9
《自相矛盾》是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韓非子》,是一則內容淺顯、寓意深遠的小故事。講的是楚國有個人既夸自己的矛銳利,又夸自己的盾堅固,說話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學生上網課,跟名校課堂同步,但由于課堂節奏太快,于是我進行了釘釘直播教學,回顧整堂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1、教學效果
了解字義,走進成語。
這篇小古文中,有幾個字比較冷僻,學生不理解。教學時,我采用了解字義,走進成語的方法,讓學生既學習古文字義,又積累成語。古文中有:“楚人有鬻盾與矛者”,句子中“鬻”的讀音是“yù”,意思是“賣”,相同的意思并且帶“鬻”字的成語有“賣官鬻爵”,學生很容易理解這個字義和成語的意思。還比如教學“譽”時,可以積累成語“毀譽不一”。這樣通過了解字義,積累成語,讓學生學得輕松,記得牢固,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成語故事,體會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
2、教學收獲
(1)讀句子,想畫面,用成語。
這篇課文中句子“其人弗能應也”是故事“自相矛盾”的結果。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讀句子以后,想一想當時那位商人“弗能應也”窘相、尷尬的畫面,然后說說此時可以用什么成語來描繪,學生進行連麥,聯想到“啞口無言、張口結舌、目瞪口呆、瞠目結舌、無地自容、面紅耳赤、無言以對、洋相百出、呆若木雞”等成語,這些類似成語的積累,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詞匯,了解了成語的魅力。
(2)閱讀插圖,拓展延伸。
插圖是課文的一部分。教學中,我注意到課文中有一幅插圖,在學生認真觀察插圖以后,我要學生把插圖與文中對應的句子找出來,學生很快找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此時,我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想象:課文中那幅插圖是一位老年人正指著那位商人,除了那位老人,還會有什么樣的人,他們會用什么語氣,說什么話呢?學生根據情境說話練習,然后把練習的內容通過連麥來分享。這樣,通過閱讀插圖,想象說話,使閱讀有指向性,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很大的提高。
3、不足之處
課上完了,回顧整節課,自己覺得還是有一些遺憾:
在拓展延伸的環節,要求學生和生活相結合,說說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學生感到有點兒困難,不知如何表達,再加上是直播課,無法與學生面對面,看不到學生的神情,有的學生又不愿意連麥。其實“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言行相抵觸”,主要有三種:就是前面說的.和后面說的不一樣;前面做的和后面做的不一樣;說的和做的不一樣,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由于時間問題,當時也沒有去好好琢磨。
4、改進措施
以后教學中要改進線上互動這個環節,重視儀式感,采用“激趣導入”創設情境,出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守株待兔》《畫蛇添足》內容的圖片寓言畫面,讓學生看畫面猜寓言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 10
本節課我為了充分尊重學生這一個學習的主體,在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上有所嘗試。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是每個老師都在研究探討的問題。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的'以下幾個環節體現得很充分:
在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現在課題中。什么是“寓言”,老師沒有生硬的灌輸給學生,而是借助電腦的幫助,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寓”里藏著道理,“言”是用言語講述的故事。
在朗讀指導中,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感悟,鼓勵孩子進行個性化朗讀。不管他突出強調哪一個詞語來體現夸口,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在評價中加深對句子內容的理解,在評價中增強了孩子的自信。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 11
《自相矛盾》是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里面的一則寓言故事。本則寓言故事的作者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韓愈,這則寓言選自他的《韓非子·難一》。本則寓言只有一段,有兩層意思:
一、講有一個賣矛和盾的楚國人,在炫耀自己的矛和盾;
二、講人們聽了他的話后的反應,使這個楚國人無言以對。
作者把這則寓言匯成了一個成語——“自相矛盾”,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說話、做事前后抵觸,不能自圓其說。
本單元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文言文”對于初學者,特別是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學好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師要在學習方法上多給以恰到指導。我在教本課時,主要采用情景再現法,我把寓言故事內容告訴學生,讓學生根據故事內容分組編排,然后以競賽的形式演練,最后抽出演練最好的'一組上臺表演,讓學生把古代的故事情景展現到現在。通過這樣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我在教學本課時也有不足之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好,主要是因為我平時要求不夠嚴格,練習次數又少,今后我會在這一方面不斷加強的。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 12
這星期我們學習了《自相矛盾》這篇課文,這是一篇寓言故事,文言文體對我們五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不是很好理解,還好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
在本堂課中,我打算做一下摸索與嘗試。為今后的文言文學習打下基礎。鉆研教材之后,才覺得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句話,但是課堂的教學容量并不可小瞧。既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地方法,又要讓學生明白故事背后的道理,實在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如果枯燥的講解接句子的意思與字詞的意思,可想而知學生興趣不濃,整個課堂也會死氣沉沉。
幾經思索與修改,決定把教學重點放在“讀"上:讀通課文,讀懂課文。優化讀的過程,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在讀中理解字詞,在讀中領悟寓意。真正做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例如:楚國人說的兩句話是構建“自相矛盾”意義的`兩個輪子,互相支撐,缺一不可。教學的重點主要放在句義的強化上面,使學生對這兩個句子有深刻的印象——楚國人到底說了兩句什么話,他說的話主要意思是什么?為達到這個目的,先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句子,讀出來,再讓學生說說句子的意思,接著讓學生根據句子的意思反推說出句子中字詞的意思。又讓學生“變”句子,讓學生采用表演的方式夸夸矛與盾,通過引導看圖,表演出“夸耀”的神情。步步緊扣,回到原文,引導學生用書中的句子再現課文,通過變換句式,一方面進行語言訓練,另一方面,通過反復呈現句子,使句子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反復讀與說的過程中,再次強化認識。整個過程環環相扣,一步緊接一步,每一步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又例如:文中的中心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在引導讀時,采用的方法是“如不就是圍觀的人,當時你心里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問呢?”學生進入了文本,身臨其境說:“我會覺得很好笑。”緊接著引導:“那你用好笑的語氣來讀一讀。我認為,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理解的視角不同,讀書的語氣也就不同,課堂上應該允許這種差異的存在。鼓勵學生在讀書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最后設置的誦讀環節,采取了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指名讀等形式,目的也是讓學生在讀中深一步的理解寓意的同時,領略文言文的韻律美,激發他們對文言文的喜愛之情。
回顧整個課堂,自己感覺到了:教著教得快樂,學生學得快樂。相信孩子們以后不會對文言文產生厭學的情緒。想到這,我覺得我本堂課的目的達到了。
【《自相矛盾》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自相矛盾》課堂教學設計+教后反思08-13
精選《放飛蜻蜓》教后反思04-05
《問銀河》教后反思精選04-05
《“閃光的金子”》教后反思精選04-05
《梅花魂》教后反思03-21
《推敲》教后反思匯編08-12
《安塞腰鼓》教后反思精選08-12
《望月》教后反思精選三篇04-05
《爭論的故事》教后反思匯編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