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有其固有的表達特點,音韻和諧,節奏分明,讀上去瑯瑯上口。下面是《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希望對你有幫助。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一:
《走,我們去植樹》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少先隊員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告訴我們植樹造林的重要性,表達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改造自然的決心。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在3-5小節,除了弄懂植樹的好處外,更應體會關鍵詞句的用法及意義,以及整首詩告訴我們道理。
為了理清詩歌內容,我采用了清晰板書的方式;為了分析詞句,我采用了情境創設及仿寫鞏固的方式。應該說,效果還是不錯的。
一、清晰板書
依據學生的回答,我相繼出示了板書,如下:
凈化空氣
植樹(可以) 綠化祖國 (所以)多植樹、保護森林
抵擋風沙
通過清晰的板書,學生們對詩歌內容有了總體的把握,概括起段意來也順手多了。對于四年級的教學來說,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也日趨變多,要求變高,難度變大,所以,設計一個簡潔、清晰的板書就成了課堂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也成了很有效的手段。學生在回憶課文內容的時候,只要一想到板書,就會自然而然地引申出課文內容,延伸出課文的重難點,對復習鞏固幫助極大。
二、情境創設及仿寫鞏固。
每一篇課文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關鍵詞句,掌握這些關鍵詞句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寫作水平的提升等都有很大的.幫助,長年累月的分析研究,對于學習語文的能力、學習的能力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對于一些有興趣分析的孩子,特別是學習能力處于中下等的孩子,我都會提些問題供他們思考、分析研究,以逐步提高他們的學習語文的能力。
這首詩中3-5小節中有這樣幾處關鍵的詞句,比如第三小節中的“一棵樹就是一座綠色工廠,片片枝葉都是快樂的音符”一句是比喻句,這個學生很容易看懂,不過為什么這么打比方就有點難度了。我首先創設了情境,和學生們交流了工廠的用途,學生們說工廠是用來生產產品、制造東西的場所。由此再與樹進行聯系,學生知道了樹是釋放氧氣的工廠,借此契機,我和學生們交流了光合作用,大家聽得比較入神,也徹底明白了樹是綠色工廠的原因。
比如第五節,我讓學生進行了仿寫:叫(),讓()。通過思考、交流,不僅學會了仿寫,同時也了解了樹的多方面好處。瞧,這是學生的精彩仿寫:叫龍卷風乖乖投降,讓百花競相開放;叫洪水乖乖認輸,讓動物自由安家。等等。顯然,森林除了能防風治沙,還有抵擋洪水等好處也深記于學生心間了。
《走,我們去植樹》教學反思二:
蘇教版國標的第一篇課文均為詩歌,我總在想為什么每冊書的第一篇選詩歌的呢?是不是人類保留至今最早的文章是詩歌?是不是詩最能夠讓學生懂得母語中的創造?是不是詩很簡單,讓學生一開始就感受母語的簡單,即一切從簡單開始?這些詩是簡單的,簡單的讓學生一讀就懂,一讀就感受到美韻的存在,一讀就感覺到自己從寒暑假中又回到了學校,開始了新的學習。
我本人是很喜歡詩的,也喜歡用自己搜索的關于詩的解釋引導學生學,用自己對詩的理解引導學生學。比如,在過去我查找過詩的許多種解釋,大概有150多種,我個人認為最好的解釋不是中國的“詩言志”,而是古希臘“詩人就是創造者”,而發現到古希臘的這一解釋,我是非常興奮,一直到現在,這種興奮還是那樣的強烈,所以每學一首詩,不管是新詩還是古體詩,我都會與學生一起重復“詩人就是創造者”,今天的學習其實就是與“創造者對話,以讓自己成為創造者”,孩子們都能明白我的這種引導。所以,四下的這首詩,還是用“創造”打頭,讓學生盡情地朗讀,去植樹,去思考。
我在多篇拙作中解釋過漢字的“詩”,我說“詩”字非常好,是由三部分組成,左邊是言字旁,右邊是由“土”與“寸”組成,“詩”其實就是“土言寸語表心情”,“土言就是根據自己的思考想怎么表達就怎么表達,這是詩的內容。寸語,就是把想要說的話變短了,短得好聽了,比如押韻了,這是詩的形式。而土言加寸語其實最終還要表達著自己的情感,比如愛與憎等,那就是言字旁所指,這也是詩的思想”。我以前是用這種方式教會我的女兒快速愛詩、寫詩的,雖然對于我本人來說,那只是個案,但通過我過去兩年的實踐,我覺得了大部分的學生理解了,開始寫了,并且還真像回事。所以,在教這一課中,我同樣引導學生用漢字“詩”的方式來讀、來思考。
《走,我們去植樹》這不是一篇假詩,不是一首想像詩,而是一首實踐加思考的詩,是一首通過實踐來說理的一首詩。植樹是為自己、為他人、為人類、為社會、為今天、為未來創造,我們應該讓學生擁有這種創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頭腦展示了孩子們的希望,展示了人類需要的環境。這一句句創造之語,很容易感動四年級的學生,但感動歸感動,讓他們真的行動起來,那是難的,特別現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難有這種體驗,城市的植樹往往是由專門的勞動者來做,而農村的孩子這種體驗還是有的,因為大多數的農村每一年都有著植樹的活動,他們摸一摸,看一看,也會有著靈動。但不管是有,還是沒有,但能以詩的方式主動表白自己的感動的學生卻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課上,特別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也應該引導他們學著用詩的方式記下自己的感動。課后有第五題是:選擇學校的一種樹木,查閱資料、按名稱、外形特征和作用三個方面向同學們作介紹,其實也可以模仿著課文的形式,讓學生以詩的方式介紹,也許更能夠激起學生的創造欲望。
既然詩是一種創造,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擁有這種創造。這也是母語教育要思考的,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