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課《說勤奮》教后反思匯總「蘇教版四上」
《說勤奮》教后反思一
《說勤奮》這課以清晰的觀點、生動的事例和樸實的語言讓學生初步領略了說理性文章的魅力。本課以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刻苦學習的故事為例,告訴我們: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是吟詠品味,讀是鑒賞領略,讀是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絕對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是與課文、與作者間開展的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讀——作為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其魅力依舊光彩照人,也正因為有了它,語文才具備了有別于其他學科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齊讀、默讀、更有創新地引讀。在多種形式的讀中引導學生體會理解: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這一道理。
在學習童第周的故事時,我主要采取讓學生自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由“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導入整個故事。讓學生先試著解釋一下這句名言的意思,再結合童第周的故事談一談對這句話的認識。學生通過反復讀,逐一體會: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童第周的“拙”體現在哪些方面?面對自己的不足,他又是怎樣做的?為什么他基礎比別人差卻能取得成功呢?圍繞著這幾個問題,學生在讀與思考之中逐漸理清了思路,問題的設置也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不過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夠的:首先是感覺課堂上某些過渡不夠自然,語言不夠精煉。其次是在交流相關“勤奮”的名人名言時,學生的積累太少。因此,在今后的課前預習方面要引導學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多培養學生搜集資料、整理信息、積累知識的能力。
《說勤奮》教后反思二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條理很清楚,是學生學習寫作的極好范例。作者在文章一開頭提出觀點,中間借用兩位名人通過勤奮而取得成功的例子來證明,最后總結全文發出號召。
之前我上過《滴水穿石的啟示》,應該說這兩篇課文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我沒有很好的進行深入鉆研,在幾次試上后,對整個教學設計還是不得要領。同年級的老師提出了建議,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兩段,在構段方式上是很相似的:開頭介紹人物,中間具體講講他是如何勤奮的,最后是他們取得的成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構段上的比較來切入進行學習。第二自然段的學習用扶,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就可以用放了。
對第二自然段的學習中,我補充了《資治通鑒》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們感受到《資治通鑒》在歷史上的重大意義和地位。
課文中主要介紹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古代的司馬光,一個是現代的童弟周。他們有著許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他們兩個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志是什么?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于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通過這樣比較以后的學習,學生理解難點到這里便水道渠成了。
不過在課堂上我認為我還有許多地方做得還不夠的,我總感覺課堂上讀的部分不夠理想,可能是說理性很強的文章,描寫得不是很優美,所以學生的朗讀就沒有那么投入。
總之這一堂課,我上的并不是很成功。感覺自己講述的地方太多,有些總結可以讓學生發言,自己總結。老師講出來,就沒什么意思了。
《說勤奮》教后反思三
《說勤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出現的一篇議論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議論文之一,以清晰的論題、生動的論證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說服他人為成功”(葉圣陶語)的議論文的魅力。文章開篇即以一個設問句,把論點鮮明、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接著又以兩個人物的事例證明了論點的正確。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結尾,再次闡明論點,把對于勤奮的理解升華到一個至高的境界,體現了這篇議論文的價值導向。
應該指出的是,課文所例舉的人物事例極具代表性:一個是自小天資聰穎的司馬光,一個是大器晚成的童第周。教學時,我立足于兩位杰出人物的不同基礎素質,讓學生通過關鍵詞的理解、揣摩,了解他們珍惜時間,勤奮學習的共同之處。文章第一個用來例證的人物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我國宋代杰出的史學家司馬光。在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我拋出“終于”這個詞引導學生通過深入地讀,了解司馬光為成功而付出的艱辛。很快,孩子們從“一遍又一遍”“直到……為止”等詞句中了解司馬光小時候就是一個勤奮的孩子。接下來的對“警枕”的認知,輔以“19年”這一“列數字”的方法,使孩子們準確地感知勤奮者對于時間的珍惜和利用,從而在孩子們的心靈里播撒下第一枚關于勤奮的種子。
在第二個事例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問題,讓學生自主讀悟,以使“在文章中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文意”的方法在學生的自主與合作實踐中再一次得到運用。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階段,我適時地加入了關于“直”字不同意思在具體詞語中的表現的小練習。這處練習是針對我們班學生在對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的聯系中所存在缺差而設計的,旨在通過平時課堂中的有效訓練,積累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的經驗,以求達到入文解字的功效。在了解了兩個人物的具體事例后,我及時地引導學生總結了人物珍惜時間,勤以致學特點,鼓勵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做時間的主人。希望學生對課文的認識,能使自己的行為受到好的影響。最后的拓展訓練,我設計了積累名言的練習,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從整個課堂時效來看,這節課的預期目標如期達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也得到了訓練和提高。回顧本課的教學,我有兩個想法:1、我們的語文課應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訓練機會,盡可能地讓學生在文本的學習中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本堂課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感悟,進而理解人物精神就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假如學生在每篇課文的學習中都用這樣的方法去讀書,那么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摸索出一些閱讀的技巧和方法,閱讀能力也就會隨之進步了!2、在我們進行練習和測試時,總會發現學生出現某方面的缺失。面對這樣的問題,有的老師采取在講評后再做一次試卷的方式,也有的老師急忙地找來一堆同類型的題目進行加強練習。這兩種方法所得出的效果如何暫且不論,但所耗時耗力是顯而易見的。莫如抓住日常的教學,有意識地將學生所缺差的知識點滲入課堂訓練,日積月累,學生所缺乏的能力將會得以改善。本課中,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的做法即處于這樣的考慮。
總之,課堂是學生語言能力得以提高和訓練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訓練機會,引導正確的訓練方法,將會使學生的語言訓練在一個利于發展的氛圍中有序進行,其最終促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朝著積極的方向穩步發展!
【16課《說勤奮》教后反思「四上」】相關文章:
說勤奮語文教后反思02-03
蘇教版四上《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后反思06-16
四上語文《九寨溝》教后反思精選06-17
四上語文《珍珠鳥》教學設計+教后反思06-28
蘇教版四上第11課《田園詩情》教后反思06-17
四上課文《珍珠鳥》教后反思?3篇06-20
蘇教版四上《維生素C的故事》教后反思06-19
《說勤奮》教學反思范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