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上《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后反思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后反思一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了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贊揚了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
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學生進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因此,我在教學本課時,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很快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徐悲鴻是誰?”、“徐悲鴻為什么要勵志學畫?”、“徐悲鴻學的是哪種畫?”、“徐悲鴻在哪里學的畫?”、“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怎樣?”我把孩子們提出的問題選三個重要的寫到黑板上,讓孩子們帶著問題自己讀課文去尋找答案,很好地激勵學生自己主動去探求知識。
當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對課文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時,我緊緊抓住徐悲鴻的一句話“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來展開教學。事實是什么?學生通過自學很快得出,那就是徐悲鴻刻苦努力學畫的過程,就是“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的,以及“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學生在朗讀感悟中一步步、一層層地學習中受到心靈的震撼,他們感動于徐悲鴻的刻苦努力,與自己現在很富裕的生活相比他們更感動于徐悲鴻清苦的生活,感動于徐悲鴻不屈的意志……在不斷的學習體會中,學生的感受越深,參與的.激情越高,讀起課文來也就越投入。在這樣一篇文章中,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美,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品質,我似乎感覺到:孩子們也在暗暗地下決心要向徐悲鴻學習,做一個有骨氣的人,做一個出色的人。
可見,在日后的教學中我要很好地把握學生的自學環節,這樣將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后反思二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勵志的人物故事。文章講述了我國著名的繪畫大師徐悲鴻先生年輕時留學法國,遭到外國學生的嘲笑。為了回擊他,他奮發向上,刻苦學畫,以優異的成績改變了外國人的偏見,增長了中國人的志氣,贊揚了他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
文章篇幅較長,但文章的寫法上很具有特色:敘事清楚,脈絡分明;重點突出,主題鮮明。
學生生活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歷史遠離他們的實際生活,他們很難想象、體會到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為了更好的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在教學本課時,事先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閱讀歷史,閱讀與有關徐悲鴻的資料,了解時代背景。
一、緊抓課眼,設疑提煉
理解文章內容,往往先從題目入手是個不錯的方法。我緊扣“勵志”一詞,抓住題眼,引導學生質疑,并從學生質疑中提煉出三個問題:即徐悲鴻為什么要“勵志學畫”?(關注原因)徐悲鴻如何“勵志學畫”?(關注過程)徐悲鴻“勵志學畫”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關注結果)這樣一來,文章的脈絡就比較的清晰,帶著這樣的問題進行初讀課文,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感知。
二、抓關鍵詞語,體會人物
解決第一問題時,學生獨立閱讀文本,迅速得出結論,而重點則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語言和內心,所以我抓住人物的語言中關鍵詞進行反復的品讀,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但在朗讀中,學生的對人物的語氣把握不夠精準,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這和平時的訓練有關,值得我在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的加強。事后,我在想,如果采用表演的形式,適當的修改語言,讓人物形象“活”起來,體會的也許會更深,朗讀也許會更好。
三、朗讀想象,重現畫面
第二個問題是文章的重點,著重從徐悲鴻的生活清苦、刻苦鉆研兩方面講述他勵志學畫。教學時,我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想象當時的情境,重現畫面,將朗讀、想象、體會融合在一起,并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反復的品味,從語言文中感受徐悲鴻的刻苦精神。繼而回到第四自然段,讓學生再次認識本文的寫作方法:總分的構段方式。學生在想象畫面的過程中,發揮的不夠理想,舉手發言的寥寥無幾,想象的畫面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沒有深入發掘,畫面不精彩。這和我的引導有關,由于時間的關系,沒有進行深入的引導,草草的結束。
四、前后比較,升華主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讀懂這句話也是文中的重點之一,從文字本身來理解并不難,但要真正的理解這句話,需要聯系上下文,研讀文本,所以我采用由“中間”向“兩頭”輻射的閱讀策略,幫助學生讀懂這句話,并結合學生課前了解到的資料作為補充,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通過層層推進的閱讀引導學生真正的走近文本世界。
【四上《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教學反思范文04-26
蘇教版四上《7、徐悲鴻勵志學畫》課文原文04-02
《徐悲鴻勵志學畫》語文教學反思01-18
《徐悲鴻勵志學畫》優質教學設計及反思11-25
小學課文《徐悲鴻勵志學畫》課后反思03-30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案11-30
讀《徐悲鴻勵志學畫》有感范文04-22
《徐悲鴻勵志學畫》發言稿03-31
讀徐悲鴻勵志學畫有感范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