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上《16、說勤奮》教學設計及反思(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說勤奮》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6課。這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課文,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如果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稍有不慎,就會把這類課文上成思想品德課。因此,我把教學重點放在明理、激情、導行上,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說理性課文的表達方法,嘗試從生活中選擇事例,并結合事例表達自己的看法。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勤奮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從小勤奮學習,長大后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初步了解議論文文體特點,領悟議論文“通過典型事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并練習嘗試運用。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勤奮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橋梁。
【教學難點】
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初步了解議論文文體特點,領悟議論文“通過典型事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并練習嘗試運用。
【教學過程】
一、鏈接資料,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讀過許多成語故事,你知道這些故事嗎?(出示:聞雞起舞 懸梁刺股 鑿壁借光 囊螢映雪)這四個成語都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2.板書課題:說勤奮
師:同學們常在一起說班級的事、家庭的事、國家的事。你知道“說”是什么意思嗎?可以換一個字嗎?(談、議、論)
師:作者是怎樣議論“勤奮”這個話題的呢?
【設計意圖:對于首次學習議論文的小學生,以熟知的成語故事和日常生活經驗解題引入,能消除學生對此類文體的陌生感,拉近他們與議論文的距離,喚起閱讀興趣。】
二、初讀感知,理清思路
1.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
作者議論“勤奮”,提出的觀點是 ,然后用 和 這兩個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最后得出的結論是 。
2.全班交流,理清思路。
【設計意圖:概括本文主要內容,對于初次接觸議論文的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填空練習不僅降低了概括主要內容的難度,也有利于學生理清文路,初步把握議論文的結構特點。】
三、細讀事例,感悟勤奮
(一)學習第2自然段
1.學生簡單介紹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2.司馬光為什么能編成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呢?默讀第2自然段,想想你從哪里可以讀出司馬光的勤奮。請畫出有關語句。
3.交流。
預設一:小時候勤奮學習
(課件出示)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書就去玩了,他卻躲在屋里一遍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方法指導:抓住“躲”、“一遍又一遍”、“一直”、“滾瓜爛熟”等關鍵詞體會司馬光的勤奮。
預設二:長大后勤奮寫作
(課件出示)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方法指導: 看“警枕”視頻。 對比感悟:你睡覺用的是什么枕頭,感覺怎樣?想一想,如果頭枕著一個圓圓的木頭睡覺會是一種什么感受?
4.小結: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從小就天資聰明,但是他依然始終如一地勤奮學習,最后寫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理解內容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訓練重點,議論文教學也應如此。對比想象頭枕“警枕”睡覺的感覺,有助于學生深切體會司馬光的勤奮。】
(二)學習第3自然段
1.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
(1)童第周取得了什么成就?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么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2.小組交流討論。
3.師生圍繞思考題交流探討。
4.學生討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老師相機板書。
5.引導學生明確:作者正是用兩個典型事例證明了:不論天資聰明還是基礎比較差的人,只要勤奮,都可以成才。
6.齊讀兩句名言,大家認為這兩句名言好嗎?好,就讓我們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筆記本的首頁,時刻勉勵自己。
【設計意圖:本環節體現的是“由扶到放”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學習方法的遷移,讓學生學會閱讀,促進自主閱讀能力的.發展。】
四、合作探究,深化中心
1.話題一:天資聰明的同學也許稍微認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績,難道一定要很勤奮嗎?(師適時補充傷仲永的故事。)
2.話題二:怎么理解“勤奮”?是不是“廢寢忘食”、不吃、不喝、不玩、不睡就是“勤奮”嗎?
3.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談談學習了這一課的感想,并寫在作本上。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聯系實際,討論話題,深化對“勤奮”的認識和理解。】
五、布置作業,課外延伸
讀一讀關于勤奮的故事,背一背關于勤奮的名言。
【板書設計】
16.說勤奮
司馬光(天資聰明) 編成《資治通鑒》
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 完成蛙卵剝離手術
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教后反思】
《說勤奮》是一篇闡明道理的議論文,課文列舉了司馬光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和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這兩個典型事例,說明了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學習這篇課文,對指導學生自身的生活實踐,培養學生“勤奮”的美好品質,有著積極意義。
在教學時,我抓住“勤奮”這兩個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到“勤奮”是通過哪些事例表達出來的,并通過第一個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從第二個例子悟出: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由于課文的兩個例子結構很相似,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學習司馬光那部分內容時引導多一些,學習描寫童第周的那一部分則放手讓學生自讀。學習完事例后,我讓學生談感受,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關勤奮的故事或名言。
教學結束后,自我感覺相當不好,課堂上學生表現也不盡如意,回答問題的寥寥無幾。到底問題出在哪里,靜下心來我仔細分析:
1.教學觀念陳舊,舍不得放手學生。我總感覺學生不會,沒有自學的能力,總愛講呀講,平時如此,公開課上又怎可能一下改變呢?
2.備課方向不對,只備自己,不顧學生。備課時,我的出發點是自己,盡管教學設計改了一遍又一遍,但考慮最多的還是自己怎么教好,怎么講順。而學生到底哪兒已經會了,哪兒不會,有什么問題需要老師點撥指導,自己全然不知。只知己,不知彼,肯定會打敗仗了。
3.鉆研處理教材不夠深入,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會取舍。字詞句段篇,讀書與理解,哪一點也舍不得放棄,結果是哪一點也沒有抓住,永遠也跳不出教材的框框。本來這篇課文與學生生活、學習關系緊密,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為什么讓學生聯系自身談“勤奮”,談聰明的人需不需要勤奮,談今天怎樣做才算勤奮……,還可以對照自身來說“勤奮”,請幾個比較勤奮的同學說說自己平時是如何學習的;然后找兩個學習上懶惰的學生說說自己在課余時間,尤其是回家后的時間都做些什么?最后討論,比對兩種方式的優劣,從而得出成績的優秀來自于平時的勤奮。說實話,這些內容在備課時,我已想到,但只擔心講不完課文,就都刪除了。如今想想,真是愚蠢之舉呀!
4.調控課堂的能力不強,自信心不夠。總感覺在自己的課堂上,時間過得特快,課堂容量特小,沒學個什么東西就下課了。站在講臺上,沒有自信,緊張嚴肅得要命,只顧想自己的思路,哪顧得上關注學生,關注課堂生成呀!屈指算來自己上班的年限已不算短,但這點毛病總改不掉,教學水平停滯不前,原因到底何在,自己也很迷茫。
總的來說,這節課給了自己很大觸動。它向我發出了警示:必須改變自己。真的,不改不行了。自己照此下去,會原地踏步;學生照此下去,會越來越懶。決心有了,但方法還需自己探索研究。不管怎樣,動起來總是對的,動起來就會有變化,抓緊改變吧!
【四上《16、說勤奮》教學設計及反思第二課時】相關文章:
《說勤奮》教學反思范文04-26
蘇教版四上《24春聯》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5-25
四上語文《走月亮》教學設計第二課時06-01
四上語文《鳥的天堂》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5-27
四上語文《長城》教學設計與反思05-20
小學語文第七冊《說勤奮》教學設計及反思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