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教學反思(通用11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么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教學反思(通用11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教學反思 1
《槐鄉五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以優美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對勤勞能干、熱情好客、淳樸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
選擇這篇文章作為開課內容主要是讀完文章,第一感覺就是,就是要帶著學生美美地讀好它。因此,“以讀為主,讀中感悟”是我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感受槐花的美,香,槐鄉孩子的快樂,一方面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如,指名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讀,自由讀,齊讀等,學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中感受語言文字本身的美,另一方面,通過多媒體手段,配樂,圖片欣賞等從美入手,以讀解文,在讀中表達美,再現美。但在朗讀時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齊讀時由于語速偏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情感的充分體現。這是我在以后教學中要注意的一個問題,通過老師多一些的范讀,使學生朗讀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在教學中我也很注重抓關鍵字、詞、句,從關鍵字詞句入手,讓學生有一個從整體到局部的概念。例如我先讓學生抓住“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為表達主線,使學生對全文有個總的印象,然后進一步深入學習、領會課文的內容,做到抓一句而帶動全篇,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做好了準備。還有在教學“中午,桌上就擺出了香噴噴的槐花飯,清香、醇香、濃香……這時候,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了。”這段文字時,我先讓學生找出表示香的詞語,然后理解“清香、醇香、濃香……”感受槐花香味越來越香,越來越濃,并通過朗讀體會,還有“浸”字更是體現了香味到處都是。學生通過對關鍵字句的理解,更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學是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后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覺得在課堂調控上,對學生的關注,調動學生情緒方面等仍有欠缺。
在教學中讓我也認識到了一些自己的不足,例如在教師自身的語言上,有時比較啰嗦,不夠簡練。通過此次教學,讓我歷練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學中,我畢將再接再厲,向更高的目標奮斗。
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教學反思 2
《槐鄉五月》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七單元共有四篇課文,《恐龍》和《海底世界》是比較典型的說明文,結構很清晰,內容比較有趣,學生在學習時比較感興趣。《日月潭的傳說》是一篇傳說,以故事形式展現,也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與第七單元的其他課文不同,這是一篇語言文字都很美的文章。學習這篇課文意在讓學生體味語言文字之美。
看到這樣的文章,我有點無從下手。我首先明確了教學目標,其中有一點是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悟槐鄉五月的美。但是運用何種教學方法確實讓我想了很久。直到我看到了薛法根老師的教學實錄,讓我覺得有章可循。我沒法上出薛老師的味道,但我覺得有幾點是可以借鑒的。
一、從詞語入手,感受字詞的運用。這篇課文中有很多ABB式的詞語,如“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香噴噴”“傻乎乎”等。這種類型的詞語讓人讀著有不同的感受。就如“白茫茫”這個詞,它體現了槐花之多。而“白生生”呢,則體現了槐花之白。又如“傻乎乎”一詞,顯得孩子的'可愛,與“傻”有著本質的區別。再如“小小子”一詞,它是比較特別的,指的是可愛的小男孩。可見文中的用詞是十分恰當的。抓住這些關鍵的詞語,感受語言文字的妙處。
二、以朗讀入情,吟誦語言的美。文中有很多比喻句,相似卻不相同,層層遞進,漸漸深入。比如第一自然段中將槐花比作瑞雪初降,比作玉雕的球,比作姑娘的小辮子。這三個比喻由遠及近,從不同的角度對槐花進行描述。在教學時,讓學生體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發現。寫比喻句也好,寫作文也好,要有自己的視角,不要人云亦云。
三、借重點字體會語言之精煉。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薛老師抓住“飄”和“塞”兩個動詞。“飄”字是形容小姑娘體態輕盈,身心愉悅。“塞”字則體現了小男孩的大大咧咧,自由自在。這兩個字用的巧妙,而且沒有更適合的了,非得這兩個字不可,這就是語言的精煉之處。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基本上抓住了這幾個點來展開教學。我感覺總體效果還是不錯的,就是朗讀感悟時,有些拖沓,導致感受重點詞部分時間就少了很多,只能大概地講講,沒能講透。時間分配上有些不合理。
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教學反思 3
《槐鄉五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作者以優美形象的語言,生動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對勤勞能干、熱情好客、淳樸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
在熟讀這篇美文后,我的第一感覺就是,要帶著學生美美地讀好它。因此,“以讀為主,以悟促讀”是本課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方法。
一、以讀代講,感受槐鄉美
在本課教學時,我設計了多次讀書,力求讓學生在課堂上書聲瑯瑯。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互讀、分組讀、老師范讀、引讀等等。通過設計各種方式讓學生能多讀、樂讀。學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讀中感受到槐鄉的美、人的美,感受語言文字本身的美,并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讀中表達美,再現美。
曾經也上過這一課,我一味地強調朗讀技法上的指導,如在指導讀好“槐鄉的山山洼洼,坡坡崗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時,我讓學生通過重讀“山山洼洼”“坡坡崗崗”等詞來表現槐鄉槐花的多,這種指導得到的效果并不好,學生只是在機械地照著老師的要求去重讀某些詞,卻并沒真正地體悟到槐花的多并將這種感受通過朗讀傳達出來。這一次巧用媒體,給學生提供圖片,創設槐鄉五月的意境。在這樣的“閱讀情境”中,學生真正地驚嘆于槐鄉那漫山遍野的槐花,自然而然地讀好了“山山洼洼”“坡坡崗崗”這些詞,也自然而然地將槐花多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了出來。
二、以悟促讀,品味語言美
語文學習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離不開對字詞的品味、推敲。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了幾處對語言文字的推敲。
“清香、醇香、濃香……這時候,連風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了。”這段話著力渲染了槐花濃郁的香味,為了讓學生充分地體會這種感覺,我先讓學生找出作者連續使用的三個表現“香”的詞,接著問學生“這三個詞的順序能調換嗎?”預習時學生已掃清了詞義的障礙,所以學生很快能想到這三個詞的意思并能領悟到這里的香味是越來越濃,越來越醇的,我又乘勢追問“越來越香,越來越香,香到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了,所以作者又在后面加上了一個——?”“省略號……”學生脫口而出,有了這樣的情感認同后,再來讀“清香、醇香、濃香”就自然能將這種陣陣香氣,撲鼻而來的感覺表現出來了。品讀“浸”時,先讓學生說說什么是“浸”,從這個字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通過這些關鍵字的感悟,學生自然讀時仿佛自己就已經沉浸在這香味里了。
再如讀到“她們飄到哪里,哪里就會有一陣清香”時,追問學生,此時怎么不用“走”,而用“飄”,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體會,這個“飄”寫出的`是五月槐鄉飄散的花香,姑娘們飄舞的身姿,更是姑娘們飄飛的心情。一個“飄”字中蘊藏著槐鄉孩子的“樂”,因此教師設疑,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去感悟、品味,從而體會文章譴詞造句的精妙。
“ ‘嗡嗡嗡……’小蜜蜂飛來了,采走了香的粉,釀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們跑來了,籃兒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裝著喜盈盈的滿足。”這兩句話極富詩意,句式整齊,對仗工整,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煩瑣的講解只能讓學生感到味同嚼蠟。于是我讓學生分成兩大組輪讀這兩句話,體會對仗語言的“應和”之美。然后將這兩句話分成小詩狀排列,讓互相對仗的語言一一對應,讓學生在對比中反復誦讀,將這種語言美、文字美積淀。
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教學反思 4
《槐鄉五月》是一篇清雅雋永、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它以詩一般的語言,童話般的意境,生動地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對勤勞能干、熱情好客、淳樸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文中長短句的錯落有致,疊詞、擬聲詞的恰當運用,使文章瑯瑯上口,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充滿著生活情趣。如何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讓學生感受到槐鄉五月的美麗景色,感受到槐鄉孩子的勤勞能干、熱情好客、淳樸可愛,是我這節課首要解決的問題。
因為通過第一課時的教學,學生已初步感受了槐鄉優美的景色。所以第二課時上課伊始,我就以“五月的槐鄉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開場,既是對上一課的復習,又是對這一課的導入,并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說說你對槐鄉五月的總體印象。引出整篇文章的靈魂和基調:“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全文正是以槐花飄香的美景和孩子們的歡樂兩個方面進行描寫的。因此,整個教學我就設計了圍繞這句話來展開,引導學生感受“飄香的季節”,領悟“孩子的季節”。
學生在輕松曼妙的音樂中,走進了槐花的世界,借助文本自主閱讀,體會槐花的`特點。通過“山山洼洼”、“坡坡崗崗”、“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感受花多色白;通過“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感悟槐花的多、美,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不同比喻的巧妙,同時教給學生學習圈圈劃劃,關注文本中的細節,品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并且利用“空白”,“我們也想象一下,你看到的槐花像什么?”讓學生展開充滿詩意的想象,對槐花之美進行再創造。通過“嗡嗡嗡” “啪啪啪”等詞語和詩一般的語言,感受小蜜蜂和孩子們的歡樂;通過“清香、醇香、濃香” “浸在香海” “香噴噴”“香氣撲鼻”等詞語感受槐花之香。課堂教學按我事先的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著,然而內容過半,卻發現時間過大半,剩下的內容估計是來不及了,怎么辦?
課堂上教師應該把學生推向前臺,而把自己隱藏起來,真正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這也是我課前設計的一個主導思想。可這堂課中當我發現對時間掌控不住了,就失去了那份坦然,顯得有點兒急燥了。如果說前半節課我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和文本進行對話,后半節課我就把屬于學生的舞臺給奪了過來,拉著學生匆匆跑過課文。下課了,也許有的學生還沒趕上來。以至于本文的難點,領悟“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只是草草帶過,本來設計通過品讀請吃槐花飯、送槐花干和槐花蜜,來體會槐鄉的孩子熱情好客;通過體驗槐鄉小姑娘和小小子的表現,來感受槐鄉孩子的快樂和淳樸。最后,讓學生用課文當中的語句,分別來說明“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和“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借助文本,有意識地在課堂上為學生搭起說話練習的平臺,既幫助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對全文的內容作一個總結,又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也使文本中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但由于時間倉促,缺少給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領悟提供鋪墊,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指導朗讀和體驗感受也由于時間關系而感到不到位。
課后,有老師對我說:“來不及的話,你干脆就不要上下去了。”我靜下心來仔細想想,是啊,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應該是從學生學習語文的角度去考慮,而不是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為了上完整一堂課,即便是評優課也是一樣的。看來,三尺講臺,雖已站了好多年了,可一旦處于領導和同事們的眾目睽睽之下,還是缺少一份自然與老練,缺少一份靈活應對的機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變動。”確實,課堂上當學生的回答超出我的預料,走上“岔路”時,就有點慌,總想著把他拉回來。備課時認為自己的設計應該是很順當的,但上完課后發現,設計還不夠細致周到,考慮比較多的是學生理所當然的答案,但課堂是千變萬化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樣性。教師如何靈活地面對課堂上的“生成”,如何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作為教師精心細致的預設,才能在上課時隨機應變,才能應對學生的種種不同,為了生成的精彩瞬間,所以教師在課前的預設是很重要的。我深刻地體會到,語文教師特別要提高生成教學的駕馭能力,隨機處理的能力,才能在課堂上給學生騰出空間,為學生生成提供條件,提高自己的教學智慧。
語文評優課雖已告一段落,但給我們語文老師卻留下了無窮的回味。我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教學相長,學無止境。
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教學反思 5
5月12日,我進行了《槐鄉五月》的第一課時的教學,這次的教學過程讓我難忘。因為這次我參加了新教師的全封閉式匯報課。這次的匯報課讓我感受頗深,既有獨立備課時的種種困擾,更有教學之后的種種遺憾。
《槐鄉五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全文通過寫槐鄉開滿槐花,沉浸在香海中,更寫出了槐鄉的孩子們熱情好客,活潑可愛,與槐花的身后情誼。我這次進行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在設計教案時我把主要的教學目標設計為學會本課的10個會讀會寫的生字和9個只識不寫的生字,并且能夠理解部分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同時使學生們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本課的主要內容。但是等到教學結束之后,我感覺我的第一課時與第二課時顯得銜接不夠,有些脫節,如果在第一課時能夠讓學生初步感受槐鄉的美,槐鄉孩子的美那就能夠在第二課時的`教學時更加水到渠成。
在本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融入情境,在開始的時候,我特別設計了帶孩子們游玩五月的槐鄉的情境,讓孩子們有興趣去讀課文,并在學習中把自己放入文中,去親身體會這槐鄉的美。考慮到這一課的課文閱讀的難度比較大,而且孩子們可能接觸文章的時間比較短,所以我采用了先范讀的形式,讓孩子們在閱讀的時候能夠降低難度,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
在充分初讀了課文之后,我集中出示了本課的生字詞語,讓孩子們首先解決生字的讀音問題,而在之后的朗讀課文中,邊讀課文,邊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詞語的意思,或者是注意生字的字形,我將集中識字與隨文識字進行結合。但是教學完之后,我始終感覺對生字詞語的理解太過生硬,并沒有完全為理解課文服務,有些為了理解詞語而理解的感覺。雖然我盡量做到將詞語放到句子中去,以讀促思。
在之后反思的時候,我感覺如果我把生字的字形教學可以放在集中識字這一部分,而在朗讀課文的時候,并不是所有的生字詞語都要理解,需要理解的是一些有助于理解槐鄉之美的詞語。
同時在梳理文章的條理時,我缺少了總結,使孩子們在了解了文章的各個段落的主要內容之后,卻沒有對整個文章有一個整體的印象。
總的來說,我對第一課時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的看法都太孤立的,將兩者的功能分離開來,卻沒有很好地考慮到兩者之間的承接關系,沒有考慮到第一課時是為第二課時服務的這一層關系。所以在初步感受文章的整體基調上造成了很大的遺憾。
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教學反思 6
《槐鄉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優美形象的語言,生動的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對勤勞能干、熱情好客、淳樸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文章寫花又寫人,花與人交織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題自然的生發開去。
課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五月的槐鄉到處盛開著槐花,婀娜多姿,香氣醉人。第二自然段寫被香氣熏醉的孩子們盡情享受槐花飯的香甜。第三自然段寫孩子們用槐花裝扮自己,表示他們對槐花的喜愛之情。第四自然段總寫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
課文的語言如詩般動人,對稱句式的錯落有致,描寫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現出較強的節奏感和濃濃的意境美,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提供了很好的語言材料。
聽了陶老師的教學,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善用空白:
本篇課文對槐花的描寫,作者留下了許多藝術的“空白”,如“嗡嗡嗡……小蜜蜂飛來了……”“啪啪啪……孩子們跑來了……”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利用這一點,陶老師引導孩子們發揮想象,聽弦外之音,會言外之意,拓展、豐富、充實課文內容,調動學生平常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還將原來的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了可愛的形象、悅耳的聲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了熱愛生活、熱愛語文的情感, 二、妙用表演:
表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在教學本文的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我設計成在學生讀通文本的前提下,表演課文內容。讓學生在表演中走進文本,在表演中深入體會課文內容,在表演中體會課文語言的優美和用詞的準確,達到語言的吸收和內化。
三、重視感悟:
在教學設計中,我比較重視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與理解,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理解、感悟課文的點滴妙處。
另外,本課的教學設計,比較注重在自我反思、自我評價中提高。如設計學生朗讀的自我評價,學習方法的自主選擇……對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有了較好的體現。
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教學反思 7
《槐鄉五月》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以優美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對勤勞能干、熱情好客、淳樸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文的設計從美入手,以讀解文,以情帶讀,通過開放的教學設計,精美的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課文描述的情境,讓學生在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中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行自我建構、學習閱讀、促進表達。
一、抓一句而動全篇。
一上課,就請學生用一句話說說對槐鄉五月的總體印象,這樣順勢出示文章的中心句,讓學生抓住“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為表達主線,讓學生對全文有個總的印象,便于進一步深入學習、領會課文的內容,做到抓一句而帶動全篇,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做好了準備。
二、充滿個性地選讀。
感悟“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時,在學生聽伴有優美音樂的課文朗讀后,引導學生交流:槐鄉的槐花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并讓學生帶著“能從課文的哪些詞句中讀出槐花的多和香”來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用筆畫一畫有關的詞句,寫寫自己的閱讀感受。而在感悟“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這一部分內容時,讓學生以游客的身份走進槐鄉,去觀察,去感受。以“走進槐鄉,你在槐鄉遇到了誰?拍下了哪些有趣的鏡頭”統領第二個教學環節。學生讀讀想想,圈圈畫畫,說說議議,攫取看到的最有意思的鏡頭進行匯報。學生選取自己最喜歡的內容說讀,并進行感悟想象,深化了個性化閱讀,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品味文中優美的文字,加深理解和體驗,并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地朗讀,突出了學生的自主閱讀和個性化理解閱讀,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自由地說。
當學生欣賞完課文中描寫的槐花“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 “像玉雕的圓球、像維吾爾族姑娘的'小辮兒”這是作者眼中的槐花,其實每個孩子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槐花”。引導他們觀察槐花開放的遠景和特寫鏡頭,并讓他們學著作者的樣子說說,孩子們有的說像一只美麗的玉鐲,有的說像大雪覆蓋的柳條,有的說像一只只玉蝴蝶,有的說像冰刻的小鈴鐺……孩子充滿詩意的想像,是對槐花之美的再創造,是對課文文字的進一步理解和提升,是學生個性的展露。
當孩子們對槐鄉的美景流連忘返,為槐鄉鄉村風情所陶醉時,策劃槐花節的活動水到渠成,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把槐鄉介紹給更多的游人,帶領孩子共同策劃令人神往的槐花節。這個創意,由課內走向了課外,為槐鄉寫一份介紹,讓更多的人了解槐鄉,鞏固和提升了課文內容,培養了語文綜合能力,以課內的學習延伸到課外的探索,以一篇課文的學習帶動一個課題的研究,這正是本課教學的更重要的意義所在,也是新課程理念的突出體現。
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教學反思 8
《槐鄉五月》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組的一篇課文。作者以優美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對熱情好客、純樸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之情。教學中我努力落實三個教學原則:
一、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享受詩意語文。
二、引導學生讀書感悟,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三、以學定教,順勢而導,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本課我是分五步進行教學的:激情導入、初讀感知、精讀感受、總結升華、拓展延伸。
一、激情導入。
“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為此,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說說暑假里都到哪旅游了,看到了什么,然后我問學生你們去過槐鄉嗎?今天老師就帶領同學們走進五月的槐鄉看一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潛移默化的認識到,要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就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二、初讀感知。
導入新課后,首先檢查學生讀書,因為新升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課前讀書,自學生字詞的能力,課堂上我就直接進行了檢查。在檢查的`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相機指導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達到每個學生都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的要求。然后說說對槐鄉五月有哪些了解,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感知槐鄉五月的花美、人美。
三、精讀感受。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與學生交流情感,使學生樂于進入教學情境,主動與文本對話,積極展示自我,按照“感受花美——花美人也美——花美人更美”的順序展開教學活動。
四、總結升華。
首先由花美人更美自然過渡到課文最后一句話“……”作了全文總結。然后我誦讀了自己做的一首小詩,以激發學生表達情感的欲望。學生在寫作、交流中升華了對槐鄉五月的理解和感悟,激發了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五、拓展延伸。
我創設了一個情境,課下讓學生策劃槐花節。目的是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學語文、用語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教學反思 9
這是一篇散文,語言優美,如詩般清新流暢,如歌般富有韻律。感覺越是美的課文,越是難上實在。考慮到是向家長開放,我們教研組選擇上第一課時,下面簡要談談我的一點想法:
1、扎實訓練字詞。
本課中的一些字詞很有特色,針對學生的預習,我們設計了下列詞塊教學。
①一組動作的詞:挎著籃子擺出槐花飯 拌上槐花蜜 讓學生通過朗讀、觀察,發現規律。
②兩組有規律的詞:甜絲絲香噴噴白生生喜盈盈白茫茫傻乎乎∥山山洼洼坡坡崗崗大大咧咧 讓學生通過朗讀,發現規律,并說出同類型的詞語,豐富學生的積累。同時,又進行詞語辨析,如“白茫茫”、“白生生”,提高學生運用詞語的能力。
2、品味槐花之美。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先讓學生欣賞精美的槐花圖片,感受槐花的獨特魅力。當學生仍沉醉其中的時候,引領他們賞析如詩般美妙動人的語言文字。我先讓學生通過默讀,體會槐花的.特點:多、白、美、香。再讓學生通過細細品讀,抓住關鍵詞語,進一步感受槐花的特點。如在教學槐花香的時候,我讓學生找出描寫香的詞語,并重點推敲“清香、醇香、濃香”,讓學生反復朗讀,說說感受到了什么?有學生感受到香味的濃烈,有學生感受到香味越來越濃了,越來越香了。從孩子的回答中,我想:槐鄉的孩子走到哪里,哪里就會有香。此時,我相信,教室里的學生也聞到了,整個空間都是香的啦!真應了那句“浸在香海中了”。
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教學反思 10
《槐鄉五月》是一篇文質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優美的語言描繪了槐鄉五月迷人的景色和槐鄉孩子的美好品格。一句“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將這種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在教學本文時,我將重點定位在從美入手,以讀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通過語言文字體會槐鄉景色的美以及孩子心靈的美,并引導學生將這種美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一、品讀文字,領會語言的韻味
“‘嗡嗡翁……’小蜜蜂飛來了,采走了香的粉,釀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們跑來了,籃兒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裝著喜盈盈的滿足。”這句話文字優美,節奏感強,相同的句式讀來瑯瑯上口,象聲詞的運用讓我們感覺出蜜蜂采蜜的熱鬧與孩子們跑動時的歡快,為讓同學們進一步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想象槐鄉五月的熱鬧情景,我設計了一個品讀語言文字的.環節:
(出示句子,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
師:讀了這句話,你又什么發現?
生:這兩個句子的句式是一樣的。
師:具體說說?
生:前一句中的“嗡嗡翁……”和后一句中的“啪啪啪……”相對
生:第一句中“采走了香的粉”和“釀出了甜的蜜”句式是一樣的。
生:第二句中“籃兒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和“心里裝著喜盈盈的滿足”也是一樣的。
師:是啊,兩句話句式相同,讀來瑯瑯上口,語言文字是多美奇妙呀!請大家再讀一讀,你還能發現什么?
生:“嗡嗡翁……”寫出了小蜜蜂采蜜時的熱鬧,“啪啪啪……”寫出了小朋友跑得很高興。
師:瞧,就這么幾個字,把這么熱鬧得場面寫出來了,把槐鄉孩子們興奮激動得心情寫出來了,讓我們再來美美地讀一讀!
語言文字的鑒賞早在《云房子》一課中,我就強調過,記得當時有這么一句話:“唧唧喳喳唧唧喳,你到我的房子里來做客,我到你的房子里去玩耍。”關于這句話的節奏與教學,高林生老師和薛法根老師都曾談到,不再敘述。但從中我們能很清晰地看出,蘇教版的語言文字是美的,引導學生品味優美的語言文字,從而喜愛我國的語言文字也正是蘇教版教材的一個重要意圖。
在本句的教學中,我曾考慮讓學生在品讀了語言文字后,再及時運用,但一時沒有好的點子,又怕影響了教學進度,最終作罷。
二、自主感悟,體會槐鄉的情趣
“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引領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是本文的重點。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以讀解文,以情促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自主感悟。
“請大家細細地閱讀課文,想一想,你是否也有與作者同樣的感受,同樣覺得五月真是槐花飄香的季節?”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認真地閱讀了課文,體會到了槐鄉五月遍地花開,美麗的花,甜甜的香,清香、醇香、濃香的槐花飯,小姑娘戴著槐花四處留香……真可謂處處有槐花,時時聞花香。在自主朗讀感悟的基礎上,我不失時機地展示了擬寫的對聯——“遍地槐花遮望眼,漫天花香迎賓朋”,學生讀來抑揚頓挫,似有親臨之感,并從中感受到了槐鄉的美麗與好客。
課文除了介紹了槐鄉獨特的風韻外,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槐鄉濃厚的槐花文化。在引導學生體會“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一句的含義時,我以游客的身份導入課文,并以一問統領全篇:“走進槐鄉,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之后,學生將自己在朗讀中發現的最有意思的鏡頭作了交流:槐鄉孩子在花開的時候興奮地采花做飯;游客來到槐樹底下,被槐花香味熏醉,流連忘返;槐鄉孩子熱情好客地拉小伙伴到家里吃槐花飯;槐鄉小姑娘將槐花戴在頭上,槐鄉小小子大大咧咧地生吃槐花等槐鄉特有的情趣被同學們描繪得淋漓盡致,個性化的閱讀與交流讓課堂分外融洽,充滿詩情。
三、拓展延伸,策劃槐鄉的精彩
當孩子們對槐鄉的美景流連忘返,對槐鄉的文化情有獨衷時,為槐鄉設計槐花節的活動也水到渠成了。
“同學們,又是五月,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槐鄉又將迎來新一屆的槐花節,當我們領略了槐鄉美景,品嘗了槐花香飯時,我們是否也該為這個槐花節作出自己的努力呢?你有什么創意呢?”
有了個性化的閱讀,有了老師的對聯作鋪墊,學生的創意十分精彩:
生:我要畫一副巨型海報,展示槐鄉槐花的美
生:我要寫一篇文章,介紹槐鄉的故事
生:我想做一回導游,介紹我們書上的內容
生:我要辦一家飯店,讓游客們免費品嘗槐花美餐
有的學生提到可以辦一個槐花博物館,讓游客們盡情領略槐花的不同品種;有的學生說如果可能,可以開辟一個槐花島,專種槐花,一如射雕英雄轉中的桃花島;也有的說,要寫一首小詩,贊美美麗的槐鄉,也有同學說,要為槐鄉設計一個形象大使,那大使就是一個最最漂亮的槐花仙子……
雖然孩子們的小詩還很稚嫩,雖然孩子們的創意不失天真,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對槐鄉的美景更加深刻,對槐鄉的文化更加親近。同時,以課內的學習延伸到課外,由一篇課文的學習帶動到一個小課題的研究,不正是新課程理念的一個突出表現嗎?
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教學反思 11
早就聽說過《槐鄉五月》這篇課文,卻一直沒有機會拜讀,試教。預想中這應該是一篇清幽絕美的文章:雅致中溢出濃香,靜謐中透著人情。初讀之后,醇香果然撲鼻,靜謐卻未能邂逅,意想不到的竟有槐鄉孩子的興奮、好客、熱情與因有了槐花而透出的美麗、活潑、調皮。
“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課文的這中心句告訴我們:槐鄉的五月,既有浸在香海中的醉人“風旋”,也有幸福孩子的勃然生機。這也為我們的教學直接指明方向和路徑。
再讀文本之后,卻發現問題。課文著重描述的“飄香”與“孩子的性情”并不相對集中,而是散落于文章的各個自然段。作者是不鑿痕跡的信手提及,充分體現著“形散而神聚”的散文風格。
我們沒有權利要求作者的創作要切合我們的教學。但作為讀者,我們可以對其作品作個人的自我解讀;作為執教者,我們可以依據自己的教學思路對文本進行必要的整合與重構。
一、依據學情、整合文本
作為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對文學作品賞析能力是有限的。針對《槐鄉五月》一文形散的特點,理出一條思路,順出一條線索,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首先,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散落有一種自然無飾的美,卻也有難以捉磨的朦朧感。線索的串連使兒童真實地觸摸到鏈上的珍珠、線上的貝殼,能更清晰地瞥見文本的內涵,讀懂文本的內涵。
其次,有助于把握文中的'重點。這線索上的連綴,散發著相同的光彩,互為印證、彼此映照,促進兒童對其共性的感同。文章的重點隨著線索的作用浮出水面,清晰可見。
所以,我緊扣文本最后一小節,讓兒童尋找散落于文本中描寫“飄香”與“孩子”的只只貝殼、顆顆珍珠。尋找的過程,就是發現、感同、構建、呈現的過程。這其間充盈著對語言的感知、理解、概括的思維訓練,應是很有價值的。
二、讀思結合,盎然比香
作為語文教學而言,我們應該時刻關注的是:人在努力地吮吸著語文。
從“語文”的角度出發,要實現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知、吸收以達到內化、積累的目的。讀與思的結合,可以有效地幫助兒童實現對語言文字歷練的過程。讀,與語言的親密接觸,讓理解有了媒介,讓感知產生質感,讓玩味留有余香,讓吸收有了容器;思,對文本的深度探尋。它使一切與語文相關的活動不再浮游于表層,而是披上厚重深刻的鎧甲,落地有聲地潛入思維的深處。因為有了思的介入,淺薄變得深刻,狹窄變得廣博,浮躁變得幽靜,麻木不仁變得神采奕奕。思,如一道神奇良劑,注入課堂將化作一股端莊之氣,彌漫著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滲透于兒童每一秒的生命之中。[
從“人”的角度出發,兒童在教師既定俗套的老路子的引導下,不斷“重復昨天的故事”,漸漸索然失趣,學習也就出現疲軟現象。
激發學生點燃火焰的手段,不僅來自于文本自身內容的趣味,不僅來自教師的人格魅力,還應來自于課堂活動的組織形式。于永正教師曾言:我上課前備好課總要想一兩個小點子,才敢走進課堂(大意)。這“一兩個小點子”就是于老師對兒童生命、對作為人的兒童的深切而貼心的關愛,是于老師為兒童訂下的“新船票”,為把他們送上“明天的新客船”。
這節課中,我讓兒童進行“槐花飄香”的大比拼。就文中主要描寫“香”的兩段文字進行自讀自悟,自思自述。通過比找、比思、比述、比讀的流程激發他們閱讀的動力,促發他們思考的興趣。孩子們為榮譽而戰:靜則沉思默想,動則爭相表述。五月槐鄉的香味,在兒童冥思苦想中貯存其心,在唇槍舌戰中永駐其口。
三、槐鄉孩子,我要認識你
“槐鄉五月是孩子的季節”。是的,孩子是槐鄉是另一道靚麗的風景。如果說,似瑞雪初降的槐花是詩意槐鄉純潔優美的形象代言人的話,那孩子則無疑是槐鄉不折不扣的宣傳大使。他們可以隨意采摘槐花奉獻于人;可以熱情地用槐花飯招待遠方而來的朋友;可以慷慨地把槐花干和槐花蜜贈送他人,帶向遠方;可以用槐花裝扮自己和美麗的槐鄉相映成趣。
可以說槐花因為有了孩子而美名遠揚;孩子也因為有了槐花而生機勃發。花于人的生命誘發,人于花的性情傾注,構成了槐鄉那獨具魅力的迷人意蘊。
為幫助學生走進“槐鄉的孩子”、了解“孩子與槐鄉”的關系。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槐鄉的孩子是怎么樣的?
2、為什么能這樣?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潛文會意。
問題1著注于從文本語言感情槐鄉孩子的特點,體會作者表達的精妙;問題2又著注于了解槐鄉與孩子的關系,理清其內部的邏輯聯系。
【三年級下冊《槐鄉五月》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槐鄉五月》教學反思(精選10篇)05-08
《槐鄉五月》教學設計04-19
語文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02-17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槐鄉五月04-04
語文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15篇02-17
《槐鄉五月》優秀教學設計(通用11篇)10-28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槐鄉的孩子》03-23
《槐鄉的孩子》教學設計優秀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