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經過三上教材的試教和習作反饋,我們欣喜地看到,蘇教版國標本緊扣《課程標準》習作教學理念,一洗陳舊思維定勢。以“勇立潮頭敢當先”的魄力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設計匠心,從三年級開始全面推出習作教學科學序列。
習作教材特點分析
上、下冊習作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一脈相承的,既有螺旋重復,又有質量提升。從下冊看,習作教材的編寫特色更加鮮明,主要體現在“三本三從”六個特點上。
1.本位轉向。
即從片面應試為本位轉向以兒童發展為本位。在以應試為本位的前提下,老師和學生都圍繞著考試的指揮棒,哪管兒童獨有的認知規律和心理規律,如興趣、注意、思維、記憶等規律。只管以成人成熟的心理和成人的語言、見解、認識與思想去要求或指導學生習作。兒童不再是習作的主體,卻被異化成作文考試或“奉命”作文的機器。要么猜題押寶,要么背、抄、套作。一味要求通過觀察抓特點、巧選材,立意要高,描寫要生動形象,不管你習作空話、假話、言不由衷,只要騙過閱卷人的眼睛,得高分就好。蘇教版習作教材一開始就突出“兒童本位”的理念,關注學生年齡、生理和心理特點,一反以往偏重于回憶性習作訓練,安排的話題都是寫兒童最感興趣的,且剛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現在和他(她)生活、學習、游戲在一起的人。從《脫棉衣》到《小草中的發現》,從《我的朋友武建設》到《肚子再也不痛了》……哪一篇習作不為兒童所喜聞樂見又樂寫、易寫呢?
2.本體確認。
即對兒童習作本質的認同,還兒童習作的本色。小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對事件的認識,。多源于感觀和形式多樣的活動,而不像成人以理性成分居多。《課程標準》有一段針對第二學段習作的話,很明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這就是兒童作文本體觀的內涵所在。習作不是創作,也不是文學作品。它是一種自由的、真實的、有自己個性的表情達意的練筆或書面交際活動。蘇教版習作教材在創設活動情境和提供同齡人本體、本色例文以及互相交流方面,引導兒童習作向本、真發展。
3.本源回歸。
即從立意本源(老師預定中心思想或設定命題)走進生活本源。長期以來,“立意本源”的習作理念一直占統治地位。兒童的構思、選材、謀篇、用詞、造句和老師的批改、評價、反饋等一系列操作環節,都必須遵循“立意本源”這個理念。老師命題或框定中心思想之后,不管兒童有無這方面的材料和認識,都必須寫。寫不出的學生只能靠胡編亂造或抄襲或他人代筆來完成習作任務了。其實,兒童習作本源應來自于日常生活,習作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從觀察、體驗身邊的人、事、物人手。正如《課程標準》所說:“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三年級下冊的8篇習作教材,均來自兒童熟悉的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兒童都能在各自的生活環境和前期經驗中找到與之匹配又易于表達的“相似塊”。蘇教版習作教學已回歸童真、童趣的生活,踏上了一條返璞歸真、正本清源的康莊大道。
4.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
要開闊兒童的習作思路,啟發自由表達,能自主選擇表達材料,關鍵是要開放作文內容,擺脫封閉式思維的束縛。以往以命題作文為主,題目大多封閉在《記一件難忘的事》、《童年趣事》、《記一個助人為樂的人》、《美麗的校園》等等一類圈子之內,為一代又一代小學生所操練。有的老師提供現成的材料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寫“葫蘆文”;有的為學生列好提綱,提供語串語詞,寫“框架文”、“喂食文”。而通觀本冊教材,習作內容堪稱“貼得緊、放得開,前有孕伏、后有鋪墊,內容資源有機整合。”所謂貼得緊,是指貼近兒童生活、貼近閱讀教材內容、貼近兒童前期經驗。放得開,是指內容開放、思維發散。例如《習作2》,“畫一張像,寫一寫”,可以畫同學、老師、家長,還可以畫想象中的人。除了寫外貌,還要寫寫性格、愛好。導學既寬松,又富有啟發性層次性。又如《習作1》,通過圖文對照學例文,知道怎樣按內容分段寫。然后在兩組圖畫中,任選一組寫,也可以自找課外的一組連貫的圖寫。例文淺顯、易仿、能創,導學又關注兒童興趣和認知的差異性,尊重學生多向選擇,處處體現開放性和人文關懷。關于“孕狀”、“鋪墊”、“資源整合”這一特色,它又像一條暗線貫穿于整套教材。例如,一年級課文《秋姑娘的信》中有“給小樹裹上冬衣…”的內容,本冊《習作1》例文就有給小樹“脫棉衣”的句段,前呼后應,長線聯系;二年級有“舐犢之愛、烏鳥私情……”的讀背練習,本冊《習作4》的例文《烏鴉反哺》,學起來也就不陌生;二年級有口語交際課“買文具”,本冊《習作4》,看類似買玩具的圖寫一段人物對話,應該說是用不同語言形式呈現熟悉的“相似塊”;三上《習作2》有《我的自畫像》,重在寫外貌和長相,本冊《習作2》又有寫“畫像”(畫別人),除了寫外貌長相,還要寫寫性格、愛好,似是一種習作反復,實則是螺旋上升。
5.形式從單一走向多元。
如前所述,以往的習作是在單元練習里安排一個題目,然后按要求作文。基本上是:“命題(或半命題)+提示+要求”——單一的線性呈現方式,大多是空泛的說教文字。而蘇教版習作教材呈現方式是多元的、立體型的:有的是配圖例文——導學語——遷移性圖畫導寫;有的是激趣導人——配圖例文——討論合作——選圖仿寫;有的則是提供數條素材資料——配圖想象——圍繞話題寫介紹文等等,可以說形式活潑多樣,圖文簡明生動,促動兒童自主習作、自能作文。
從習作體裁形態上看,有記事、有寫人、有日記、有童話,還有隨筆和說明式介紹,形式上不拘一格,讓學生自由表達,發展個性。
6.思維從手腦分離走向手腦合一。
多年來,在片面追求應試的扭曲下,我們沒能讓學生自主地表達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寫我心”,常常是“用自己的筆寫人家的話”,習作者的手與自己的大腦思維處于分離狀態。教學歸根到底就是一門思維科學。學生習作其實就是其大腦思維成果的物化。教材編委、特級教師高林生先生運用腦科學,針對蘇教版習作教材的運作機理,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選材與構思是一個人接受外部信號刺激,調用自己已有的相似塊,使用內部言語,根據話題要求所做出的相似激活、相似選擇、相似重組、相似匹配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過程。”這段話把手腦合一的重要意義和內隱操作說得很透徹。蘇教版三下習作教材利于激活學生思維、促進手腦合一,易化兒童習作。例如《習作8》是編寫童話故事。故事怎么編?學生能很快地從上學期“擺玩具編童話故事”找到文體“相似塊”。至于本冊是圍繞“習慣”這個話題編故事,學生除了從話題示圖中得到信號刺激,拓展思路,還能從1—6冊習慣篇教學中選擇到一系列匹配信息,有事可思,有話可寫。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從整冊教材的設計看,每次習作的版面都是圖文并茂、多姿多彩、形象鮮明生動,還有同齡人謄寫例文的視覺美。教學中,再適當配以音響、音樂,視聽交互感染,能有效地促動學生樂于用腦、易于動筆、手腦合一的進程。
教學策略與基本步驟
理解編寫意圖和抓住新教材特點,實施新的教學策略與采用求真務實的操作步驟,是有效導學、不斷提高習作教學質量的關鍵。
“制度作文”與讀寫遷移式小練筆結合
所謂“制度作文”,是指教材中規定的習作。一學期下來單靠8篇習作顯然是不夠的。魯迅先生曾經指出:“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這里的“多看”,指閱讀,要大量閱讀。這里的“練習”,指練筆,要多寫。筆者認為,結合閱讀進行嘗試性運用練筆,是提高小學生表達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徑。張慶先生說到讀寫結合時要求:“長線”孕伏積累,“多布云彩”;“短線”相機滲透,機動練筆,做到“長短結合”、“大小互補”。“長線”應該是一種隱陛的言語積淀,有一個先吞噬后反芻——吸收、內化,再到傾吐的過程。而“短線”則是一種顯性的,“趁熱打鐵”式的小練筆。例如,學了《雨點》,讓學生仿照句式續寫不同的句子:雨點落進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又如,學了《拉薩的天空》之后,就按照課文開頭段總寫的句式結構仿寫:海口是___________。那里的天空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再如,學了《飛馳在高速公路上》,可以按課文段式層次,用上“這條河好寬哪!——這條河好長啊!——這條河好美啊!”開頭學寫三段話。還有,學了《小露珠》之后導學:假如你是一種小植物(或小動物),會對小露珠說什么呢?先互相說說,然后寫下來。……這些因勢利導式語言實踐,既有句式歷練,也有段式的嘗試運用。這樣,不但有助于學生對課文表達的理解,又為習作儲備了怎樣表達的語言材料。再加上教材中“語串”讀讀背背的積累和內化,已為兒童自主建構句段、重組相似模塊、習作成篇打好了基礎,做好了鋪墊。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菩薩兵》這篇課文說的是紅軍在長征途中經過藏族同胞居住地,由于藏胞對紅軍隊伍的誤解,朱德同志急藏胞之所急,帶領著紅軍戰士為藏胞春耕,得到了藏胞的一致好評,被藏胞稱為“菩薩兵”。
文中寫到了朱德的“兩急”:一急藏胞在山里怎么受得了?二急耽誤了春耕怎么辦?我緊緊抓住朱德同志與翻譯的三次對話,讓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去感受朱德同志對藏胞的關心,對春耕被耽誤的急切心情,弄清急的真正原因。邊讀邊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如“烏云遮住了眼睛”等,通過理解,讓學生更好地對朱德總司令、紅軍戰士從內心產生敬意,從而理解藏胞稱朱德與紅軍戰士為“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兵一樣的兵”的含義。在讀的過程中,我又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演一演朱德的急切心情,演一演藏胞們回家后看到春耕沒有被耽誤之后的心情和感動等等,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拓展思維的空間。
教學中的不足之處:當學生在理解“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里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時遇到了難處,對于種子和省略號的理解很不到位,大多數學生很難理解這里到底省略了什么?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每拿到一篇課文,我們首先應該思考的是這篇課文我們應該教什么。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文章,全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講述了一個小女孩給生病的媽媽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個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課文重點通過我和小女孩的對話,揭示了摘花瓣的原因。文章的主體是以人物對話的方式展開的。像這樣的對話形式的敘事性文章,我們應該教什么?我認為,對于故事情節,內容學生是很容易讀懂,但讀懂并不意味著學會。《新課標》指出:學習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其重點應指向語言文字的實踐性上。因此,本文教學的重點我認為應該放在學習如何通過提示語和人物語言、動作等描寫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敘事時語言文字的表達精妙以及通過學習課文,學會語言的表達(人物對話的練習)。在語文學習中,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經過上一學期的學習,剛剛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以及基礎的對于對話方式表達的初步認識,但還沒有形成能力。本課正好是一次難得的對話表達方法的學習訓練機會。抓住關鍵詞體會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需要在課文學習中加強練習和培養。而人物的品質學習,應該是在理解語言文字之后自然的感悟。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內容定位為:1.本課中關于小女孩摘花動作的詞語以及作者抓住人物動作進行細節描寫的表達方法。2.感受作者以對話方式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表達手法并通過語言實踐掌握這樣的寫法。3.掌握“俯、摘、捧、懂”等左右結構的字的間架結構,并正確書寫。4.學會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理清文章的脈絡。
這節課我把重難點就放在,為什么說小女孩是一個懂事的孩子。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中說道,這從月季花是作者門前的,而女孩在別人家門前摘月季花不久說明女孩這樣的行為是不文明的嗎?為什么還要說他是個懂事的小女孩呢?這節課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地學習,讓他們帶這問題到文中去找說明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我發現有的孩子只能找到一句,最多只能找到兩句,可是反應女孩懂事的句子有三句,通過小組的學習關鍵是能讓每個小朋友都能動起來,我覺得這才是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小組里練說,說說你從你劃的那句話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完整的句式,讓學生自己先練著,把這句話說完整。能夠完整地回答一個問題。整堂課下來,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不再是只做課堂上的配角。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受傷的小女孩和一只受傷的信鴿(雪兒)之間的愛心故事。通過“我”對雪兒療傷,并細心照料它,直到完全康復后,“我”滿懷深情地將它送上藍天,表現了“我”的真誠、善良。根據課文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
一是出示圖片,激情導入。課前我搜集了大量的鴿子圖片和資料,利用多媒體從視覺上吸引學生注意力,鴿子美麗的外形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詳細了解鴿子有關知識的欲望。同學們帶著喜悅的心情開始對文本的學習。
二是細讀課文,朗讀感悟。教學中通過師生聲情并茂的朗讀,培養學生語感,使其受到感情的熏陶,產生情感共鳴,感悟出“我”對雪兒的關切、憐愛之情,以及為它重返藍天而快樂自豪的心情。
三是總結全文,遷移拓展。這篇課文寫了文中的“我”在與雪兒相識相伴的日子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學文后我進行啟發提問:“你有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嗎?你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把它寫下來好嗎?……”教學時我突出強調信鴿的特點,讓學生不僅只掌握書本上的知識,而且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掌握更多的知識,使學生學中用,用中學。
教完本課,感覺以下幾方面教學效果較為滿意。
1、研讀教材深透。品讀“爸爸說雪兒是一只信鴿……”這段時,我抓住爸爸說的“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飛越千山萬水”“忠實傳遞信息”“藍天信使”等關鍵詞,引導學生體會在廣闊的天地里搏擊風浪的信鴿那勇敢、機智、堅毅的品質。通過仔細研讀,學生竟悟出了爸爸話語的內涵,有的同學說:“爸爸贊揚信鴿,實際上也是在鼓勵自己的女兒要像信鴿一樣,不怕任何困難,爭取戰勝困難”;也有同學說:“小女孩也會忘記腳傷疼痛,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云”……
---多么鮮活的語言!同學們發現了別人讀不到的東西,產生了對信鴿的敬佩之情。悟出小作者從受傷的白鴿重新飛上藍天得到啟示、鼓舞。
2、朗讀體會到位。這篇文章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真情,學生朗讀得非常有感情,不僅深刻體驗到“我”的喜悅心情,而且從中覺悟到善待生命的感覺竟是如此美妙!從而在愉悅中不知不覺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通過引讀“爸爸、媽媽每天要去上班,家里就只剩下我一個人。冬天過去了,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句中“只剩下”“多么向往”用得貼切傳情, 僅重讀這些詞語,學生就悟出了小作者的孤獨、期待之情。“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臺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云……”
---我和學生一起津津有味地朗讀,讀出了人鳥情深,讀出小作者與雪兒形影不離、十分親密的伙伴關系,把小作者心中的憂傷“讀”得蕩然無存。
為點燃起學生情感的火花,我出示“展翅飛翔的雪兒”圖,同時出示文中內容:“啊,我為雪兒歡呼!你看它那翅膀,被春風高高托起,在藍天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我啟發提問學生:“看到雪兒痊愈了,你是什么心情,你能以這樣的心情朗讀這段話嗎? ”
---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很自然地表達出了文中的感情。接下來我要求學生可以邊讀邊配上動作。學生連聲叫好,模仿雪兒飛翔的樣子,邊讀邊演,很是投入。
3、驚詫于學生的解詞能力。以前我沒有重點單獨訓練學生的解詞能力,只是聯系上下文簡單說一說字詞表面意思,沒想到這次同學們不用查書,竟然把詞解得那樣貼切。如“敷藥”,同學們說就是往傷口上輕輕抹藥、擦藥的意思,不讓傷口發炎。還做抹藥的動作,而且用上“輕輕”體現出對病人的.關愛之情。再如,“信使”,學生說,是以前奉命令傳達消息擔任特殊任務、使命的人,就是現在送信的郵遞員。
---說得多好!竟然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把詞語概括得生動、準確。
4、結合文本,拓展有效。 讀“你看它那雙翅膀被春風高高地托起,在藍天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這句,我讓學生體會雪兒不但能飛,而且飛得矯健有力、姿態優美。有的學生提出問題:雪兒真的在畫弧線嗎?于是我讓學生想象鴿子飛翔時有哪些優美姿態。有的同學說它會一個俯沖,掠過河面,又飛上藍天;它會穿過云層,向太陽飛去;它會在藍天上空來回盤旋……
---我趁機總結說出:這么多的花樣,真是一道又一道美麗的弧線!巧妙地突破了難點。
讀到“雪兒又飛回陽臺,轉著圈兒咕咕直叫。”時,我提出問題:小作者和雪兒相依相伴了這么久,現在要分別了,你聽懂它在叫什么嗎?小作者此時又會說些什么呢?有的同學說,“雪兒望望我,好像在向我祝福,祝我早日康復! ”“謝謝你精心照顧我,我會回來看你的。”還有的同學說“小作者會說,雪兒,你飛吧,藍天才是你施展本領的地方。”“雪兒,你會飛得更高!再見!”
---這些適時的拓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美好的想象空間里遨游。也把課堂氣氛推上了又一個高潮。
這堂課師生互動,通過學習本文同學們不僅體會到了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情,還學會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從小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在反復地誦讀中,體會到人應該關愛動物,關愛生命,與動物和睦相處,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本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比如,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朗讀;如何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發揮想象、聯想能力探索與課文內容有關聯的知識點;如何引導學生有興趣地主動學習,讓學生敢說、樂說。這都是今后教學中需要著重努力的方向。另外我班學生大多來自農村,普通話水平不高,在想象說話這一環節有語言表達不清楚的現象。在今后教學中,我會針對學生的不足,加強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核心提示:通過第三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是什么原因讓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師?將學生的思路歸引到主題的教育意義上來,讓學生就題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題思想。 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
通過第三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是什么原因讓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師?將學生的思路歸引到主題的教育意義上來,讓學生就題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題思想。 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時,我采用了多種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如:“出乎預料”一詞,是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而“驚喜萬分”一詞,則是通過讓學生拓展想想小女孩驚喜萬分時會有怎樣高興的表現,通過完成填空題,來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正因為理解好了這些重點詞語,才能讓學生準確地讀懂課文,讀好課文。
教學本課二課時,我著重進行了三個問題的教學,“大作家是誰?”“大作家的小老師是誰?”“為什么大作家稱蘇聯小姑娘娜塔莎為老師?”第二課時著重解決第三個問題。
通過第三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是什么原因讓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師?將學生的思路歸引到主題的教育意義上來,讓學生就題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題思想。
值得分享的是,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時,我采用了多種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如:“出乎預料”“為之一震”等詞,是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而“驚喜萬分”一詞,則是通過讓學生拓展想想小女孩驚喜萬分時會有怎樣高興的表現,來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正因為理解好了這些重點詞語,才能讓學生準確地讀懂課文,讀好課文。 大教育家陶行知有首詩叫《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說小孩小,其實小孩并不小,你若再說小孩小,要比小孩還要小),他創辦“小先生制”在中國教育史上非常有影響。其實孩子也是師,因為孩子的天真,本身就是師之最美的地方。孩子其實也是人!孩子其實也是師!這就是《大作家的小老師》的真諦吧!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本課意境十分美好,在段落構成和語句表達上比較獨到,非常值得學生模仿寫作。
于是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請學生自讀課文,概括的說說自己對廬山云霧的感受,然后以學生為中心,隨著學生的興趣朗讀課文精彩句子,以句子為發射點,擴散到全文。在
本課教學時,我加強了讀中感悟方法的指導,也就是對學生思維方式的指導。從哪些詞中感受到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劃出來,細細品,有什么發現?
學生在這樣的指導下,能對課文內容有清晰的了解,在讀時就有地放矢了。
遺憾:積累時候,我沒有注意指導孩子積累本課中變化較多,出現較多的比喻句。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花瓣飄香》是一篇洋溢著濃濃親情的課文,情節直白,情真意切。課文通過一個小女孩給生病的媽媽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個敬重父母懂事的孩子。在教學中,我認為在感悟懂事和深化主題的環節,我處理的還算是成功的。
在第一課時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抓住“懂事”這個詞,讓學生再自讀課文,找出認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新課標倡導課堂應該還原給學生,不應該是傳統的教師的告知代替學生的思想。此時,我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并配上音樂,為孩子營造一種安靜祥和的氣氛,果然,有的孩子認為小女孩摘花瓣送給生病的媽媽,是非常關心媽媽的;也有的學生認為她沒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可以看出小女孩懂得珍惜花草,非常善良,還有的學生認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聽媽媽的話,不要惹媽媽生氣,感覺小女孩非常懂事;可見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個懂事的孩子。
為了讓學生將小女孩美好的品質牢牢記在腦海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作者被小姑娘的懂事深深感動了,于是第二天早晨——引讀最后一段。我想在這兩盆花中會藏有一張賀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張寫一寫。花瓣有時代表一份心、一片情,如果你手中有這樣一片花瓣,你打算送給誰?你會對他(她)說些什么?通過這一情境,讓學生也學一學小姑娘對周圍關心過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讓我們的愛心也像這花瓣一樣向周圍的人散發出淡淡的香味。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海底世界》是一篇關于海洋的常識性課文,文中介紹了海底世界奇異的景象和豐富的物產,抒發了作者對海底世界的贊美之情。
課文一開始,便緊扣課題提出問題:“你可知道,大海深處是什么樣的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部分。第二自然段采用設問的方式回答了海底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接下來拋出問題“海底動物是怎樣竊竊私語的?”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朗讀,讀出各種小動物的的聲音。并且能夠模仿動物的叫聲,寓教于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內容的情趣性。再讓學生想象還有哪些聲音,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連起來說一說,這樣使孩子產生了共鳴,他們仿佛置身于情境中,心生向往之情。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一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海底的動物都有哪些活動方式呢?我運用了多種方法進行朗讀訓練,自由讀、指名讀、表演讀、齊讀等方式,結合課件,對海參、梭子魚、烏賊和章魚、貝類等動物的活動特點有了更深的了解,讀起來自然有感情。默讀第四自然段時,讓孩子們讀懂海底植物的色彩差異和形態差異,勾畫出有關內容。學生通過自由讀、朗讀、默讀等方式主動在文本中尋找答案。授之以 “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課堂教學上教給學生“漁”的方法意義更深遠。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揠苗助長》是S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寓言。講的是古時候有個農夫為了能夠讓禾苗快些長高,而將之一棵一棵往高處爬,結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有趣故事。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學會本課生字詞語,讀懂課文,并能從中明白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從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在第一則《刻舟求劍》的教學時重點教會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自讀自悟,掌握學習的方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本課教學基本上能夠達到我預期想達到的教學目標,所以在聽完課后,老師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那就是本課教學無論是老師的教學模式,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真正貫徹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確實落實新課程改革。在對學生的朗讀訓練上做得到位,也是這節課的亮點之一。首先,在初讀課文的設計上,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初步感知,并能利用觀看動畫課件,讓學生整體感知。再讀課文時,帶著一定難度的問題深入學習,步步深入,循序漸進,自瀆自悟,在小組里合作探究,真正落實單元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敢于放手,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機會,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將自主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但不足還是存在的,如果教師能夠更全面地關注全體學生,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將更錦上添花。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正視自己的優點,禰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斷成長。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課堂永遠是遺憾的藝術,今天,我上完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八課《我不能失信》,感覺有滿意之處,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下面反思如下:
由于這片課文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在設計學案的時候盡可能放手,從解題開始,我先板書“失信”兩個字,結合“信”字的五種解釋,讓學生判斷哪種解釋最合適,結果答案不一,看來學生對失信這個詞不熟悉,為了讓學生弄明白,我又一一把答案帶入詞中,學生最終明白,失信就是失去誠實。然后我板書“我不能”三個字,在“不能”下點點兒,這樣,學生一下子就把題目讀好了,也讀出了文章的中心,雖然導入費了5分鐘,但我覺得讓學生學會一種理解詞方法還是值得的。
接著我要求學生自讀導語部分,明確這一課的學習要求,由于本次上課學校要求一課同上,所以上一課沒學,而導語的第一句是上節課的銜接,所以個別學生誤認為是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因此沒能很快找到要點,可見,我對三年級孩子的學情了解不夠。如果我能直接指明看導語的哪到哪兒就不會讓學生誤導。
在讀課文時,我讓一排學生輪流讀,當輪到任旭航小朋友時,他一慌張連簡單的句子都讀的結結巴巴,許多小朋友都爭先恐后要舉手給他糾正,看著他漲紅的臉,我就對同學們說:“任旭航小朋友只是有點緊張,他再讀一遍肯定能讀好。”于是,我給他起頭讓他再讀,果然,一個字沒錯,我就說:“我說吧,他只是緊張,看,這一遍沒讀錯一個字。”看著他開心的坐下了,我心里也很開心,接下來讀的孩子就不那么慌張了,雖然有的沒讀出標點,但我不怕麻煩,認真糾正他,我想,課堂上,教師就應該不放過學生出的小錯,耐心引導,直至正確,從而讓孩子明白,老師在乎她(他)。
這節課,我感覺最遺憾的是拓展訓練這一部分,我補充了這個故事的結尾:“就這樣,宋慶齡一個人在家等小珍。11點了,小珍還沒來,慶玲十分失望。中午,父母回來了,聽宋慶齡說小珍沒來,爸爸說:“哎!要知道她不來,就不等她了。”宋慶齡說:“不,沒有來,我也要等,雖然沒等到,但我心里很坦然。”可能結局太令學生感覺意外了,因為他們覺得小珍一定會來,因此,當我問,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學生一個人也沒舉手,后來叫了一名學生,他說它覺得慶齡很誠實,之后學生都這樣說,現在想想,如果我能這樣說:“同學們,慶齡真不該等小珍,她應該去伯父家,你們覺得慶齡的等值得么?”這樣,學生就會有兩種意見,在辯論中,加深對誠信的理解。
總之,今天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讓我更深地了解到備課有時真的只是老師的“一廂情愿”,還有很多學生的學情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只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學習課文,來備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今天,和孩子們一同去讀了《美麗的南沙群島》,兩個孩子找到了相關資料,因次,孩子們基本上能對南沙的地點和大小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但是朗讀能力的培養需要下大力氣,因為孩子們普遍沒有語感,即使能理解教材,但不能通過朗讀來報答自己的感受。真的要慢慢來了,心急真的不可能吃著熱湯圓。
執教《美麗的南沙群島》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從三個方面先概括后分述的向讀者展示了南沙的美。在執教這課時,我的指導思想,就是讓學生讀好書,讀并不是一遍一遍沒有層次,沒有目標的行為。在朗讀中,我從學生整體感官入手,先教師范讀,引發學生讀書的愿望,然后學生初讀,這篇課文生字較多,有一些較繞口的詞,針對我班學生的實際,我采取了個別讀、個別指導的方式。我在教學中將重點放在教學第三段,通過學生品味讀和教師的指導讀,再加上爭當導游的比賽讀,是學生領悟到海島景色迷人這一特色。第二段教學中,針對學生不太理解的海洋動力,我做了適當注解。然后采用對口方式,如()的海洋生物()的海洋動力……學生興趣十足,這樣很快的了解了海島是個資源豐富之所。然后通過考驗記憶力的游戲,幫助學生背誦2、3段。在教學中我弱化了第一段,因為的一段是對海島的整體概況,學生在進行導游介紹時不
可避免的就會重視這一段,這樣的弱化的處理,使學生增強了自主學習的一段的意識。果然,在后來的導游介紹中,學生較好的掌握了這一段。
遺憾:
教學本課,在總分的段式上是個重點,因為我怕學生掌握不了,所以在這課教學時,我只是講了“總起句”的概念,沒有清楚的講總分段式。因為這課沒有講。學生在后一課的學習中,就沒有一個鞏固的迂回,所以在指導用總分段式寫片段時,效果不是非常好。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恐龍》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中的一篇知識性短文。文章通過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孩子們心中最神奇的一種動物。以平時學生對恐龍的興趣和認識來看,我想孩子們對這篇課文一定很感興趣的,所以我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多花了些氣力,希望能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達到不僅能讓孩子們了解一些恐龍的種類、形態及生活習性等,掌握介紹一種物品的方法,還要讓他們將這種探究延續到課外,培養學生對恐龍知識的持久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以達到持續發展的目的。下面就《恐龍》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預備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
恐龍生活在非常遙遠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如果教師只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領悟情境,可能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學效果不盡人意。為此,我鼓勵學生回家查詢恐龍的相關資料,然后有條件地把資料打印出來或者重要的記錄下來,讓大家在晨會課上進行恐龍知識的交流,從而使學生初步了解了一些恐龍的知識。
同時我也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借助網絡資源,查到了很多相關資料,并制作了《恐龍》的課件。我們反復查閱資料,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竭力再現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和意境,力圖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生動、真實、親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觀賞期——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在教學時,一開始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就播放了有關恐龍生活場景的錄象。當畫面上出現成千上萬不同種類的恐龍在地球的各個角落里奔跑、嬉戲、漫游的宏偉場景時,學生們都睜大了眼睛,驚嘆不已。美麗的畫面,拉近了孩子與文本間的距離。孩子們仿佛進入了恐龍的時代,他們興奮不已,對自己所要學習的對象又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三、觸摸期——研讀文本了解特點。
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見過,其種類、外行和習性都是科學家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為如此,作者在文章多處運用了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種類的恐龍形態、生活習性等,我在制作課件時也力求圖文結合,即每一種恐龍都和相應的圖片和文字說明相配。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研讀課文,了解恐龍的教學中,先重點教雷龍,教會孩子們學習的方法。
四、探險期——拓展閱讀探索奧秘。
“你們猜測一下恐龍是怎么滅絕的?”將學生的興趣更廣泛地指向課外閱讀,探索這至今尚未揭開的神秘世界。有興致的可以相互借閱書籍,交流資料,觀看電影等。
把這堂課設計為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課,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進行學習,提供了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網址,引導他們閱讀。我相信,利用網絡學習,不拘泥于課本,學生會有更多的體會。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一、引入煥發精彩
一節課的開始仿佛是一首優美的樂章的序曲。好的開始會引人入勝,燃起孩子們求知的欲望,能收到一舉成功的奇效。這堂課我就在引入部分花了心思。課堂伊始,我出示自己的日記《貝貝天空》集,讀了其中兩篇日記《趣味童言》《早餐的故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發出笑聲。這時同學們對我的日記發生了興趣,翹首觀看我的日記。這時我對他們說:“我把日記當成了我自己的朋友,對他傾訴自己的樂與悲,記錄生活中和貝貝點點小事,你看有意思吧:”學生心有所動,齊聲說:“有意思!”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說的時候猶猶豫豫,沒有自信心。接著我出示了《日記》兒歌,學生讀后談談感受。學生們信心增加了不少,有了寫作的欲望,悄悄和同位交流起了自己最近的事情。接下來的指導寫法學生們聽得異常認真。
這次的導入,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日記的距離,消除了他們寫作的膽怯心理,產生了對日記的興趣。
二、修改別出心裁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句話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面批能收到好的效果,這個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我們更應該注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雖然三年級學生年齡不大,剛剛開始寫作文。但是他們也有一定的詞語運用、語言感知能力,為了培養他們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根據他們的年齡及知識水平,特提出比較具體的修改習作的方法。并要求學生根據提示,平時的日記,課堂小練筆,作文都按此步驟進行。長此以往,何愁能力不提高呢?
不足之處:
在進行“讀文品趣”這個環節中,明顯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學生聽得認真,但無論怎么啟發他們不能積極響應“趣”在哪兒?顯得死氣沉沉的。這可能與我鉆研教材不夠,啟發引導的方法不恰當。課前在導入和修改方面花了心思,方法的引導就顯不足,今后在這方面注意。
本次習作結果統計:
1、本次習作47人中有將近40人使用了優美詞語,有意識使用優美詞語人數占80%左右。摘錄部分優美詞語:一蹦三尺高、香噴噴、撒嬌、嚴肅、又香又脆、無可奈何等。這其中也有使用不恰當的詞語。
2、能說清楚事情,句子通順的學生60%左右,寫出優美句子的同學之友十幾人,只占20%左右。還有20%的學生句子謝不通順,前后句子意思跨度太大,不連貫,事情寫得不清楚。這說明學生積累語言少,駕馭能力不行。
部分優美句子:香氣撲鼻,在大門口就能問道香味。我在家哄我那可愛又調皮的妹妹……
習作7的教學要求:首先讀懂例文,結合作文提示,讓學生明白寫日記就是把一天的見聞真實、明白、通順地記錄下來;其次幫助學生掌握日記的一般格式。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我讀幾篇有趣的日記給同學們聽,然后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了,當時作者把它們一件一件地記在本子上,所以,不管過去多久,這些有趣的往事都已被作者永遠地保留了下來。把當天發生的事寫下來,就是寫日記。然后,讓學生明白日記與我們以前寫的作文的區別——有特定的格式。
結果,這堂課收效不能令人滿意,任我三番五次強調,學生還是要犯錯。不是學生無內容可寫,也不是學生語句不流暢,或者出現錯別字多等現象。使我惱火的是日記格式一錯再錯。教學過程中,為使那些基礎不好的,學習不太認真的學生能真正知道日子的寫作與其他作文的區別,我把日子格式“第一行要寫上某月某日、星期幾以及天氣情況,然后再寫正文。”畫出個模版給他們看,但是他們當中還是有人弄錯。教學以來,一直都害怕小學應用文的教學,不知該怎么講,學生才能完全記憶那些格式。還請名師指點。
又到習作了,這許多孩子緊張而又充滿興趣的一項語文活動,學生們可以在習作中盡情的揮灑自己的想象力,并讓他們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贊許。
這次的習作對我們的學生簡直是小菜一碟——學寫一篇日記,而我們的學生算起來已經寫了兩學期的日記了,每天都會得到老師的批閱和指導,他們許多人的日記我自己認為,遠已超過我的水平,不但內容具體,還影射出他們那與眾不同的思想和奇異的想象,所以這次習作我們完成的很輕松,很滿意!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今天鎮教委來我校開展“導學案式”課堂評比活動。我講了《槐鄉五月》這一課。
本文文質兼美,如詩如畫,富有韻律。因此,我“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為最重要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讀中欣賞語言文字本身的美,感受槐鄉人情物趣;并通過主線教學設計,從美入手,以讀解文,以情帶讀,在讀中表達美,再現美和創設美。
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做的好的方面有以下幾點:
1、注重了課前的組織教學。
(上課前五分鐘)我說:“同學們,你們看,今天有這么多的領導和老師來聽課,你們緊張嗎?”生:“不緊張。”
我說:“可老師有點緊張,你們誰能說幾句鼓勵我的話啊?”
生甲:“老師,我們相信你是最棒的!”
生乙:“老師,不用緊張,你一定能行。”
我說:“聽了你們的鼓勵,老師不緊張了,可是我看到有些同學也緊張,那么也請你們大聲的對自己說一句:我能行。我最棒。”
生大聲說出,然后我又說:“請同桌的兩個同學互相說:我倆能行,我倆最棒。再對全班同學說:我們能行,我們最棒。”
就這樣學生放松了,心情愉快了,有了好的學習狀態,我為教學開了好頭。
2、注重了課堂激勵性評價。
課堂上,當學生積極提問或響亮的回答后,我不僅及時的進行了語言表揚,還獎勵了糖果,因而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個個小手舉得高高的,回答既完整又真確。
3、為讓學生感受“飄香的季節”,賞槐花之美,品語言之神韻。我做到了以下幾方面:
(1)自主探究感悟美。對這樣一篇詩一般的美文,不同的孩子感受各異。我讓學生們通過個體自主感悟,說說槐鄉的槐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自行體會槐花的多、白、美、香的特點,再使學生有目的地品味文中優美的文字,體會不同的感受。
(2)感情朗讀品味美。我曾聽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讀是基本手段,讀是綜合,讀是表達,把讀變成一種理解,一種評價。”我覺得這話非常有道理。課文詩一樣的語言直接激發了學生感情朗讀的欲望,欣賞著美麗動人的槐花,伴隨著舒緩輕柔的音樂,學生靜心朗讀體味,通過個體領悟讀、集體感受讀,讓自主體味后的朗讀,讀出文的意境。
(3)個性想象表達美。本篇課文對槐花的描寫,留下了許多藝術的“空白”,比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每個孩子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槐花”,教學時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現槐花開放的遠景和近景,讓學生展開充滿詩意的想象,對槐花之美進行再創造,這是對課文語言文字的進一步理解和提升。整個環節的交流給了孩子充分大的空間,學生盡情地表達自己的快樂,自由地表達心中所感。
不足之處:
今天講的是《槐鄉五月》的第二課時,但我為了展示學生的書寫,開始設計了《基礎達標》,在這一環節足足用了10多分鐘,因而影響了后面的教學,導致這課沒有完成預期設計的教學任務,十分的遺憾和惋惜。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不僅要備好課,還要備學生。堅持不懈的實施“學案式”教學,不斷摸索、不斷學習。使自己能在教學改革中不斷的成長。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介紹了南沙群島美麗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字里行間包含著對南沙群島的贊美與熱愛之情。
在初步感知課文時共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南沙群島的美麗:地理位置、物產豐富、景色迷人。再逐段理解,體會每個部分所介紹的特點。其中第二部分物產豐富所用時間較長,不僅要理解“蘊藏、貯存、用之不竭、曾母暗沙”等重點或難理解的詞語的意思,還要讓學生感知本段總——分式段落結構的特點。以及為什么稱南沙群島為“巨大的藍色寶庫”這個總領問題。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大部分達成了這一段的教學目標,不過我感覺引導講解的多了一些,學生接受的比較多,但自主理解、體會還不夠,特別是“海洋動力”中的潮汐能,盡管花了時間描述和講解,但是學生還是沒有一個深層的認識,今后在這方面還要抓一抓學生的課外閱讀,我準備另外再找時間補充些視頻資料,將這一塊補上去。
第三自然段與第二段結構相似,因此在寫作方法的理解上比較順利,用時也不多,嘗試著放手讓學生自己找找“景色迷人”體現在哪幾個方面。相對而言理解的難度比第二段要簡單一些,配合圖片進行理解,以學生自己說為主,重點指導理解“翡翠與藍玉合璧”、“碧波浩渺”、“蔚為壯觀”的意思。再指導朗讀。從效果來看,理解的目標已達成,學生也比學第二段更加自主、參與性更高。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0-11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9-21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課后反思10-29
三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八》教學反思03-28
三年級下冊語文《翠鳥》教學反思04-02
三年級下冊語文《燕子》教學反思01-08
三年級語文下冊習作的教學反思03-17
三年級語文下冊《翠鳥》教學反思03-23
三年級語文下冊《爭吵》教學反思03-28
三年級語文下冊《風箏》的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