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習作教學反思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經過三上教材的試教和習作反饋,我們欣喜地看到,蘇教版國標本緊扣《課程標準》習作教學理念,一洗陳舊思維定勢。以“勇立潮頭敢當先”的魄力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設計匠心,從三年級開始全面推出習作教學科學序列。
習作教材特點分析
上、下冊習作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一脈相承的,既有螺旋重復,又有質量提升。從下冊看,習作教材的編寫特色更加鮮明,主要體現在“三本三從”六個特點上。
1.本位轉向。
即從片面應試為本位轉向以兒童發展為本位。在以應試為本位的前提下,老師和學生都圍繞著考試的指揮棒,哪管兒童獨有的認知規律和心理規律,如興趣、注意、思維、記憶等規律。只管以成人成熟的心理和成人的語言、見解、認識與思想去要求或指導學生習作。兒童不再是習作的主體,卻被異化成作文考試或“奉命”作文的機器。要么猜題押寶,要么背、抄、套作。一味要求通過觀察抓特點、巧選材,立意要高,描寫要生動形象,不管你習作空話、假話、言不由衷,只要騙過閱卷人的眼睛,得高分就好。蘇教版習作教材一開始就突出“兒童本位”的理念,關注學生年齡、生理和心理特點,一反以往偏重于回憶性習作訓練,安排的話題都是寫兒童最感興趣的,且剛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現在和他(她)生活、學習、游戲在一起的人。從《脫棉衣》到《小草中的發現》,從《我的朋友武建設》到《肚子再也不痛了》……哪一篇習作不為兒童所喜聞樂見又樂寫、易寫呢?
2.本體確認。
即對兒童習作本質的`認同,還兒童習作的本色。小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對事件的認識,。多源于感觀和形式多樣的活動,而不像成人以理性成分居多。《課程標準》有一段針對第二學段習作的話,很明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這就是兒童作文本體觀的內涵所在。習作不是創作,也不是文學作品。它是一種自由的、真實的、有自己個性的表情達意的練筆或書面交際活動。蘇教版習作教材在創設活動情境和提供同齡人本體、本色例文以及互相交流方面,引導兒童習作向本、真發展。
3.本源回歸。
即從立意本源(老師預定中心思想或設定命題)走進生活本源。長期以來,“立意本源”的習作理念一直占統治地位。兒童的構思、選材、謀篇、用詞、造句和老師的批改、評價、反饋等一系列操作環節,都必須遵循“立意本源”這個理念。老師命題或框定中心思想之后,不管兒童有無這方面的材料和認識,都必須寫。寫不出的學生只能靠胡編亂造或抄襲或他人代筆來完成習作任務了。其實,兒童習作本源應來自于日常生活,習作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從觀察、體驗身邊的人、事、物人手。正如《課程標準》所說:“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三年級下冊的8篇習作教材,均來自兒童熟悉的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兒童都能在各自的生活環境和前期經驗中找到與之匹配又易于表達的“相似塊”。蘇教版習作教學已回歸童真、童趣的生活,踏上了一條返璞歸真、正本清源的康莊大道。
4.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
要開闊兒童的習作思路,啟發自由表達,能自主選擇表達材料,關鍵是要開放作文內容,擺脫封閉式思維的束縛。以往以命題作文為主,題目大多封閉在《記一件難忘的事》、《童年趣事》、《記一個助人為樂的人》、《美麗的校園》等等一類圈子之內,為一代又一代小學生所操練。有的老師提供現成的材料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寫“葫蘆文”;有的為學生列好提綱,提供語串語詞,寫“框架文”、“喂食文”。而通觀本冊教材,習作內容堪稱“貼得緊、放得開,前有孕伏、后有鋪墊,內容資源有機整合。”所謂貼得緊,是指貼近兒童生活、貼近閱讀教材內容、貼近兒童前期經驗。放得開,是指內容開放、思維發散。例如《習作2》,“畫一張像,寫一寫”,可以畫同學、老師、家長,還可以畫想象中的人。除了寫外貌,還要寫寫性格、愛好。導學既寬松,又富有啟發性層次性。又如《習作1》,通過圖文對照學例文,知道怎樣按內容分段寫。然后在兩組圖畫中,任選一組寫,也可以自找課外的一組連貫的圖寫。例文淺顯、易仿、能創,導學又關注兒童興趣和認知的差異性,尊重學生多向選擇,處處體現開放性和人文關懷。關于“孕狀”、“鋪墊”、“資源整合”這一特色,它又像一條暗線貫穿于整套教材。例如,一年級課文《秋姑娘的信》中有“給小樹裹上冬衣…”的內容,本冊《習作1》例文就有給小樹“脫棉衣”的句段,前呼后應,長線聯系;二年級有“舐犢之愛、烏鳥私情……”的讀背練習,本冊《習作4》的例文《烏鴉反哺》,學起來也就不陌生;二年級有口語交際課“買文具”,本冊《習作4》,看類似買玩具的圖寫一段人物對話,應該說是用不同語言形式呈現熟悉的“相似塊”;三上《習作2》有《我的自畫像》,重在寫外貌和長相,本冊《習作2》又有寫“畫像”(畫別人),除了寫外貌長相,還要寫寫性格、愛好,似是一種習作反復,實則是螺旋上升。
5.形式從單一走向多元。
如前所述,以往的習作是在單元練習里安排一個題目,然后按要求作文。基本上是:“命題(或半命題)+提示+要求”——單一的線性呈現方式,大多是空泛的說教文字。而蘇教版習作教材呈現方式是多元的、立體型的:有的是配圖例文——導學語——遷移性圖畫導寫;有的是激趣導人——配圖例文——討論合作——選圖仿寫;有的則是提供數條素材資料——配圖想象——圍繞話題寫介紹文等等,可以說形式活潑多樣,圖文簡明生動,促動兒童自主習作、自能作文。
從習作體裁形態上看,有記事、有寫人、有日記、有童話,還有隨筆和說明式介紹,形式上不拘一格,讓學生自由表達,發展個性。
6.思維從手腦分離走向手腦合一。
多年來,在片面追求應試的扭曲下,我們沒能讓學生自主地表達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寫我心”,常常是“用自己的筆寫人家的話”,習作者的手與自己的大腦思維處于分離狀態。教學歸根到底就是一門思維科學。學生習作其實就是其大腦思維成果的物化。教材編委、特級教師高林生先生運用腦科學,針對蘇教版習作教材的運作機理,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選材與構思是一個人接受外部信號刺激,調用自己已有的相似塊,使用內部言語,根據話題要求所做出的相似激活、相似選擇、相似重組、相似匹配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過程。”這段話把手腦合一的重要意義和內隱操作說得很透徹。蘇教版三下習作教材利于激活學生思維、促進手腦合一,易化兒童習作。例如《習作8》是編寫童話故事。故事怎么編?學生能很快地從上學期“擺玩具編童話故事”找到文體“相似塊”。至于本冊是圍繞“習慣”這個話題編故事,學生除了從話題示圖中得到信號刺激,拓展思路,還能從1—6冊習慣篇教學中選擇到一系列匹配信息,有事可思,有話可寫。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從整冊教材的設計看,每次習作的版面都是圖文并茂、多姿多彩、形象鮮明生動,還有同齡人謄寫例文的視覺美。教學中,再適當配以音響、音樂,視聽交互感染,能有效地促動學生樂于用腦、易于動筆、手腦合一的進程。
教學策略與基本步驟
理解編寫意圖和抓住新教材特點,實施新的教學策略與采用求真務實的操作步驟,是有效導學、不斷提高習作教學質量的關鍵。
“制度作文”與讀寫遷移式小練筆結合
所謂“制度作文”,是指教材中規定的習作。一學期下來單靠8篇習作顯然是不夠的。魯迅先生曾經指出:“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這里的“多看”,指閱讀,要大量閱讀。這里的“練習”,指練筆,要多寫。筆者認為,結合閱讀進行嘗試性運用練筆,是提高小學生表達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徑。張慶先生說到讀寫結合時要求:“長線”孕伏積累,“多布云彩”;“短線”相機滲透,機動練筆,做到“長短結合”、“大小互補”。“長線”應該是一種隱陛的言語積淀,有一個先吞噬后反芻——吸收、內化,再到傾吐的過程。而“短線”則是一種顯性的,“趁熱打鐵”式的小練筆。例如,學了《雨點》,讓學生仿照句式續寫不同的句子:雨點落進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又如,學了《拉薩的天空》之后,就按照課文開頭段總寫的句式結構仿寫:海口是___________。那里的天空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再如,學了《飛馳在高速公路上》,可以按課文段式層次,用上“這條河好寬哪!——這條河好長啊!——這條河好美啊!”開頭學寫三段話。還有,學了《小露珠》之后導學:假如你是一種小植物(或小動物),會對小露珠說什么呢?先互相說說,然后寫下來。……這些因勢利導式語言實踐,既有句式歷練,也有段式的嘗試運用。這樣,不但有助于學生對課文表達的理解,又為習作儲備了怎樣表達的語言材料。再加上教材中“語串”讀讀背背的積累和內化,已為兒童自主建構句段、重組相似模塊、習作成篇打好了基礎,做好了鋪墊。
【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習作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三年級語文下冊習作教學反思02-06
小學語文《習作3》教學反思02-05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習作3》教學反思02-07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8-28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雪兒》教學反思04-03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恐龍》教學反思05-29
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花瓣飄香》教學反思02-04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恐龍》的教學反思07-07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習作四的教學設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