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后記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一篇記敘文,課文講述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誕生的經過,是一篇科學故事。文中寫了一名叫雷奈克的醫生一次偶然的發現,從中受到啟發,通過反復實驗,發明了世界上地一個聽診器。告訴我們只要平時善于觀察,肯動腦筋,就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的道理。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抓住課前質疑,課中實踐,課外延伸的教學步驟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出文本。
課伊始,先板書課題,指名說說見過的聽診器是什么樣子的。再讀課題質疑。學生們提的問題有: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誰發明的?是什么樣子的?是什么東西做的?是怎么發明的?問題直奔主題,自然進入新課的教學。
課中,學習課文第二段,講的是雷奈克從兩個孩子玩蹺蹺板的游戲中得到啟示,用小木棍聽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內臟的聲音。這是本文的重點段落。教學這一段先讀課文,再指復述,接著演一演,說一說雷奈克會怎么想,怎么做,體會雷奈克整日思索著“有沒有辦法及早發現人體內的這些變化?”這種致力于醫學研究的.盡職精神。
接著,我讓學生也來學習課文做個試驗,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同桌一人耳朵緊貼桌子一頭,另一人在桌子另一頭用筆劃著桌子。那么在一頭的同學就能聽到了響亮清楚的劃桌子聲。如此同桌互聽。第二個試驗是將紙卷成筒兒,一頭靠著同桌的胸腔,一有關當局湊近自己的耳朵,聽對方的呼吸聲、心跳聲。由于試驗時做得不夠嚴密,紙筒會露風,而且班上并不是十分安靜,所以聽到的大多是轟隆隆的空氣聲。也有同學聽到了咚咚咚的心跳聲。實踐給學生們帶來了一個驚喜,一個發現和一次體驗,增強對課文的理解。他們有了實踐發現后非常興奮,對聽診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對雷奈克的高興有了感悟。
課后,我布置同學們寫一篇日記“做試驗”,要求將做試驗的過程感受寫下來。再找一找有關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讀一讀。寫日記的過程是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習課文之后的升華,有利于積累運用文本語言。而讀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則是有目的的培養學生讀好書。
【三年級上冊語文《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05-29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13課《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05-31
三年級上冊《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后反思06-15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課后反思2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