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課《每逢佳節倍思親》評課稿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語國標本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采用“文包詩”的形式,以敘述故事來再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千古名詩的創作情景。“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的一個創舉,詩中有文,文中藏詩,詩文渾然一體,別具一格,是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呂老師在教學中從文與詩的融合上著眼,學文,以詩為線索,學詩,以文為參照;引導學生層層剝繭般地展開了與文本的對話,將思維的觸角深入文本,融情感悟,了解詩歌寫作的背景和緣由,理解詩意,想象詩境,體悟詩情。
本課作為“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研討課,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研究的核心理念,即“教學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我們發現,剛開始上課時,學生是有些拘謹的,但隨后我們能卻分明地感受到學生的狀態越來越積極主動了,學生的情感越來越真摯細膩的,學生的思維越發活躍開放了,學生的發言更為精彩個性了,這和呂老師合理的教學設計、巧妙的點撥引導是分不開的。本課主要有以下亮點:
一、以題入手,分層研讀,詩文相融,感受詩境
“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說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靈魂,呂老師先引導學生初悟課題,從字面上去理解這行詩,接著引導學生再悟課題,感受文意。她以課題為線索,抓住了課題中的關鍵詞,來分層引導學生研讀故事。首先抓“佳節”,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文中的有關詞句,抓住“一大早”“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等關鍵詞語,感受人們歡度重陽佳節時的熱鬧快樂。再抓“思親”,引導學生抓住“15歲”和“已經兩年了”感受王維年幼離家身為異鄉客的那種孤獨,探究他“思親”的原因,明白他是觸景傷情,所以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接著引導學生感受王維是如何“思親”的,抓住“思緒萬千”,引導學生披文入境,自讀自悟,通過“登高遠眺、頭插茱萸、總要、手挽著手”感悟王維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樂,又抓住“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和文中那個省略號,去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將“文意”與“詩境”對應起來。這樣的教學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入境”“妙悟”,升華著內心的情感,為學生理解詩意作好了充分的鋪墊。值得一提的是,呂老師在教學的不同階段,共設計了四次讓學生朗讀課題,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對課題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動情,說明他們的理解感受在不斷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斷升華。呂老師還能有意識地巧妙地引導學生讀出課文語言中蘊含的豐富的形象,她常常在問學生:“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這樣看似簡單的提問,卻蘊藏著一個老師的教育智慧,因為她真正尊重了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給了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空間,可以讓原本凝煉的語言文字在學生精彩的交流感悟中變得有血有肉,豐滿形象,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建構性”。……
二、聯系生活,激活情感,展開想象,體驗詩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重在抒情,所以引領學生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和詩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學生能動情誦讀詩文,理解詩句含義的前提。呂老師在教學中一方面用自己充沛的情感感染著學生,另一方面采用了聯系生活的方式,來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引導學生入境地體會人們登高游玩時的興高采烈,呂老師就問學生:“你有沒有和家人一起登高的經歷,你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通過這樣的提問一下子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讀出了人們歡度重陽的快樂。幫助學生體驗詩情、走入詩人內心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引導他們展開想象,讓學生想得更遠,悟得更深。為了使學生體會王維的“思親”之情,呂老師創設了幾種特定的情境,她用低沉深情的語調說:“王維15歲那年,離開家鄉,獨自去京城長安考狀元,直到21歲才考取功名,這么多年,每當吃飯時,餐桌前只有一個人,王維心里怎么樣?天涼了,撫摸著身上的衣服,看著那又細有密的針腳,心里在想誰?生病了,如果在家里,有父母兄弟無微不至的照顧,可是現在怎么樣?”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對王維的思親之情便有了更鮮活形象的.感受。
三、創設情境,動情誦詩,理解詩意,品味詩韻
在學生了解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創作的完整情景后,呂老師出示了全詩,告訴學生:“我們讀書要把自己放進課文,現在,你就是小王維,來吟誦自己剛剛創作的詩歌吧。”孩子總喜歡把自己假想成某一興趣的角色,他們有著很強的角色表演熱情,聽說老師讓他當詩人王維,馬上就來勁兒了,加上有了學文時豐富的情感積淀,學生的動情誦讀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他們一個個抑揚頓挫地朗讀著“自己創作的詩”,儼然把自己當成了小王維,我注意到最后一個穿黃棉衣的女孩更是讀得搖頭晃腦,朗讀成了他們表達情感的內心需要。在學生朗讀全詩后,呂老師又以角色采訪地形式追問:“小王維,你有什么感受?”在學生交流過程中相機巧妙地指點關鍵詞的含義,為下一環節講述詩意作準備。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時,呂老師又創設了一個非常精彩而富有趣味的情境:王維寫完了這首詩,把詩給了客棧的客人看。一位客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句寫得真好,你能給我解釋解釋意思嗎?”另一位客人也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寫的是什么意思呢?”這樣在情境活動中指導學生理解詩意的方式,真是妙趣橫生,學生學得興致勃勃,他們一步步品出了詩韻,這就體現了“發展性課堂”的“開放性”,讓學生“活學知識”。[[小精靈
四、拓展內涵,指導運用,以點帶面,豐富積累
“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已成了廣為傳誦的經典詩句了,而“佳節”的內涵也不再局限于文中的“重陽節”了,呂老師能關注這一點,拓展詩句的內涵,并創設了多種情境,指導學生活學活用。中秋節,爸爸媽媽出差在外地,他們會吟誦……春節,邊防戰士守衛邊疆,不能回家,他們會吟誦……元宵節,哥哥在外國讀書,不能回家,他會深情地吟道……(我想這里是否再開放些,老師創設了一兩種情境后,干脆讓學生來創設合理的情境,用上這句名詩表達情感。)這樣的拓展內涵,指導運用,我想就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延展性”。這一“延展性”還體現在呂老師能以點帶面,豐富學生的積累。當指導學生感受重陽節時大街上的熱鬧后,呂老師請學生說說腦海中還想到了哪些詞語可以形容這樣的畫面?在通過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受到王維的濃濃鄉愁之后,呂老師又引導學生背誦了三句曾經學過的同樣表達詩人鄉愁的詩句,并告訴學生在我國古代有不少詩人借詩來抒發自己心中思鄉情,要求學生課后搜集一下,開一個“思鄉誦詩會”。
其實,呂老師這堂課上的亮點還不止這些,比如出示一幅圖,標上東南西北,標上“長安”“蒲州”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天各一方”的含義,課前利用讀詩句猜季節,讀詩句猜節日的游戲把學生引入學詩讀文的情境。
還有最后的總結全文部分,呂老師巧妙地利用了學生身邊的活資源,一個和他們朝夕相處了兩年多的同學即將出國去加拿大學習了,老師把這首詩作為禮物,送給要遠離家鄉和祖國的那個孩子,讓她動情地來誦讀,又鼓勵其他學生用心朗讀,把這首詩作為臨別的禮物送給朋友。當時聽到這里,非常感動,我想,所有的孩子,特別是那位將要遠行的孩子,今天的這堂課必將成為她一生中美好的記憶。這也體現了“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商榷之處:
1、展開想象也要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一些超越學生經驗的想象有時會浪費時間,弄巧成拙。
2、拓展要適度,閱讀教學的根本還在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感悟研讀上,只有很好的立足文本,才能更好的超越文本。
3、教師的提問還可以相對減少些,問題的開放性還可以稍大些,比如:學生讀了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句子后,呂老師問的是:“你感受到了節日怎么樣?”我覺得似乎問:“你感受到了什么?”更好,這樣學生可以感受到節日的熱鬧,也可以感受到人們的快樂,感受到人們迫不及待地歡度節日的激動心情,學生的感受將更有個性化,更加多元化。
【優質課《每逢佳節倍思親》評課稿】相關文章:
《春聯》評課稿11-29
《春》評課稿03-20
編寫童話評課稿11-02
春聯評課稿范文12-06
《絕招》評課稿范文04-05
《池上》說課稿+評課稿04-06
《恐龍》評課稿匯編04-06
《生命的壯歌》評課稿04-06
《升國旗》評課稿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