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名師教案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倫潭,當年拜倫常在那里玩的;有一個老村子叫格蘭騫斯德,有一個果子園,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樹蔭下吃茶,花果會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會到你桌上來啄食,那真是別有一番天地。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再別康橋》名師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備課時的幾點想法:
1.一般講這首詩歌多從“三美”的角度來處理,認為這首詩的內容很淺顯,思想性也談不上,其實新月派詩人中徐志摩是最不受約束的一個。這節課想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文本,關注景與情的關系,關注思想的深度,關注學生的生命啟蒙。
2.《再別康橋》是一首純美的詩,讀這樣的詩歌應該是一種享受,它的特點決定了課堂必須是詩意的,而不是充斥著說教和說理的枯燥。備課時我注意了導入語和幾次活動之間的銜接語,力求做到有詩意,用詩情來召喚詩情。
3.教學設計還注意了讀寫的結合,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
4.設計教學時我引用了大量的資料,包括徐志摩的一些詩,生平情況,別人的評價。一方面是教學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希望學生對詩人多一些的了解,從而喜歡上詩人。
5.設計與〈康橋再會吧〉一段文字的比較是為了體現閱讀的深度,讓學生學會比較閱讀,同時對〈再別康橋〉有一個更深的理解。語文教學承擔著啟迪蒙昧的任務,要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要學會從課堂上汲取人生的滋養。
教學設計(簡案):
一:詩意導入。
二:動情朗讀,體會感情。
三:了解作者
四:問題引導,理解詩歌。體會詩歌情因景生,景因情活的特點。詩人向康橋的哪些事物告別?在詩人眼中這些事物有什么特點?寄寓著詩人怎樣的感情?在康橋美景的感染下,詩人產生了怎樣的想法?這個愿望實現了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詩的最后兩節,詩人的心情和之前有什么不同?
五:就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情景性改寫。充分培養學生想象聯想的能力。將讀和寫結合起來。
六:比較閱讀:與〈康橋再會吧〉進行比較,深入理解詩意。
七:總結。
詳案:
一、導入:在中國詩壇上,有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悄悄地來,又悄悄地去。宛若一顆劃過中國新詩史上空的美麗流星,不曾帶走人間一片云彩卻把另一片“云彩”留給了我們,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今天就讓我們沿歲月的河流漫溯而上,在大洋彼岸康河的柔波里,追尋千古詩人徐志摩的萍蹤倩影,重溫他的康橋之夢。(大屏幕顯示課題)
二:(放音樂)老師動情朗讀。(大屏幕顯示康橋畫面)
重溫康橋之夢,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詩人對康橋的深情,為什么一個異域之城會讓詩人如此魂牽夢縈?詩人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呢?請同學們說說你了解的徐志摩。
(學生談,幻燈片顯示徐志摩生平簡介,學生讀)
詩人在康橋度過了他人生最幸福的一段時光。他有時在蔥綠的草坪上,看書或看云,有時在碧波蕩漾的康河里劃船.有時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沉浸在大自然的優美寧靜中。在康橋,他認識了“才女”林徽音, 并決定向由父母包辦而娶的張幼儀提出離婚,去追求屬于自己的真愛。在康橋,他接觸了大量的英國文學作品,興趣由政治經濟學轉向文學,拜倫、雪萊、濟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開始寫詩,詩情洶涌,他要做一個詩人了。胡適這樣評價詩人:(大屏幕顯示)徐志摩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可以說詩人的這種人生觀正是在康橋形成的。因此詩人曾滿懷深情的說(大屏幕顯示):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 ,他曾三次來到康橋,第一次是1920年他為了追隨羅素,從美國來到英國, 在倫敦劍橋大學學習,1922年回國。回國后寫了《康橋再會罷》.第二次是1925年陪他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漫游歐洲時故地重游,歸國后寫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第三次是1928年8月,據說是和夫人陸小曼不和,出去散心,寫下了《再別康橋》。
三:分析課文“情因景生,景因情活”的特點,體會詩人感情起伏變化。
下面請大家跟著音樂讀一遍課文,注意體會詩人的感情,看看詩人向康橋的哪些事物告別?在詩人眼中這些事物有什么特點?寄寓著詩人怎樣的感情?(老師分析第一段,學生分析剩下的三段)
西天的云彩,分外美麗,詩人望著如此美景,喜愛眷戀之情油然而生,但現實又不允許他停留,于是他把無限的依戀化為輕輕的揮手,而云彩也好象老朋友似的,跟詩人依依道別。無限的情意盡在不言中。
明確:在詩人眼中,康橋的一云一柳,一草一水,都是那么美麗,充滿著生機和活力,在詩人眼中,這些事物好象都欣欣然有了生命,和自己進行著感情的交流。可以說,康橋的美景感染了作者,而作者的深情又讓康橋的一切有了生命。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板書)情因景生,景因情活。
在康橋美景的感染下,詩人產生了怎樣的想法?這個愿望實現了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詩的最后兩節,詩人的心情和之前有什么不同?
明確:詩人產生了舊夢重尋的想法,想在康橋的懷抱中重新放歌,重尋昔日美好的時光。但這個愿望沒有實現,從“但我不能放歌”就可以看出來。一想到這些,詩人心情頓時由興奮轉為黯然。陷入沉默。雖然舊夢難尋,但是詩人畢竟是詩人,是瀟灑的徐志摩,既然一切不可能,那就怎樣來就怎樣去吧,不要去破壞眼前的一切,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四:展開想象,改寫詩歌。
在這首詩中,詩人將自己對母校的感情融入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水影這些自然物中,那些景物都不再是純客觀的自然物了,它們因情感而著色,因情感而美。可以說每一片風景都浸染著情感,從而使整首詩都洋溢著一種詩意的美。在備課的時候,老師重讀這首詩,依然被深深的打動著。詩人和康橋依依惜別的情景如在眼前。于是不禁提筆在書的空白處寫下這么一段話:落日的余暉慢慢散落在河面,康橋多情地在柔柔的水波里蕩漾,詩人靜靜地站在橋頭,深情地凝望這讓他魂牽夢縈的地方,想著這一去,英倫中國,相隔萬里,也許很難再相見了,西天的云彩映紅了天邊,黃昏的康橋愈發的寧靜美麗,詩人不忍心打破著和諧,只有滿懷著對康橋的眷戀,在內心輕輕的說:別了,我愛的康橋。別了,這美麗的一切……老師寫的是詩的第一節,現在請大家就像老師那樣將自己最喜歡的一節改寫成一段情景性描寫。注意情和景的交融,不僅要寫出景物的美,還要傳達出詩人的感情。(交流,點評)
五: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
討論:在詩的第三小節,詩人說“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是什么讓他對康橋如此眷戀?詩人徘徊的康河岸邊,他到底在留戀什么?為什么說“我不能放歌?”
(學生發言)
六.要知道詩人到底在留戀著什么,追尋著什么?為什么不能放歌?請看詩人1922年第一次離開康橋回國時寫的一首詩(大屏幕顯示《康橋再會吧》),大家先說說這這首詩和《再別康橋》在抒發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明確:相同點:對康橋的喜愛
不同點《康橋再會罷》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躊躇滿志
而《在別康橋》則充滿了離別的惆悵和傷感。
從1922年《康橋再會罷》1928年《在別康橋》,短短六年時間,同樣是告別康橋,為什么詩人的情感卻發生了變化?
(學生談)
(大屏幕顯示)
社會理想破滅:
《嬰兒》是1922年從康橋回國后寫的,寫的.是一個在“生產的床上受罪”的產婦正在分娩一個馨香的“嬰兒”,這里難產的“嬰兒”象征著英國式的民主自由的社會理想,在“生產的床上受罪”的產婦,則象征當時正受著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軍閥雙重壓迫的中華民族。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剛從英國回來的時候是胸懷理想,躊躇滿志,準備大干一翻的,但是這種情況在寫〈猛虎集〉序言的時候已經發生了變化,國內遍地的災荒,連年混戰的現實讓詩人英國式的民主自由的社會理想破滅了。那么他的生活理想呢?又是怎樣的情況?(顯示第二張幻燈片)
第二張幻燈片:
生活理想:
且不說詩化生活一類的理想那是談何容易實現,就說平常在實際生活的壓迫中偶爾掙出八行十二行的詩句都是夠艱難的。《〈猛虎集〉序》
生活理想也破滅了,那么他一生都在追求的真愛有沒有找到呢?他的愛情理想實現了嗎?(顯示第三張幻燈片)
愛情理想
林徽音回國后與梁結婚,自己與陸小曼的婚姻不理想,為了滿足她的物質需求,在北京和上海之間奔波。
六年的時間,就讓詩人誕生于康橋的理想,相繼落空,破滅。了解了這些,我們就會明白為什么時隔六年,徐志摩再到康橋,心境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就會明白他為什么不能放歌了,不是因為無錢雇舟,而實在是因為物依然如昔,人卻已非昨。同時我們也會看明白,這首詩表達的不是普通的離情別緒。而是抒寫了詩人對夢想的追求眷戀和失去它們的悲哀與無奈。我想這才是這首詩歌真正打動我們的原因,因為我們同樣慨嘆美好情感,美好追求的消逝,同樣留戀難舍生活中曾有過的純真的、純粹的夢。
七:“康橋”在徐志摩,只有三十五分之二的時光,而這兩年,卻是那么魂牽夢縈的兩年。有人說,徐志摩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失敗者。因為他的理想終其一生也未實現。但我要說,和詩人相比,我們更應該感到羞愧。在庸碌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可曾追問過自己:我生命的康橋在哪里?精神的故鄉在何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我能否像詩人那樣執著的堅守自己的信仰?
八:以“尋找自我生命的康橋 ”為題寫一篇文章或一首詩歌
板書: 再別康橋
情因景生,景因情活。
【《再別康橋》名師教案】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教案11-27
名師藤野先生教案03-14
徐志摩《再別康橋》教案05-13
再別康橋講課教案05-13
《再別康橋》優秀教案10-25
徐志摩再別康橋教案10-24
再別康橋教案人教版10-24
《答謝中書書》名師教案10-24
答謝中書書名師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