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賣炭翁》課堂實錄與評析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賣炭翁》課堂實錄與評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賣炭翁》課堂實錄與評析 篇1
教材簡介:
《賣炭翁》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以“同情弱者”為題的古詩。這是一個有頭有尾、情節完整的故事。通過對事件的描述以及對人物外形與內心的刻畫,塑造出一個勤勞、善良的賣炭老人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統治階級與不合理制度的憤恨與抗議。
教學目標:
1.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地誦讀《賣炭翁》,進一步感受詩的節奏和韻律。
2.讀懂詩句的意思,通過想象、情境誦讀,了解賣炭翁生活的艱辛,體會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統治階級與不合理制度的憤怒與抗議。
3.用敘事的手法凸顯主題的方法。
教學流程:
一、揭示課題,了解詩人
師:同學們,唐朝是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最負盛名的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和詩王白居易。你對白居易有哪些了解?
生: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生: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過渡時期,那時勞動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比較多。
師: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訴老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通過上網查資料知道的。
師:這真是一種不錯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就跟隨白居易來認識一個人——(指課題,生齊讀。)
生:《賣炭翁》。
師:通過讀課題,你知道了什么?
生:通過讀課題我知道這首詩歌寫的是一位以賣炭為生的老漢。
師:你怎么知道課文寫的是一位老漢呢?
生:從“翁”字看出來的,我查過字典,“翁”就是“老漢”的意思。
師:非常正確!以人物為題,引發了我們對人物命運的思考。讓我們一同隨著作者的視線跨越千年,走近賣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運。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師:請大家打開課本,翻到67頁,自由朗讀《賣炭翁》這首詩歌,仔仔細細讀上4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詩當中的生字,爭取把它讀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爭取讀通順,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
(生自由讀古詩。)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詩中的3個生字,聽他有沒有讀準了。
(生讀古詩。)
師:誰再來讀一讀這首詩?(指名讀。)其他同學要特別注意聽,他在讀詩句時是怎么停頓的,是不是讀得有板有眼。
師:我們一起讀,每句詩的前4個字你們讀,后3個字我來讀,第一句的前半句也由你們讀。
(師生合作讀。)
師: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詩的節奏和味道!
(師生再次合作讀。)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時此刻的賣炭翁,你想到的是哪個詞?
生: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時此刻的賣炭翁,我想到的是艱辛!
生:我想到的詞是貧窮。
生:我想到的詞是悲慘。
生:我想到的詞是可憐。
生:我想到的詞是勞苦。
生:我想到的詞是艱辛。
(師根據生的回答板書:可憐、艱辛、貧窮、悲慘。)
師:把你認為合適的詞語寫在書中題目的后面。
評析: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詩情時,教師從大處著筆,用“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時此刻的賣炭翁,你想到的是哪個詞”這一問題引領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本詩,體會詩中的情味。
三、潛心會文,感悟詩情
師:孩子們,讀了《賣炭翁》,有的同學讀出的是可憐,有的同學讀出的是悲慘,有的同學讀出的是艱辛。我相信,一定是詩中的詞句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請大家靜靜地默讀《賣炭翁》,看看注釋,看看插圖,再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詩中哪些詞句讓你有了這樣的感受。
(生自由讀課文,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
師:我看大家都有了讀詩心得了。哪句詩讓你感受到了賣炭翁的艱辛、可憐?
生:我從“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這句詩中讀出了賣炭翁生活艱辛。伐薪:砍伐當柴燒的樹木。課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燒炭的樹木。燒炭:是對木柴進行特殊的燒制,使它發生變化而成為燃料。我從這兩個詞語中看到,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樹木,砍完樹還要搬運,截成段,最后還要燒成炭,這種勞動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覺得他可憐!
師:你能結合重點的詞語來體會,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讀書方法。老師聽明白了,是賣炭翁艱苦的勞動讓你覺得他可憐。
師:同學們也許還不知道,燒炭的工序其實很復雜。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圍鋪上雜草,隔絕空氣點燃,燒到一定程度后封閉炭窯,只留一個排氣孔。干柴要連續燒四晝夜,濕柴要連續燒七晝夜。為了保持穩定的火溫還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視,一大堆柴也只能燒制成一點點木炭。而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經上了年紀的老人來完成。此時此刻,你想說什么?
生:賣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憐至極的老人!
師:你來讀,帶著你的感受讀出賣炭翁勞動的艱苦。
生:賣炭翁,你一個人能受得了嗎?能熬得住嗎?
師:你來讀,讀出賣炭翁的無奈!
師:賣炭翁的艱苦生活讓我們覺得他可憐,牽動著我們的心,我們齊讀這句詩,把這位讓人憐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現出來。
(生齊讀這句詩。)
師:對這句詩,還有補充嗎?
生:南山:終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蕪人煙,常有豺狼出沒,在這種環境中還要這么艱苦地勞動,我感覺他十分可憐!
師:秋風瑟瑟,樹葉落盡,你看,賣炭翁——
生:伐薪燒炭南山中。
師:日近黃昏,北風呼嘯,你看,賣炭翁——
生:伐薪燒炭南山中。
師:月黑風高,豺狼嚎叫,你看,賣炭翁——
生:伐薪燒炭南山中。
師:多么凄苦的畫面,多么可憐的老人!還有哪一句也讓你讀出了賣炭翁的可憐?
生:我從“滿面塵灰煙火色”這句詩中讀出了賣炭翁的可憐。滿面塵灰的意思是由于燒炭的工作特別臟也特別累,所以賣炭翁看起來滿面灰塵。煙火色就是由于他長期受煙火熏烤所以皮膚變成了黑黃色。
師:是啊,你讓我們看到了蓬頭垢面的賣炭翁,臉上滿是貧窮的顏色,的確可憐。還有補充嗎?
生:我從“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句詩中看到賣炭翁簡直太可憐了。
師:知道“鬢”指的是哪兒嗎?
生:指的是耳朵前邊的頭發。
師:那兩鬢蒼蒼呢?
生:是指耳朵兩邊的頭發都已經花白了。
生:老師我來補充。我還從“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憐。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長時間燒炭把十指都染黑了。從他的頭發和手指的顏色我看出他年紀已經很大了,還日夜不停地燒炭,所以我覺得他可憐。
師:體會得不錯,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這句詩。
(生讀這句詩。)
師:(屏幕出示這句詩,師指著“煙火色”“蒼蒼”和“黑”這3個詞。)這是賣炭翁生命的顏色,這十個木炭一般烏黑的手指擔負著生命的全部希望,為了生存他已經——
生: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師:如果說前面兩句的場面是遠景的話,那么這兩句詩為我們展現的則是一組以顏色為代表的賣炭翁肖像的特寫鏡頭。詩中雖然沒有從正面介紹賣炭翁的勞動場面,卻通過對人物肖像的刻畫使我們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燒炭的艱辛和歲月刻在臉上的痕跡。
師:其他詩句中還有哪些地方也向你述說著賣炭翁的可憐?
生:我從“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句中讀出了賣炭翁的可憐。“何所營”的意思是干什么用?這句話的意思是賣炭得來的錢做什么用?是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賣炭只是為了能穿上衣服,填飽肚子。所以我覺得他可憐。
師:這是個設問句,我們來讀好它。女生讀問句,男生讀答句。
(生讀。)
師: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晝夜伐薪燒炭的目的原來如此簡單。
師:(高昂地)賣炭得錢何所營?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師:這要求簡直低得可憐,只為了穿衣吃飯,僅此而已。
師:(低沉地)賣炭得錢何所營?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師: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師:這是一句千古傳誦的佳句。之所以成為佳句,是因為只要你讀起它,就會有一種別樣的滋味在心頭。讀一讀,是哪個詞語觸動著你的心弦?
生:“單”這個詞觸動著我的心弦。從這個單字中我能看到賣炭翁只穿著一層衣裳,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多可憐啊!
師:穿著單薄的衣裳,應該盼望溫暖的天氣,可他忍受著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卻是更無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風雪,為什么?
生:他擔心天氣如果暖和的話,炭就賣不上好價錢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氣是因為這樣的天氣炭銷售得好。
師:所以他——
生:心憂炭賤愿天寒。
師: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賣出去。這一憂一愿,飽含著賣炭翁多少辛酸與無奈。
課件出示句子,根據你的感悟,把句子補充完整:
賣炭翁擔心( ),他盼望( )。
生:賣炭翁擔心天氣如果太暖和,自己燒的炭就賣不出去了,他盼望天氣再冷些。
師:所以,他心憂——
生:炭賤愿天寒。
賣炭翁擔心( ),他盼望( )。
生:賣炭翁擔心自己年紀大了,再也干不動了,他盼望天氣再冷些,自己賣出的炭再多些。
師:正因為如此,他心憂——
生:炭賤愿天寒。
師:我們的心也和可憐的賣炭翁一樣備受煎熬。他曾經在艱苦的環境里辛苦地勞動著,堅強地生活著,心中在不斷地祈禱著,所有的希望都在升騰著。讓我們一起來吟誦這首詩,記住這位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的賣炭翁吧!
(生齊讀。)
評析:語文學習重在讀中感悟,朗讀是感悟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同時也是教學的基本任務。此環節中,教師緊緊抓住了“可憐”這一核心詩眼,設計了自由讀,指名讀,教師引讀,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感悟詩情,這才是學語文。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師:假如天隨人愿,真的大雪紛飛,天寒地凍,賣炭翁的木炭能賣上好價錢嗎?我們本節課學習的四句詩是節選的前半部分,(課件出示《賣炭翁》的全文)這是賣炭翁的全文,讀一讀,誰能告訴我賣炭翁的炭賣掉了嗎?(指名讀。)
生:沒有。他的炭被官吏搶走了,只換得了“半匹紅紗一丈綾”。
師:(配樂動情地描述。)是啊,賣炭翁終于盼來了一夜大雪,天還沒有亮,他就把這一冬天里所有燒好的炭裝進了牛車里,跋涉在風雪中向長安城奔去,幾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氣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門外歇腳的時候,連牛帶車被兩個宮吏強行牽走了。這凝結著賣炭翁血汗的一車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換取了皇宮里的半匹紅紗一丈綾,在圣旨面前,賣炭翁的辛苦勞動顯得多么卑微啊!這就是1 600多年前封建統治下的唐朝可憐的賣炭翁凄苦的人生。詩人的筆悄然而止,然而我們的心海卻波濤澎湃。我們仿佛看到了——
生:風更猛了,雪更大了,賣炭翁衣衫襤褸,步伐蹣跚,一邊走一邊抹著眼淚。
師:應該是步履蹣跚。
師:我們仿佛聽到了——
生:在狂風呼嘯聲中,賣炭翁凄厲而絕望的哀嚎,他哀嘆自己的命運,他哀嘆當時的統治階級的專橫跋扈。
師:這就是封建社會中無數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因為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憤恨統治階級與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北宋詩人張俞這樣寫道:
(大屏幕出示: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師:北宋詩人范仲淹這樣寫道:
(大屏幕出示: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師:唐代詩人李紳這樣寫道:
(大屏幕出示: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師:孩子們,讓我們再來吟誦《賣炭翁》,寄托我們對賣炭翁的無限同情,緬懷敢為民而歌,詩為民而作的偉大詩人白居易!
(生齊讀古詩《賣炭翁》。)
評析:“始當求其入,終當求其出。”教學結尾處,教師出示了3首描寫勞動人民凄苦生活的詩句,學生齊讀。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在封建王朝不合理的制度下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觸發了學生心中的積蓄,形成了語言和精神同構的心靈產物。
總評:
陳老師執教的《賣炭翁》,短短的一堂課,短短的四句詩,向我們呈現了一個精致、開放、和諧的語文課堂地。靜靜回放教學場景,我覺得“盡情的誦讀,智慧的引領,巧妙的擴展”是本節課的三大亮點。
一、盡情的誦讀
古代經典詩詞是古文化中燦爛的奇葩,反復誦讀乃古詩詞研習之道。綜觀本節課,學生由讀準字音開始,直到讀得字正腔圓,讀出節奏,讀出味道,讀出感覺和情緒,乃至讀得入境動情,聲音哽咽。期間,不論是自由讀、指名讀、合作讀,還是教師的引讀,都可謂獨具匠心,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驗著、感悟著、震撼著,直至與詩中的賣炭翁“同呼吸,共命運”,直至與作者白居易“同悲戚,共憤恨”。課已畢,我們仍無法忘記課堂上師生那直面心靈盡情的誦讀。
二、智慧的引領
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是要品出詩的意蘊。在陳老師的課堂,沒有煩瑣的分析,沒有空白的說教,孩子們卻讀出了意,研出了情。細細品味,是教師智慧的引領達到了這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1.問題的引領。
陳老師在引導學生初步體會詩情時,用“讀了這首詩,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此時此刻的賣炭翁,你想到的是哪個詞”這一問題引領學生抓住了“詩眼”,從總體上把握了本詩的情感基調。
2.詞語的引領。
由于學生年齡尚小,對“燒炭”這一工序不清楚。而這個復雜的工序又恰恰是學生體會賣炭翁勞動艱辛的重點所在。通過教師對“燒炭”這一工序的動情描述,引領學生與賣炭翁對話,引導學生感受賣炭翁勞動的艱辛可謂水到渠成。
3.語言文字訓練的引領。
如對“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句詩的理解,陳老師設計了這樣的說話練習:賣炭翁擔心( ),他盼望( )。學生在練習說話的過程中教師又設計了引讀,不但使學生體會到了老人的生活已陷入了絕境,貧困到除了“賣炭得錢”外別無出路,而且不同語調的讀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賣炭翁“衣正單”和“愿天寒”矛盾的心理,可謂一舉兩得。
三、巧妙的擴展
課文中的四句詩只是詩歌《賣炭翁》的前半部分,出示詩的后半部分后,在凄婉的音樂聲中,教師講述了故事的結局,這無疑已經激起了學生對賣炭翁的同情和對封建不合理制度的憤恨。但是陳老師并沒有急于讓學生用理性的話語來作出回答,而是出示了同樣描寫勞動人民凄苦生活的詩句,然后再讀《賣炭翁》,學生體會到在封建王朝不合理的制度下,無論是蠶婦、漁者還是農夫,他們的命運都和賣炭翁一樣凄苦。短短的一首詩,教師上得這么厚,拓得這么寬,讓我們覺得似乎在與古人對話,目睹勞動人民的生活,感受詩人的情感。
有人說:教師站得有多高,我們的學生就能看得有多遠。因為,語文課我們留給學生的不僅是基礎知識,更是一種對人生,對生命的思考。愿我們的語文教師都能成為一個思考者,帶著我們的思考,走進文本,走進學生……
《賣炭翁》課堂實錄與評析 篇2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熟讀成誦
2、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分析賣炭翁和宮使兩種人物形象
3、感受賣炭翁可憐的遭遇,體會作者對他的深切同情。
重點
通過反復誦讀、品析、積累詩句,把握詩歌內容,人物形象
難點
通過朗讀領會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賞讀入境】
(一)情境導入:
白居易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首“為事”所做的詩歌——《賣炭翁》。
(二)預習先知:
1、走近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在詩歌創作理論上,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主張。現存詩3000多首,由《白氏長慶集》。
2、簡介寫作背景,了解宮市: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宮市也。”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采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抓了過去,常有數十百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名為“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
(三)字詞積累:
1、給加點字注音
輾冰轍翩翩兩騎口稱敕
2、重點詞語:
薪:柴輾:通“碾”,軋騎:騎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或詔書叱:吆喝直:通“值”,價格
(四)初讀古詩。
(1)范讀詩歌并指導學生自由讀兩遍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借助注釋疏通詩意,小組之間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悟讀品味】:
1、詩歌主要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一個賣炭翁辛苦燒的一車炭,被宮使用半匹紅綃一丈綾掠奪一空
2、全詩圍繞賣炭翁賣炭,寫了哪幾個層次的'內容?
燒炭,運炭,賣炭(炭被掠奪)
3、詩歌出現了哪些人物?
賣炭翁,宮使(黃衣使者白衫兒)
4、在詩中標劃出描寫人物的具體語句,并從語言表達的角度(可以是人物描寫,可以是修辭方法,可以是詞語運用……)談談你最欣賞哪句話?為什么?
指導:
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來分析,引導學生關注重點詞語
5、通過這兩種人物形象的塑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本詩用賣炭翁艱難謀生但橫遭掠奪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宮市”、封建統治階級對百姓的殘酷剝削,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6、本詩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請找出文中有哪幾處對比?并談談它的作用是什么?
詩中將賣炭翁的悲憤無助與宮使太監的驕橫無禮對比,將伐薪燒炭的艱辛不易與宮使巧取豪奪對比,揭露了宮市掠奪的殘酷,以及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不幸。
【精讀積累】:
1、背誦默寫全詩
2、根據你對詩意的理解用原文語句填空
(1)勾畫賣炭翁的肖像,表現燒炭生活艱辛、痛苦的詩句是: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2)揭示賣炭翁的悲苦處境和矛盾心情的詩句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3)極言搶占賣炭時機、急切賣炭的詩句是: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
(4)描寫宮使的囂張氣焰,直接掠奪的詩句是: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美讀運用】:
從南山中到長安,路那么遙遠,又那么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饑;如今又“回車敕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饑了。那么,當賣炭翁餓著肚子走回終南山時,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請大家想象一下。
課堂小結
這首詩運用了對比手法,前一詩節寫賣炭翁老人的貧窮艱辛,后一詩節寫宮使的公開掠奪,在對比中揭露了宮市個黑暗,在對比中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附板書:
賣炭翁
白居易
賣炭翁——悲苦——同情
對比
宮使——霸道——諷刺
《賣炭翁》課堂實錄與評析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寫人物外貌和刻畫人物心理的詩句。
3、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寫人物外貌和刻畫人物心理的詩句。
【教學難點】
品味描寫人物外貌和刻畫人物心理的詩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學過歐陽修的《賣油翁》嗎?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學生回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不再賣油了,改賣炭。大家見過炭嗎?炭有什么特點?(黑色、可取暖、可賣錢)誰知道燒炭的過程?(學生試著回答)大家覺得這個過程辛苦嗎?(辛苦)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的《賣炭翁》,一起去看看在這樣辛苦勞動的一位賣炭翁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故事。(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及相關知識
1、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首“為事”而作的詩歌——《賣炭翁》。這首敘事詩是白居易諷喻詩中杰出的詩篇。(板書:諷喻詩、敘事詩)
2、諷喻詩的特點。
從不同角度揭露社會的黑暗,抨擊官僚殘害人民的罪行,表達對被壓迫的人民的同情。這是白居易最為看重的一類詩歌,是為民而作的詩歌,體現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詩人自注云:“《賣炭翁》,苦宮市也。”直接點明了本詩的諷刺目的——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社會的弊端。
3、宮市。
宮市為什么會給人民帶來苦難呢?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什么是“宮市”。從字面上理解,“宮”是皇宮,“市”是買、采購的意思。所謂“宮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監”)到市場上去購買皇宮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宮使”,即皇帝的使者。本來,為皇宮采購物品,是由官吏負責的,但到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被他們搶去了,宦官這種角色以“宮使”的身份到市場上去為皇宮購買物品,能進行公平交易嗎?
三、分析鑒賞詩歌
學生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在朗讀過程中,相信大家對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我們試著分析鑒賞這首詩。
1、這是一首敘事詩。詩歌中主要寫了哪兩類人?詩歌圍繞“炭”寫了哪幾件事?
明確:寫了賣炭翁和宮使兩類人。
詩歌記敘了賣炭翁燒炭、運炭以及炭被掠奪等事。(板書:燒炭——運炭——搶炭)
2、詩歌哪部分寫燒炭?哪部分寫運炭?哪部分寫炭被掠奪?請同學們找出來。
明確:第一至八句寫燒炭。第九至十二句寫運炭。第二段整段寫炭被掠奪的過程。
3、詩歌的頭兩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交代?
明確:地點在終南山。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燒炭之難,謀生之艱;也說明路遠難行,運炭艱難。
4、課文是怎樣描寫賣炭的老翁的呢?
明確: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5、這些描寫屬于什么描寫?
明確:外貌描寫。
6、這兩句詩中,“兩鬢蒼蒼”說明賣炭翁的年齡怎樣?有什么特征?
明確:年齡大。年齡大的人動作慢、力氣小、勞動艱辛、勞動力弱。
7。為什么這樣描寫老翁的外貌?
明確: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了老人燒炭的艱辛,說明炭來之不易。
8、同學們可以想一想,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這些“兩鬢蒼蒼”的人大都在干什么呀?
明確:休息,看電視,打太極,看孩子,做飯等(享受晚年)。
9、你覺得賣炭翁的生活過得怎么樣呢?
明確:艱辛。
10、你能不能用書中的一個詞來形容老翁的.境況呢?
明確:可憐。
11、“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一般來說,在冷天我們穿衣服很少的時候,會盼望天氣怎樣?但這時老人是什么想法?為什么呢?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他怎樣的心理?
明確:盼望天氣變暖和。老人卻“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賣不出好價錢;天寒,炭的價格就會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愿自己受凍。心理:糾結、矛盾、反常、艱難、酸苦、無奈。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12、賣炭翁盼望天氣寒冷一些,好讓自己的炭賣一個好價錢,終于他盼來了“夜來城外一尺雪”,看樣子,他一年辛苦的勞動就要換來收獲的喜悅了,于是他“曉駕炭車輾冰轍”,充滿希望地上路了。那這一路上老人運炭艱苦嗎?試舉例說明。
明確:艱苦。“一尺雪”說明天氣很冷、雪很大,路必難行。“輾冰轍”說明炭很重,冰雪路很滑,很難走,車速必然很慢。“曉駕炭車”“日已高”則說明路途遙遠,運炭時久。“困”“饑”“歇”三個字進一步形象地、準確地寫出了運炭的艱辛。由于路途遙遠,行路艱難,所以到“牛困人饑日已高”的時候,才到了“市南門外”,老人疲勞、饑餓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燒炭難,運炭也難,這一車炭來得容易嗎?
13、這么辛苦地運炭來賣,那么,賣炭翁賣炭得來的錢是干什么用的呢?
明確:“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飽、穿暖,多么簡單的想法呀,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身無半點積蓄,迫于貧苦生活的壓力,他不得不燒炭,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
14、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大雪,當他“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占據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之路多么難走,而是盤算著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能換來多少衣食。
然而他的愿望實現了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
明確:沒有。從“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可以看出。他最終得到“半匹紅紗一丈綾”。這“半匹紅紗一丈綾”對于賣炭翁來說,實在是少得可憐。這就與“千余斤”的炭形成強烈的反差。
15、賣炭翁辛辛苦苦燒的一車炭就這么沒有了,這是為什么呢?
明確:因為禍從天降,他遇上了黃衣使者。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命令面前,隨著那“叱牛”聲,賣炭翁自“伐薪燒炭”“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宮使奪走賣炭翁的豈止是一車炭,更是老人生活的希望!
16、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
明確:宮市,可怕的宮市制度!
17、請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樣寫宮使的橫行霸道的?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明確:“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先用設問句引出了兩個人,“黃衣”“白衫兒”說明了來者的身份。“翩翩”一詞寫出了他們輕快敏捷而又趾高氣揚、兇神惡煞的形象。“把”“稱”“敕”“回”“叱”“牽”“系”等動詞形象逼真地寫出了他們仗勢欺人、以強凌弱、蠻橫無理的強盜行徑。“宮使驅將惜不得”,寫出了賣炭翁無可奈何甚至絕望的心態。
18、這首詩揭露了“宮市”是一種極不公平的“交易”,是對勞動人民的殘酷掠奪。你可以從哪些詩句中感受到這一點?
明確:“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說明這樁買賣是強迫的。“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表明一車炭的價值很高,而貨與款是極不等價的。
教師總結:真是一個可憐的人!就這樣,詩人通過一步步的鋪墊渲染,通過細膩的肖像、動作、心理描寫以及對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宮使掠奪的本質。詩中無一字譴責,但我們在字里行間能深切地體會到同情、痛恨,能觸摸到詩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們說過:白居易主張“詩歌合為事而作”,同學們想想看,詩人通過賣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明確:白居易作為一位有良知的詩人,他對“宮市”現象深惡痛絕,于是拿起了筆,寫下《賣炭翁》,通過描寫一位賣炭老人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罪惡和社會的黑暗,批判了“宮市”害民的社會現象:勞動者勞而不得;統治者不勞而得,仗勢欺壓百姓,強行低價購買,甚至是任意勒索,公然掠奪。中唐時的“宮市”制度,實際上就是一種公開的掠奪,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剝削方式。
這篇文章寫出了“宮市”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的憤懣和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賣炭翁的命運是悲慘的,這是由他所處的社會決定的。而我們大家,坐在這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不用擔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為我們趕上了好日子,處在新社會。所以我們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長大以后,為建設祖國發揮自己的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賣炭翁》課堂實錄與評析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熟讀成誦。
2、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分析賣炭翁和宮使兩種人物形象。
3。感受賣炭翁可憐的遭遇,體會詩人對他的深切同情。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誦讀、品析、積累詩句,把握詩歌內容和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通過感受賣炭翁的遭遇,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賞讀入境
(一)情境導入
白居易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首“為事”所作的詩歌——《賣炭翁》。(板書課題)
(二)預習先知
1、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在文學創作理論上,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現存詩3000多首,有《白氏長慶集》。
2、簡介寫作背景,了解“宮市”。
《賣炭翁》是白居易創作的組詩《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詩人有自注云:“《賣炭翁》,苦宮市也。”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時,是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采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被他們搶了過去,常有數百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名為“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他對宮市十分了解,又對人民十分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
(三)字詞積累
1、給加點字注音。
輾冰轍( ) 翩翩( ) 口稱敕( )
[答案]niǎn piān chì
2、重點詞語。
(1)薪:木柴。
(2)蒼蒼:灰白。
(3)營:謀求、需求。
(4)敕:指皇帝的命令。
(5)叱:吆喝。
(6)直:同“值”,價格。
(四)初讀古詩
1、范讀詩歌并指導學生自由讀兩遍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借助注釋疏通詩意,小組之間合作交流完成。
二、悟讀品味
1、詩歌主要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明確:一個賣炭翁辛苦燒的一車炭,被宮使用“半匹紅紗一丈綾”掠奪一空。
2。全詩圍繞“炭”寫了哪幾個層次的內容?
明確:燒炭、運炭、賣炭(炭被掠奪)。
3、詩歌中出現了哪些人物?
明確:賣炭翁、宮使(黃衣使者白衫兒)。
4、在詩中畫出描寫人物的具體語句,并從語言表達(人物描寫、修辭手法、詞語運用等)的角度,談談你最欣賞的一句詩。
指導:抓住人物的肖像、動作、心理來分析,引導學生關注重點詩句。
5、通過這兩種人物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本詩通過賣炭翁艱難謀生但橫遭掠奪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宮市”、封建統治階級對百姓的殘酷剝削,表達了詩人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6、本詩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請找出文中有哪幾處對比,并談談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詩中將賣炭翁的悲憤無助與宮使太監的驕橫無禮對比,將伐薪燒炭的艱辛不易與宮使的巧取豪奪對比,揭露了宮市掠奪的殘酷,以及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與不幸。
三、精讀積累
1、背誦默寫全詩。
2、根據你對詩意的理解,用原文語句填空。
(1)詩中勾勒賣炭翁的肖像,表現燒炭生活艱辛、痛苦的詩句是: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2)詩中揭示賣炭翁的悲苦處境和矛盾心情的詩句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3)詩中極言搶占賣炭時機、急切賣炭的詩句是: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4)詩中描寫宮使的囂張氣焰,表現其直接掠奪的詩句是: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四、美讀運用
從終南山中到長安,路那么遙遠,又那么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饑”;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饑了。那么,當賣炭翁餓著肚子回到終南山時,又會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是怎樣的過法呢?請大家想象一下。
五、課堂小結
這首詩運用對比手法,前一節寫賣炭翁的貧窮艱辛,后一節寫宮使的公開掠奪,在對比中揭露了宮市的黑暗,在對比中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賣炭翁》課堂實錄與評析】相關文章:
《賣炭翁》的改寫04-28
改寫《賣炭翁》05-07
評析10-08
《賣炭翁》教學設計05-31
賣炭翁教學設計06-25
及失誤作文評析10-08
《賣炭翁》改寫作文04-30
改寫《賣炭翁》作文(精選28篇)05-16
《賣炭翁》改寫作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