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優質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學習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進而認識老虎智勇的特征。
2.引導學生透過簡短的故事情節探究文章的主旨。
3.認識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1)預習課文內容,對照注釋,查閱工具書、讀懂課文;(2)找出教材中的疑難問題及與本課相關的問題。
教師準備:(1)擬想學生可能提及的問題;(2)查書籍、網絡收集一些相關資料。
教學設想
1.本單元前三篇說明文分別介紹了松鼠、金龜子、大熊貓的外形、特點、習性,喚起和激發了同學們對動物的熱情和興趣。而《黔之驢》是一篇文言文寓言,與前面課文相比,學生的情感落差大,再加上學生對文言文有一種畏懼感,上課時對老師的依賴性特別大。按照教學用書上的“介紹作者——簡析課文——概括寓言——布置作業”的模式來教學,重點、難點、知識點都可以解決,但如此的灌輸,學生對文言文會感到枯燥無味,缺乏主動性,缺乏活力,也就會失去創造力。
2.要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自由地展示自己、豐富自己、創造自己,就得找一種學生喜歡的、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我一改常規,讓學生用心體味,以自主找問題考老師為主來上此課,學生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只要是本課內容或是與本課有關的都可以成為考點。
3.課堂以活動教學方式為主,通過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質疑來考測老師,以激起各個層面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在滿足學生表現欲的同時,鍛煉學生的求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力求在整個課堂教學中體現出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和愉悅性。
精彩采擷
為了不重復問答又能有序地實施課程,我建議分塊進行考問。
有關作者的問題:
生:本文的作者是誰?什么朝代的人?字是什么?選自哪里?
生:《三戒》是哪三戒?其中《臨江之麋》的‘麋’指什么?
生:作者最后是怎樣去世的?
生:請寫出唐宋八大家。
有關文本的問題:
生:文中有哪些是省略句、各省略了什么?文中有哪些通假字?
生:“莫相知”中“相”是讀“xiāng”還是“xiàng”。
生:“他日”指的是“明天”還是“過了幾天?”
生:黔驢之技指哪幾技?分別在什么情況下使出來?揭示了驢怎樣的性格?
生:老虎先前不敢靠近驢,后來為什么敢接近并把它吃了呢?
生:老虎一時被驢迷惑的原因是什么?
生:虎是如何一步步接近驢并進行試探的?由此可見虎有怎樣的個性?
有關跨學科的問題:
生:“黔”在今天什么地方?那里怎么會沒有驢?
生: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
有關寓言內涵的問題:
生:本文按什么順序寫老虎懼驢、識驢、吃驢的?諷刺了什么樣的人?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這則寓言表面寫驢,其內涵是什么?
生:你如何評價驢和老虎?
生:從這則寓言中,老師你會受到哪些啟發和教育?有關寓言體裁的特點:
生:本文開頭寫“黔無驢”,可本文為什么又以“黔之驢”為題,有個好事的人把驢載來沒有用處干嘛不把驢載回去?
生:作者在文中如果是把驢比作無德無能的高官,把老虎比作真才實學的人的話,那么最后老虎把驢吃了,是不是也寄予了作者推翻無能腐敗的政權的欲望?
生:寓言的`寫作特點是什么?本文有什么特點?
有關知識的遷移、延伸:
生:假如你是驢,初見老虎時你會是怎樣的心態?
生:驢不知老虎會吃了它?它怎就不知采取措施來保護自己?
生:假如沒有老虎,這只驢的命運將會是怎樣呢?
生:請說出由這則寓言演化出的成語,并把它們連成一段意見完整的話。
教學反思
以往上文言課,總是我一個人在說,學生埋頭苦記。我猶如粉碎機把知識搗爛了,喂到學生嘴里,學生感受不到整合各種滋味的過程的快樂。導致課堂沉悶不說,學生的靈性、情感、態度、價值取向都被扼殺了,只是機械地吞咽教師送來的“食品”,越是這樣,越怕學文言文。
而這節課,是什么力量讓所有的學生都動了起來了?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參與式的學習,讓學生們在新的課型中充分發揮了主體能動性,自主大膽地質疑、考問我,從現象到本質,教學目標迎刃而解,解得痛快!課上得生動有趣,活而不亂。雖然,學生的問題良莠不齊,但正好反映了各個層面學生的情感、態度、需要、理解,各問所需、各取所得。
從學生課堂上提的問題不難看出,學生是自主的、靈動的、個性的。自以為是的“背”著學生走的教學模式,既累了自己,也束縛了學生。感慨早該給自己減負,同時也解放學生,早該讓他們舒展身體自由快樂地“走、奔、跳……”只有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才可能做到師生之間真正的平等、互助,學生才能真正自主探究。
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不一樣,它圍繞課文進行,如何重構教材,從什么角度切入,都因人而異,是教師獨特的個性的行為。這堂課,收獲最大的是問題提得最多的學生,而提高最快的是我,真實的教學即是這樣的對話。師生互相提升,令我激動,讓我明白什么是教學相長,使我記住了:教學不僅僅是告訴和傳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的實踐、體驗、探究,以達到感悟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