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優質說課稿
一、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要教學生會學。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應注意課文的人文內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
二、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八冊第六單元的23課《寓言二則》中的一篇,《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 察今》。是戰國末期秦國的相國呂不韋的門客編寫。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課文只有52個字,雖文字淺顯但情節完整、敘事生動、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刻舟求劍》講的是這樣一個令人捧腹的故事,戰國時,楚國有個人乘船渡江,他佩帶的劍掉到了江里,他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船靠岸之后,他立即從刻下記號的地方跳進水里去找自己的劍,結果當然是找不到的,蘊含了一個大的道理。這個故事比喻辦事方法不對頭;死守教條;拘泥固執;不知道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諷刺了那些不注意情況變化,不會靈活處理問題的人。
2、學情分析:
1.四年級學生在第一學期已經學習過兩篇古文《濫竽充數》和《狐假虎威》,對這種純文言文體裁的文章并不是太陌生,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
2.文言文距學生生活較遠,因此他們對文言文中字音字義的理解還是有一定的困難,誦讀文章時也會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示范朗讀使學生整體掌握文章內容,特別是朗讀的停頓,培養學生的語感。
3.在教學中應運用看注釋,觀插圖,查字典,找資料等方法學習文言文,注意培養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自主學習方法的意識,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的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學生在感悟寓言道理上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對故事蘊含的道理有一個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語說出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并能聯系生活中的事件來進行故事道理的現實生活映射使課堂與生活相結合。
三、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涉、遽、契、吾、墜、亦
2.能夠熟練地朗讀背誦課文。
3.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則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4.理解寓言的內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懂得寓言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懂得寓言故事蘊含的道理。
四、主要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一)話說寓言導入
1.你們都知道那些寓言故事?(揠苗助長、自相矛盾、畫蛇添足、守株待兔、鄭人買履、掩耳盜鈴、南轅北轍等)
2.齊讀它們,想想這些寓言故事都有那些共同點?(語言簡練、故事情節簡單、故事中的人物都很愚蠢、都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等等)
3、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常帶有諷刺或者勸戒的性質。寓言原來是民間的口頭創作。世界上最早的寓言式《伊索寓言》,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已經相當盛行。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許多當時相當流行的寓言作品。“刻舟求劍”其中的寓言故事之一。選自戰國《呂氏春秋》
4、讀課題,說對課題的理解。(請了解這則寓言的同學講一講)
5、播放動畫影片,直觀感受。
設計意圖:這樣導入,目的在于喚起學生對寓言古詩及相關成語的回憶,把他們帶到特定的'環境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孩子們觀看影片、講一講這個寓言。從整體上了解這則寓言,為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二)初讀寓言,感知
1、這則寓言故事是古代文言文,請同學們試著讀讀。(抽生逐句讀,注重評價是否讀準字音)
2、把課文中的生字、難字認識了,課文就能讀得更準確了!
shè zhuì jù qì huò
涉 墜 遽 契 惑
識字教學是小學教學中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學會本課中六個生字涉、遽、契、吾、墜、亦。教師用一定的時間在課堂中通過對生字的學習來掃清閱讀障礙,同時讓學生加深對生字的印象達到掌握的程度。教師利用形象記字法來突破難字記憶例:涉在水中步行要過河 遽 老虎吃豬,豬要趕快跑。讓學生利用這個機會進行古漢語積累。
3、生字回到句子里,看看讀得怎樣?
讀句子--遽契其舟、舟已行矣、不亦惑乎!
4、把這些句子送回課文里,又讀得怎樣?(自己練讀,抽生讀課文)
5、文言文要讀慢些,還要讀出停頓之美來。
教師逐句領讀。學生跟讀。
比較:老師和同學們朗讀時有什么不同?(朗讀指導:讀楚人劍掉下去后回答時的語言和動作要稍慢,可以體現出楚人劍掉下去的不慌不忙。)
6、學生齊讀,注意停頓和斷句。(“讀”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條重要主線,應注意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文章。)
設計意圖:學生很少接觸此類全文言文課文,所以教師的范讀能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為學生的朗讀奠定階梯、有章可循。教師的領讀,指導兩個長句子的朗讀“其劍|自舟中|墜于水”“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增強學生對古文的朗讀能力,特別是朗讀時的停頓,培養學生的語感。古人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由于文章很短,正適合安排大量有目的、有層次的朗讀,讀中感悟以讀帶講,用“古法”學古文。
(三)、品讀語言,感悟。
1、合作學習,理解全文意思。
(1)文言文每句話具體都講了些什么呢?請結合課文注釋理解。圈出翻譯句子時自己不懂的字和句子準備發問,教師指導做筆記的方法:不懂的字詞下面加點,不懂的句子下面劃橫線。
(2)兩人一組利用課下注釋和字典互相用自己的話解釋文章,說一說文章大意。教師巡視并請學生翻譯,予以指導和解釋。(甲生問乙生答)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設計意圖:古人云:學貴有疑,疑則進也。教學時啟發學生質疑,會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良好習慣。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同時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的精神。
2、全班交流:教師適時指導。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自--從。
墜--掉落。
其劍自舟墜于水,其:他的
遽--立刻,匆忙,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雕刻。
遽契其舟,其:這
是--指代這里。
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從其所契者,其:他
求--尋找
之--代詞,代“劍”
若--像。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嗎?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適時講解一些文言文的知識
3、老師讀文言文句子,請你們用自己的話告訴我是什么意思。(老師讀句子,學生說意思。)
4、請一個同學讀譯文,大家一塊告訴他是哪句文言文。
設計意圖:用不同形式的練習,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在練習中鞏固。
(四)、整體回顧,感悟道理
2、說一說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么事?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不會隨船而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3、小組討論,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楚國人為什么沒有找到劍?)
做人做事不能不考慮環境和條件的變化,死板的做事,要機敏靈活,隨機應變。
4、你是怎樣看待刻舟求劍這件事的?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或事?如果有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五)、指導學生當堂背誦
背誦方法指導:
1、化整為零法。
把一篇文言文當作一個整體去籠統地讀,這便像“囫圇吞棗”,應把這個整體分析成若干意義段落進行分段熟讀才好。
2、抄讀法。這是眼、口、手、心綜合運用于背誦的方法。 3、累進法。采用此法有如滾雪球,即先讀第一句,即背誦第一句;再將第一二句連讀,即要求第一二句連背。依次類推,滾動前進,累積背完全文為止。 4、照看譯文背誦法。 參照課下注釋,先譯為現代文在返回原文進行記憶。
(六)、布置作業:
1、背熟這則寓言。
2、將這則寓言講給家長聽。
五、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
楚人涉江-- 遽契其舟 --舟止尋劍 --舟行
劍墜水中 --做好標記 --沒有尋到--(原因)劍不行
寓意:不懂得隨著情勢的變化 而變更自己觀念和方法
【《刻舟求劍》優質說課稿】相關文章:
刻舟求劍04-13
《鷸蚌相爭》優質說課稿04-06
《月光啟蒙》優質說課稿04-07
《要下雨了》優質說課稿04-02
《往事依依》優質說課稿05-19
《索溪峪的“野”》優質說課稿03-25
《分數乘法》優質說課稿04-11
白楊禮贊優質說課稿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