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社戲》原文+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社戲》原文+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社戲》原文
我在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前十年是絕不看,因為沒有看戲的意思和機會,那兩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沒有看出什么來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當時一個朋友對我說,北京戲最好,你不去見見世面么?我想,看戲是有味的,而況在北京呢。于是都興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園,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冬冬地響。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臺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議論,我因為耳朵已經喤喤的響著了,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
我們退到后面,一個辮子很光的卻來領我們到了側面,指出一個地位來。這所謂地位者,原來是一條長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他的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著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走了許多路,忽聽得我的朋友的聲音道,“究竟怎的?”我回過臉去,原來他也被我帶出來了。他很詫異地說,“怎么總是走,不答應?”我說,“朋友,對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響,并沒有聽到你的話。”
后來我每一想到,便很以為奇怪,似乎這戲太不好,——否則便是我近來在戲臺下不適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記了那一年,總之是募集湖北水災捐而譚叫天(注:即京劇名角譚鑫培)還沒有死。捐法是兩元錢買一張戲票,可以到第一舞臺去看戲,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買了一張票,本是對于勸募人聊以塞責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機對我說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幾年的冬冬喤喤之災,竟到第一舞臺去了,但大約一半也因為重價購來的寶票,總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聽得叫天出臺是遲的,而第一舞臺卻是新式構造,用不著爭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點鐘才去,誰料照例,人都滿了,連立足也難,我只得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一個老旦在臺上唱。那老旦嘴邊插著兩個點火的紙捻子,旁邊有一個鬼卒,我費盡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連的母親,因為后來又出來了一個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誰,就去問擠小在我的左邊的一位胖紳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說道,“龔云甫!”我深愧淺陋而且粗疏,臉上一熱,同時腦里也制出了決不再問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待過什么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吁吁的喘氣,這臺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醒悟到在這里不適于生存了。我同時便機械的擰轉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擠,覺得背后便已滿滿的,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無回路,自然擠而又擠,終于出了大門。街上除了專等看客的車輛之外,幾乎沒有什么行人了,大門口卻還有十幾個人昂著頭看戲目,別有一堆人站著并不看什么,我想:他們大概是看散戲之后出來的女人們的,而叫天卻還沒有來……
然而夜氣很清爽,真所謂“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著這樣的好空氣,仿佛這是第一遭了。
這一夜,就是我對于中國戲告了別的一夜,此后再沒有想到他,即使偶爾經過戲園,我們也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幾天,我忽在無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書,可惜忘記了書名和著者,總之是關于中國戲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說,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于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我當時覺著這正是說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話,因為我確記得在野外看過很好的戲,到北京以后的連進兩回戲園去,也許還是受了那時的影響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來,竟將書名忘卻了。
至于我看好戲的時候,卻實在已經是“遠哉遙遙”的了,其時恐怕我還不過十一二歲。
我們魯鎮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和我一同玩的是許多小朋友,因為有了遠客,他們也都從父母那里得了減少工作的許可,伴我來游戲。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我們年紀都相仿,但論起行輩來,卻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因為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們是朋友,即使偶爾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而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
我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來穿在銅絲做的小鉤上,伏在河沿上去釣蝦。蝦是水世界里的呆子,決不憚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鉤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為高等動物了的緣故罷,黃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這時候,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秩秩斯干”,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趙莊是離平橋村五里的較大的村莊;平橋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戲,每年總付給趙莊多少錢,算作合做的。當時我并不想到他們為什么年年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
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橋村只有一只早出晚歸的航船是大船,決沒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早都給別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氣惱,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來。母親便寬慰伊,說我們魯鎮的戲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幾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親卻竭力的囑咐我,說萬不能裝模裝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
總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
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母親很為難,沒有法子想。到晚飯時候,外祖母也終于覺察了,并且說我應當不高興,他們太怠慢,是待客的禮數里從來沒有的。吃飯之后,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只有我不開口;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間,一個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他說,“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興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親又說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們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這遲疑之中,雙喜可又看出底細來了,便又大聲的說道,“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
誠然!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而且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便不再駁回,都微笑了。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我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經去游玩過,還看見破的石馬倒在地下,一個石羊蹲在草里呢。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臺的河里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
“近臺沒有什么空了,我們遠遠的看罷。”阿發說。
這時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臺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對戲臺的神棚還要遠。其實我們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烏篷的船在一處,而況并沒有空地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見臺上有一個黑的長胡子的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雙喜說,那就是有名的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他日里親自數過的。
我們便都擠在船頭上看打仗,但那鐵頭老生卻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幾個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陣,都進去了,接著走出一個小旦來,咿咿呀呀的唱。雙喜說,“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我相信這話對,因為其時臺下已經不很有人,鄉下人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覺去了,疏疏朗朗的站著的不過是幾十個本村和鄰村的閑漢。烏篷船里的那些土財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們也不在乎看戲,多半是專到戲臺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簡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卻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許多時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他去了一刻,回來說:“沒有。賣豆漿的聾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還喝了兩碗呢。現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
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么,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么高低。年紀小的幾個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談話。忽而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在這一夜里,我以為這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終于出臺了。老旦本來是我所最怕的東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這時候,看見大家也都很掃興,才知道他們的意見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當初還只是踱來踱去的唱,后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擔心;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我忍耐的等著,許多工夫,只見那老旦將手一抬,我以為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全船里幾個人不住的吁氣,其余的也打起哈欠來。雙喜終于熬不住了,說道,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踴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回轉船頭,駕起櫓,罵著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
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圍的黑暗只是濃,可知已經到了深夜。他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加緊的搖船。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
離平橋村還有一里模樣,船行卻慢了,搖船的都說很疲乏,因為太用力,而且許久沒有東西吃。這回想出來的是桂生,說是羅漢豆正旺相,柴火又現成,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吃。大家都贊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烏油油的都是結實的羅漢豆。
“阿阿,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雙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說。
我們也都跳上岸。阿發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他于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一聲答應,大家便散開在阿發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拋入船艙中。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們中間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后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吃完豆,又開船,一面洗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這老頭子很細心,一定要知道,會罵的。然而大家議論之后,歸結是不怕。他如果罵,我們便要他歸還去年在岸邊拾去的一枝枯桕樹,而且當面叫他“八癩子”。
“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雙喜在船頭上忽而大聲的說。
我向船頭一望,前面已經是平橋。橋腳上站著一個人,卻是我的母親,雙喜便是對伊說著話。我走出前艙去,船也就進了平橋了,停了船,我們紛紛都上岸。母親頗有些生氣,說是過了三更了,怎么回來得這樣遲,但也就高興了,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來,并沒有聽到什么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下午仍然去釣蝦。
“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我抬頭看時,是六一公公棹著小船,賣了豆回來了,船肚里還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雙喜說。
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楫,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于是對我說,“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
我點一點頭,說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點一點頭,說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是大市鎮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鄉下人不識好歹,還說我的豆比不上別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給我們的姑奶奶嘗嘗去……”他于是打著楫子過去了。
待到母親叫我回去吃晚飯的時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羅漢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給母親和我吃的。聽說他還對母親極口夸獎我,說“小小年紀便有見識,將來一定要中狀元。姑奶奶,你的福氣是可以寫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卻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詞句注釋
1、小叫天:即京劇名角譚鑫培。[10]
2、塞(sè)責:敷衍。
3、延宕(dàng):拖延。
4、龔云甫:當時的京劇演員,擅長老旦。
5、定章:定則。
6、胖開:形容肥胖的身體只要一有縫隙便膨脹開來的狀態。
7、遠哉遙遙: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鴝鵒之巢,遠哉遙遙。”遠遠地可以看到。
8、消夏:過夏天。消除、擺脫夏天的炎熱,避暑。
9、歸省(xǐng):指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看望父母。
10、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詩經·斯干》的頭兩句。意思是潺潺(chán chán)的山澗水,深遠的南山。秩秩:水流的樣子。斯:這個。干:山澗。幽幽:深遠。舊時孩子上學總是念《詩經》之類難懂的書。
11、行(háng)輩:排行和輩分。
12、犯上:觸犯長輩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13、憚(dàn):怕,畏懼。
14、春賽:春天舉行的賽會。舊時民俗,在節日或者神的生日,準備儀仗、鑼鼓、雜戲等迎神像出廟,周游街巷或村莊,叫做“賽會”。
15、絮叨:翻來覆去地說。
16、伊:第三人稱代詞,五四時期的文章里常用來指女性。
17、攛掇(cuān duo):從旁鼓動人做某事。
18、寫包票:也稱打包票,表示對某件事情有絕對把握。“包票”是保證書一類的東西。
19、委實:實在。
20、鳧(fú)水:游泳。
21、弄潮的好手:懂得水性,善于游水使船的人。弄潮:在潮頭搏浪嬉戲。
22、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撐船工具。
23、蘊(wēn)藻:水草。也可看作“蕰藻”。
24、叉港:同大河相通的小河道。
25、白地:空地。
26、疏疏朗朗:稀疏的樣子。
27、一折:一出。
28、漂渺:通常寫作“縹緲”或“飄渺”,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29、羅漢豆:(方言)蠶豆。
30、旺相(xiàng):茂盛。
31、撮(cuō):用手指捏取細碎的東西。
32、渴睡:很想睡覺。
33、向午:將近中午。
34、棹(zhào)著:劃著。
35、楫(jí):槳。
36、姑奶奶:娘家人稱呼已經出嫁的姑娘。這里指“我”的母親。
魯迅《社戲》賞析
魯迅先生的社戲,我看到一種天真爛漫的東西,作者通過對童趣事的回憶贊美農民的善良與高尚。
因為書上寫得大多都是反映農村景物的,因此讀起來就顯得特別親切,一幅美麗的“農村夜景圖”仿佛映入我的眼簾:藍藍的天空、圓圓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橋、小巧玲瓏的劃船。“我”和一群活潑可愛的農村孩子來到河邊,他們下船、點篙。飛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麥散發出草香味,河邊的小草、朦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趙莊、婉轉悠揚的笛聲,還有點點漁火等等。這些本來是農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們農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經過魯迅的一番藝術加工,看上去簡直變成了人人向往的神仙美景了。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魯迅對農村的懷戀,對他小時候在外婆家的眷戀之情。同時更激起了我和農村孩子對自己家鄉的熱愛。
在魯迅筆下,一些普通的農家孩子,都是那么可愛,純樸,他們的思想又是那么高尚無私,真切體現當時農村孩子的風貌。在這些孩子中我更喜歡雙喜和七斤,他們勇敢無私,熱情活潑,熱愛勞動。雙喜更是個講義氣的人。七斤也常和小魯迅玩抓蟋蟀的游戲,他們從不計較,和睦相處,成為了真正的好朋友。
我反復地讀者這篇我最喜歡的小說《社戲》,仿佛感到整篇作品中的每一個詞都傾注著魯迅對農村孩子深深的愛,我真切地感受到農村孩子也是很幸福的。
《社戲》全文原有前后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后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后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伙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伙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后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于為他人著想。魯迅一直深切關注兒童的成長,在《狂人日記》中呼喊“救救孩子”,在對故鄉極度失望的《故鄉》中,他也是從少年閏土身上看到了故鄉之美好,由兒童身上重新看到了希望。對于后代,魯迅作為長輩的心愿是“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小說《社戲》中所展現的,也恰是兒童理想的成長環境。從散文集《朝花夕拾》不僅可看到作者對往事的深情追念,依依惜別,還可看到活潑好動,充滿稚氣、朝氣的早年魯迅。《阿長與〈山海經〉》一篇中他提到自己小時愛看那種有圖的《山海經》,對一切感到好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篇不僅寫了百草園里的可愛、好玩景象,還記敘了和小同窗們在三味書屋折梅花、尋蟬蛻,描小說繡像,從中可見作者一貫堅持的追求自然,不愿受束縛之心。《社戲》實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采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干凈,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本文并不想一般地談論文章結尾的寫作技巧。“人生經驗通感”也不是只靠結末一句才發揮自己的威力。它可以在行文中無處不在,滲透全文。但魯迅還能在讀者即將要放下書本時,使他們欲罷不能。手中的書本放下了,心里的人生經歷的書本卻又翻開了。我們不得不欽服魯迅是善于把握這種“人生經驗通感”的圣手!
主題思想
這篇小說所著重表現的是“我”對都會和農村兩種生活情景、兩種人情人際關系的不同感受。
小說的第一部分通過描寫“我”在大都會看京戲的描寫,展現了那里丑惡齷齪窒息的社會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際關系。城市劇場里喧鬧嘈雜,擁擠不堪;名角擺架子,久盼不出,令人失望;胖紳士目中無人,俗不可耐,吁吁喘氣,使“我”苦不堪言。“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候過什么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吁吁的喘氣,這臺上的冬冬哩哩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省悟到在這里不適于生存了。”作者用這段話總結了第一部分描寫的內容及內心的感受,最后進一步強調對于都市京劇舞臺的告別:從此“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由此,小說描寫的視角是“我”對都市戲園情景氣氛及人際關系的厭惡和不滿,重點落在“我”的心靈感受及審美評價上:此種環境氣氛及人情人際關系不適合于“我”的生存。
小說的第二部分所描寫的則是另一種迥然相異的環境氣氛及人情人際關系。這里有美的自然環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際關系,有美的人情意味。鄉下的生活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情趣,掘蚯蚓釣河蝦,飽餐一頓,有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合燒吃羅漢豆的活動,使“我”無比歡快,心曠神怡。這里的寫景敘事繪人,同樣聚焦于“我”的心理感受和審美追求:向往熱情友好、淳樸溫厚的人際關系,憧憬正直無私、美好和諧的人情味和人性美。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作者抨擊都市劇場,盛贊農村社戲,所潛心抒發的正是他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惡丑的憎厭。
通過“我”在京都看京戲柵在農村看社戲兩種情景、兩種感受的對比,表達了“我”對熱誡友好、平等和諧的人情人際關系的向往。[4]
藝術特色
⑴構思巧妙,結構嚴謹。這篇小說以看戲為線索,從“我”在北京看中國戲的感受寫起,接著追憶了少年時在農村看社戲的愉快,最后又從回憶回到了現實。中間過渡自然,上下銜接緊密。小說雖然沒有什么驚一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復雜的結構,但是由于作者對情節的安排,起伏有致,情趣盎然。
⑵圍繞中心取舍材料。題目是《社戲》,但真正寫社戲的內容并不多,作者用不少筆墨在開頭寫“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戲遇到的困難,在結尾又寫了六一公公送羅漢豆的事,這樣寫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中心思想。作者所懷戀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社戲過程中與農家孩子結下的誠摯友誼和農村的自由生活。“社戲”作為一條線索,在文中起著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
⑶景物描寫,細致逼真。碧綠的豆麥天地,水氣中朦朧的月色,淡黑的連山,星點的漁火,孩子們的談笑聲,潺潺的流水聲。宛轉悠揚的笛聲,豆麥和水草發出的清香,等等,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景物描寫是這篇作品具有魅力的因素之一。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特色。把社戲置于這樣的場景之下,使它自然帶有北京城里的京戲不可能具有的神韻風致。
⑷語言生動簡練,富于表現力。“我”未能去趙莊看戲時“急得要哭”,“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這簡練而又具體的語言真切地寫出“我”想看社戲的急切心情。而在找到船可以去看戲時,“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這一句夸張的話,生動地寫出“我”如愿以償的喜悅。
⑸用筆的濃淡疏密,即詳略問題,也是這篇小說最值得揣摩的地方之一。作者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包括看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地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略寫又不是作籠統地交代。[3]
⑹對比強烈,寓意深刻。《社戲》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第一部分寫“我”在北京看京戲,那荊具般的長凳,胖紳士的白眼,“冬冬哩哩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使“我”感到“不適于生存”。看過戲之后,決心和它“告別”,在精神上也就“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但是,在偏僻的小村莊和農民孩子一道看社戲,那“宛轉、悠揚的橫笛聲,使“我”“自失起來”,那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的戲臺,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看過戲之后,雖然是“遠哉遙遙”了,然而卻一直念念不忘。因此,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北京看京戲和在農村看社戲,看戲時所接觸的人物、環境、感受,就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照。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創作背景
《社戲》寫于1922年10月。作品寫到在北京看戲的時候,說那是“倒數上去二十年中”的事。從作品發表時算起,倒數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當時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如剛剛經過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898年的戊戌變法,1900年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戰爭……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者正在“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加緊奴役和盤剝中國人民。魯迅于1902年懷著救國救民的思想,留學于日本,1909年至1911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紹興。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專制主義的清王朝,于1912年1日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對此,魯迅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和支持,并應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員,后隨教育部遷北京。此后接連發生了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他說“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終于使他認識到,經過辛亥革命,中國的社會現狀“招牌雖換,貨色照舊”,沒有什么改變。
十月革命給正在沉思,探索的魯迅以強烈的震動,使他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愛國運動暴發,使魯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奮,于是用筆起來無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鐵屋子”的號召。他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敵人接連投去匕首和機槍,表現了鮮明的革命者的立場。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表了小說《社戲》。
人物介紹
“我”
“我”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里受著封建教育的束縛。與雙喜、阿發等相比,難免有一些缺點,只會死讀書,不會干活,看不到戲就“急著要哭”;但“我”到底還是個孩子。心地無邪,對封建教育極為反感,以“免念詩書”為樂事,所以更加向往農村生活。
雙喜
雙喜是小伙伴中“最聰明的”,小領袖一般,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他的親切體貼;他敢于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體貼他人的好品質。
六一公公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對于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并不是吝嗇的人;后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社戲》教案
【教材分析】
《社戲》原文有前后兩個部分,本文節選自后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文中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人情,它所描繪的“實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圖景”。魯迅很早就離開故鄉,故鄉給予他的并非溫馨的回憶,其間還有許多不幸與白眼,魯迅對故鄉卻有一種割舍不斷的復雜感情,名為“社戲”,小說并未直接寫“我”小時所看到的“社戲”開頭講述的卻是“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戲的兩次經歷,那兩次戲沒有看好,反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的混亂,沉悶,世故,污濁。這適與“我”少年是在平橋村自然率直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正是通過一曲對故鄉之美的頌歌,傳遞自己對現實的關切和對理想的追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關鍵詞語的意義,體會運用詞語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2、培養理清復雜結構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理解景物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
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啟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
【教學重點】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風景美,從歡快活潑的寫人、敘事,繪景中領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
【教學難點】
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
【教學資源】
師生共同搜集有關社戲的圖片,用多媒體展臺播放、演示。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就自已喜歡的內容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
2、查閱有關紹興“社戲”的資料,了解“社戲”這種鄉村戲劇的文字及圖片。
說明:進行課前準備目的,讓同學們自主的、深入的學習,并養成查閱資料的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上好課做準備。
二、導入新課
1、導語:童年對于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長大后,回憶往事時,更是懷著一種浪漫情懷,大家的童年一定是豐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童年最喜歡的事情。
此環節不讓同學們闡發,只是說說就行,目的是勾起學生們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2、學生活動:回答關于童年美好記憶的問題,找四個成績差的學生來答此問題。
師小結并導入新課:四位同學講的很好。的確是,童年的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個歡快跳動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我們陪童年魯迅走過了充滿童趣的生活,今天我們將追尋魯迅兒時鄉村生活中的一段難忘的經歷。
(板書課題、作者)
三、創設學習意境,檢查課前準備情況
1、多媒體播放師生共同搜集的有關“社戲”的圖片。
2、學生介紹有關“社戲”的知識。(盡量找學習成績一般的同學介紹。)
四、跳讀課文,品味課文中精彩的語言
1、師語:同學們介紹“社戲”的知識介紹的不錯。魯迅先生在童年時期就看過社戲,而且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以致于成年后回顧起看社戲的經過還記憶猶新。這位文學大師用語言文字表述看“社戲”的過程時,語言相當的精彩,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默讀時,請同學們完成下面兩個學習任務:
⑴ 把自己認為最精彩、重要的詞語、句子和語段勾畫出來;
⑵ 進行旁批,寫出自己的看法。
(用屏幕打出要求)(好、中、差同學各找2名進行回答)
2、學生活動:把自己認為精彩的地方大膽講出來:
師引導:在此環節中,如果學生有不準確地地方教師給予引導,學生說的不夠精確的地方教師給予歸納。鼓勵表述能力差的學生大膽的講,教師應多給予肯定。學生可能歸納不全面,教師可準備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欣賞、探究:
“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請同學們找出開船的動詞,體會其作用。
(找動詞簡單,找成績一般的回答動詞的作用,涉及面要廣,取長補短,教師總結。)
明確:
“點、磕、退、上、架”等幾個動詞,將少年們開船時的動作程序以及合作劃船的情狀表述得頗為詳細,顯示了他們熟練的駕船技巧和勤勞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們去看戲時的愉快心情。
3、全文的第十自然段,作者主要從哪些角度描繪江南水鄉的清新秀美的這些景物,描寫有作用?
明確:作者從視覺、聽覺、嗅覺來描繪江南水鄉的清新秀新的。襯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
五、美讀課文、感悟意境
師語:同學們談得很好,本文作者運用多種感官,詳寫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風光,迷人而又帶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真是樂土,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請同學們找出自己認為最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的段落來朗讀欣賞,看誰讀得最好。
(創設情境,為分析課謀取評議做好準備。)
學生活動:找4個同學讀,然后同學進行評價,學生們可從字音是否準確,聲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飽滿等方面來評價。
教師評價:以鼓勵的原則去發現學生朗讀中的優點,有不足之處也予以指出。可找不同層次的同學讀,同時給予適當的指點。
六、精讀課文,問題探究
1、師語:同學們,“偷”一般意義上是殘酷、自私的行為,那么,在課文中,小朋友們“偷豆”是好還是壞呢?我們是不是也該學習他們的這一行為呢?
探究方式: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
2、學生活動:師準備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
⑴ 小伙伴們“偷豆”的目的是什么?
⑵ 他們“偷”的誰家的豆呢?
⑶ 他們是怎么樣“偷”的?
⑷ 他們怎樣預防“偷”的秘密被人發覺,又怎樣對待可能出現的后果呢?
⑸ 孩子們“偷”豆反映了他們怎樣的品質?
學生們各持已見
以下問題由大屏幕打出:
⑴~⑷問題容易答,可找學習差的同學來答。⑸問題有一定深度可找中等及成績好的同學來答。
3、教師歸納:“偷”反映了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跳動著小朋友們周到細致,天真純樸的正確性。文中的“偷”成為了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七、質疑答疑
師語:我們對文章內容進行了探究,也許同學們還有問題,那么,請同學們提出疑難問題,我們共同解決。
學生活動:自由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疑難。
教師活動:教師可準備下面的問題提出,參與此項活動,課文最后一段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真的是豆好吃,戲好看嗎?
明確: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未曾見過的,在后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我”又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此環節可采用小組競賽形式即:全班可分三組,其中任意一組提出問題的給加1分,另外兩組中任一組給解答出來的可根據作答情況加5~10分,教師把分值和得分情況寫在黑板一角,最后公布結果,以激勵學生質疑、解疑。
八、知識拓展與延伸
師語:魯迅先生對天真浪漫自由有趣的童年進行了回憶,充滿了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童年的時光信令人難忘,同學們,還記得你童年發生過的趣事嗎?接下來,請同學們以“我的童年”為題,說一說你童年時印象深刻的趣事,請同學們敘述完整,聲音洪亮。
進行口頭作文訓練,不同層次各找1名同學來回答,尤其是說話時較靦腆的同學給他們一個鍛煉的機會。
九、結束語
同學們說的很好,很有趣。是呀,童年;它奏響了我們人生中最美妙的樂章,童年,給了我們五彩的陽光,在人生的旅途中,童年的快樂點燃了我們生命的希望。同學們,愿你們永遠擁有一份童真,在生命的長河里,永遠快樂、年輕。
十、作業
1、模仿日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寫,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著筆,描寫一段景物。
2、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收集一種文化現象的資料,并做好筆記,準備在班上交流。
【作業目的】
是課文內容深一層次的延伸,同時也是對學習情況的反饋。
【魯迅《社戲》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魯迅《孔乙己》原文及賞析07-21
《蝶戀花》原文及賞析11-28
社日原文及賞析03-24
《愛蓮說》原文與賞析06-21
關雎的原文及賞析01-25
離騷原文及賞析05-11
《孔乙己》原文+賞析03-15
出塞原文及賞析07-26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