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鄭人買履》原文和譯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詩歌吧,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你知道什么樣的詩歌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鄭人買履》原文和譯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腳,然后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卻忘了帶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就說:“我忘了拿尺碼。”便返回家中取尺碼。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于是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用腳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注釋:
1.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春秋時代鄭國,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2.欲:將要,想要。
3.者:定語后置,(怎么樣)的人。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動詞,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6.而:順承連詞意為然后
7.置:動詞,放,擱在。
8.之:代詞,它,此處指量好的尺碼。
9.其:代詞,他的,指鄭人的。
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動詞,到……去,前往。
13.操:動詞,拿、攜帶。
14.已:時間副詞,已經。
15.得:得到;拿到。
16.履:名詞,鞋子,革履。
17.乃:于是(就)
18.持:動詞,拿,在本文中同“操”。
19.度(dù):名詞,量好的尺碼,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
20.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21.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罷:引申為散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25.遂:最終。
26.曰:說。
27.寧(nìng):副詞,寧可,寧愿。
28.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9.自信:相信自己。
30.以:用。
31.吾:我。
32.市罷:集市散了
33.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啟示:
這個故事是諷刺那些墨守成規、迷信教條的人。告訴我們:要根據事情的變化去處理事情,不能墨守成規。事情變了,處理的方法也要跟這變。
寓意
諷刺了那些墨守陳規,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讒害,被殺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他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提倡“貴族”“民萌”(氓)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力)來和“法”相輔相成。
背景
《韓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韓非子常喜歡用小故事講大道理,書中有許多生動的寓言故事。買櫝還珠、濫竽充數、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都出自《韓非子》,十分受人喜愛。
韓非,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鄭國人,想為自己買一雙新鞋子。去集市之前,這個人預先找來一小段繩子,用它比著自己的腳,事先量好自己腳的長短尺寸,然后就高高興興地出門了。
鄭國人來到集市,直奔賣鞋的店鋪,他讓掌柜拿了幾雙鞋出來,精挑細選了一番,終于看好了一雙中意的鞋子。他正準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誰知走得匆忙,量好尺碼的繩子忘在家里沒有帶。于是他連忙對鞋鋪的老板說:“對不起。瞧我這記性,在家量好了鞋的尺碼卻忘帶了,我得回家取來尺碼才能買鞋。”說完,放下鞋,轉身就往家里跑。眼看天色不早了,他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但是,集市已經散了,鞋鋪打烊了,鞋子沒買成。
鄭國人垂頭喪氣地回到家里,鄰居問他出了什么事,他就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講述了一遍。鄰居聽了問道:“你買鞋的時候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合適不合適呢?”這個鄭國人一臉嚴肅地回答說:“那可不成,量出來的尺碼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己親自量好的尺碼,而不相信我的腳。”
成語運用
鄭人買履,寧可相信自己事前量好腳的尺寸,也不愿意親自用腳試穿。比喻只相信教條,不相信實際。用以譏諷墨守成規而不重視實際狀況的人。它在句子中可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鄭人買履》教案
教材簡析:
課文借一個寧可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用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課文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準備買鞋到后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后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后兩部分的內在聯系都很緊密。用對話來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引發思考。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3、教育學生做事不能過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實際。
教學重點:
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
教學難點:
除了繼續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難點。
教學準備:
制作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喜歡什么樣的鞋?那父母領你們去買鞋時,你們都怎樣去選擇適合自己腳的鞋呢?春秋時期的鄭國有一個想買鞋的人與你們做法可不一樣,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一個寓言故事《鄭人買履》(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你們學習哪些寓言故事?你又從中明白什么道理?
3、每則寓言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那這則《鄭人買履》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相信大家在這節課一定會找到答案。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范讀。
2、學生練習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寧信度無自信也”這幾句中“度”的讀音)
3、再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在讀“何不試之以足?”一句時,想象一下賣鞋的人現在心情怎樣?應該怎樣讀?在讀“寧信度無自信也”一句時,買鞋的人覺得自己的做法怎樣?應該怎樣讀?師生對讀)
4、加上自己的理解再試讀。
5、同桌倆猜猜這篇古文講了什么意思?
三、對照注釋,自悟句意。
1、同桌倆對照課后注釋,一句一句地看、一句一句地讀、一句一句地說。
2、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在檢查“寧信度無自信也”一句時,多讓幾個學生交流)
3、出示以下句子,看看“之”字在不同的句中意思有沒有變?
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歸取之
何不試之以足
四、回顧寓言,領悟寓義
1、播放《鄭人買履》動畫片。
2、讓學生交流看后的感受。
3、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鄭人買履這樣的現象?
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多動腦筋,不能照搬現成的經驗,避免出現鄭人買履這樣的錯誤。
五、課后作業
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
1、把這個小故事講給你的父母,朋友聽。
2、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3、選擇自己的小伙伴把它編成課本劇演一演。
4、自學文言文《刻舟求劍》,領悟寓意。
【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鄭人買履》教學反思:
《鄭人買履》這篇課文的語文訓練點很多,我在課堂上沒有引導學生深入地挖掘鄭人、路人的一些動作、神態、語言,進行讀寫結合訓練,而是以文言文為切入點,領著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讀,借著誦讀課文,感知文言文的特點,品味文言文的韻味,學習讀文言文的方法,也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與寓意。
通過不停的誦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照譯文了解故事的整體意思,背誦課文。”這一教學的重點目標也就水到渠成地達成了。而“了解鄭人這一人物形象,理解‘做什么事都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并時刻隨機應變’這個道理。”這一教學的難點也在梳理故事情節、抓取重點語句品味并朗讀的教學過程很順利地撕開了學生思維的口子,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繼而達到了揭示寓意的目的。
【《鄭人買履》原文和譯文】相關文章:
鄭人買履文言文原文及譯文11-23
《鄭人買履》原文及翻譯04-04
《鄭人買履》原文翻譯07-25
王冕好學原文和譯文12-19
《蘇武傳》原文和譯文09-02
李贄《高潔說》原文和譯文09-03
陳涉世家原文和譯文01-11
《與元微之書》原文和譯文10-21
王安石《桂州新城記》原文和譯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