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謎底》評課匯編
《山谷中的謎底》評課一
我校為了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力度,引領教師關注學生發展,潛心研究課程標準與教材教學,營造濃厚的比學趕超的教研氛圍,促進教師努力打造釋放學生潛能的“兩段四環自主互助”魅力課堂,充分發揮實驗小學學科教研基地語文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強校際間的教學交流,助推教師的專業成長, 4月1日下午舉行新城小學——實驗小學課改領航教師校際教學聯誼專題研討活動,我們全校語文老師有幸聆聽了于燕和錢珊珊兩位優秀教師的精彩課堂——同課異構《山谷中的謎底》,現就兩節課談一談自己的收獲:
如果讓我用幾個字來概括一下兩位老師的課的話,于燕老師的課“抓的全”,錢老師的課“掘的深”。于燕老師的這節課是一節極為扎實的常規課,整堂課緊緊圍繞“謎面——謎底——解謎”的思路展開教學,條理清晰,重點突出,于燕老師確切把握住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能了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當學生對雪松的不屈不撓已有較深的印象后,于燕老師預設了一個小小的辯論“有人讀了課文的第三段以后說,雪松面對風雪,一個勁地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群膽小的弱者。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用辯論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雪松的頑強,雪松的彎曲策略。
錢老師對課文內容的挖掘深,使得學生的思維都緊緊圍繞著課文內容拓展、發散,學到了扎實鞏固的語文知識,對語言文字有較為深刻的感受。學生在反復悟讀中,讀出雪松是在盡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壓力,而又實在承受不住的情況下才選擇彎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為它學會了“彎曲”。錢老師在詮釋“彎曲”這個詞時,不是狹隘的定義為一種斗爭的行為策略,而是拓寬“彎曲”的內涵。“彎曲” 不是懦弱,只是暫時的退讓,為的是尋找機會“反彈”以退為進。教學時,錢老師思路清晰,引導恰如其分,課堂上精彩生成層出不窮,課上得有條不紊。這節課的魅力所在不單單是錢老師對教學環節獨具匠心的'設計,更在于錢老師自身的專業素質,文化修養,以及駕馭課堂的能力都是令我們所折服的。我們也要以這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實踐我校的“兩段四環,自主互助”的課堂教學模式,助推自己的專業成長。
《山谷中的謎底》評課二
合作學習,從課改伊始教師對它的不熟悉、不適應,到初期把它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再到現在課堂教學中比較普遍的使用,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隨著教師們對這一學習方式理念理解的深入和方法掌握的熟練,其有效性有了明顯的提高。如何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促進有效教學向高效教學轉化,這次“黃海潮”教研活動中所展示的一些課堂教學,在合作學習這一方式的探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這里以***老師所展示《山谷中的謎底》第二課時為例,談一點收獲。
一、組內合作,深度探究。
嘗試提問,探尋思路。課始學生聽寫文中富含哲理的句子:“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這也是文后練習要求)然后教師指導學生抓住句中關鍵詞“正面抗爭”、文秘雜燴網“有時”、“彎曲”、“適當”等質疑,比如“什么時候彎曲?”、“彎曲的目的是什么
?”等。再出示學生上一課時在《嘗試學習單》上提出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經過教師的選擇,難度適中,答案多元,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探索性,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適宜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
明確要求,充分互助。教師出示合作要求:①帶著這些問題,把第三自然段仔細讀一讀;②小組內試著選擇一個問題,聯系課文相關語句,抓住重點語句進行深入探rrrwm.com究;③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做好匯報準備。并請一個同學大聲把要求讀了一遍,使小組合作的內容、方法人人明白在心。接著便給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適度參與其中,幫助引導,了解學情。
這兩個環節中,依據學情文本、準確定位目標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學習質疑方法、培養探究習慣是有效合作的保證,明確學習要求、給足交流時間是有效合作的根本。這樣的合作學習,具有相當的深度,為從有效走向高效提供了保證。
二、組際交流,全員共享。
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是認知的過程,更是交往的過程、共享的過程、提升的過程。平時常見的合作學習,往往有兩個方面不夠到位。一是重視小組合作,忽視組際交流,小組學習成果得不到共享;二是雖有組際交流,缺少組間互動,出現發言“一言堂”現象。小組成員間學習資源經過互助得到分享,但涉及面不夠寬,學習層次還是比較淺的。通過組際交流,全班互動,就能得到彌補。陸老師這堂課不僅組內合作充分到位(從小組交流的內容就可看出),而且給予較多的時間組際交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得到完美的統一。
從人數上看。此環節共有四個小組、近二十人上臺交流;臺上臺下還采用互動形式,全班幾乎人人參加。
從形式上看。“讀”,有臺上組員讀也有臺下推薦讀,有全班齊讀也有學生自讀;“交流”,有展示感受也有互動對話,有臺下質疑也有臺上求援。學生的表達,或理解,或評價,或補充,或提醒,角度不同但各顯其能。
從內容上看。有的抓住重點語句暢談感受,扣住關鍵詞語體會妙處;有的分享收集的成語諺語故事,聯系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效拓展。大到文本的思想內容,小到標點符號的作用,均有涉及。學生交流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思維方法、情感態度等等。
這樣的交流共享過程,達到更大范圍的資源整合,學生不斷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同時還學會了交往、參與、傾聽,真正實現了合作的高效。
課改至今,生本觀念日漸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廣泛運用,使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逐漸積極、主動、專注、自信,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使多數課堂實現了有效。但從有效到高效,還有一段艱難的路程,如何更加理性的思考和運用自主、合作、探究這樣的學習方式,使之趨向全面、深入,這次活動展示的一些課堂,應該給予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山谷中的謎底》評課三【公開課】
近日,本人開了一節公開課,內容是小學語文地十一冊第十課《山谷中地謎底》(蘇教版)。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教材要求將朗讀課文、進行字詞的訓練作為本課的重點,將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后一個自然段作為本課學習的難點。
針對這兩個要求,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圍繞重點進行突破。通過一課時的訓練,使學生都能正確、流利、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初步了解了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到“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可后布置了兩項作業,一是收集有關能證明最后一句話是正確的古今中外的事例;二是列舉你從生活實際中得到啟示的事例。要求作業盡可能自己獨立完成,也可和家長一塊完成。
第二課時,我首先從第二個旅行者的那段話入手,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一步理解:雪松是怎樣作出適當的讓步,才得以生存下來,而東坡的其他雜樹沒能生存下來又是什么原因。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達到更好地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著句話的目的。接著,我讓學生匯報第一項作業:用收集到的事例來證明著句話的正確性。在匯報過程中,學生思維敏捷,發言非常積極,所列舉的事例也很有說服力。如:“臥薪嘗膽”的故事,“小男孩智斗小偷”的故事,“女青年深夜巧捉劫匪”的故事,蚯蚓爬行時身體收縮是為了前進……每位同學匯報完了之后,還能主動地分析講解事例,使聽的同學能更進一步地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
然后,我從現實生活出發,引導學生討論:“從這篇課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試舉一例說明。”由于有了前面的扎實理解做鋪墊,所以學生的討論非常激烈,發言也很積極,列舉了許多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危險、阻力、挫折、打擊時,應該既要敢于抗爭,又要學會退讓的事例。
最后,我讓學生匯報第二個作業:“列舉你從生活實際中得到啟示的事例。”幾乎每位學生都有一個成功的答案。如:“從螞蟻搬青蟲,知道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從滴水穿石,知道了認定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我要求學生模仿這篇課文的寫法,將自己想到的事例,得到的啟示寫下來。
公開課后,聽課的老師們褒貶不一,爭執較大。
我認為,語文教材只不過是一個載體。通過這一載體,我們應該對“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這一目標進行有效的實施。
因此,在課堂上要改變原來課堂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收集資料,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山谷中的謎底》評課】相關文章:
《山谷中的謎底》評課稿「匯編」04-24
蘇教版六下《山谷中的謎底》評課04-23
讀《山谷中的謎底》有感04-09
閱讀《山谷中的謎底》有感04-27
讀《山谷中的謎底》有感05-08
《山谷中的謎底》說課稿匯編05-01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札記03-19
讀《山谷中的謎底》有感作文11-29
讀《山谷中的謎底》有感范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