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下冊《10、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一、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導入課題: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成語就是其中的瑰寶。你知道哪些成語呢?
生:閉門造句……
師:板書課題
生:讀課題
師:理解課題(螳螂,)
生:理解螳螂
二、 介紹背景,了解故事起因、結果
師:這個故事發生在?
生:春秋戰國時期
師:出示地圖——據圖講解——故事起因是怎么的?請大家讀課文(出示:小黑塊:楚國、勸阻、處死、固執、吳王)
生:排順序——老師調整,及時提醒
(教師教態慈祥,用體態語言贊美學生)
三、 學習課文,體會少年的聰慧
師:小結學生發言。……結果這仗打成了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
生:因為少年
師:怎樣的少年?
生:拿著彈弓的少年——露水沾濕衣服的少年……
師:假如你是少年,你會怎樣勸阻吳王呢?
生:(沉思默想)
師:我們商量一下
生:小組合作、議論紛紛
師:我們匯報一下
生:我們的辦法是……(學生們躍躍欲試,舉手者眾多)
師:這些方法如何?少年會這樣勸說嗎?我們看看。
生:對剛才列舉的方法進行評價。
師:那少年如何勸說吳王的呢?我們來看課文,老師和大家一讀去讀課文。
朗讀課文:師生共讀課文、學生朗讀十分精彩、老師便引讀便插入敘述、再次分角色朗讀(師讀白,學生分“王”和“少年”讀)(學生朗讀真是精彩)
交流朗讀體會:
師:通過朗讀兩遍,你讀出了什么?
生:A、我讀出了少年的智慧,B、我還讀出了少年十分善于觀察C、我讀出了很有耐心D、讀出了少年的愛國E、少年非常大膽,冒著生命危險為國勸說吳王
師:這些說明少年充滿著智慧(板書:充滿智慧)
師:出示:“不是……而是……”句式,要求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練習用這種句式說話或寫作。
生:朗讀課文,說話交流、寫作交流
師:提醒引導
生:A不是直接勸說吳而是……B不是……而是C、用大自然的一個食物鏈的故事D、不是貿然請諫國王 。
四、 故事比較,體會少年的聰慧
師:你們相信這個故事真的嗎?
生:相信
師:那我們就試試講這個故事給吳王聽
【相機出示:螳螂、蟬、黃雀的圖片】
生:看著圖畫表演講述故事
師:及時總結,看到這幾幅畫,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個,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仿佛……
師:糾正學生的某些問題
師:我們來把自己的理解放在朗讀中表現出來啊
生:朗讀
師:及時總結,我們來一起讀書
生:齊讀。
師:
【出示】樹上有一只蟬在叫,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要去捕蟬,不知道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要啄食螳螂,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
【出示課文】花園里有一棵樹,······卻沒顧到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師:故事中最關鍵的一句話是什么?師:少年為什么這樣說呢?吳王聽到這些話會如何?
生:通過這段話告訴吳王:……
師:【板書:光看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
師:少年這樣做的目的?
生:……
師:少年講這個故事僅僅是表明什么關系嗎?這里有三個詞語,看誰能擺在恰當的圖下面
【出示:吳國、楚國、其他諸侯國的詞板】
生:到前面擺詞語,教師配合劃線
師:引導學生敘述三者的關系。
生:敘述三者的關系
師:好,我們再來朗讀課文,體會三者之間的.關系
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老師讀白,女生讀少年,男生讀吳王)(此時,朗讀的意境已經出來了)
五、 總結拓展
師:難道少年講這個故事就是僅僅為了敘述看到的場景嗎?
(引導學生由三者的關系過渡到少年的用意。)
生:學生默默思考,教室里安靜(此問引起學生思考)
師:用充滿期待的眼神望著孩子們。
生:漸漸的,舉手的人多起來,老師邀請有三人回答。(答案不同,但是,意思正確——有個性的理解)
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據圖總結少年的用意。
生:專心致志地聽老師總結,還有人在用筆記錄。
師:到此,吳王會怎樣?
生:恍然大悟。……
師: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吳王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師:那,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該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我們四人小組來分角色自己表演一下。等會兒我們邀請幾個同學來表演這個場景。
生:討論,熱烈——如何表演,在位置上嘗試表演
師:巡視,指點,發現
生: 津津有味的表演著。
師:選擇表演者組成臨時表演小組表演。哪些是國王?哪些是少年?哪些是大臣?……
要請學生到講臺前表演。
生:表演。(少年展示心聲)……(表演者,津津有味;觀看者其樂陶陶,還有人不自覺的小聲附和著)
師:提示,大家為吳王的轉變而鼓掌。
師: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什么?
生:齊述“蝗擲捕蟬”這個寓言故事的意思。
師:如今“螳螂捕蟬”這個含義深刻的寓言故事已成為人們經常運用的成語,通常寫成“蝗擲捕蟬,黃雀在后”。
六、 布置作業
師:1、課后,同學們可以讀讀這些成語,感受中的智慧。
【出示】
才高八斗 博古通今 汗牛充棟 學富五車
滿腹經綸 矜愚飾智 老馬識途 料事如神 妙筆生花
師:2、 將《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