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學與問》一文的課后反思
《學與問》課后反思第一篇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初拿到這篇文章,通讀一篇。與我們學過的《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啟示》很相似,在文體和結構方面幾乎都如出一轍。應該說這篇文章脈絡清晰,內容簡單。
第一次備課時,我所做的就是梳理了課文。第一個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導學生抓住“經常”和“纏著”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歡問。“這對哥白尼后來的成長有什么影響嗎?”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系起來。“這些問題呢?”讀一讀這些問題,通過對哥白尼事跡的簡介(《天體運行論》、“日心說”),讓學生把握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與他成就的聯系。
我們現在要不要多問呢?問誰呢?怎樣問呢?自然過渡到對3、4兩段的學習中去。(要學會發現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為師。還要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
第二個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了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夢溪筆談》)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上來,讓學生將學與問結合起來,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做學習的主人。自己備完之后,感覺找不到任何的亮點,就是將文章分析了一邊,像我們的常規課堂一樣。
寫完教案,與范老師及同組的老師交流的時候,都感覺這樣一篇淺顯的課文,我們能不能上出新意,做一點大膽的嘗試。我們的初步構想就是將這節課定義為語文實踐活動課,那怎樣設計才能既讓學生活動了起來,又沒有脫離了課文。在一次次試教過程和鉆研教材的過程中,我們確定了教案內容。
將這次的課堂實踐感受總結為幾個關鍵字:
一、創新。沒有上過這樣的課。這節課將一個個活動滲透到課文之中,給枯燥的`議論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讓學生和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新鮮,在試教和上課的過程我都感受到了學生對其的熱情高漲。這無疑是一次創新的設計。藝術都需要創新,課堂教學作為藝術的一種,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規,進行創新。
二、不安。會不安是因為沒有上過,我們上過太多“循規蹈矩”的課了,對這樣的實踐有些沒有底。從蘋果的出示到奇妙的圖片再到設計妙計,我們將課堂完全地還給了學生,我們不清楚學生會怎樣提問,會怎樣回答,這在以前的教學中是很少的,我們對于學生的答案總是能心中有數,但這次的“心中沒數”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膽”,能不能在課堂中機智地處理突發的情況,或者是學生的反應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該怎么辦,這些想法都使我頗感不安。其實教學也像任何一門藝術一樣,總是帶有遺憾的,但遺憾未必不美,完美無缺的課總是很少的。放準心態,平靜一些,或許呈現出的公開課的效果會更好,我們也會更從容一些。
三、進步。公開課對于青年教師的成長非常重要。在這次公開課中我也收獲了進步,得到了成長。創新的設計給我帶來的是靈感的撞擊,當課文教學遭遇瓶頸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換個思路去思考課文,打破常規去建構課文;專家的指導給我帶來了提升,范老師對文章的創新的把握,耐心的指導都讓我如沐春風,對如何處理教材有了更高層次地把握;團隊的合作讓我感受著溫情,一起交流,一起互動,既是智慧與智慧地碰撞,我們也是一起進步;大家的點評讓我明白了前進的方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課堂應該做好充分的預設,但無論怎樣生成的過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預設,這就需要教師有自己的教學機智。而教學機智是經驗和積累的養成。羅丹說:“在藝術中有風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實有風格的課堂教學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繼續努力,做個機智的老師。
這節課已經畫上了句號,但我覺得我對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思索也遠遠不止如此。
《學與問》課后反思第二篇
一、《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另一個是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感悟:“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讓學生明白“只有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勤學好問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過程中,還要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去獲得答案。
二、在整個教學中,我認真貫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課堂上,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為主,學生樂于思考,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不僅鞏固了課本知識,體驗了文體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學生將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相結合,更加能體會課文所蘊含的哲理:“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只有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在知識的天地飛得更遠。”學生領會了文章的主旨,再聯系實際生活,才能學以至用。
三、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能者為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說說平時都向哪些人提問,都提了哪些問題,使學生更加領會凡是能給人以啟發,帶來所需知識的人就是老師。不管他的身份地位高低等。同時小黑板出示教育家孔子的兩句話“不恥下問”和“三人行必有我師”,通過讀背的方式讓學生記牢,運用落實到日常學習中。
四、從老師的角度來說說學生們在日常學習中,在“學”與“問”對比中,學生們“問”相對于“學”是有所欠缺的。隨后抓住家長進課堂的機會,現場隨機采訪了幾位家長,讓他們說說孩子們在家里提問的情況,通過反饋知道,孩子們在家也很少問問題。從中引導家長平時要多關注孩子,有意識的鼓勵孩子多提問,培養孩子養成提問的習慣。
五、課后通過讓學生搜集有關“問”的名人名言和名人愛問問題的小故事,學習他們愛問的良好習慣。
六、根據學校的要求,課堂只能向一小部分家長開放,很遺憾不能全面的向家長貫徹“問”的重要性。
【《學與問》一文的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小鷹學飛》一文的課后反思06-27
語文《學與問》教學反思02-01
有關《升國旗》一文的課后反思06-28
有關《小河與青草》一文的課后反思06-29
關于《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的課后反思06-26
六年級語文《學與問》教案設計與課后反思04-27
精選《學棋》課后反思三篇04-27
《學與問》教學反思匯總三篇05-27
有關《一株紫丁香》一文課后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