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通用7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書有感》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 1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課文。
2、自學生字新詞,學會詩中3個生字。
3、理解詩句的意思,能借助圖畫,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領悟不斷學習、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感受詩篇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領悟不斷學習、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哲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走近詩人。
1、板書:朱熹(xī)指導朗讀、書寫
2、學生簡單介紹詩人
3、教師談話:朱熹的思想很多成為明清兩朝治國的方針,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緣于他一生勤奮讀書、積極思考。一天他走到一個池塘邊坐下來(媒體出示圖),一池清水引發了他對讀書的有一種思考頗有感觸的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在上圖中出示全詩)。
二、誦讀詩句,感受詩篇。
1、指導朗讀
A、學生自由讀、指名讀,指導讀準字音
B、領讀、齊讀
2、指導背誦
A、學生閉目輕背
B、指名背、齊背
3、指導默寫
A、教師談話:光會背還不行,能默寫嗎?還要做一些準備工作,打開書,看看那些字在書寫上要注意。
B、指導寫字:徘徊鑒渠
C、學生在作業紙上默寫并自查(提示書寫姿勢,輕音樂)
三、圖文結合,體味詩意。
1、媒體出示: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A、指名讀
B、這“半畝放糖”好理解,“一鑒開”怎么理解呀?要是“一劍開”,老師肯定知道是詩人手持利劍,一劍把半畝方塘的水劈成兩半,可這兒是“鑒”字呀?
C、理解“鑒”,出示:
鑒:a、鏡子(古代用銅制成)
b照
c仔細看;審查
d、可作為警戒或引為教訓的事
e、舊式書信套語
D、理解“開”(打開),教師介紹:古代銅鏡有鏡袱蓋著,用時打開。
指導理解“徘徊”(來回移動),引導串講詩意。相機板書:清澈明凈
E、教師小結:查字典、借助插圖、聯系上下文都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2.媒體出示: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A、指名讀詩句,理解“渠”(方塘)
B、詩人在問什么?(引導說第一句詩意)。詩人有答案嗎?你知道答案嗎?(引導說第二句詩意),相機板書:源頭活水
C、引導用“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的句式串講詩意。
D、教師反問:如果沒有這源頭活水呢?
3、二讀詩句,指導讀出感情
4.教師范讀全詩,學生閉目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
四、文題勾聯,感悟詩情。
1、美讀全詩
2、教師即興創作《《觀塘有感》,并將詩題出示在前面出示的四句詩上。(附:《觀塘有感》:半畝方塘不見開,一片垃圾在徘徊。問渠哪的臟如許?為有別人亂扔來。)
3、學生發現錯誤后設問:朱熹的詩中沒有一處提到“書“字,都是寫池水的清澈明凈,我看不如就把他的詩改為《觀塘有感》怎么樣呢?
4、引導學生辯論,教師相機點撥:這首詩以暗喻的.手法告訴我們正像這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方塘變得如此清澈明凈那樣,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而更加敏銳,更加開豁。
5、小結:詩人將讀書后的感想化為生動的形象,既富有理趣,又充滿詩情。這種感受是對讀書體會的,而不是對池塘的。(媒體把詩題“觀塘有感”改為“觀書有感”)
6、指導三讀古詩,讀出詩韻。
五、拓展延伸,激發詩趣。
1、媒體出示朱熹生平,指名讀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他學問廣博、治學嚴謹,對經學、史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他的詩能以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寓意含蓄,富有哲理。
2、讀懂了《觀書有感》,又讀了詩人的介紹,有什么話想對詩人說呢?
3、出示學過的朱熹的《春日》,誦讀
5、小結延伸:朱熹的詩作還有很多,課后收集一下,讀一讀,并背下來。
板書設計:
觀書半畝方塘:清澈明凈←源頭活水
有感我的心智:聰明敏銳←不斷讀書
教后反思:
《觀書有感》這首詩是借半畝方塘清澈明凈的形象來譬喻讀書體會的,告訴我們正像活水把池塘變得清澈明凈那樣,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而變得更加敏銳、更加開豁。教學本課時,我通過引導孩子走近詩人→感受詩篇→品味詩境→感悟詩情→激發詩趣,在學生、文本、詩人之間架起一道橋梁,讓學生在誦讀中積淀,積淀中感悟,感悟中生成,生成中發展,發展中延伸,盡力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盡力建構一個有情、有疑、有智的和諧課堂。
學習目標上突出“簡”字,教學效果上體現“真”字。簡明、清晰的學習目標,有助于課堂中落實,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達成。能結合學生、文本的特點,制定一個簡單、清晰地學習目標,教學中既重視知識、能力等顯現目標的落實,又重視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隱性目標的體現,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教學過程中,打破了原來古詩學習先理解后積累的方法,而是在先積淀的基礎上再去品味、感悟。新課開始,先指導學生誦讀,然后理解詩句、體味詩情,求變求異。全節課以誦讀貫穿始終,但每一次讀都有一個新的目標,分層推:一讀古詩,著手于讀正確、讀通順;二讀古詩,著眼于讀出感情,體會詩境;三讀古詩著力于讀出詩韻。指名讀、齊讀、范讀、閉目賞讀,不拘形式,學生多讀而不厭,充分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新課前的情景導入,巧用插圖,拉近了學生與詩人、文本之間的距離,真正實現了學生、文本、詩人、教師之間的平等對話,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課的拓展有度,由《觀書有感》走向《春日》,由課內走向課外,落實了課標中古詩文誦讀的目標。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 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3、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領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系。
教學準備:
自制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
1、抽生背誦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2、回顧上節課的教學過程,小結學習方法:知詩人、解詩題、釋詩意、明詩理。這節課我們就按這么幾個步驟來學習第二首古詩朱熹的《觀書有感》。(板題讀中探究: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引導學生提出學習目標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學習古詩
(一)知詩人
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詩人的學習思想。
讀讀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親切?
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宋朱熹
活到老,學到老。 ──宋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宋朱熹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宋朱熹
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宋朱熹
勿謂今日不學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有來年。──宋朱熹
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宋朱熹
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宋朱熹
課件再出示詩人名字,師:看,你發現了什么?
這些指導我們學習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個人的言論,那就是朱熹。關于朱熹,你了解多少?學生交流資料。
出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哲學家,是我國歷史上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共撰寫了50余部著作,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他的詩能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有的詩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解詩題
理解:觀書:讀書,也就是作者讀書之后的感想。
(三)釋詩意
1、出示:
自學要求:
(1)、三次讀全詩。
(2)、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為”“活水”,并說說詩句的意思,可以小組合作。
2、交流自學情況
(1)抽生讀這首詩?(出示全詩,指讀)
(2)理解
一、二句詩意
學生先講解:“鑒”是什么意思?你能把這句話的意思說好嗎?生說,(半畝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鏡子,清澈明凈。)補充。
師:把半畝方塘比喻成一面剛打開的鏡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人在一個地方來回慢步地走)
詩中指誰在那兒來回地走?
(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來回地走,或者說他們在散步。
在這明凈的鏡子中映著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們正在一起散步。)
整體感受,齊讀這倆句。
(3)引導學生理解
三、四句詩意
學生講解,師適當補充。
“渠”是什么意思?“如許”是什么意思?
把詩意連起來說說。先說給自己的同桌聽聽。
(4)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含義。
配樂讀
3、背誦這首詩。
(四)明詩理
詩句的意思也理解了,整首詩沒有提到一點和讀書有關的,我看這首詩叫《觀塘有感》好了。你覺得呢?(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
究竟這方塘美景與讀書有什么關系呢?
1、看圖,猜想讀書與方塘的關系。
記得剛才介紹作者時有這樣一段話:
他的詩能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有的詩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引導理解:出示:詩人用半畝方塘來比喻,清澈的湖水能反映廣袤的天光云影正如。“天光云影”好比。源源不斷的活水能使方塘變得如此清澈,正如“源頭”好比,“活水”好比。
再讀這一首詩,體會其中的深刻哲理。
你來評一評這一首詩,寫得怎么樣?
(從修辭、寫景、寓理等方面來說,學習寫作。)
詩人把自己讀書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寫之中,不得不讓人稱奇(佩服。拍案叫絕)。
3、此時此刻,再讀這一首詩,我們又該如何去讀?(重點讀好“哪得”,“如許”,“源頭”“活水”,及問號。)
五、拓展延伸
1、作為一個人,無論你從事什么行業,都必須讓自己的半畝方塘時時注入知識的活水,知識的清泉,才能時時處處讓自己的頭腦保持清醒、靈活,你能舉例說說嗎?
由此可見,這句詩中所蘊含的哲理雖歷久,卻彌新,請看這樣一則報道:
浙江慈溪市海茂電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創立,由于公司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把質量當作企業的生命,嚴格質量管理。只短短幾年,公司產品就打開了國際市場,獲得很大成功,年產值已超過幾千萬美元,并仍不斷發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公司蓬勃發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來格守“誠信服務、客戶至上”的企業信條,追求高質量,高品位的結果。
在這篇文章里“源頭活水”是什么?“清如許”指什么?
2、朱熹大師這首詩也叫說理詩,我國古代還有許多這樣的詩,試一試,你能填上嗎?我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像一首詩中所寫:(),()。
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會有不同的收獲,正如詩中所說:(),()。
抓住時間,抓住機遇,努力奮斗,莫等歲月消逝,機會失去,空悲切,直后悔。這正是(),()。
當你克服了艱難險阻,取得成功時,回頭再看那些困難時,就會覺得,那些困難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這正是(),()。
3.總結:當今世界,社會飛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即使你已經擁有很多的知識,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補充新的知識,也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這首詩中所講的道理,在今天顯得更為重要。記住: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一件終身大事。
板書設計: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清澈透明←源頭活水(寫景)
人的心智:更加聰明←讀書汲取(喻理)
探究式:強調學生自行探究為主,教師從旁點撥,起到引路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中造成問題態勢,但不是讓學生圍著教師的問題轉,而是教師努力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解決問題,具有漸進探索的特點。
教學反思:
《觀書有感》是蘇教版教材第十一冊第七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本單元的主題是“讀書有方”。這一課選取了兩首關于讀書的古詩,這是第二首。這首詩是寫作者由讀書而生發的感情。教學重點是理解詩中講的讀書的重要性;體會詩的意境美。詩中通過水塘的形象來作譬,將人的心智比作明鏡般的半畝方塘,又進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廣袤的天光云影來比喻心智容納之廣,鑒理之明。后兩句以方塘作譬來說明心智開豁的緣起,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方塘變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斷讀書,不斷汲取知識而得來的,詩的后兩句,才是詩人讀書后產生的感想。詩中無“書”,詩題卻為“觀書有感”,從景悟出“理”,這是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一、學生會的學生講。對于詞句、修辭的理解,學生借助工具書就可以自己理解,所以教師不需要多費口舌。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做老師,把自己的理解、預習的成果講出來,并通過其他同學的質疑來完善“老師”的講解,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對其中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作一引導和點撥。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
二、巧妙突破難點。針對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就是課后的問題:為什么詩中無書,卻以“觀書有感”為題。我采用了從題眼入手,抓住重點詩句,設計分層練習分化難點,引導學生悟出詩中讀書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學以致用,教材只是個例子,老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會用。我選取了報道中的一段文字,體會詩句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并選取了一些說理詩,供學生課后閱讀,積累,把知識的學習延伸到課外。
走下講臺,心中有很多感慨,特別驚訝于孩子們的表現,深深感到,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時刻往自己的這半畝方塘中注入知識的清泉,是不能夠滿足孩子們的那一杯水的。
一、只有更透徹地鉆研理解教材,才能恰當地處理課堂中的預設與生成,抓住學生的疑惑點,引導,疏通,從而啟迪思維,培養能力。課堂上,鼓勵學生質疑,學生提出了“徘徊”這個詞語的理解:為什么是來回地動,云在空中怎么會來回地動?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問題。但我馬上想到,這是暗示了水面在動,水流的注入使水面來回晃動。通過讀詩
句,引導,學生馬上聯系后兩句就體會出來了。試想,如果連教師都理解不清,又怎能引導學生去感悟呢?
二、缺乏整體體驗后的讀。本詩設計了三讀:一讀通,二讀景,三讀理。但由于時間的關系,匆忙之中沒有進行第三讀,這應該補上。因為讀出理,才是這首詩的學習重點,要讀得引人思考,耐人尋味。
講這課后最深的感受是,教師在鉆研教材時,一定要把握好教學重難點,并從學生理解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這要求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知識的關鍵處,才能引導孩子們深入淺出地在語文課堂的樂園里愉快地學習。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 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能借助圖畫、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
3、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1、能借助圖畫、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
2、領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冬夜讀書示子聿》帶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師:前兩天我們剛剛學習了一首關于讀書的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誰能說說在這首詩詩人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2、指名答
3、導入新課
師:它告訴我們學習要不遺余力的學,并且還要將自己所學到的用于實踐當中。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這首詩也是關于讀書的,它將又會帶給我們那些啟示呢?一起走進(板書:觀書有感)。
4、齊讀課題
二、了解作者
1、學生交流
師:在學習這首詩之前,老師想了解一下你對這首詩的作者了解多少?請同學們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共享一下吧
2、教師總結歸納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些資料(出示幻燈片)
三、整體感知
1、指名讀古詩
2、齊讀古詩
四、從字面上解析古詩
過渡:讀完了我們就該一步一步的解析古詩,以往我們都是先從古詩的題目開始,今天我們用一種不一樣的解讀方法來解讀,我們先從詩的內容開始,首先看第一句(出示幻燈片),說有哪些字詞不太好理解,
1、出示: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師:說說你覺得其中的那些字詞不太好理解
2、重點交流“一鑒開、徘徊”
師:下面我們重點來看“一鑒開,徘徊”如何理解?誰能告訴老師這里的“鑒”字如何理解?
3、教師總結
師:這里的鑒字是鏡子的意思。在古代的時候,鏡子一般會用鏡袱包起來,用的時候打開,所以這里的一鑒開指的就是一面打開著的鏡子。
4、師:我們經常用鏡子照美麗的小臉蛋,詩人說池塘像一面鏡子,那此時誰在照呢?
(天光和云影)
師:他們一邊照還一邊徘徊呢!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來回移動)?
5、出示: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指名讀。
師:說在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攔路虎?
6、重點交流“渠、清如許、為”
五、翻譯全詩,悟詩中哲理
過渡:詩中比較難理解的字詞我們已經全部都解決了,下面請同學們試著用現代文翻譯全詩,注意在保留詩意的基礎上,譯得優美一些。
1、學生翻譯
2、指名讀譯文
3、教師總結,引出問題
師:通過同學們的翻譯,我仿佛看到了那清澈的池水,那美麗的景色,然而一看題目,我就覺得這首詩寫的有些拙劣,因為是明明是寫池塘里的水,可題目卻是觀書有感,所以我覺得不如將題目改為觀塘有感,你同意嗎?為什么
4、學生思考并交流
5、教師總結,學生深入思考
師:這首詩看似有點文不對題,詩中寫的是池塘的水,可是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池塘的水和讀書有著一定的聯系,究竟有著什么聯系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
6、總結板書
1)先板書“活水方塘清”
2)學生交流總結出第一個問題后,教師相機在“方塘”二字下板書“心智”
3)師生合作完成板書,有學生交流“活水”“清”下分別應寫什么,教師板書,后推敲得出最佳答案
師:下面同學們還要面對的一個任務就是幫助老師完成板書,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里的“活水、明”下面應分別寫什么,(學生說,教師板書)下面我們也來學一學賈島,推敲一下這里到底應該寫什么。
7、交流感受
師:你能不能談談這首詩帶給了你什么啟示?
六、知宋詩理,悟全詩主旨
師:這么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告訴我們呢?(請大家來看一段資料),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宋詩,宋詩講究理趣,然而其中最優秀的哲理詩往往都是不直接說理,而是全憑一些獨特的意象營造一種意境之美,有意無意間,引發哲思,正是在這個意義的基礎上,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成了千古名句,為歷代文人學子爭相吟誦。而這類名句,在宋詩中還有很多。
2、回憶所學宋詩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宋詩中都有哪些這樣的名句,(學生交流),下面我們重點來看三句我們學過的宋詩(出示幻燈片)請同學們回憶并思考這些詩句,說說其中蘊含著什么道理?(教師隨機總結)
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3)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七、朗讀古詩,拓展延伸
1、齊讀古詩
師:相信大家在明白了宋詩獨特的魅力之后對于這首觀書有感也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下面請大家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受來讀一讀這首詩。
2、試著鑒賞古詩
師:讀的真好。這首詩寫的好嗎?你能不能談談這首詩好在哪里呢?
3、引入《觀書有感》其二
師:看來同學們悟性真的很不一般,接下來,老師再送給大家一首《觀書有感》,試著品讀一下看你能從中悟出些什么來?
1)獨立思考
2)小組合作
3)教師總結,并出示幻燈片
4、 總結
師:通過本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對于讀書、對于學習又有了新的見解,希望大家在時時為自己輸入源頭活水的同時,逐步去領悟厚積方能薄發的道理,從而使自己的學問更上一層樓。
教學反思:
縱觀整堂課,首先,在師生合作完成板書這個環節當中,調動了全體學生積極性,同時讓學生對于這首詩中蘊含的哲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與解析,在鍛煉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同時,對于所列舉的字詞的貼切度的推敲,又讓學生對于學習有了精益求精的意識。其次,讓學生對于宋詩有了一個宏觀上的把握,知道在許多宋詩表面意象的背后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對于宋詩的鑒賞有了一個比較專業的基礎,但由于沒有教給孩子通過符碼解讀古詩背后蘊含的情感或哲理,從而使得在課堂重點的突破上還是有些不是很徹底,所以,在引導學生思考讀書與方塘的聯系時應再設計一個過渡性的小問題:這里的活水源源不斷的輸入和讀書有沒有什么聯系?以達到問題的坡度性突破。最后,由于課堂的應對能力還是有所欠缺,使得在課堂語言上不能很好的做到既保持語言使用時的語文味,又能簡潔明了。在以后的學習中多讀關于教學機智方面的書籍,課堂上多加鍛煉才是。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意境。
(3)領悟古詩中蘊含的道理,體會詩人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朗讀、感悟、交流等方式,理解古詩內容。
(2)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讀書、不斷學習的精神,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意思,領悟古詩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通過古詩所表達的情感,引導學生將古詩中的道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啟發式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讀書嗎?讀書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與讀書有關的古詩 ——《觀書有感》。
(2)介紹作者朱熹: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他的詩作富有哲理,對后世影響深遠。
初讀古詩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教師范讀,學生跟讀,注意節奏和韻律。
(3)指名朗讀,其他學生評價。
理解詩意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句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
感悟道理
(1)引導學生思考:詩人通過這首詩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2)學生交流討論,教師總結:這首詩以池塘為喻,形象地說明了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讓自己的內心像那池塘一樣清澈。正如池塘需要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才能保持清澈一樣,我們的心靈也需要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和思想的滋養。
體會情感
(1)再次朗讀古詩,體會詩人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之情。
(2)聯系自己的讀書生活,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延伸
(1)推薦朱熹的其他詩作,如《春日》《勸學詩》等,讓學生課后閱讀。
(2)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還有哪些事物可以比喻為 “源頭活水”。
課堂小結
(1)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讀書的重要性。
(2)鼓勵學生養成熱愛讀書、不斷學習的好習慣。
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古詩。
(2)寫一篇讀后感,談談自己對讀書的.認識和體會。
五、教后反思
在教學完《觀書有感》這首古詩后,我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1、成功之處
導入自然,激發興趣。通過談話導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讀書生活,引出古詩主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注重朗讀,體會韻律。在教學過程中,我多次讓學生朗讀古詩,通過范讀、跟讀、指名讀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古詩的節奏和韻律之美。
小組合作,理解詩意。在理解詩句意思的環節,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引導思考,感悟道理。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古詩中蘊含的道理,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深刻理解了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充實和清澈。
拓展延伸,豐富內涵。在拓展延伸環節,我推薦了朱熹的其他詩作,并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理解 “源頭活水” 的含義,豐富了古詩的內涵。
2、不足之處
對詩人的背景介紹不夠深入。在教學中,雖然我對朱熹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但對于他的思想和文學成就介紹得不夠深入,可能會影響學生對古詩的理解。
教學方法不夠多樣化。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誦讀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形式較為單一。可以嘗試采用多媒體教學、情境教學等方法,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古詩的意境。
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具體。在學生朗讀、發言等環節,我的評價比較籠統,缺乏針對性和具體性。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更加具體的評價和指導。
3、改進措施
加強對詩人背景的研究,在教學中更加深入地介紹詩人的思想和文學成就,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內涵。
嘗試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教學、情境教學、角色扮演等,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注重對學生的評價,評價要具體、有針對性,既要肯定學生的優點,也要指出不足之處,并給予具體的改進建議。
總之,通過這次教學,我對古詩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古詩的學習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 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情感,體會書籍帶給人的啟示;掌握閱讀感悟的表達方式。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提高學生分析與表達能力;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分享各自的閱讀體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激發對書籍的熱愛,提升人文素養。
二、教學重點
文章的主旨與情感理解。
個人讀書的收獲和感悟的表達。
三、教學難點
如何深刻理解書籍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并將個人感悟進行有效表達。
四、教學準備
課件(包含文章摘錄、主要觀點、討論題等)
學生筆記本-相關書籍推薦列表
五、教學過程
Step1:導入新課(5分鐘)
通過提問引導:如“你認為書籍有什么樣的力量?”讓學生暢所欲言,交談自己與書籍的關系。
Step2:整體感知(10分鐘)
閱讀《觀書有感》的全文,教師帶領全班朗讀,重點關注其中的關鍵句子和段落。
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寫作目的,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的影響力。
Step3:深入理解(15分鐘)
小組討論:分組討論文章的主題與中心思想,每組選擇一位代表總結他們的觀點。
討論問題示例:
1.文章中提到的“觀書”對作者的影響是什么?
2.書籍如何改變了作者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全班分享小組討論的成果。
Step4:個人感悟與表達(15分鐘)
指導學生寫下自己讀書的感悟,可以是自己喜歡的書籍、讀書的經歷、書籍對自己的影響等。
鼓勵學生選擇一位同學分享自己的感悟,其他同學進行提問。
Step5:總結與作業(5分鐘)
總結本課的.主要內容,重申讀書的意義。
布置作業: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寫一篇讀后感,要求包括書籍的基本信息、內容概述、個人感悟等。
六、教后反思
教學效果:通過小組討論和個人表達,學生們積極參與,展示了較高的熱情。大多數學生能夠理解并闡述《觀書有感》的主題,特別是在討論環節,學生的思維活躍,發言踴躍。
學生表現:大部分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感悟時表現出自信,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與同學進行互動。個別學生由于內向未能積極參與,未來可以考慮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關注。
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討論時,某些小組的時間管理不夠好,導致討論內容較為簡單,缺乏深度。建議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明確每個環節的時間分配,以便讓每個小組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深入探討。
改進措施:未來可以增加一些具體的讀書分享環節,例如設置“書籍推薦”的小活動,鼓勵學生分享書籍的精彩部分,以增加課堂趣味性和互動性。同時,可以考慮提升對不同類型書籍的關注,鼓勵學生閱讀更多元化的作品,拓寬他們的視野。總體而言,本節課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對讀書的思考和感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 6
一、教學目標
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觀書有感》。
理解詩句的意思,借助圖畫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領悟不斷學習、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內涵。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討論和合作學習,提升對詩歌哲理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感受詩篇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領悟不斷學習、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哲理,理解“源頭活水”的象征意義。
三、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復習導入:通過復習上節課學習的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引出朱熹的哲理詩《觀書有感》。
介紹朱熹:簡要介紹朱熹的生平及成就,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
誦讀詩句
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詩句,注意節奏和韻律。
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感受詩篇的韻律美。
理解詩意
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如“鑒”、“徘徊”、“清”、“如許”、“為”,借助插圖和上下文理解詩意。
引導學生理解“半畝方塘”和“源頭活水”的象征意義,探討方塘的清澈和讀書之間的聯系。
感悟詩情
引導學生探討詩歌的哲理,理解“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通過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領悟詩歌中的哲理,并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應用。
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源頭活水”的例子,加深對詩歌哲理的理解。
推薦朱熹的其他詩作,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和積累。
總結與作業
總結詩歌的主要內容和哲理,強調不斷學習的重要性。
布置作業:背誦《觀書有感》,并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對“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理解。
四、教后反思
1、成功之處
情境創設有效:通過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引出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介紹朱熹的生平及成就,為學生學習詩歌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誦讀指導到位:課堂上,我注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句,感受詩篇的韻律美。通過不同形式的誦讀,如自由讀、指名讀、領讀、齊讀等,使學生逐漸掌握了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理解詩意深入:在理解詩意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借助插圖和上下文進行理解。同時,通過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哲理,并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應用。
2、不足之處
課堂時間分配不均:在誦讀和理解詩意的過程中,我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導致后面的拓展延伸和總結部分時間緊張,沒有充分展開。
學生參與度有待提高:雖然課堂上我注重引導學生討論和交流,但仍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沉默不語,沒有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對詩歌哲理的挖掘不夠深入:雖然學生理解了詩歌的哲理,但我在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哲理的內涵方面做得還不夠。
3、改進措施
優化時間分配: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時間分配,合理安排各個環節的時間,確保每個環節都能得到充分展開。
提高學生參與度:通過設計更多有趣、富有挑戰性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關注沉默寡言的學生,鼓勵他們積極發言和參與討論。
深入挖掘詩歌哲理: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哲理的基礎上,我將更加注重挖掘詩歌哲理的內涵和深層意義,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詩歌所傳達的深刻道理。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 7
教學目標:
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觀書有感》這首詩。
理解詩句的意思,能借助圖畫,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領悟不斷學習、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內涵,體會詩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感受詩篇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領悟不斷學習、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哲理。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走近詩人
板書“朱熹”,指導朗讀、書寫。
介紹朱熹的背景,強調其勤奮讀書、積極思考的品質。
講述朱熹在池塘邊寫下《觀書有感》的故事,引發學生興趣。
誦讀詩句,感受詩篇
學生自由讀、指名讀,指導讀準字音。
領讀、齊讀,強調節奏和韻律。
指導背誦,學生閉目輕背、指名背、齊背。
理解詩意,品味詩境
出示詩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引導學生理解“鑒”、“徘徊”等關鍵詞的意思。
通過插圖和上下文,幫助學生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池塘的清澈和美麗。
引導學生理解后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探討方塘清澈的原因。
文題勾聯,感悟詩情
引導學生思考詩題“觀書有感”與詩句內容之間的聯系,探討方塘的清澈與讀書之間的內在聯系。
通過討論和填空練習,引導學生領悟不斷學習、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哲理。
拓展延伸,激發詩趣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分享“源頭活水”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和啟示。
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朱熹的其他詩作,積累語言材料,提高鑒賞能力。
教后反思:
在本次《觀書有感》的教學中,我采用了誦讀積累、感悟領會和拓展延伸三大版塊的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誦讀積累環節:
通過多次誦讀,學生逐漸掌握了詩句的節奏和韻律,能夠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在誦讀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和審美能力。
感悟領會環節:
通過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學生逐漸領悟了詩中蘊含的哲理。
我采用了巧設疑問、緊扣關鍵詞、借助插圖等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突破理解難點,提高了教學效果。
拓展延伸環節:
通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分享“源頭活水”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和啟示,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提高了綜合素養。
我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朱熹的其他詩作,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誦讀積累環節,我對詩句本身的誦讀指導相對較少,導致部分學生在誦讀時缺乏感情和韻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誦讀指導,引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和情感。
此外,在感悟領會環節,我雖然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和哲理,但仍有部分學生難以完全領悟。這可能與學生的基礎知識和理解能力有關。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觀書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古詩,通過本次教學,我深刻體會到了古詩教學的魅力和挑戰。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探索和實踐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自相矛盾》課堂教學設計+教后反思03-18
《絕句》教后反思(精選10篇)05-16
精選《春聯》教后反思10篇03-17
精選《放飛蜻蜓》教后反思10篇03-05
文言文《與朱元思書》教后反思通用03-05
精選《我的叔叔于勒》教后反思13篇10-11
精選《嫦娥奔月》教后反思8篇06-30
《“閃光的金子”》教后反思(通用9篇)12-04
精選《會走路的樹》教后反思11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