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兩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1
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稱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兩季連續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氣溫很低,最冷的時候達到零下二十多度。在這樣的環境中,這株柳樹竟然頑強地活了下來,真是一個奇跡!是一個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生存下來的奇跡!
同是柳樹,所處的環境不同,所走的路就不同,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它們都成就了自己,都值得欣慰和歌頌,那么,人也一樣,順境中要珍惜,逆境中不畏怯。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生命之樹都郁郁蔥蔥……
借學校的名師展示課的機會,昨天在六年級二班教學著名作家陳忠實的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課后,語文組的教師在評課時給予了較多的溢美之詞,但在我心里這節課真的不算是一節好課。
原因之一:部分學生的表情告訴我,他們對于這節課不溫不火。他們課下高傲的頭在此刻低低的。沒有對于課文的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當出示對于課文整體把握后產生的問題時,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舉手的學生寥寥無幾。例如我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出示了問題:“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寫這株柳樹的?”這個問題是從文章整體入手來回答的,問題難度不大,不過學生回答的興趣卻不盎然。
原因之二:我想抓住“奇跡”這個詞來作為突破點來進行教學,但是學生找到這個詞后如何深入,顯得很茫然。我的教學中的貫穿線不是很清晰。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就是圍繞“神奇、敬畏、頑強”這根主線來進行教學。但是我在教學中卻只是主要圍繞“神奇”來進行,卻忽略了其他的方面。所以,總是圍繞一個方面來講,學生的情趣就會降低,不可能用飽滿的精神面對整節課的學習。在今后的教學中,自己的教學一定要主次分明,講出效果,真正完成教學目標。
原因之三:我在教學中缺乏指導孩子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畢竟高年級閱讀教學既要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寫的什么”,還要引領學生領悟課文是“怎么寫的”。作者的寫作思路是高段孩子應該理解的,但是我缺乏相應的指導。在這節課中,作者的`寫作思路就是讓從“平常”轉移到“神奇”,這是一個順其自然的寫作思路,但是我沒有抓住這樣的特點進行教學。
教學這一課,我的設計思路是不僅僅去了解這棵樹,關鍵讓學生讀書體會到怎樣在逆境中成就自己。
一、找準重點,引領全文
一堂好課往往有一條引領全文的總線,這也是一堂課的重點突破。我首先讓學生讀描寫這棵柳樹的段落(包括:樣子、環境、歷程),讓學生讀懂文字,讓這株柳樹從文字背后跳出來。組織學生去研讀文本,去感悟語言,真正領略這株柳樹的神奇。
二、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教學《青藏高原一株柳》這篇長篇課文,我把教學的支點定在全文的中心詞“神奇”上,以此鋪開。在指導讀時別有用心卻不露痕跡,以靜帶動,動靜交融,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引領到那片神秘而廣袤的青藏高原上。見到了那株堅強的、苦不堪言的、艱辛的、令人敬畏的柳就撐出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撐出了一棵柳執著而堅定的信念!撐出了一個人最美的人格魅力……我緊緊抓住“神奇”這個詞,引導學生讀中悟、讀而感,對課文內涵的濃度提升就那么不“經意”的融在了詩一般的朗讀中。
三、尊重學生、展現個性
當整堂課最后回環到課題“青藏高原一株柳”時,當學生們再次與這棵“巍巍然撐立”于高原之上的柳“見面”時,老師請學生再次讀課題:此時你想怎樣來讀這棵“樹”?此時此刻,請你用一個詞寫出你心中的這株柳樹,學生們各抒己見:“不屈不撓、頑強、堅持不懈、有毅力、毫不動搖、不怕困難......”這些詞語都是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閱讀后,對柳樹撐立的一種理解,正是這樣此時的課堂已把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推向了高潮。讓我們做教師的也不禁被柳樹的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所感動。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我教學以來教授最有難度的一課,兩節課連著上也增加了難度,但這不是我給自己不足著的理由。每一次經歷,無論是常態課或是公開課,我都需要打起精神去迎接、準備、反思,因為這都是我成長的收獲。用一顆平常心去觀察、去汲取,在有限的時間使我的教學有所進步,這才是我這正需要的。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2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陳忠實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并對其進行了大膽的猜測與想象,贊美了這株柳樹強大的生命力。
課堂上,我以“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為主線貫穿全文,把教學的重點定為通過對文本的讀、思、議、悟,體會這棵高原柳樹的神奇。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層層漸進。
一、圖文對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樹
1、一幅廣袤無垠的青海高原圖片創設學習情境,學生自由讀讀課文3-5自然段,想一想并說一說,這株柳樹是極其平常的柳樹,為什么它生長在青海高原上就使得它神奇。
2、在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分三個層次體會柳樹的神奇:
第一層是圖文對照,想象青海高原環境的惡劣,能長出一株唯一的柳樹,這是神奇的,然后體會“哦”的一聲的想法和情感;
第二層是圖(稍遠)文對照,想象這株柳樹的生長環境比其它地方更惡劣,卻還能長出這樣的柳樹,這是神奇的,并通過反復讀反問句提升學生的情感;
第三層是 通過圖(近影)說柳樹的神奇,通過文字想柳樹的神奇,通過朗讀感悟柳樹的神奇,然后通過討論“這株柳樹好像在向我們訴說著什么”來體會柳樹的生命偉力和作者的情感。
我先讓學生品讀3、4小節,找出關鍵的詞句,體會青海高原的環境的惡劣。再加以圖片展示,在視覺上讓學生再次感受青海高原那高寒干旱的環境,充分讓學生體會到環境的艱難,為下文理解柳樹在這里生長的不容易,做好鋪墊。
二、引發想象,感嘆生長中的柳樹
1、讓學生學習第五小節,理解柳樹高大,我讓學生抓住“兩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樹陰”、“粗實而堅硬”等詞句,加以舉例,讓學生體會出柳樹的高大。問學生:在江南水鄉長這么大的柳樹稀奇嗎?學生答:稀奇。再問:這可是在環境惡劣的青海高原啊?!如此,強調了柳樹的生長在青海高原上是一個生命的奇跡,從而讓學生從柳樹的形象層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2、指名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第6、7小節,體會在作者的想象中,這株柳樹的生長過程又表現出怎樣的“神奇”。 在交流中引導學生讀第6小節的語句并抓住“有幸萌發”“保存生命”“繼續存活”三個方面體會柳樹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條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靈活地說一說在這三個生長過程中柳樹的神奇,接著通過朗讀和體會“奇跡般”“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來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學生的情感。
3、在初步體會柳樹長粗過程的語句的基礎上想象柳樹遇到高原風雪、雷轟電擊以及其它災難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讀增強體驗,然后抓住“一種多么頑強的精神”,通過說和讀來感悟作者情感的進一步提升。
三、前后聯系,感悟對比中的柳樹
1、在與名貫古今的家鄉灞河柳樹的比較中,還能看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嗎?邊讀課文第8自然段,邊找到關鍵詞句來體會灞河柳樹的特點,并適時用圖片來展示兩種柳樹的形象和生長環境的不同。
2、用引讀的方式比較兩種柳樹在外形特點、生長過程、吸引人處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相差何遠”一句話來體會它們之間的本質不同處,并說說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對自己的命運它是怎樣做的,從而使情感又一次升華。
四、整體回顧,深刻體味人生哲理
1、小結上文的學習,引出“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后引導學生聯系上文體會“九十九條死亡之路”。
2、探討柳樹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綠陰,然后以“這篇課文僅僅是在寫柳樹嗎?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揭示人生哲理。
《青海高原一株柳》形散而神不散,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地與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走近柳樹,走近柳樹的生存環境,去仰視形象,去俯視環境,去剖析內心,讓學生經受一次“洗禮”——身處逆境,只有想自救的人,才能得救。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青海高原一株柳11-14
讀《青海高原一株柳》后感01-25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反思三則06-06
《青海高原一株柳》說課稿03-02
《青海高原一株柳》語文教學反思01-11
《青海高原一株柳》語文教學反思07-28
讀《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04-03
讀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