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六年級上冊《詹天佑》評課稿
《詹天佑》評課稿一
今天,聆聽了張老師和徐老師執教的兩節精彩的語文課,收獲很大。兩篇課文題材不同。《黃鶴樓送別》是一首文包詩,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文章,通過三件具體的`事例表現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兩位老師都能根據文本特點,立足學生的發展,設計教學過程,以“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么寫”為經,以“學什么”“怎么學”為緯構建課堂教學,引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潛心會文,從字里行間讀出文本蘊含的意韻,體味文本表達的方式以及文本表達的精妙。學生在課堂上得意、得言又得法。縱觀這兩節課,亮點很多,下面我重點就張老師這節課來談一談。
1、濃濃的語文味。課堂上學生時而動情誦讀,時而靜心默讀,這是“讀味”。學習第三節時,學生圈點批注、寫寫感受,這是“寫味”,學完課文,讓學生說一說,你想對詹天佑說些什么?這是“說味”。語文學習是什么?聽說讀寫,語文教學是什么?導讀導寫。
2、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理念。
《詹天佑》這篇課文圍繞“杰出、愛國”而展開,教學時張老師以此為線索,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張老師先指導學生學習第4節:勘測線路。5、6兩節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則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品讀的基礎上,動手畫,動嘴說,理解三種不同的開鑿方法,進而體會到詹天佑杰出的智慧和才干。課堂是學生的,我們應盡量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多媒體。
修筑京張鐵路中,最能突出表現詹天佑才干的地方,就是設計“人”字形線路,這也是鐵路史上的首創。如果僅僅憑手畫,可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兵不能真正弄明白,這時張老師播放一段視頻,學生看得真切,感得真實,對詹天佑的贊嘆之情也油然而生。教學的難點較好地得到了解決。多媒體課件運用在這里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詹天佑》評課稿二
我今天評的課文是由郭金蓉老師執教的小學語文第十一冊課文《詹天佑》,本文主要講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跡--主持修筑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郭鐵路,為讀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文章層次清晰,內容生動,字里行間流露著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贊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材。全文圍繞“杰出、愛國”而展開,教學時應以此為線索,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認為郭老師的課努力做到了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朗讀指導到位,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我想,郭老師的課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郭老師上課時要求學生全員參與。課堂伊始,課前談話充分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讓學生看錄象、大聲讀、細細讀、入情入境讀都充分體現了這些特點,讓學生更多參與。其次,郭老師讓學生全程參與,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并不停留與一個時間段,而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從“初讀課文,整體認識詹天佑”到“品讀感悟,全面認識詹天佑”,然后到“研讀體驗,深入認識詹天佑”,讓學生在認識詹天佑的過程中,多次地讀,多次地感悟,多次地提升自己的情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更在朗讀與感悟中加深自己的情感體驗。最后,學生在文本內容的感悟中,郭老師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人”字形鐵路的設計,郭老師請一位同學當工程師后,并沒有自己直接地說,而是讓學生交流回答這樣設計的優點在哪里以及當時世界上有這樣的.設計嗎?學生通過思考與尋找文本的內容,找到了答案,也體會到了詹天佑的精神,感動了學生。
二、情感朗讀指導到位。
郭老師的朗讀指導,體現了他的語文教學功底與語文教學的藝術。通過多次感性的朗讀內化為學生的內心體驗。如,教師在指導“詹天佑背著標桿……”這一部分的時候,當學生找到這一部分內容,讓他的心里很有感觸的時候,郭老師也隨之說,老師每次讀到這兒,心里總是很有感觸,讓我深深地感動,然后就是教師的范讀,接下來讓學生讀,多次使用充滿智慧的評價語,學生在郭老師不露痕跡的指導中,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加深了情感的體驗。
三、教學思路新穎,引人入勝。
郭老師以“感動中國”作為切入點,以這一條線索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驗、探究、演示,走進詹天佑的內心世界。這是很吸引學生的,畢竟還是十一、二歲的孩子,老師選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作為他們本次閱讀的話題,是很有吸引力的。《新課標》指出,語文要加強與實際的聯系,要加強在語文具體的實踐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郭老師在這一點上做的比較有特色。
四、教學媒體使用妥當。
在一堂離學生實際生活年代比較遠的課堂中,老師能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顯得尤為重要。郭老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內容不多,但有節有序。如,三分鐘的錄像通過聲音、畫面立體地介紹了當時當地的情況,遠勝教師枯燥的千言萬語,這樣的背景拓展有助于學生了解當時的情況。教師的友情提醒更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引導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最后的“人”字形鐵路,讓學生做工程師,多媒體演示火車的行駛過程,學生能夠看得真切,感得真實,更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
五、評價合理及時。
郭老師整堂課的評價語,語言優美,體現了教師深厚的語文功底;同時,教師的評價及時穩健,為接下來學生的學習做了鋪墊,創設學習情境,加深了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學生在充滿創意與激情的表現里,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熏陶。
六、板書井然有序。
郭老師的板書就是他上課的思路,條理清晰,突破難點,讓人一目了然,很值得我們學習。
以下談幾點本人并不成熟的想法:
一、郭老師的課,總覺得牽的成份太多,雖然有時候還是需要的,但我認為這種牽不能背離規律而強加于人,得是“有源之水”。郭老師在本課執教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很多情感的表達是外顯模仿的,不是孩子通過閱讀中自發而生的,其實學生通過自己讀悟,結合自己的生活,給合當時背景,可以將心目中的詹天佑一點一點累積。孩子們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奮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實可親的,因為那是孩子們心中自己構筑起來的詹天佑。
二、我覺得詹天佑這篇課文的內容很平實,就象詹天佑所說的話一樣,課文的內容其實也不難理解,我覺得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能否借鑒一些詹天佑平時的為人處事,與人說話的語句來作為鋪墊,是否能讓學生學得更加豐滿一些呢?
三、教師的導語是否有點過長,顯得有冗長之感。能否有所選擇,或者把其中的一部分作為課前談話內容,是否更加合適一些?要不然,在上課之前,說這么一大段煽情的話語,是不是把教師的情感強加于學生身上?
四、課外知識的添加是不是少了點,教師是為學生打開一道學習知識的大門,這里教師并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料,也沒有提示學生課后學習的方向,好象對于《新課標》所提出的拓展學生課外學習的興趣是否顯得蒼白了一些?
【六年級上冊《詹天佑》評課稿】相關文章:
古詩評課稿06-06
班會課評課稿通用03-25
編寫童話評課稿10-29
《升國旗》評課稿05-04
《秋天的懷念》評課稿05-26
詩經《關雎》的評課稿06-16
小學古詩的評課稿05-29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詹天佑》課文08-05
魯迅作品《故鄉》評課稿?01-22
《變色龍》評課稿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