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六年級上冊《鄭成功》課文原文
課文,指教科書中的正文;推敲文字;督促讀書做文章;窗課,習作文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上冊《鄭成功》課文原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鄭 成 功
民族英雄鄭成功是福建省南安縣人。
明朝末年,荷蘭侵略者強占了我國的寶島臺灣。他們殘酷地奴役臺灣同胞,臺灣人民恨透了這伙強盜。
當時,鄭成功駐軍廈門。一天,他登上軍營附近的一座山頭,臨風眺望。鄭成功指著東南方向問衛兵:“那是什么地方?”衛兵說:“是大海。”“大海那邊呢?”衛兵說:“是寶島臺灣呀!”鄭成功慷慨激昂地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允許侵略者橫行霸道。我們一定要收復祖國的寶島臺灣!”
鄭成功在廈門修造船只,聚集糧草,加緊操練海軍。渡海東征的這一天終于來到了。鄭成功在一群將領的簇擁下,站在船樓上四處瞭望。這支在滔滔海浪中前進的龐大艦隊,前后綿延十幾里,風帆蔽空,戰旗招展。鄭成功看到自己親手訓練的海軍紀律嚴明,軍容整肅,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荷蘭侵略者憑借高大堅固的鐵甲艦和艦上的大炮,企圖負隅頑抗。英勇的鄭軍官兵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駕著艦船向敵艦隊沖去。他們將敵艦團團圍住,使敵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隨著“轟隆”一聲巨響,所有的艦船都震動起來,海面上掀起十幾丈高的水柱。原來是一個炮手瞄準敵艦放了一炮,剛巧打中了彈藥庫。那艘敵艦被炸成許多碎片,飛向天空。敵人驚恐萬狀,敵軍艦隊亂作一團。鄭軍官兵乘勢用鉤子鉤住敵艦,一個個跳了上去。敵艦官兵無法逃脫,只好統統舉手投降。
臺灣同胞聽說鄭成功的軍隊到了,個個喜出望外。他們把糧食、海鮮、蔬菜和茶葉送來慰勞鄭軍官兵。高山族的酋長特地送來了鹿皮和獸肉,要見鄭成功。鄭成功贈給他們綢布和煙草,表示謝意。街頭巷尾,鞭炮之聲不絕,人們載歌載舞,歡慶勝利。
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后,大力發展生產。他派人把漢族農民用的犁、耙、鋤、鐮刀等農具,送到高山族弟兄手里。高山族弟兄逐漸學會了農業生產的新技術,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從祖國內地來到臺灣的,有不少愛國的讀書人,鄭成功讓他們辦起了學校。他還規定高山族子弟讀書可以免除徭役。這樣一來,高山族和漢族的關系更融洽了。
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偉大功業,是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的。
教材分析:
《鄭成功》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七組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記敘了明清之際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史實。全文共九個自然段。課文依循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圍繞“民族英雄”這一中心,著重記敘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詳細經過,描寫建設臺灣部分相對簡略,文章展示了鄭成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課文的情節性強,《課程標準》對5、6年級段的閱讀有這樣的要求:對于像《鄭成功》這類敘事類作品,能了解故事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同情,崇敬感受。
文章故事性強,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只要稍微預習,就可以基本掃清字詞障礙,而且比較容易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鄭成功簡介
鄭成功(1624年8月28日—1662年6月23日),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明平國公鄭芝龍長子。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歷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鄭成功早年甚為隆武帝所器重,授總統使、招討大將軍,賜姓朱,名成功,人稱“國姓爺”。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力阻其父降清不果,乃走南澳,起兵抗清。后永歷帝封為延平郡王,率部數創浙閩粵清兵,屢拒招降。曾兩次派兵與張名振合師北上入長江,并與李定國通聲息。永歷十三年(1659年),親與張煌言合師北入長江,破瓜洲,下鎮江,圍江寧,清廷震動。旋因連勝輕敵,戰敗撤回思明州。永歷十五年(1661年),率軍二萬人出廈門,經澎湖,直達臺灣鹿耳門,圍赤嵌城,敗荷蘭援軍。次年,荷蘭總督揆一降,遂復臺灣全島,以赤嵌城為東都,建立府縣,編制軍隊,屯田墾荒,獎勵移民。旋病卒。
鄭成功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并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屯田開墾,發展貿易,促進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收復臺灣、建設臺灣作出了巨大貢獻。鄭成功紀念館陳列其詩作及其手書、《鄭成功與王忠孝對奕圖》《海上見聞錄定本》、延平王戶官楊英的《先王實錄》以及《稗海紀游》等,其中《海上見聞錄定本》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
人物生平
鄭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鎮,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戶藩。《漳浦營里鄭氏族譜》明確記載,鄭成功祖先于東晉永嘉年間,避地到閩。
《閩臺關系族譜資料選編》收錄的鄭氏族譜中有一段文字,表明鄭氏入閩,“或于三山,于莆漳,于潮,是不一處”。其中到達漳州的這一支,在宋末時安居在龍溪,也就是現在的龍海洋西村,在元朝又從洋西播遷到鄱山,也就是現在的福建龍海顏厝鎮古縣。隨后,又從古縣播遷到南安。晉江安平鄭氏第十三代先祖玨峰的墓志銘由明朝三邊總督洪承疇撰寫,洪承疇在鄭成功墓志銘闡述:“鄭之入閩也初居仙游之楓亭,遷徙攀鱗故里,原有楓亭橋圾,今其名猶存焉始祖祖道公,數傳而至玨號果齋生謚號后崖生思誨”。墓志銘還提到,因倭寇頻頻侵犯,被迫南遷晉江安平地區,也就是現如今的安海地區。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一個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團的頭目,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是日本人。當時日本當局很重視鄭芝龍,平戶藩主松浦也送宅邸給他居住。1623年(天啟三年),鄭芝龍到日本做貿易時,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為夫妻。1624年八月二十八日(天啟四年七月十五),鄭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千里濱。
鄭成功六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直到父親鄭芝龍受明廷招安任官之后,才被接回泉州府安平(原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現安海鎮)居住讀書,該處現為安海成功小學校址。
1638年(崇禎十一年),鄭成功考中秀才,又經考試成為南安縣二十位“廩膳生”之一。
1641年(崇禎十四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飏先侄女。
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被送往南京求學。鄭成功進入南京國子監深造,鄭芝龍為兒子聘請教師教他讀書。師從江浙名儒錢謙益。鄭成功兒時名福松,教師即給他起名森,寓深沉整肅,叢眾茂盛之意。錢謙益為了勉勵鄭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表字。同年,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于煤山,明朝滅亡;隨后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進駐北京城。明朝遺臣遂于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翌年(1645年)改元“弘光”。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五月十五日,清朝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破揚州,攻占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人殉國,弘光帝被俘,遭到殺害,弘光政權滅亡。
歷史評價
明朝評價
王觀光:“是兒英雄,非若所及也!”
朱聿鍵:"素聞鄭家有匹千里駒,果然名不虛傳。"
鄭鴻逵:“此吾家千里駒也!”
錢謙益:“聲調清越,不染俗氛。少年得此,誠天才也。”
瞿式耜:“瞻矚極高,他日必為偉器。”
張煌言:“竊聞舉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業者,尤在地利。……即如殿下東都之役(即攻臺之戰),豈誠謂外島足以創業開基?不過欲安插文武將吏家室,使之無內顧之憂,庶得專意恢復。但自古未聞以輜重眷屬,置之外夷,而后經營中原者。……故當興師之始,兵情將意,先多畏疑。”
盧若騰:“金陵城,秦、漢以來幾戰爭;戰勝攻取有難易,未聞不假十萬兵。閩南義旅今最勁,連年破虜無堅營。貔貅三萬絕鯨海,直沂大江不留行:瓜步、丹徒鏖戰下,江南列郡并震驚;龍盤虎踞古都會,佇看開門夾道迎。一朝胡騎如云合,百戰雄師涂地傾!……”
清朝評價
愛新覺羅·玄燁: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歷十六年)七月,鄭成功病逝于臺灣。康熙題撰挽聯一副,聯云: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鄭氏歸降后,康熙皇帝下詔:“朱成功系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黃宗羲:鄭氏不出臺灣,徒經營自為立國之計,張司馬作詩誚之;即有賢鄭氏者,亦不過躋之田橫、徐市之間。某以為不然!自緬甸蒙塵以后,中原之統絕矣;而鄭氏以一旅存故國衣冠于海島,稱其正朔。在昔有之:周厲王失國,宣王未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上不系于厲王、下不系于宣王,后之君子未嘗謂周之統絕也。以此為例,鄭氏不可謂徒然。
吳延華,清臺灣邑令,其聯寫道:“鍾河岳之靈,為勝朝綿正朔;遵海濱而處,知中國有圣人。”
王凱泰,清福建巡撫,其聯寫道:“忠節感蒼穹,大海忽將孤島現;經綸關運會,全山留與后人開。”又一聯寫道:“孤臣秉孤忠,浩氣磅礴留千古;正人扶正氣,莫教成敗論英雄。”
周懋琦,清臺灣府知府,其聯寫道:“獨奉圣朝朔;來開盤古荒。”
張其光:“生為遺臣,歿為正神,獨有千古;今受大名,昔受賜姓,諒哉完人。”
沈葆楨:“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刱格完人。”(1875年作)
劉銘傳:“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創基業在山窮水盡;復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節,享俎豆于舜日堯天。”(1889年時作楹聯)
丘逢甲:“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舊河山,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驅外夷出境,開辟千秋新事業,愿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
陳謨:“縱絕島別開生面,移山填海,三百年社稷系以存亡,仿箕子、比田橫,志士苦心,特向膠癢留氣節;是勝代第一完人,起敞扶衰,十七載勛猷明月日月,填滇海,連浙水,英雄無命,長懸肝膽照波濤。”
蔡東藩:有孫可望之跋扈,適形李定國之忠,有鄭芝龍之卑鄙,益見鄭成功之義,一則扈蹕滇中,一則興師海外,雖其后赍志以終,卒鮮成效,然忠義固有足多者。
西方評價
湯錦臺:國姓爺不是一個粗魯的海寇。他從來沒有為個人的利益打仗。他在中國大陸和臺灣治下的土地收容了所有效忠明室的人。他一生以收復明朝江山為職志。他也不是殘暴之人,至少不像同一時代的歐洲人那樣黷武好戰。鄭成功并不反對基督教義本身,如果因為士兵服從主帥的命令而把傳教士給殺了,那是因為他們是荷蘭人,而不是因為他們是傳教士。當我們把國姓爺對待荷蘭人的行為與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對待中國人的行為對比之后,我們只會更加站在國姓爺的一邊。
禮密臣:“國姓爺可能是東方現代歷史中最杰出的人物。在活躍于中國海面的各路英豪當中,沒有一個人可以比得上這位英勇干練、成就輝煌大業的年輕將帥。他的能力表現在登高一呼而各方景從,不愿做順民的,受到欺壓的,都投到了他的旗下。雖然他執法如山,而且許多人是年齡長他兩三倍的長輩,但卻都能俯首聽命,唯令是從,這就是他的威勢所在。”
臺灣日據時期,在臺灣的公學校曾教學童唱“鄭成功之歌”。臺南的延平郡王祠被改為日式的“開山神社”,并整修為神社樣式,但其福州式建筑格局大致保留。戰后國民政府再改為延平郡王祠,并將原福州式建筑全部拆除,改建為中國北方式宮殿式建筑并于入口牌樓加設國民黨徽,以示為中國正統政權。
日本存在小中華思想且深受水戶學影響,而水戶學基于明朝遺臣朱舜水影響,使得日本史更重視大義名分論而發展為尊皇論。
《大日本史》即是其扼要之精神依歸。無論幕末維新思想,亦或今日歷代天皇系譜,無一不受《大日本史》思想之沾染。在此思想體系下,對于明朝遺臣鄭成功一生從事反清復明的功過,日人四方赤良評為:忠義空傳國姓爺,終看韃靼奪中華。
軼事典故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歷十五年),鄭成功率軍到臺灣之初,就非常注意團結高山族同胞。當高山族同胞迎接他們時,鄭成功即設宴款待,并贈送禮物給他們。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后,他又親自率領文武官員多次拜訪高山族各部落。
當時,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有一天,鄭成功帶領將士去拜訪高山族一個部落時,從歡迎的人群中走出4人,他們各自端著一個盤子,里面分別放著金、銀、野草和泥土,獻給鄭成功。鄭成功看了看面前4個盤子里的物品,略有所思后,笑著對高山族同胞說,他到臺灣來是為了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國土,而不是為了要金銀的。說完后,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將盛有金、銀的盤子都退還給高山族。這個消息很快傳遍全島,使高山族同胞很受感動。所以在收復臺灣的多次戰斗中,高山族同胞都積極大力支持鄭軍的驅荷斗爭。
【六年級上冊《鄭成功》課文原文】相關文章:
六年級上冊宇宙生命之謎課文原文10-10
六年級上冊《大自然的文字》課文原文01-05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19課《錢學森》課文原文07-19
六年級上冊夏天里的成長課文原文10-26
高二語文上冊《老人與海》課文原文07-18
九年級上冊《孤獨之旅》課文原文08-01
觀潮課文原文07-19
草原課文原文09-04
《草原》課文原文08-21
泉城課文原文08-25